绿林网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2》的读后感大全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2》的读后感大全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2》是一本由讲历史的王老师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2》读后感(一):古代人的日常生活2

看了第一本书 ,充满着好奇和兴趣读的,越读越来劲。第一本书让我对古代人的日常生活走了一定的了解。这段时间一直关注着王老师的动态,中午出了新一季,本人特别高兴。这本书我觉得老少皆宜,特别是对初中阶段开始月历史的同学来说特别友好。可以调动刚学历史的初中生,历史不是枯燥无味,而是向这本书一样生动有趣的!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2》读后感(二):力荐!古代人的日常生活2

学习历史,从古人身上学到今生有用的事。这本书着眼于人们对古人生活好奇的问题展开,不少篇章写得颇为精彩,将本需要非常大容量的文字内容压缩到留有叙述逻辑的寥寥几页之中,可见作者的表述能力,加之王老师本身幽默风趣的语言让我们生动形象的了解了古人的各种生活水平,虽然目录较为零散,但各篇集合在一起的确能展示出古人生活的常态,穿越回去,从出生、读书、工作、谈恋爱、找对象、结婚、离婚、被绿等完整过程,值得一读!哈哈哈哈哈!赶紧出3吧!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2》读后感(三):古代人的日常生活2

王老师的全新力作,继古代人的日常生活1后,又可以了解古代历史文化的一本书,分古代人的工作,古代人的家庭婚姻,古代的风俗,古代的百科科普,全书通俗易懂,幽默又不失严谨,历史不是一味的枯燥无味,尤其是家里面有初中生,更是适合一读,开启全新的历史视角,想想古代人工作也是跟现代人一样的996,是不是就感觉更可乐。现在的全球都是疫情影响,那古代人是如何抗击疫情的呢?现在大多数人都感觉娶个媳妇儿被巨额的彩礼压得喘不过气来,那是不是古代人也一样呢?带着这些有趣的问题开启本书,进入古代人的精彩有趣的生活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2》读后感(四):本书后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转眼间,《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已经出版一年多了。感恩读者朋友们的青睐,除平装和精装两个版本外,这本书的繁体版也在港台地区上市,各版本已累计销售十几万册。这着实让我这样一个中学历史老师喜出望外,也激励了我继续坚持写作下去。于是,承蒙出版策划方读客文化的鼓励和信任,经过近半年的创作和修改,《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古代也有“996”工作制吗?》,也就是《古代人的日常生活》第二部终于和小伙伴们见面了。

这本书的初稿,是我在寒假期间于西双版纳完成的。与第一部基于抖音短视频文稿的创作方式不同,第二部书的创作基于文献阅读,内容的严谨性有所提高。遵照读者的建议,本书在最后列出了所有的参考文献。在本书修改期间,书稿还送给了我的同事、学生和家长试读,他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特别是我的学生,以青少年的独特视角提出了许多建议,给本书注入了许多朝气。在此,我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读过《古代人的日常生活》第一部的朋友,多少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我对宋朝的偏爱,这可能不同于很多人的固有认知。国人读史,多会崇拜那些开疆拓土的强势王朝。实际上,这种传统的历史认知框架建立于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背景之下,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那时的民族意识中带有强烈的悲愤情结,渴望国家摆脱落后面貌,追念昔日强势王朝能够带来莫大的精神慰藉,因而形成了普遍的历史记忆。而疆域有限、缺少对外征服的宋朝,自然较少受到国民的垂青。

我在少年时代也有这样的认知,强必称秦汉,盛必言隋唐,笃信这才是我中华民族应有的雄伟姿态。然而,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和史料阅读的增多,我越发感觉到古代王朝的强势与民众的幸福并不一定是正相关。穷人无立锥之地,疆域再大也是帝王的嫁裳;小民没有尊严,国势再强也是历史之虚妄。皇权之下的华夏黎民,似乎很难摆脱“兴也苦,亡也苦”的历史际遇。如果我们跳出宏大叙事的视角,将目光下沉到人间烟火,你会发现,赵宋王朝才是古代普通民众的幸福时光,是中国古代文明里最伟大的时代之一。尽管宋朝也有诸多历史弊病,但在文明发展与社会生活方面,堪称古代中国之巅峰。诚如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的伟大,不仅在于使中华文明登峰造极,更在于开启了世俗化的近世生活,让小民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上世纪初提出了“唐宋变革论”,认为唐朝和宋朝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唐朝是中古历史的结束,宋朝则是近世历史的开始。

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我对这一观点深表认同。古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多在宋朝出现了划时代的革新,显现出了近世的端倪。比如在婚姻上,唐朝以前重门第,宋朝则论钱财,更世俗;饮食上,唐朝以前多食粟米,宋朝则出现了南稻北麦的格局,更富庶;坐姿上,唐朝以前人们席地跪坐,宋朝人则垂足坐于椅凳,更舒适。此外,宋朝还出现了许多颇具现代气质的事物,如消防队、自媒体、娱乐城、广告业、法医学、房产中介、遗嘱继承等。

因此,学习历史,不仅要有广度和深度,更要有温度。这种温度,源于对生活的热爱,源于对人性的真诚,源于对普通人的尊严的关注,源于对民族文化的真正自信。《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古代也有“996”工作制吗?》将会继续满足你对古人日常生活的好奇,在家长里短中探寻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在谈笑风生中感受华夏文明的历史温度。

最后,再次感谢读者朋友们的选择和信任!期待这本书能让您更加热爱阅读,热爱历史,热爱生活。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2》读后感(五):本书编辑的一些碎碎念

5年前,记得第一次看《刺客聂影娘》的时候,我产生了一种之前看古装剧时从未有过的感觉——古人的日常其实不只有宅斗和插科打诨。夏天到了,他们也要乘凉、洗澡;蚊子猖獗了,他们也要赶蚊子;觉得无趣了,他们也会玩玩具。古人的生活离我们很远,似乎又离我们很近。

《刺客聂隐娘》剧照

当习惯了现代生活的便捷后,我们很容易忽视身边的日常事物,似乎一切都是理所应当,就像待在地铁里玩手机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正在以每小时几百公里的速度移动一样。当我们回望过去,试图用现代的视角想象古人的日常生活时,就很容易虚构出一个看似合理的答案。比如以为古人在没有纸上厕所的时代,会用树叶去擦屁股;比如以为古人的生活非常清闲,根本不可能有现代人“996”的体验;以为古人逛街很容易,晚上也有商业闹市……各种影视剧作品更是强化了这种观念,在潜意识里不断强化出了一个虚构的古人形象。他们要么在某些方面特别落后,要么在某些方面特别迷信,要么在某些方面特别开放,仿佛是动物园里的异兽,和今天没有任何关系。

但真的是这样吗?用作者在第一本书的后记里的话来说明这个问题,我想再清楚不过了:

在负责《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古代也有“996”工作制吗?》的编辑工作时,我常常会想起作者的这些话。不过,相比于史观的澄清,作者创作的初衷却非常单纯:给大众普及历史知识。

讲历史的王老师,本名王磊,原本是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历史老师,教授历史知识是他的本职工作。但在教授的过程中,他发现除了帝王将相的故事,不少同学对古代的普通人其实也颇有兴趣。他们会讨论这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麻烦:夏天没有空调,冬天没有热水袋,购物没有外卖,洗澡没有肥皂,眼睛近视了没有眼镜,甚至连写字的油墨都没有……那他们是怎么活过来的?

课本上可没有讲这些。为了满足学生们的需求,王磊开始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从而在课堂上为同学们介绍这些知识。他们一开始或许只是为了满足些许猎奇的好奇心,但对历史的兴趣却在此之后越来越浓烈。王磊于是产生了一个念头: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更广泛地传播这些知识,让更多人喜欢上历史,甚至更进一步,纠正他们一些根深蒂固的、错误的历史观念?

2018年5月,王磊在抖音上注册了“讲历史的王老师”这个账号,开始以短视频的形式介绍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从衣食住行,到婚恋职场。大家对什么感兴趣,他就愿意讲什么。当然,每一期节目都建立在大量的文献阅读基础上,保证每一个知识点都是有可信依据的。很快,一个个爆款视频就诞生了,大家对些新颖的知识点非常感兴趣,而且不断地催更,想知道更多有关古人日常生活的内容。

视频毕竟短小,很多内容无法展开。于是2019年,《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在万众期待之下出版了。66个话题,5大主题,50多张插图,很快就受到了读者们的热烈欢迎,有读者甚至留言说不忍心读完,因为越读越少。不少人开始在留言区里催促第二本的出版,希望看到更多的关于古人日常生活的内容。当时,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们的好奇心,我们还专门推文,去征集大家最感兴趣的话题。

当然,也有一些读者对第一本《古代人的日常生活》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和思路。比如话题太浅了、没有参考文献、内容太散不连贯等等。王老师不仅非常重视,而且身为作者,他比谁都更关心文稿的质量。因此,在创作第二部《古代人的日常生活》时,他没有像之前那样先出抖音视频,再改写文稿,而是去了西双版纳这个能让人静下来的地方,潜心写作,阅读大量文献,创作出了这本新书。现在回想起当时王老师将目录发给我的时候,心情其实既兴奋又紧张,就像是开盲盒一样猜测王老师会写哪些话题。

在这本新书里,不仅有让成年人产生强烈共鸣的“古代也有‘996’工作制吗?”“古代的房价高吗?”“古人工资水平如何?”“古人退休生活如何?”等问题,也有学生们非常好奇的“古代学生怎么上学?”“古人如何学外语?”“古人近视了怎么办?”等话题,而电视剧里各种不知道是真是假的“赘婿”“纳妾”“分遗产”“嫡庶关系”等内容也一一提及,再也不怕会被神剧给“带偏”了。

除了单纯的历史科普,王老师在每个话题的介绍过程中往往都有非常精到的点评和总结,例如在介绍“古人如何灭火”一章,他就指出古人的生活并不蒙昧,有很多现代的事物在古代其实就有雏形。例如宋代其实就有专门的消防队,使用的灭火工具“唧筒”原理就是今天的挤压式水枪,甚至如果因为防火而造成了民居损毁,还会提供国家补偿。宋朝时还出现了许多颇具现代气质的事物,如自媒体、娱乐城、广告业、法医学、房产中介、遗嘱继承等。因此古人和今人的生活方式,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差的往往是技术上的进步。

因此,如果只是满足对历史的好奇,其实只需要随便在公号或B站视频上搜一搜相对应的话题,大概就能找到相对应的答案。但一方面这些答案有多大的可信度,我们不得而知;另一方面,如果知道这些知识对于我们了解历史没有任何启迪,那其实和诸多快餐读物没有实质的区别。在我看来,本书最难能可贵的是,在有可信史料的基础上,王老师努力地在每一篇看似独立的篇章中描绘出历史发展的线索和逻辑。

以《古人为什么分桌吃饭》为例,从古人的分桌吃饭,到今天的合桌吃饭,其实是在很多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从物质/技术层面上讲,根据近代学者尚秉和的考证,古人之所以单人单座,是因为先秦时期没有能遮蔽下体的“合裆裤”,如果张开双腿坐着容易走光,所以只能正襟危坐,这样吃饭只能够到眼前的饭菜。而到了南北朝时期,胡人南下,他们常年骑马,因此必须穿合裆裤,所坐的马扎传入中原后演变成了椅子。人们终于可以舒舒服服地坐着吃饭了,因此也就出现和合餐的形式。

但如果只用衣服和家具的变迁来解释坐姿和餐制的变化,就会落入经济决定论的陷阱。因为坐姿其实还关系到文化观念的价值判断。随意的坐姿被称为“箕踞”,是不雅和无礼的表现。在南朝的刘宋时期,就爆发过士大夫维护跪坐,反对踞坐而食的斗争。而在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中,既有一人一桌的,也有多人一桌的,表明当时正处在从分餐制向合餐制过渡的阶段。因此,简简单单的餐制变化,不仅伴随的是古代家具、坐姿、关联的变化,也是胡汉文化的融合,以及儒家思想中“和”“同”观念的体现。

当然,由于篇幅的原因,每篇内容不可能太多,既想要普及足够多的知识点,又想将这些知识点串联成连贯的历史透镜,还配有80多张精美的彩图,因此很难就每一个知识点深入地探讨其中的话题。读者大可将这些话题当成是一系列引人入胜的风景画,每一幅画中其实都有新的天地值得我们探索。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顺着本书最后的参考文献探寻更多的内容。

最后,如果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了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在下方留言告知,我看到后会尽快确认并在之后的印次中纠正过来。也欢迎任何有关历史题材的创作爱好者在豆邮联系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