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古代中国十二时辰:两汉之际》读后感锦集

《古代中国十二时辰:两汉之际》读后感锦集

《古代中国十二时辰:两汉之际》是一本由庄奕杰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代中国十二时辰:两汉之际》读后感(一):活力创新与危机四伏的时代

终于拿到了这本《古代中国十二时辰:两汉之际》,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从普通民众观察周围生活的角度来说,该书和本系列其他几本一脉相承,但作者却又挖掘了全新的方向:首先,落脚点与众不同,通常写两汉的读物,无非高祖、汉武光武、文景明章。但作者写的是王莽新朝的时期,也就是公元后17年5月的一天。作者之所以选择此节点,因为这是段战乱前的平静日子,王莽篡汉并未导致大规模流血冲突,而新朝结束时的局面却是相反的景象,其负面影响十分深远,直到几个世纪后,中国的人口才恢复到王莽治下的数量,即6000万。所以,这个时代既充满着活力和创新,也蕴含着巨大的危机和矛盾,暗涌的力量足以撕裂整个国家。

我们都觉得现在是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每天都有发明创造来改变人类的生活,但作者试图说明,两汉之际与今天没有什么不同,无时无刻都在出现改变世界的知识和科技:产科医学的发展使得婴儿的存活率大幅提高,这是人口攀升的根源;磨盘的改良使得普通民众吃上了精细的面食,而不用再喝麦糠糊糊;大型船只安上了尾舵,可以在湍急的水流中平稳行驶并转向,为海外远航提供了条件;织机的进步提高了织工的效率,用它们可以纺出更加复杂美丽的图案……这些发明创造不仅彻底改变了汉朝人的生活,直到今天还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与此同时,商业也得到了发展,朝廷将盐铁收归国有后又逐渐放开,允许私营商贩稍微参与到竞争中去,“网开一面”所起到的进步意义很难低估,大量私营的手工业作坊也随之出现。

政治精英们钟鸣鼎食,后起的巨商富贾们也穿上了绫罗绸缎。但这些从来只是现实的一个侧面,如本书封底所写:“农民通过辛勤劳作和技术革新,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却难免担心辛苦开垦的土地被计吏盯上;……两汉之际的生活,从来不是轻而易举。”作者并不想塑造那种盛世的虚假想象,底层人民的生活并不容易。前些日子在网上读过一段话,刚才没搜到,也记不太精确了,但大意如下:如果你生在秦始皇的时代,多半是在骊山地下修陵墓;如果你生在汉武帝的时代,成年后就在边塞和匈奴打仗,不成尸体回不到家乡;如果你生在唐玄宗的时代,上半辈子的好日子提前透支了下半场的生离死别……总之,哪怕在盛世荣光之下,平民百姓的生活也不是轻而易举。读过这本书,体会无疑会更深一些。

本书作者专攻考古学和博物馆学,对文物、科技史十分熟稔,相较于《古埃及》和《古希腊》,本书的技术含量更高,值得肯定。译者也是该领域的专家,所以把本书翻译得晓畅易懂,殊为可贵。最后,继续期待一下《古罗马》。

《古代中国十二时辰:两汉之际》读后感(二):《古代中国十二时辰》:生活对他们任何一个来说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古代中国十二时辰》是“十二时辰”的第四本书,在此之前,有古罗马、古雅典、古埃及的“十二时辰”,这一套书的特点即在于,从凌晨起的二十四小时,每一个小时都有意地介绍不同职业、地位的人和他们当时所从事的事及职业。

出人意料的是,《古代中国十二时辰》并没有选择汉、唐、宋、元、明这样的兴盛的朝代,反而选择的是两汉之间的一个朝代。根据《引言》的介绍,“本书中故事发生的时间设定为公元17年,即新朝天凤四年。”而新朝是夹在两汉间的短命朝代,若单说“新朝”,或许有人不知,但一说“王莽篡位”,那肯定很多人知道,王莽建立的就是新朝。若不是这本书,我不知道在未来的什么时候才能把“新朝”与王莽挂钩。作者之所以选择这一个朝代,或许正是因为它夹在两个兴盛王朝的中间,同时颇为短命。

在这本书中,除了有小说般语言展开的故事,他还有关于不同职业知识的介绍。譬如第一章《医者开药方》,在叙述了一位医生给自己的侄孙如何救治的过程中,还插入一个“早期医学证明”的文本框,其中就有关于考古出土对早期医学的证明。不仅是一些古代知识,还有古代人物。比如这一章还介绍了淳于意。

除插入的知识和人物介绍,图片自然也不会缺席。第一章展示“满城汉墓出土的金针”,第二章展示“西汉海昏侯出土的五铢钱”,第三章展示“记录在绢帛上的产科医学专著《胎产书》” 等等。

看这本书,配合文字和图片,所见的是老祖宗的生活和接触的物品,总是有种亲切感的。

当然,另有意义的一点还在于,这些职业不一的人物,尽管只是存在“一个小时”的叙述中,也反映了他们各自生活的复杂,也反映了一些一个在新旧交替时代的社会矛盾。就如《结语》所述:“这半个时辰仅仅只是他们平常辛劳忙碌的漫长一天的缩影。然而,在这半个时辰中,我们看到农民正在施行新的代田法(轮耕),以生产更多粮食,同时也愈发担心即将到来的计吏将自己新开垦的土地登记入册。……”生活虽然比昨日前朝更好,但是矛盾依然存在,“生活对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来说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句话也可以放在任何时代,包括现在,因为现在的我们,依然有担心、焦虑和害怕。生活在改善,但新的矛盾也在产生。

《古代中国十二时辰:两汉之际》读后感(三):时空里的古代中国,浓郁的人文风情

近些年曾有一部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十分红火,除去完整的故事、制作的精良之外,它的成功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创作者对于中国古代十二时辰制的时间计时法的深度还原与再现剧中尤其关于日晷指示时间的设置让观众在观看精彩故事之余,也深刻领略了中国古人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十二时辰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基本成型于汉武帝《太初历》之后,人们开始将历法上的12月名称应用到天文方位上。它是基于日月运行以及人类的生活习俗和生产活动规律划分的分段计时制度,是沿用历史最悠久的古代计时法。

这本《古代中国十二时辰•两汉之际》正是以独特的构思与笔触描写发生于中国历史上两汉交替之际王莽政权天凤四年(公元17年)的故事。这本书的作者庄奕杰一位资深的考古学和博物学的专家,他曾在世界知名院校深造,主要研究兴趣在于中国古代用水系统和农业史,进行过大量实地调查。这也使得这本书充满了浓郁的学者考究的人文气息,作者立足史料和出土文物构建故事,兼有趣味性和知识性,可以说全书融入了历史地理、法律政治、日常生活等具体知识融入生动故事当中,妙趣横生、轻松好读。

全书以十二时辰为主线,将二十四个著名历史人物故事“压缩”到一天一夜的叙事空间维度之中,以故事形式呈现中国古代两汉之际(新莽时期)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人士的生活图景,这其中有铜匠、织工、医生、马夫、驿骑、戍卒、史官、侍女、修墓人、盗墓贼等几乎包含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种种社会风情和人生百态,他们每一个小人物小角色小经历共同筑就了两汉交替之间风云变幻的时代风情,每一个故事都有自己的辛酸与感动,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让今天的我们通过这些文字,不禁神往和感怀。

我们的古人先辈自拾就有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极致审美和艺术追求,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集中体现在了关于时间观念的反映上,“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在时间的荏苒蹉跎中,中国人在这其中找到了独属自己的心灵栖息。在本书中,作者有意将十二个时辰层层分解,用精致且温暖的镜头画面加以文字注释,诠释中国人文地理的博大与美妙,在自然风物的时空转换中品读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智慧和深情。每个时辰都配有相应的文化随笔,解读古人对天时、地利、人事的感知。将十二时辰作为一个引子,在史料基础上构建故事,以文学性手法呈现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引导读者了解、重视先人的智慧,激发读者与时空穿越中的古人一道共鸣共情,感受传统文化厚重魅力和人文气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