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四千周读后感精选

四千周读后感精选

《四千周》是一本由【英】奥利弗·伯克曼(Oliver Burkeman)著作,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四千周》读后感(一):羊了个羊都变简单了,我为什么不能放过自己

在未读读者群里预购的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读下来的感觉竟然是释怀。

原来也会经常责怪自己不够自律,励志鸡汤喝多了竟然也越来越信以为真,但是看了《四千周》,想通了很多责怪自己push自己的点,实际上完全没必要做到一个让自己难受和痛苦的程度。

比如愿望清单、效率陷阱,这种问题其实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我们都能冷静地处理和面对,但就是那句“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让我们误入了工作、生活、学习编制的时间牢笼。

《四千周》我读之前是当作问题解决方案来期待的,但读过之后,我虽然还是要去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但我已经没有读之前那么焦虑和心慌了,问题总能解决,感谢《四千周》带给我的治愈。

人生只有四千周,我想好好为自己而活,为活出我喜欢的样子而努力,而不是别人喜欢的样子

《四千周》读后感(二):时间的用法即生命的活法

一辈子太短了,短到荒唐,短到可怕,短到没礼貌。

假使能活到80岁,人生也只不过大约4000个星期。

等到我们能够意识到该怎么活的时候,年龄和机会或许都已经悄然滑走。

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有限的长度并不意味着有限的选择。

我们无法真正管理时间,但我们可以管理自己。

现代人时间不够用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忙碌越来越成为一种流行病,忙碌被重新定义为“拼”,无休止的工作不再是需要忍受的负担,反而成了令人振奋的生活选择,值得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炫耀一番。

我们稀里糊涂地继承了一套有问题的时间观念,还感觉自己不得不遵守它们。

人类历史上从未有人真正实现过“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你也不会照着“成功人士的×××个习惯”去生活。

我们没必要把自己淹没在“活出完全优化的人生”这种建议中。

l 我们讨厌低效,但我们不知道越高效就越会成为一个满足别人期待的“无底线的蓄水池”

l 我们讨厌拖延与分心,但其实它们也可以变得更有意义。

l 我们拼命管理自己的时间,却忘了人生不应一味“快进”。

l 我们急于求成,但却鲜有成就感。

找到更为宁静的、意义更为深远的人生,才能有更为持久的生产力。

你有想过,你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吗?

我们把时间花在努力“解决”各种临时的任务上,以便让自己过关。但同时我们却把希望寄托在了未来,期待有一天会有办法实现自己真正的梦想,同时担心自己能力不够,毅力不足。

内耗便由此产生,之后的你往往会沉溺于回避与否定,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沉沦”。

迷失在繁忙与日常差事中,会让我们忘记真正的困境。

我们必须结婚,必须待在消磨灵魂的工作中,必须做其他各种各样的事,仅仅因为这些都很理所当然?

当你以这种回避真相的方式挥霍人生时,生活通常更为舒适,但也乏味得令人唏嘘。

徒劳地尝试“完成所有事”,这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逃避。

你是否常常关注各种高效工作法?

你是否一直与拖延、分心做斗争?

如果超过5个,你可能已经丢掉了人生自主权。

这里面触及一个特别容易被我们忽视的“效率陷阱”问题,高效会让事情变得更多,对效率的终极追求不会让你更轻松,更不会让你更幸福,你越高效就越会成为一个满足别人期待的“无底线的蓄水池”。

而如何从这个陷阱中解脱出来呢?有几点方法,可以供大家参考。

l 不追逐极致的效率,而是认清自己的能力边界

l 一次只做一件事

l 注重完成,关注已完成的事

l 抵抗次优先级工作的诱惑

l 让自己喜欢上问题

l 划定边界,采用“定量”的生产力策略

l 要事优先,提前决定放弃哪些工作

l 不要用无法达到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l 不把成就感推迟到未来

l 在没有十成把握的情况下,去尝试放手一搏

l 审视每一项重要决定:这个选择会削弱我,还是会让我变强大

l 不要为了迎合而去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

时间管理的目的是高效,但高效也是有副作用的。

从生命整个过程来看,不知道如何选择等于没有选择,而做选择的过程,就是自我审视的过程,审视自我的能力,审视自我的欲望,能力大于欲望不满足,欲望大于能力痛苦,做事和做时间管理也是类似的。

有时候接受没有解决方案的现实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为什么活在城市里的人比生活在农村里的人精神上更焦虑呢?

本质上是因为我们在用现代的文明去看待时间。

如果你是生活在中世纪早期的英国农民,你可能会操心肆虐的疾病,交多少税给教堂。平日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挤牛奶、收割庄稼,但你不会和想和时间做斗争,不会忧虑这一生有多少成就没能实现。

现在公司按照小时数给员工计酬,时间慢慢从一个概念演变为一种资源,成为一种可被使用的东西,而不是生命的组成部分。效率越高,利润越大,自我就越小,无力感和焦虑感就越重,况且你还会拿自己和成功人士做对比。

四千周是一个时间概念,但同时也是一个活法的选择,把真正重要的事情放在一生的跨度去计划,人是不会有紧迫感的,那时候你真正要考虑的则是这一生有没有虚度、白活。

把四千周做成一个人生涂色卡,去涂一涂,看看自己还剩多少时间,还有多少未竟之事,未来如何才能找回更大的自主权,或许这才是每个人的当务之急,而不是在时间这个传送带上不停地奔跑。

《四千周》读后感(三):困于内耗的年轻人,最需要的是什么?

不知道你是否会有这样的经历,每当第二天一早有重要安排,半夜就总睡不着,越是提醒“明天很重要,一定要早睡”,就越是清醒。

这种情况也存在于工作、作业中。随着截止日期临近,强烈的焦虑不仅让你手心出汗、心跳加速,还不断打搅思路,让本就紧张的工作更加难以开展。

每到这时,你可能会后悔没有早做打算,思考是不是自己的时间管理出了问题,甚至找来各种高效工作法和“成功人士的XX个习惯”复盘。结果大家也知道,这样的问题还会出现许多次。

下面,让我们简单给自己打个分,看看是否受这些问题的困扰。如果超过5个,你可能已经丢掉了人生自主权。

同大家一样,奥利弗·伯克曼(Oliver Burkeman),曾经也是一个强调效率的“生产力极客”,在花费数年时间试图优化时间管理方法后,非但没能征服时间,反而更加焦虑。

在历经挫败、空虚之后,他得出总结——“时间管理是无效的”,放弃掌控时间的执念,接纳自身的有限,才能为人生增加空间。

他在提倡高效、不停“内卷”的现代社会反其道而行之,写下了这本《四千周》,用“反时间管理”的思路,重塑对时间的理解。

1

“躺平”不是放弃,而是接纳生命的有限

如果有人拿着一页印着4000个星期的涂色卡告诉你,这就是你的全部人生,你的第一反应是惊讶还是更加焦虑?

事实确实如此,假使能活到80岁,人生也不过4000个星期。

已故英国哲学家布莱恩·马吉做过一个更夸张的联想:人类文明大约有六千年的历史,我们通常觉得这段时间漫长得惊人,但其实也只需要跨越六十个百岁老人的人生,也就是“办一场酒会,挤在客厅里的朋友那么多”。

一辈子太短了,短到荒唐,短到可怕,短到没礼貌。

对于短暂且可量化的人生,大多数人会告诉你如何高效利用时间,但结果却是,时间不够用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忙碌越来越成为一种流行病,我们就像在传送带旁边的工人,效率越高,传送带就转得越快。

面对效率陷阱,“躺平族”的队伍不断壮大。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学习,他们都表现得毫无波澜。这种妥协和放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环境对个体的规训。“躺平”对时间管理的意义也在于此。

看似逃避现实的思路,让我们通过“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式的自我保护,不考虑得失和不确定性,承认自身能力的不足及生命的有限,更充分地活在当下。

因此,与其为总是事与愿违而焦虑,不如换个方向“躺平”;与其自责浪费时间无所事事,不如承认活在当下的事实。只有乐于与生活开展真挚的关系,才能找到有意义的开始。

2

“摆烂”不是停滞,而是拒绝无谓的执着

除“躺平”外,还有一条听上去更“消极”的心态——“摆烂”。

你可能觉得,“摆烂”意味着随波逐流,不做选择。但其实,不知道如何选择等于没有选择。做选择的过程包含了对自我能力和欲望的审视,做事和做时间管理也是类似的。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做选择,一天当中可能无意识中就做了数百个小的选择,与此同时,也永远牺牲了其他无数种可能的活法。因此,即使是你能想象的最好的人生,也是一个不断向其他可能性挥手告别的过程。既然如此,就不能仅靠增加选择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如果我们无法决定优先做哪些事、不做哪些事,就无法通过追求效率和专注变得轻松。相反,适当的“摆烂”能让我们专心于眼前的事。在“摆烂”还未兴起之前,这种心态的另一种身份是“拖延症”。许多人都因为拖延而自我批判,但没有意识到这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倾向。

在《四千周》里,奥利弗·伯克曼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让“拖延”变得有意义。这并不是要我们放弃对生活的主导,停滞不前,而是与自己达成和解,学会取舍,更加从容地处理繁琐的工作和紧张的安排。

3

“内卷”不是目的,而是校准时间的规则

当然,即使我们不断向自己找答案,也依然很难摆脱忙碌的困扰。这就好像陷入沼泽的人,仅告诉他不要胡乱挣扎只能减缓下陷的速度。

于是可以理解为何打工人越来越流行走向户外,借助徒步、露营等“身体之苦”消解“内卷”的“心灵之苦”。这种“累并快乐着”治愈了无数大厂青年。

然而短暂的“逃避现实”,和漫长到近乎永远的工作时长形成了鲜明对比。要想脱离“效率陷阱”,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答案。

我们已经接受时间有限的事实,也承认对时间的控制力非常有限,那么我们可以用个体的视角重新理解“内卷”,将它视为达成更高效率和更完美成果的手段,而不是终点。

4

消除内耗,你可以这样

在《四千周》里,奥利弗·伯克曼提供了几个技巧,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接纳时间的有限性,摆脱内耗。

四千周是一个时间概念,也是一个活法的选择。只有当我们活在当下,认真计划眼前重要的事,那真正要考虑的则是这一生有没有虚度、白活。

书中还有一份四千周的人生涂色卡,去涂一涂,看看自己还剩多少时间,还有多少未竟之事。未来如何找回更大的自主权,或许才是每个人的当务之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