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树上人生读后感摘抄

树上人生读后感摘抄

《树上人生》是一本由[英] 詹姆斯·奥尔德雷德著作,后浪丨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树上人生》读后感(一):精神就在你发现它的地方

实际上,“寂静”一词并非很准确,它只表明没有声音。“宁静”是一个更恰当的描述,甚至可以说成“祥和”。这很难形容。但我一边狭隘那颗雪松上离地120英尺的吊床里轻轻摇摆,一边看着太阳慢慢落下阿特拉斯山脉的那一个小时是我有生以来度过的最宁静的时刻之一。——《树上人生》詹姆斯·奥尔得雷德 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纪录片摄影师,之前一直在BBC工作,现在经营着自己的公司,而他的从业经历非常另类:他以爬树为生。 不过他爬的树,可不是城市里的行道树(那不成环卫了吗),而是世界各地的丛林中,那些以10层楼为起点,最高达到高达30多层楼的巍峨之树。虽然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工作需要,但更多还是因为热爱。 否则论谁也无法想象,一个人会心甘情愿要么与野生大猩猩临树而坐,或是冒着被豹子吃掉的威胁,或是被野生大象追赶,或是被蜜蜂哲上40下,或是干脆感染上奇奇怪怪的寄生虫、还身处最原始的密林中。 读他的故事,更像是读一个过于夸张的冒险故事,但当你跟随他的文字“攀登”上其中那棵树,好像也能理解这种极度不舒适的行为背后带给人的鼓舞。 奥尔德雷德现在已经超过四十岁,他已经无法像年轻时那样身手敏捷,作为三个孩子的父亲,他也开始放弃过于激进的冒险行为。但树已然成为他的精神家园。 我很赞同他说的那句话:“精神恰就在你发现它的地方”。生命中最美好的事,莫过于发现生命的勃勃生机之处,它从来与舒适无关,而与内心的平和和静谧有关。

《树上人生》读后感(二):爬树也能找到存在感,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

生活在树上是怎样一种感觉?多少人想逃离地面去树上看看?这也是为什么树屋很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或许在树上有某种特定的安全感,既不会因为远离土地而失去连接,也不会因为在高空有漂泊无定的感觉。在树上到底是怎样一种具体感受呢?没看《树上人生》之前我觉得可能是写树屋生活的,看了书后才发现不是。

《树上人生》是BBC野外摄影师的攀树之旅,记录他在原始森林里拍摄所做的工作,把摄像机带到树上,找好位置,帮助摄影师搭好帐篷等待拍摄以及拍摄完毕。那么呆在树上是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只要爬上去看风景就可以了?答案是肯定不是的。在树上工作需要找到适合隐蔽的位置人上让人落脚,安装摄像机,甚至扎帐篷,然后应对树上各种奇奇怪怪的突发情况。比如突然下雨,整天见不到太阳。比如突然遇到蛇,成群结队的猩猩占领,还有四脚怪兽蜥蜴的突然造访。当然还有蜇人的马蜂,让人痛恨甚至能丧命的肤蝇等等。

一、树上的风景并不都是迷人的,还有要人命的。

在树上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惬意,却也能够从地面那些纷繁复杂的忙乱里抽身出来,看到自己,跟树对话找到内心。从树上的角度能看到地面上的烦躁,在树上能听到风声、鸟鸣,蛙叫,听到一朵花开的声音,听大象震耳欲聋的轰鸣,这些都会让你跟自己对话,唤醒沉睡的感官,感受寂静和喧哗,除此之外还能体验作为自然界最弱小的单位,在树上的帐篷里睡觉,被风吹得左摇右晃,像要被抛弃的果实,还有被雨淋湿,被冻醒等等,让你思考到底什么才是自然界最有威力的。

作者记载了他不小心遇到马蜂被追着蛰,拼命逃跑,哪怕隔着衣服帽子都能蛰到,几乎丧命,最后被同事救到基地。还有被肤蝇产卵到身上当做蛋白质孵化器,幼虫遍布身体各处,连脚趾头都不放过,十分疼痛,自己用针挑出蛆,用完了一瓶威士忌都没清理完,无奈自己忍受痛苦向经过船上的人员求救。最后有人派当地的人拿了一瓶药水帮他涂上,然后用针挑出寄生虫,得以解脱。虽然语言不通,但是却让他十分感激。树上的风景好看,不过也要付出代价。

二、树意味着生机,也同时意味着死亡和生命的轮回

同时在树上俯瞰地面,有众多的幼苗在生长,为了得到一丝阳光,能够保持幼苗30年只为了等到头顶那一块阳光。看到这些真觉得人类的渺小,植物竟然有这样的耐心和智慧,蛰伏这么久,而我们又是多么的浮躁不安啊。

在树上干活一定离不开与丛林里的原始部落,他们怎么跟森林相处,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又主动出击?他们在丛林里生存,也会取材于丛林,怎样处理欲望和扩张?对于他们可能是必须要思考的,对于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人们是不是也要开启反省和总结?疫情给我们最大的功课是地球是共同体,没人置身事外,只有协作合作,超越个人狭隘才能全体通关。

这本书没有图片,刚开始我觉得有点奇怪,毕竟在树上怎么也要留点纪念。后来我理解了,他爬树去干活,这个过程是很少有记录的,毕竟开拓者去清除障碍和做前期工作都是没有后面人跟着的。不像现在有无人机和gopro之类的可以绑在自己身上。当时那种情况下是没有的。

看完这本书后,我深受感动。以前看纪录片只觉得好看,图片画面精美,但是没有想到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拍的,不知道幕后工作人员都是怎么做的,也没有对他们的工作的具体了解,通过这个书里记载的,大体能了解一些。也会更加珍惜纪录片的资源,认真对待他们的劳动成果。毕竟你在空调房里躺在沙发上看到的内容可能是他们用生命和健康代价换回来的。有时候为了拍到一个镜头他们会等很久,也会遇到突发情况,像书里写的被蜂蛰,被蛇咬,得疟疾传染病之类的都可能。

体验一棵树的生活,跟它勾肩搭背窃窃私语,感受它的摇曳生姿也忍受它的宽容和对生命的安定。

如果你对纪录片感兴趣,这本不要错过,它是纪录片背后的故事。如果你对探险和丛林生活有兴趣,这本也推荐你一定看,毕竟丛林里的复杂是我们没有去过的人无法想象的。

如果你感觉自己状态不好,有很多负面情绪,甚至找不到目标觉得迷茫焦虑,推荐你看这本书,要知道他们为了拍摄短短几分钟的影像要等很久,甚至还要付出生命健康的代价,相信你看完就知道自己是不是幸福是不是富有了。

《树上人生》读后感(三):让你原汁原味体验攀树冒险的乐趣,历经令人目眩的奇妙冒险

歌曲《隔壁泰山》中唱到:我是隔壁的泰山,抓住爱情的藤蔓。你是美丽的珍妮牵着我的手去浪迹天涯。旋律一响起,就不禁让人想起,在森林之中,像猿猴一般,在树上可以自由的来去,呼吸森林的新鲜空气。往上看,感觉离天空很近;向下看,世界就在我们脚下。

爬树,其实要追溯回类人猿,这些灵长类动物在树上吃喝拉撒睡,做一切爱做的事儿。终于有一天,把树上的果子都吃秃了。对生活妥协,必须下树了。虽然目的是为了吃,但这一步,成为了类人猿向人类发展中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现如今,爬树不再是人类生存的必需技能。现代化的大都市高楼林立,树木不再随意可攀爬,而是成为户外运动专业人员和园艺工作人员的工作。但是仍旧有很多人,向往去到森林中,爬到树上去,期待远离都市的纷扰,感受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树上人生:BBC野外摄影师的攀树之旅》作者詹姆斯是与BBC自然历史部门和《国家地理》合作的野生动植物摄影师。书中介绍了以攀树为生的野外摄影师的丛林奇遇。

书中十个篇章好似十集纪录片。记录詹姆斯流连于世界各地的丛林深处,经历无数寻路与攀爬,只为记录眼前每分每秒流逝的光景。詹姆斯迷恋于树木帮他摆脱现代社会的自然庇护感,远离纷扰,重新呼吸、思考,并从中恢复。

詹姆斯说:“对攀树的激情也来自我的一个热切愿望:探索枝叶间包含的奇妙事物。即使是最小的树上也隐藏着一个完整的小世界,更别提莽莽森林中的参天大树。” 所以支持他不断攀爬的信念,就是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独特视角,来和人们分享“树上的世界”。

在16岁时,詹姆斯就决心当一名野生动植物摄影师。然而,当终于离开大学时,他很快明白,学位无法与实际摄影技巧相提并论,要学的还有很多。因此他接受了能得到的各种摄影助理职位,用无偿工作换取相关经验。几年后,他开始寻找用到攀树和助理技能的工作机会。

虽然他非常喜爱摄影工作,但这背后仍然是他对树木不变的热爱。因为他对攀树的激情是难以言说的,它来自孩提时詹姆斯第一次爬上新森林国家公园栎树树冠时的某种感觉。树就是会令他着迷,让他不断回到它们身边。

詹姆斯在世界上最壮观的一些森林中历经的令人目眩又刺激神经的奇妙冒险。

无花果树成熟后引来红毛猩猩摘食、大猩猩在晨曦中闪闪发亮的宽阔脊背、巴西栗橘子瓣一样诱人的果荚、角雕妈妈无限温柔地喂食雏鸟……然而美好背后也不乏正面遭遇硕大的成年公象、被肤蝇产卵皮下而疟疾发作、蜂群狂涌而来又穷追不舍等危机时刻。在这些生机勃勃的美丽枝丫上,融合了攀树人的震撼经历和令人神往的美丽奇景。

就如同詹姆斯记录的一样:“一轮凸月高挂碧空。我的树枝世界仿佛是缠绕交错的银色和黑色细工饰品,远处的森林则像披着白色的绸缎。我听到远远传来黇鹿叫春的声音。一个完美的秋夜。也就是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在树上度过一夜的全部理由。”

纪伯伦说过:“树是大地写在天空的诗。”树木常被人们用来度量逝去的年月,是时间长河平凡而伟大的象征,人们会将自己的记忆投射到树的身上。

《树上人生:BBC野外摄影师的攀树之旅》让我们看到:一根尼龙绳连接了詹姆斯与树木的灵魂,划过丛林中一道蕴藏的斑斓与神圣。因为在詹姆斯内心深处,他知道无论选择什么职业,都会来爬树,努力亲近它们。

他自从第一次用绳子爬上大树,就迷恋树顶上的生活。这之后,他估计爬过的树足以填满一整片森林。虽然许多树的形象已经模糊不清,但是他还记得自己驻足过的一些特别的树,似乎事情就发生在昨天。他记得那些树皮的触感、木料的味道、树枝的形状,尤其是在树冠上遇到的奇妙的动物和人。

树为我们提供了与这颗星球的生动联系,以某种方式在我们转瞬即逝的生命和身边的世界间架起了桥梁。树可以帮助我们记起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人类社会越来越发达,但是,对自然的破坏却也越来越严重,作者用本书也深切的呼吁人们,要更加和谐的与大自然相处。自然之美,需要我们一同去寻找,走进自然,远离城市的喧嚣与繁华,在这片安静祥和的世界里,用心去感受自然的力量。

从英伦密林到婆罗洲热带雨林,从刚果原始丛林到加勒比低地雨林,从亚马逊到墨尔本,从亚非到拉美。詹姆斯一次又一次站在了巨树的肩头,每离地面远一些,都带来了植物和动物的交融,人类与生灵的共鸣。

离开丛林地面的潮湿黑暗,来到森林树冠的阳光下,这就是探索自然的绝佳方式。《树上人生:BBC野外摄影师的攀树之旅》,一个攀树人穿梭在枝丫间,把迷人的故事说给全世界聆听。

《树上人生》读后感(四):《树上人生》:从13岁梦想发芽到专业野生动植物摄影师的奇幻生涯

2021年5月22日,甘肃景泰举办马拉松比赛,因极端天气造成参赛运动员失温,继而部分人员遭遇不测,让人心痛。感到悲痛的同时,不禁反思:梦想和热爱,怎么才能健康正常地出发。

运动带来不一样的人生。对于很多参加者而言,马拉松是一场运动,更寄托着他们对长跑对突破自身的希望、信念和梦想。或许过程困难重重,甚至挑战极限,但它很精彩,足以全身心地去追逐。

除了运动,树上也有人生?除了马拉松,爬树也能爬出不一样的人生吗?你信吗?这正是《树上人生》给我们揭开的另一种人生秘密,该书详细记录了一名野外摄影师的攀树之旅,而无数树木为他开启了记录浩瀚生命的纯净视界。

话说一花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可不要说一棵树,再小的树,也隐藏着一个完整的小世界,更别提茫茫森林中的参天大树、原始大山中的千年巨树。

巨大的树冠中养育着许多生物,在地面上看不到也想不到,它们一辈子生活在树上,从未下过地,在少有人至的树顶王国捕食、繁育、生活、死去,像神仙生活在天宫,像夏娃居住在伊甸园,像莎士比亚的热闹戏剧……

这场不为人知的戏剧周而复始,已经一遍又一遍地上演了数百万年。摄影师说,爬树活出了自我,树拥有别样的精神力量,帮助他面对现实,反思得失或专注未来,积极应付生活中的挑战,造福了他一个全新的人生。

当一个孩子在13岁时,因为在野外躲避一群奔腾的野马,不得不赶紧躲藏起来时,上帝给他送来一棵树,一棵高而粗的树,树身上居然装着类似阶梯的铁栓。借助这些不知什么年代的辅助物,刚爬上去,野马就从下面呼啸而过。他看到野马像河流般流过。随着马蹄声渐远,灰尘消散,树林恢复宁静。

少年坐在树上陷入沉思,这些铁栓表明,许多年前就有人用过这棵树,可能是守林人、王室护林官,甚至偷猎者。因此,这棵树的作用是一个瞭望台,可以在上面避难,也能藏身。

在后来的日子里,少年常常会爬树,总想起这第一棵树,这最早的树像他的再生之源、思想之源,改变了他今后的人生方向。

对他而言,树不仅是避难所,还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因此,树像一颗种子种在少年心里,为他慢慢萌芽。接下来,最精彩的还是这颗种子怎么开花、如何结果。

爬树和在树上度过的时光,让少年的生活丰富多彩,他为发现从没见到过的事物而暗暗欣喜,他能清晰记得,在新森林的树冠上看到第一只长角蟋蟀那半透明的翠绿。

他十分惊讶,看着它从树叶上跳下,飘过虚空,用滑翔的自由姿态,张开长长触角,就像一个微型特技跳伞运动员的双臂。

这只是万千他爬树生涯中经历的特写之一,还有很多,他从自然之母身上学到:什么是自然的活法?当他在热带雨林距离地面20层楼高的大树上,与一对猩猩母子相遇,与猩猩妈的对视,让他学会谦卑,学会平和,学会不争。

这样的发现和切身体会,与征服自然的主流西方价值观格格不入,反而融入了一丝丝东方的禅思,慈悲被孕育,菩提心于是在自然森林中诞生。

爬树的奇妙经历愉悦身心,让他收获颇丰,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把这些常人见不到的东西分享,就像主持一档旅游探秘节目,主持人兴致勃发地说:hello,everyone,这里有一个未知的树上世界,相信每个朋友都会很感兴趣……

要介绍树上的经历,还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爬树,怎么爬,怎样固定绳索,或者用升降器,或利用藤蔓;爬上去之后怎么固定工作台,或一张床,因为要在这里呆几十个小时,甚至多天,吃喝拉撒怎么办?遇到危险怎么化解?

爬树前的准备,要备好药、食物、水、手电、头盔、罗盘、吊床、睡袋等,甚至还有匕首,如果遇到猛兽、毒蛇,没有退路的情况下,只能拼死一搏,才能保住小命。然而很庆幸,在数十年爬树生涯中,他从没有与猛兽这么危险的面对面,顶多遭到野豹跟踪,但在其他食物和人之间,野豹选择前者,并不与人为敌。

也可能遭到毒虫叮咬,身上长满包,每个红肿的包里,都有一条蠕动的蛆,它们以你的蛋白质为食,除了将其一个一个挤或用刀子剜出来,服用大把消炎药和打针,没有更好的办法。

有一次,因为爬树,皮肤被动物搽在树干上的黑泥污染,其中的细菌钻进肌体,导致满身红肿,七十多个疖子里长了蛆,他痛,后来发高烧,幸亏飘然而至的当地土著,拿一种神奇的油涂上,过会就挤出了蛆虫,后经住院治疗,才完全康复。

还有其他突发,如身体脱水导致丧失运动能力,绳子忘记打结差点从树干摔下,几十米高度,就算没摔八瓣,也差不多成一坨肉饼了。

13岁少年第一次爬树的深刻印象,让他发现自己真的喜欢爬树,爬上去的奖赏是奇妙的视野和不同的人生。16岁他很清楚自己未来要做什么:当一名野生动植物摄影师,深入全球的原始森林,把这些东西拍摄下来,制成影像,与更多人分享。

在走向梦想的路上,他发现学校学的知识与实际技巧相差很大,为此他不得不从零开始,上夜班、捡垃圾,甚至做没有报酬的工作,为梦想打夯。终于,他获得了助理一职。

从助理的新起点开始,他又用10年干成了摄影师。这是一段精彩旅程,他很享受一路走来的每一步。而后十几年的摄影实践,他的足迹踏遍全球各地,亚非拉美澳,在各地森林深处的大树隐匿,遭受蚊虫叮咬、酷暑炎热、大雨倾盆等等,在奇妙的爬树中,用摄像机记录着奇妙新发现。

因此,这是一首把少年时代的梦想,一步步变成现实的人生成长与奋斗的史诗,它为人生理想歌唱,为自然万物礼赞,展现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人与自然怎样和谐共处,其中充实的内容发人深省,令人沉思。

《树上人生》读后感(五):为何《阿凡达》《魔戒》都钟情于树?探秘BBC摄影师的树上人生

“他突然前所未有地、敏锐地意识到了一棵树的树皮的触感和质地,以及树身内所蕴藏的生命。他感觉到树木中有一股喜悦,并与之共鸣:既不是作为森林居民,也不是作为木匠。那喜悦是来自活生生的树木本身。”

——《魔戒》

各色怪物构筑了《魔戒》这部恢宏的电影,其中的“树人”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男树人名叫恩特,他的身躯是树木,一般高五六米,他力大无穷,但惧怕火焰,他和精灵一样有着漫长的生命。他喜欢和精灵待在一起,在森林中游荡,惩罚那些砍伐树木的人。

女树人叫恩特婆,她关心那些在森林边缘弱小的花草树木,还教会了人类种植。在《双塔奇兵》中,树人更是救了逃进法贡森林的弗罗多,并带他们去见甘道夫。

当然树木最惊艳、最震撼人心的亮相,非《阿凡达》莫属,甚至于树,串起了整部电影情节的跌宕起伏。

在神秘的潘多拉星球,纳威人生活的家园树下蕴藏着巨大的珍稀矿藏,这引发了文明社会人类的贪婪,也是故事的开端。

男主杰克,第一次被纳威人聪慧的奈蒂莉接纳,也是因为圣树的种子,飞落在杰克身上,这些圣洁的精灵,让她得到了圣树的旨意。随着剧情的发展,杰克在圣树下完成了成人礼,真正成为纳威人的一员。

在贪欲的驱使下,家园树惨遭文明人类的摧毁,它轰然倒下的一刻,世界也仿佛走到了末日的尽头。

然而,纳威人的灵魂树,是不会被摧跨的。灵魂树,是纳威人的灵魂支柱,是他们祖祖辈辈最敬畏的神圣之地,它被称作“聆听之树,那是来自祖先的声音”。她内在的力量仿佛传递给了杰克,也传递给了所有纳威人。

“她不会帮助任何一方,她只会选择平衡。”就在现代文明的新式武器铺天盖地向灵魂树逼近的时刻,潘多拉星球中几乎所有动物潮水般地冲撞而来,它们仿佛得到了召唤,誓死要守卫它们的灵魂树,守卫它们的家园。

最终,在最原始的拼死一搏中,先进的武器一败涂地。潘多拉星球启示现代文明:能量在万物之间流动,万物都是联通的,万物皆需敬畏。“这个世界的财富并不是埋在地下的矿藏,而是遍布我们周遭的一切。”

热爱一棵树,你可以有万千个理由。《树上人生》中这样一段话深深打动了我:

的确,每棵树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它们会倾诉,它们会彼此联结,毫不夸张地说,它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树联网”。“即使是最小的树上也隐藏着一个完整的小世界,更别提莽莽森林中的参天大树”。

《树上人生》这本书就为我们打开了这样一个奇幻的世界。作者詹姆斯﹒奥尔德雷德,是英国BBC野外摄影师。他在25年的时间里,为国家地理、探索频道和网飞等世界各地的媒体拍摄电影。他与“世界自然之父”大卫﹒爱登堡的合作项目获得了摄影作品艾美奖、皇家电视学会奖和金三角国际摄影巡回赛奖项,还多次获得英国电影学院奖提名。

在他的这部作品中,他带领我们来到世界各地,从英国到刚果再到委内瑞拉,走进仿若异境的密林深处,随着一根细细的尼龙绳攀上几百英尺高的树冠,穿梭在枝丫间。。。。。。10个真实的故事,如同10部精彩的纪录片,开启探秘异域之门。

作者13岁那年,一次凶险的经历,让他与树结缘。

当时,年少的他正在林中追踪一群黇鹿,突然一大群癫狂的小马、母马疾风般冲过来,就在他进退两难之际,慌乱中抓住一支掩藏的树干趴在上面,从而得救了。

惊魂未定的他第一次发现:

也许就在那一刻,作者对攀树的热爱被激发被唤醒了,他希望去探索枝叶间包含的奇妙事物、那里隐藏着的完整小世界,并希望把树顶的世界介绍给大家——他16岁时,决心要当一名野生动植物摄影师。

于是大学毕业后,他接受了各种与摄影相关的职位,用无偿工作换取相关经验。为了生活,他在工厂值夜班,做能找到的任何工作,甚至做那种在“垃圾填埋场围墙外收集被大风吹落的垃圾”令人沮丧的工作。

终于好运降临,他得到了有工资的摄影工作,逐步开始了精彩的野外摄影旅程。

在英格兰,寻访巨人“歌利亚”——英国最高的红杉。作者爬上它宽阔的脊背,太阳照射之下,触摸树皮的感觉,就像一头巨大史前动物的鬃毛,柔软而亲切,仿佛正进入一个安全的避难所,进入一个王国,正经历一次在树冠上的洗礼。

就在这离地165英尺的大树顶上,“四周的树冠如地毯般铺向四面八方,一直延伸到天边。歌利亚的巨大身影躺在周围树木的顶部,像一块黑色的巨石碾碎了身下的一切。”

进入婆罗洲雨林,就像穿越到别一个时空,像爱丽丝掉进兔子洞,进入一个完全由树木主导的远古世界。

在当地达雅族文化中,无花果树,尤其是绞杀无花果树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树。

试想一下,假如你在雨林里,在距地面20层楼高的树上,与一只猩猩面对面相遇,你有什么感受?

作者的回答是:这样的经历可以令人学会谦卑。

却不知,这看似平淡的回答背后,隐藏着数不清的、难以预料的凶险。

在刚果的一处世界第二大的原始森林中迷路,没有食物、电筒和急救包,林中遍布大象和水牛;

遭遇一场暴风雨后,连着三天浑身湿透,沾满泥巴,又遭遇黑苍蝇的袭击后,皮肤深处生蛆溃烂;

伤痛刚好,又在黎明前的林中,被一只豹子如鬼魅般悄然跟踪。

在哥斯达黎加的雨林,当作者在树冠一切准备就绪,打开背包盖,伸手掏出头盔时,一条蛇正盘在头盔里,是一条猪鼻腹蛇,它是趁着夜里偷偷钻进去的。

在加蓬的森林中,寻找几棵树冠建造人猿泰山风格的丛林树屋,树下的潟湖潜伏着大鳄鱼,树枝间隐藏着硕大的蜂巢。非洲蜂群极不欢迎这个外来侵入者,它信围攻了作者,作者挂在7层楼高的树枝音,险些当场昏迷,事后,仍感觉像是“刚与一名重量级拳击手打了三个回合”。

最凶险的,当属在委内瑞拉森林中一棵木棉树上,与凶悍的角雕的正面角力。

当时还没有无人机拍摄,剧组要在角雕的窝内外安装摄像头,拍摄小角雕孵化、长大的全过程。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作者从头到脚全副武装,角雕巨大的黑色翅膀,以可怕的速度全力向作者冲刺,猛烈而快速地直奔他的脸,掀起的巨大气流、前伸的巨大利爪、人眼与雕目对视。。。这不是科幻电影,是人雕角力的现实。

回到《阿凡达》电影中,树与树真的会互相交流吗?树可以被聆听吗?加拿大生态学家Suzanne,在森林里研究30年,已经证明,它们有着惊人的社交技能,它们可以彼此交流,经常进行远距离的交谈,而且词汇量惊人;甚至当你穿过森林时,你的脚下正有几百个谈话正在进行。

树的交流不是通过语言,而是通过电脉冲信号,在土壤下面,交错延展的树根构建起了与周围其它树木的联系,形成了天然的“树木万维网”。森林中各种各样的菌丝也加入进来,连接到这个基于根的社交网中与树木进行沟通。

借助这个“树木万维网”,它们还可以把各种自然元素、矿物质和养分传送至整个森林的各处。

它们拥有家族,母树会通过根向他们的孩子输送糖液,以支持他们的生长,这让幼树能够茁壮成长寿命更长。它们甚至会将“外来户”“赶出”自己的地盘,特别像山毛榉和橡树这样的物种,非常以家庭为中心。

树木有记忆、有智慧,也有知识,还会分享这些知识,让花蕾在最佳时间开放。

现在,我们就更能理解《阿凡达》,那个潘多拉星球,其实是一个更先进与我们地球的“互联网”,无论植物、动物、飞鸟、纳威人,万物皆可联结;特别是灵魂树,通过根部的电化学物质的传递而连接和交流,这个网络中甚至储存着巨量的信息,包括先辈的信息。

《树上人生》中处处体现着万物互联的思考:丛林似乎是个完美、平衡且自洽的整体,极其微妙复杂。

在15层楼高的树冠中,是一座充满着生命的巨大的空中花园,一层层垒成有机生命的公寓,每一寸空间都挤得满满当当:昆虫、蜘蛛、蜥蜴、蛇和上百万的生物和平衡共生,这是飘浮在空中的生命王国。

当动物将一粒绞杀无花果树种子带到一棵大树上,随着它的萌芽生长,它将宿主树困在自己的枝蔓牢笼内,裹紧、吸干,看似这无情的杀手,又将自己的果实直接慷慨地回赠给这座森林——丛林里所有吃水果的动物,都酷爱无花果树。

这就是丛林运行的法则:能量似乎以快过任何地方的速度在自然界循环。

人与动物的“交流”尤其令人温暖。

作者在刚果的森林中,一棵150英尺的树冠上架设平台,遭遇了大猩猩一家。它们对人类的兴趣,似乎与人类对它们的一样浓厚:

“被十几只坐在仅仅几英尺开外、直勾勾盯着我们看的黑猩猩围着,我经常给弄得一头雾水,分不清是谁在研究谁。”

大猩猩一家在攀登时互相非常礼让,在攀爬路径上,都会给彼此让出空间,觅食的过程也极为礼貌、有条不紊。

最后,我还想引用《阿凡达》中的这句话“这个世界的财富并不是埋在地下的矿藏,而是遍布我们周遭的一切。”万物皆互联,请不要试图打破它。去热爱自然,热爱一棵树,那里有着独特的灵魂,当你想起当时,或许会让你的内心充满柔情。

就像《树上人生》说的那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