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生不必太用力》读后感精选

《人生不必太用力》读后感精选

《人生不必太用力》是一本由【德】埃克哈特·托利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不必太用力》读后感(一):概念中的存在

这个作者的第一本《当下的力量》给我很大的启示,打开了见识思维上的眼界。

之后断断续续读了了许多类似的书什么恩宠,洞见,冥想之类,现在再来看这本书,很容易理解里面的一些概念性术语。

比如小我的惯有模式是渴望,抱怨,恐惧。小我需要增加很多的事物来加强存在感,恐惧失去事物灭亡,小我需要冲突和纷争来保持距离,给自己增添能量。当意识来临,大脑有需要的时候会思考,这时候大脑是作为存在的一种表达。如果不需要思考,思考却停不下来,那是大脑在试图控制,把存在带离了当下。

有时候,大脑所思考的,情绪所感觉到的,不是真正的我,是过去习性的一种反应。这种说法很神奇。不是“我”在上演爱恨别离,甚至有自毁倾向的小我不是有危险吗?会毁掉整个身体和存在吧?

作者说生命的存在是意志,情绪,思想,感觉,经历的事,以及感知以上的觉知组成。当下经历的事不是当下,当下是此时此刻,所有的情绪思考经历对于存在来说像观众和电影,电影不会对观看者造成实质影响。

作者第一本书和第二本一样,基本没有具体感人细节的事例,全是概念性的东西。

而描述的又是少数人体认过,大多数人很少体验的东西,又纯抽象概念,夏虫无法语冰,接受起来相当有难度。

再者,语言是工具,用来描述已经有过的人类体验,而新的人类体验,比如人类新造出一个机器,现存的语言都没法描述,得另造。作者所体验的,对现世来说,也是新的陌生的,用现存的语言可能词不达意。

不过幸好,作者所描述的,接近佛教用语,冥想,正念,心理学,都有类似描写。

《人生不必太用力》读后感(二):人生不必太用力——人生风暴突围指南02

——超越小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每个人的内在都有光芒,都有一颗光亮的本心,有无限的能量,但我们却都被小我控制,活得局限而痛苦。

小我是我们对头脑中纷繁混乱的想法的认同,也是我们对肉身、身份和名字的认同。

小我总是在渴望索取更多精神刺激和物质享受,它恐惧被批判,而且只活在过去和未来;它是大脑的臆想,是幻象,是痛苦的来源。

当你活在小我里,你就离开了当下,总是把当下时刻贬低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只为未来而活。

当你更多地关注做某件事的过程,而非这件事所能带来的结果时,你就打破了小我陈旧的制约模式。

你的所作所为不仅会变得更加有效,而充满了无尽的满足和愉悦感。

这也是道家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

放下那个自觉做事的“我”,成为行动本身,所做之事即目的、价值和意义。

——活在当下,认识自己的本质——

当你步入当下,你就逃离了大脑的牢笼。

这时,想法的流动会逐渐放缓,它们不再吸引你的所有的注意力,不再完全占有你。想法与想法之间出现了空的空间,如此宽广,如此宁静。

然后,你会你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浩瀚和深远是思想难以比拟的。

你会知道自己的本质——我不是我的思想、情感、感知或经历,也不是我生活的内容。

我是生命本身,是一切事物发生的空间,是遍及这个宇宙的合一的意识,这个意识以一颗石头、一片草叶、一只动物、一个人、一颗星星或一个银河系的短暂形式来体验它自己。

我是当下,是“我是”。

这是一个完全清醒的觉知状态。

你不再是一个承载着沉重过去的实体,不再是诠释一切过去经历的概念屏幕。

停止以诠释的方式观察这个世界,方能觉察到事物的真实本质。

当你到达这里,所有个人的冲突与困扰都停止了。

你会知道,我们终将死亡,腐烂,进入生死大循环的链条中生生不息。生命短暂易逝,如梦幻泡影。

肉身会死亡,但你会永恒存在。

你就是那个永恒的意识,是万物,而不止是名叫“xxx”的那个人,不止是那个终其一生带着无数恐惧和渴望活着的那个人,也不止是这个终将死亡和腐烂的身体。

这个身体、名字、身份、死亡都不过是幻象,没有什么需要追寻的,所有发生的、未发生的都不再重要;问题也不再是问题;需求也不值得焦虑,得到也好,失去也罢。

当下就是真实、就是圆满,回到当下,回到觉察,你会发现恐惧消失了,只有爱、只有光辉的能量是永恒而真实的。

过去、未来都是幻象,抛下头脑的束缚吧,放松,不抗拒任何事物。

每个人、每个存在,都是上苍的美妙演出的一部分,不多不少,如是而已。

尽力演好自己的角色,尽情体验,像玩一场游戏副本一样过这一生吧!

——接纳一切——

当我们愿意全然接受一切,就能轻易做到臣服。而当我们真正臣服时,才能开始如实如是观照一切。

所谓的接纳一切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 接纳任何经历、事物都短暂易逝、无常变化的本质。

放下对任何人、事、物的期待,不再要求外在事物来满足自己,你才能变得更和谐、平静,世界也会变得更美好。

② 接纳当下的一切境况、遭遇。

当你不再和现实情况争辩,不抗拒任何痛苦时,强迫性的思考会逐渐减少,并被宁静所取代。

告诉自己:“我接受这世界抛给我的一切。”

然后,内在的不抵抗状态,会让你成为宇宙能量的通道。

即便是看起来最无法接受、最苦不堪言的情况下,依旧隐藏着深层的善,每一场灾难也都包含着恩典的种子。

在冬季最寒冷的时候,已经开始孕育了来年的生机,这就是“冬至一阳生”的深刻含义。

而且,越深重的痛苦,当你超越它时,会带来越高远的飞跃,越深刻的生命领悟。而没有痛苦的人是无法成长的。

③ 接纳“不知道”

当你全然接受你的“不知道”,放弃挣扎着用有限的大脑寻求答案,这时伟大的智慧才能通过你运转起来。

反之,正如庄子所说:“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能载也。”陷入混乱的思维中时,也就远离了智慧。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留意一朵花,它是如此地临在,如此地臣服于生命。

当你把你的注意力停留在自然的事物上,你就走出了概念化思维的牢笼,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进入与存在相连接的状态。

这句话或许不太好理解,但可以通过自己和大自然的接触来体会。

当你在安静的清晨,坐在一棵树下;或在夕阳西斜的傍晚,专注地看一朵花,你会有所领悟。

你可以感受到,植物是如此的宁静,完完全全、毫无保留地做它们自己。

进而,同样的宁静也在你内部缓缓升起。你感受到它是如此深深地安住于存在之中,与周围的一切合二为一、与所在之处合二为一。

创造我们的身体,赋予我们生命活力的能量,与支撑整个大自然的生机的,是同一个神圣的能量。通过感受自然而感受到自己内在的这种能量,你就触及了生命的本质。

此外,世界是个整体。大自然可以带你进入宁静,这是大自然给你的礼物。当你在宁静的领域里感知并融入大自然,那个领域边弥漫着你的觉知,而这是你给大自然的礼物。

分享一个我自己的体验吧。

有一天早晨,我也试着将自己的注意力投放在阳台上的一盆观音莲身上,想象我是它。

然后,我感觉到了自己的心跳变得异常清晰,接着瞬间被拉入到观音莲中心那被包裹的、未展露的深处,那里是个很深的、很黑暗、却充满了生机的宇宙。

我突然就明白,原来长出来的叶片无论多美,都只是相而已,色声香味触法都是空的。在我们看不到深处、黑暗的、未知的地方,才是巨大生命力、创造力、无限能量的来源。

《人生不必太用力》读后感(三):人生不必太用力——人生风暴突围指南03

接上两篇文人生不必太用力——人生风暴突围指南01人生不必太用力——人生风暴突围指南02

——他人是地狱,也可以是天堂——

我们在人际关系上遭遇的各种挫折与痛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总是透过自己的精神投射、成见、思维模式、以及情绪聚焦来看待别人、看待自己、看待一切的事件。

实际上,每个人所看到的都是被自己的心智滤镜扭曲以后的世界。

认知模式就像一层半透明的屏障,耸立在我们与真实的世界之间。

因此,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不一样,也都不真实。

所有的爱恨情仇,都是自己与自己玩的一场游戏。

连真正的自我都看不见,又怎么能看见别人的真实的样子。

人和人的关系又怎么可能真实,没有真实,又怎么能有纯粹的爱呢?

那么,人与人的关系要怎么回归真实呢?

这并不是说对他人的行为视若无睹,而是知道他们的行为是无明的、局限的。如是地接受一切,而不再透过自己的心智的滤镜,再对他们进行诠释、或贴上身份的标签。

不必随时用言语填满人与人之间的空间,给人际交往加入点宁静的元素,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

去到大自然里吧,一起冥想或共度一段安静的时光。

散步时,坐在车上或待在家里时,一起舒服地沉浸在宁静里。

推荐一首极美的诗:I like for you to be still。

这首诗描述的就是这种美好宁静的相处状态。

诗人聂鲁达因为这首诗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I like for you to be still我喜欢你是寂静的It is as though you are absent仿佛你消失了一样,And you hear me from far away你从远处聆听我,And my voice does not touch you我的声音却无法触及你。It seems as though your eyes had flown away好像你的双眼已经飞离去,And it seems that a kiss had sealed your mouth如同一个吻,封缄了你的嘴。As all things are filled with my soul如同所有的事物充满了我的灵魂,You emerge from the things你从所有的事物中浮现,Filled with my soul充满了我的灵魂。You are like my soul你像我的灵魂,A butterfly of dreams一只梦的蝴蝶。……

篇幅有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这首诗。

当你想真正地、全然地倾听他人说话时,请保持临在,将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放在此时此刻。

不再边听边思考着过去或未来的事,也放下那个带有各种偏见的“我”。

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看到对方的生命史,对方的地狱。

这时,你就创造了一个宁静的空间,在那里, 你和他人真正相遇,没有大脑思考创造的屏障将你们分隔。

此刻,其他人不再是“他人”,你们连接在一起,即使不说话,也很美好。

这时,你就超越了那个处于渴望和恐惧中的小我,真正爱他人。

爱,无所欲,也无所惧。

——安渡风暴,从生活中突围——

生命是一个整体,万物相互关联。没有任何事物是独立存在的,只是看似独立罢了。我们越是评判它、标注它,就越是孤立它。

每个人、每件事都相互影响,且都是必不可少的,包括痛苦的风暴。

当你认识到这一点时,你就能从内在接纳一切,继而与生命整体协调一致,也就达到了“与道合一”。

痛苦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如果你不曾经历那些痛苦,你就没有作为一个人应有的深度、没有谦卑感、没有同情心。因此,痛苦是必要的,直到你意识到它根本无关紧要。

从能量的层面来说,痛苦是身体里的一个强大的能量场,当你能觉知到它时,痛苦的感觉会减轻,因为痛苦会变得纯粹,不再掺杂头脑对它的放大作用、也不再因吸收你的对抗情绪而加重。

任何事情本身都是空性的,没有好坏或对错。

在《播种幸福》里有对此进行过阐释,传送门:如何种下财富的种子-收获幸福生活的原理、方法和成功案例

也就是说,事情本身并不会造成精神上的痛苦,给你带来痛苦的,是你对事情的诠释,以及你对脑海中出现的每一个想法都信以为真。

因此,当痛苦来临时,停下来,告诉自己:“是我此刻的想法使我感到痛苦。”

领悟到这一点,你就打破了对这些想法无意识的认同。

痛苦的另一个来源是,我们的小我喜欢制造对立,来加强自我。因此,它会不断制造敌人,甚至以天气为敌人。

有多少人因为计划出游当天下雨而愤怒不已?

“下雨了!真是糟糕的一天!”

“他没回复我的消息,真是太没礼貌了!”

“她放我鸽子,真让我失望!”

这都是小我的把戏。

它会利用你惯性的思维模式以及各种习性,让你与其它一切对立,给你制造大量的痛苦。而小我却对此非常满意。

若没有这些评判、情绪应激模式,生命将变得简单而美好。

“下雨了。”

“他没有回电话。”

“我去了,她没有。”

如果你习惯于给自己制造痛苦,你很可能也在给别人制造痛苦。

要结束这些无意识的思维模式异常简单,在它们发生的时候觉察到它们。

每天都时时提醒自己:“保持觉察。”

让意识之光照亮每一个想法,让想法不再引起情绪反应,不再制造痛苦。

正如庄子所说:“吾所谓无情者,不以好恶内伤其身。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醒过来吧!

认识到自己真正是谁,找回内在的光芒。

然后,你可以成为任何人,可以做任何事,可以安渡人生的风暴,可以成为他人的天堂、而不是他人的地狱。

自在、喜乐、放松、逍遥地存在,是你给他人带来的最好的礼物。

《人生不必太用力》读后感(四):人生风暴突围指南01

我第一次读埃克哈特的书,大约是七八年前读的《当下的力量》。

当时读那本书,只能读懂文字,却几乎无法理解和领悟他试图传达的生命真谛。

如今回想起来,忍不住感慨,当你的认知层次不够,或者说悟性不足时,哪怕是把宝玉捧在你面前,你也只能看见石头。

最近读到埃克哈特的《人生不必太用力》,只觉字字珠玑、醍醐灌顶,打破你对头脑、对想法、对形式的认同。

甚至只是阅读文字,也会感觉到深深的宁静,如夏日饮凉茶,沁人心脾,内心的焦躁被深远广阔的平和取代。

推荐这本书给大家,一定要读,一定要读,一定要读。

如果机缘正好,哪怕你只能读懂其中一章的内容,也能消除人生大半的痛苦和烦恼。

一句话总结,这本书的核心就是告诉你:

一切的一切都从回归内心的宁静,找回真实的自我开始。

现在的你,内在还充满了各种破碎的人格、各种杂乱的音符。

但是,其中有你需要的一切,你是本自具足的,需要做的就是调和内在和天性,让你自己成为美妙的乐章和诗篇。

而回归内心宁静的法门是:

放下对头脑的认同、接纳一切、臣服、回到当下,再从日常生活的行为实践中回归宁静。

或许你早已在许多地方看过这些“陈词滥调”——接纳、臣服、回到当下……

但是,你是否真实感受到了呢?

是否深刻理解了呢?

是否实践过了呢?

下面的文字,希望对大家理解这些有帮助。

————宁静是什么?————

宁静是你的内在空间和觉知。

你就是觉知本身,变成人的样子。

自然界中的每一朵花、每一棵树是宁静的,因为它们完全临在。

当你将注意力停留在它们身上,你会发现它们是如此的宁静,如此深植于存在之中。

宁静、觉知、内在空间、意识等词语是一个意思,相当于老子的道、环中。

孔子第七次问道于老子时,形容他见到的老子“形如槁木、心如死灰”,那是描述一种深深的宁静的状态。因为当时老子的意识正与“大宗师同游”,与道合一。

怎么快速感受到宁静呢?

放下内心的评判和抗拒,接纳一切声音的真实存在。

然后,将注意力放在一切的止息、停顿之处。

正如我们欣赏交响乐,一开始只能听见声音最大的鼓声;

当我们的觉知力更加强大时,可以听见其它乐器发出的柔和的音符;

而当我们的觉知更加丰富细致时,就能捕捉到音乐中最纤细微妙的部分;

如果我们觉知力更加敏锐,那么,就不止能捕捉到音符,还能开始觉知到音符与音符之间的空隙与宁静,这时候,才算是真正听到了完整的音乐。

音符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凸显出音符之间的宁静,音乐真正的重点在于它能够创造多少宁静。当宁静出现时,就是音符该消失的时候。

当你越能深入音乐中,你对静的感受也会越深。

中国古典水墨画也是一样的原理,作画的内容是为了凸显中大片留白的宁静。

道家、禅宗所说的“有”和“无”也是这个关系,有的存在,是为了无的存在。

当你留心这些间歇,当你听到音符和音符之间的空隙的瞬间,你对于“某个事物”的知觉变成了纯粹的觉知,那纯粹的无形的意识从你的内心升起。

智慧往往伴随着安静的能力。

只需观看和聆听,无需其它。静静地去看,去听,会激活你内在的智慧,让宁静引导你的一言一行。

放下对头脑的认同

请记住:若不能放下对头脑的认同,我们就会一直一直不停地给自己和他人制造痛苦。

之前的文章中我也解释过如何放下对头脑的认同。

传送门:你是头脑的奴隶吗?——放下对头脑的认同,可解决人生大部分烦恼

这里再补充几条这本书里提供的摆脱头脑的控制的方法。

1,不要太过重视自己的想法

每一个想法都假装自己很重要,它只是想吸引你全部的注意力。 无论你经过怎样缜密的思考得出的想法,也是非常局限的。

它只是你目前有限的知识加狭隘的认知所产生的,往往还被你的立场、偏见、喜好、价值体系所扭曲,且极有可能只见表象,未见本质。

因此,一定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重视自己的想法,保持谦卑的态度。

2,不要轻信任何教条教条是集体性的概念牢笼。

因为任何教条都是人的头脑的产物,它必定是局限的。不要相信思考得出的结论,你也不是那个思考者。 自己的人生道路要自己开拓,不要模仿,不要听从教条。

无论你学过什么理论,跟着哪位大师学过什么,千万不要模仿,而是要发掘出自己的理解和领悟,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有生命力、越来越真实。

有一天,当你开始用自己的方式来生活,以一种自发性的方式来生活,开始自行解答生命里的问题,你才开始获得真正的成长。

3,无聊、焦躁时依然要保持觉察

当我们感到无聊、焦虑时,也是头脑的局限性想法使我们无聊、焦虑。

这时,我们往往会寻找各种外在的信息、食物、酒精或其它东西来安抚、满足自己。但任何有形的物质能给我们的满足是极其短暂的,然后,我们又会开始需索更多,陷入恶性循环中。

这时,正确的做法是,让自己置于无聊焦躁中,并观察自己的感受,当你将觉知带入这种感受时,霎时间有一种空间感和宁静感在周围萦绕。

4,放下偏见

任何形式的偏见都意味着你认同了自己的大脑。

这表明你再也看不到任何人,只是看到你对那个人的看法而已。

每次对他人产生评判时,提醒自己:“这是真实的他,还是通过我的偏见看见的他?”

5,学会和“未知”的状态和谐相处

学会接纳“未知”,这需要你超越大脑。因为大脑害怕“未知”,它总是试图推断和诠释。

所以,当你接受“未知”时,你已经超越了大脑,一个更深刻的非概念性的觉知在这种状态里产生。

摆脱头脑的束缚是一种无比舒服的状态。

给大家分享我的一次亲身体验。 前几天早晨,当我在书写“接纳一切”时,突然间,脑海中一直没有消停过的乱糟糟的声音霎时全停止了。 我感觉到头脑中像海水被劈开一样,中间出现了一个空的空间。并不是完全没有念头,但想法变得很少很少,想法和想法之间出现了广阔的裂痕。

而且,每个想法的产生和消失的过程都非常清晰,我能清楚看到升起的每个念头,像看一个个可爱的气泡从从明镜一样的空间中飘起。

另外,大脑与心之间的关系被切断了。

过去,几乎每个想法都会引发一个情绪反应,或开心或不开心,我的心情完全被混乱的头脑控制。而如今,大脑在想什么,心情都不受影响,“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

心如止水,可如实观照一切。

头脑成了一个彻底的、单纯的工具,再也不能控制我。

那个状态持续了很久,大约二三十分钟。也是在那时,我明白了什么是“空”,什么是“一念无我”,什么是“刹那即永恒”。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