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普希金诗选读后感摘抄

普希金诗选读后感摘抄

《普希金诗选》是一本由[俄]普希金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2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普希金诗选》读后感(一):“我的诗,你们听过上百次,那些拙作,写于我胡思乱想之时,它斑驳陆离,记录了我整个青春华年埋在心里的事。朋友们,那些诗笺寄托着我的梦想,我的憧憬,饱含着我的泪水,我的爱情,它保留了我的全部生活。”

你现在还会读普希金吗?我自诩也算一个爱读诗的人,可是我好像已经一百年没有读过普希金了。普希金可能是俄罗斯文学的太阳,但是于我而言只是一颗遥远的星星。所以,我这一次阅读《普希金诗选》时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我们今天是否还需要读普希金?我们应该怎么读普希金? 首先,从俄罗斯文学史来说,普希金确实是俄罗斯文学的太阳,是俄国文学之父,这可能就像莎士比亚之于英国文学,但丁之于意大利文学……这意味着,任何一个喜欢俄罗斯文学的人,如果想要对俄罗斯文学有完整的认识与理解都不能不读普希金。《20世纪俄苏文学批评理论史》中写道:在高尔基心目中,普希金在全部俄罗斯古典文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他称普希金是“全知全能”“无与伦比”的,是“俄国文学之始祖”,“一切开端的开端”。他认为,普希金在自己短促的一生中,为俄国艺术领域里继他而起的一切事物,奠定了坚固的基础;假如没有普希金,那么在很长的时间里就不可能有果戈理、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俄罗斯文学中所有这些伟大人物,都把普希金尊为自己精神上的导师。高尔基多次强调普希金的出现对于俄罗斯民族,对于确立俄罗斯文学在整个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巨大意义。 其次,从中国现代文学史来说,“普希金的诗歌介绍到中国以后,对中国诗歌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曾思艺《俄罗斯诗歌研究》),甚至有人说“普希金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诗人,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并对我国现当代文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说他的创作已融入了中国新文学创作的血脉,一点也不过。”(梁若冰《中国人的普希金情结何以长》)确实,郭沫若、艾青、臧克家、穆旦、邵燕祥等诗人都曾经提到普希金对他们的影响。 再次,普希金确实有一些优秀而经典的诗歌。《自由颂》《致西伯利亚》《致大海》《致恰达耶夫》《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曾经爱过你》等,可能是现代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篇目。还有经典的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这些诗篇既充满了情感,也不乏深刻的思想。 所以,我可以确定地说,我们今天还需要读一些普希金。那么我还有个问题是,我们应该怎么读普希金呢?我觉得不用想得太难,可以很简单。 首先,我喜欢一种感性读法,就是随便看,随便读,完全凭感觉。我不喜欢有些人下意识地就觉得诗是难读难懂的。诗其实是不难的,诗是给每个人读的。而这,我想可能也是普希金的态度。稍微读过几首普希金的诗,就会发现普希金的诗歌语言非常直接、直白、通俗。什克洛夫斯基谈陌生化的时候,“以普希金为例,指出,在他那个时代,人们已习惯于接受杰尔查文情绪激昂的诗歌语言,但普希金却使用俗语来表达并用以吸引人注意,这使当时人感到非常吃惊,甚至难以接受,而这正是一种诗歌创作的陌生化处理,使诗歌语言受阻、扭曲,延长被读者接受的时间,打破读者原有的欣赏习惯,让读者倍感新意。”(《20世纪俄苏文学批评理论史》)这点非常有意思,普希金的俗语在当时居然是一种陌生化,只是到了今天,我们大多不了解普希金的时代,所以很多人可能觉得普希金太俗了。 然后,我会在阅读中摘抄我喜欢的诗句,这也是一种很简单的读法。这次阅读,我非常喜欢普希金的一段接近自白的诗: 还有一个恳求:诗,你们听过上百次, 那些拙作,写于我胡思乱想之时, 它斑驳陆离,记录了我整个青春华年 埋在心里的事。朋友们,那些诗笺 寄托着我的梦想,我的憧憬, 饱含着我的泪水,我的爱情, 它保留了我的全部生活。 ——《安德列·谢尼耶》 读了这段诗,读者可能就能理解普希金的绝大多数诗,理解普希金为什么写诗。这段话也让我想起自己曾经写诗的经历,似乎一模一样,所以读到这段就情不自禁地摘抄下来。是的,诗可能是胡思乱想,可能是记录青春,可能是隐晦地表达心事,可能寄托着梦想,也可能饱含着泪水与爱情……可能也正是这种青春气息、年轻诗人的气质,普希金吸引了很多年轻人走上写诗的道路。 最后,我提倡要提出问题,可能暂时无法解决,但是也不妨提一些问题,或许有更多的收获。比如,我好奇诗歌在当时俄罗斯社会中的功能与地位,为什么普希金那么喜欢写诗给朋友?在诗中经常可以看见具体的人名,这跟中国古代诗歌的寄赠诗似乎也有些相似。这让我感觉诗是生活的一部分。还有普希金的无题诗,为什么有些诗有题目,为什么有些诗没有题目?还有一些诗,我认为完全可以跟中国古诗文进行比较,比如《致克恩》《“天上忧郁的月亮”》《1819年5月27日》……如果我会俄语,也许还能体会到普希金诗歌中美妙的韵律。 我以前真的不够理解这个俄罗斯文学的太阳,这次阅读算是靠近了几步,多感受到了一些热量。日后有机会还可能再读。

《普希金诗选》读后感(二):在现代诗越来越被诟病的时代里,重读经典,重读普希金吧

诗歌,是语言皇冠上最璀璨的那个明珠,是作家们表达自己情感最直接的文体,是能够给读者带来最强烈情绪感受的思想载体。 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阅读诗歌,都应该从诗中感受着来自另外一个灵魂强烈的生命力量。

提到伟大的诗人,俄罗斯的普希金是无法绕过的一个。他创造了现在俄罗斯诗的语言和文学的语言,甚至被高尔基称为“普希金之于俄国文学,正如达·芬奇之于欧洲”,可见他的地位之高,赞美之隆。

对于我们中国读者们,普希金也是被介绍最早、被中国读者阅读最多、被中国作家、诗人深爱的一位诗人。郭沫若曾经就极为喜欢普希金的诗作,并喊出了“普希金精神不死”的口号。

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读一下普希金呢?不读一下这些被无数人喜欢的诗作呢?在现在诗歌越来越被诟病的时代里,重读经典无疑是重新走入诗歌最恰当的方式。

而恰好,企鹅经典文库出版了这样一本《普希金诗选》,带我们重温普希金所留给我们的精神世界。

这本书选择的也是普希金诗作翻译公让最好的高莽和谷羽的译作。他们都是已经经过时间证明和被大量读者认可的作品。

而企鹅经典文库的版本,手掌大小,拿在手中刚刚好,可以随身携带,时时翻阅。对于一本诗集来说,这是最恰当不过的打开方式。诗是用来读的,是用来吟诵的,是用来时时陪伴我们生活的。这一样一个版本,就是陪伴在我们手边最佳选择。

那么现在开始读诗吧。 如果生活将你欺骗!, 不必忧伤,不必悲愤! 懊丧的日子你要容忍: 请相信,欢乐的时刻定会来临。 心灵总是憧憬未来, 现实让人感到枯燥: 一切转眼即逝,成为过去;而过去的一切,都会显得美妙。

《普希金诗选》读后感(三):我喜欢这个版本的《普希金诗选》

入手这本企鹅经典文库本《普希金诗选》,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我实在也无法拒绝它的颜值,明黄色为底色的封面,左边用线描的手法绘出了普希金及其爱人的侧影,右边是他俄文诗稿的片段,普希金这位“俄国诗歌的太阳”,正是因为他的多情和诗歌被大众所知。这个设计,我喜欢。

第二,普希金在中国属于那种大家对其名字非常熟悉,对其某一篇作品特别熟悉,但是对他的其他作品知之甚少的作家。 他的传播度有点像中国元代作家马致远,大家一提起来马致远肯定都会背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但是《秋思》之外,就知之甚少了。 普希金在中国流传最广的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据经历在八九十年代的朋友说,这首诗是当时的文青标配,别的外国诗歌你可以不知道,如果连这首都不知道,就称不上文艺青年了。2013年的时候,有一部电视剧就叫《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019年的时候,普希金纪念碑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落成。这些都能说明普希金在中国的影响力。

和马致远一样,普希金除了这首诗歌为大众熟知之外,其余的诗歌,大部分中国读者知之甚少,这本书很有出版的必要。 普希金非常欣赏自己的诗人身份。他在《小说家与诗人》(本书,p97,下文如无特别说明,引用均出自本书)中,曾经非常自豪地问小说家在忙什么,他认为诗人和小说家比起来,就显得驾轻就熟得多。他自豪地称自己,也就是诗人的代表,“随便给我一个思想”“随便把它射出”,“准保让我们的仇敌悲伤。”

这两个“随便”和一个“准保”,写出了作者对于诗人的自信和骄傲。 普希金1821年写给自己的师友和伙伴杰尔维格的一封信里,在信的起始部分写了一首诗,在这首后来被命名为《给杰尔维格》(p195)的诗里面,他毫不避讳地承认,对方散文可以给自己慰安,但是自己必须得承认“我对诗歌更喜欢。”他认为,当时的诗歌创作环境非常恶劣,自己对于诗歌创作也很少能得到欢乐,自己仅仅是由于积习仍然在创作,可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状态和环境中,他仍然大声宣布:“但是,诗人们我仍然喜爱你们弹奏起欢乐的琴弦。” 他甚至给自己的墨水瓶写了首赞美诗,称赞这个和自己一起“……呼唤缪斯,同享创造的盛宴”(p207)的伙伴。 普希金也借自己的诗歌对当时的作家们,进行了不加掩饰的点评。他羡慕维亚泽姆斯基,可以用自己的作品,对这世界进行冷嘲热讽(p244),他也羡慕茹科夫斯基可以只为少数人创作(p20),“他的诗具有醉人的甜蜜”(p22)…… 面对那些他不喜欢的作家,他也会像鲁迅先生一样,毫不客气地扔出自己的投枪:

他大骂卡切诺夫斯基,是“德丰坦屁股沟里爬出的蛆虫”(p23),挖苦丘赫尔别凯“但愿上帝忘记他的事业,一如人间忘记他的诗歌。”(p9) 得罪谁都别得罪一个诗人哦,普希金充分显示了他诗歌的锐利,果然如他所说,他能够把思想的尾巴削尖(p97),然后给敌人以极强的杀伤。

这个版本的诗选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里面选了很多以前未公开发表过的作品,里面颇有一些未完成的片段,比如《基尔查理》(p260),虽然只有12行,但能看出是一首叙事长诗的开头,可惜这些作品都随着普希金的去世而永远以残片的形式定格,让人不禁非常遗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