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进入诗歌读后感1000字

进入诗歌读后感1000字

《进入诗歌》是一本由王志军著作,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进入诗歌》读后感(一):诗人周伟驰推荐

《进入诗歌》是诗人王志军应闵雪飞老师之邀给北大葡语专业的同学讲授诗歌写作和欣赏的课堂笔记,虽然课时不多,只有六节课,却相当于一个系列讲座,涉及了诗歌的六大要素:及物、情感、声音、语言、结构和境界。讲者采取了“由近取譬”的经验主义的进路,下学而上达,由微观而宏观地细读了一些身边的诗人的作品,予人以结实可触、“我亦可及”的亲近感。课堂上所选读的诗,很接地气,基本都是作者所交往的还挺鲜活的诗人,这跟早些年一味解析西方经典诗人,将之作为模仿对象已迥然有别,表明年轻一代的诗人开始摆脱“生活在别处”,或“假装在纽约”的心态,融入本土当下且还活着的诗人的日常世界。

——周伟驰(诗人、学者)

《进入诗歌》读后感(二):诗歌之门不会自动打开……

诗歌之门不会自动打开,要克服这些障碍绝非易事,而是需要在具体的诗歌阅读和写作实践中,不断返回那些根本性的问题,展开思考,才能真正踏稳攀登的脚步,抵达极少数人才能碰触的艺术顶峰。诗人王志军的《进入诗歌》正是这种艰辛劳动的结果。他对事实、抒情、声音、语言、结构和境界这些根本性问题的澄清是一种让诗歌的奥秘显影,血肉、骨架和灵魂呈现的透视。阅读《进入诗歌》则是一次奇妙的洞察和理解之旅,充满了太多的惊喜。

……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每一位攀登者在理解自身、世界和诗歌的同时也在理解彼此。这种理解的时刻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动人的时刻之一。哪怕他们攀上了不同的道路和高度,见识了不同的精神和艺术景观,也会为彼此感到喜悦和骄傲。

——刘巨文(诗人、学者)

《进入诗歌》读后感(三):刘巨文:诗的进入和无尽攀登——评王志军的《进入诗歌》

诗人王志军的北大诗歌讲稿《进入诗歌》

对于诗歌爱好者和诗人来说,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都要面对种种诱惑的陷阱。舒适陈腐的教条、花言巧语的伪饰、故步自封的自恋等等,都是进入诗歌的障碍。诗歌之门不会自动打开,要克服这些障碍绝非易事,而是需要在具体的诗歌阅读和写作实践中,不断返回那些根本性的问题,展开思考,才能真正踏稳攀登的脚步,抵达极少数人才能碰触的艺术顶峰。诗人王志军的《进入诗歌》正是这种艰辛劳动的结果。他对事实、抒情、声音、语言、结构和境界这些根本性问题的澄清是一种让诗歌的奥秘显影,血肉、骨架和灵魂呈现的透视。阅读《进入诗歌》则是一次奇妙的洞察和理解之旅,充满了太多的惊喜。对于我来说,只能陈述极小的一部分,其余只能由读者自行汲取。

首先是讨论的有效性。从古至今,对于诗歌的讨论汗牛充栋,但真正有效的讨论则分外罕见。有效的讨论依托于深远的见识,也依托于具体清晰的讨论,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带来深刻的启示。然而,日常教与学的经验带给我太多的震惊,太多偏离文学本身云山雾罩的法术让诗歌爱好者无法面对和进入丰富的诗歌世界。志军的解决办法是直接细读,细到他自己都承认“有点不厌其烦、啰里啰嗦”的地步,以此来提升对诗歌的具体感受能力。这种方式是有效的。我想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如何从简单中读出复杂,另一个是从复杂中读出简单。前者是李昶伟的《雪》。这首诗太朴素,以致于太不像诗。但是,在志军的梳理下,围绕着雪的叙事节奏、视角以及线索展开分析,一步一步,当诗歌抵达结尾时,从个人、亲人乃至更普遍的人的遭遇和命运中似乎生长出一个无边无际的寂静空间。这正是诗意从事实中诞生的过程,诗人对自身经验以及诗歌艺术的理解被清晰地呈现出来。后者是席亚兵的《夜坐有感》。不仅网上气急败坏的网友,包括我自己对席亚兵的诗常常感到困惑,就像与他的日常谈话一样,总是感觉晕头转向,不知道他到底在说什么。这种困惑在志军的讲解中消失了。席亚兵的诗植根于个人所感受到的现代生活,在语言上追求变化,造成一种缠绕晦涩的新奇。志军对这种新奇的澄清,让诗歌爱好者能够理解席亚兵曲径通幽的诗歌经营之道以及语言在诗歌中的意义所在。

其次是讨论的信心。《进入诗歌》讨论问题的语调有一个渐进式的发展,即越来越雄辩,越来越恢弘,整体上来说非常坚定,展现出强烈的信心。这种特征一方面源自于志军对诗歌艺术的深刻洞察。他讨论诗歌中事实,指出事实是诗歌的依托,没有事实的诗歌是可疑的,诗人对事实本身的发现和塑造才是诗意得以确立的基石。他讨论抒情在现代诗歌中的意义和价值,指出并非抒情无意义,而是陈词滥调的抒情无意义,现代经验和现代语言不会让抒情在现代诗歌中过时。此类洞见不胜枚举。而另一方面,这种特征来自于他对艺术本身的信心,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对艺术所蕴含的强劲精神力量及其使命的信赖。“写作从来不仅是游戏和娱乐大众,还是探索人生,解决我们的存在面临的问题。所以真正的写作,都有一种切身的紧迫性,你感到他真的面临巨大的困惑,尝试着用诗歌来解决。”这是志军在讨论境界一章中所说的一段话。这段话我深深地认同。当我们意识到时代精神中浸透的虚无和冷漠,历史现实中爆发的邪恶与暴力在不断挑动我们的神经,艺术就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以对抗种种荒诞,彰显世界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当我回顾这本书时,并不认为这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诗歌入门书,而是一本为现代诗歌发出勇敢辩护,带有使命感和强大精神力量的书。

诗歌是无尽的攀登。在攀登的过程中,每一个攀登者都必须自己面对困难,解决生活和艺术向他提出的问题。他要攀上陡峭的诗歌悬崖,就必须抓住每一根可利用的藤蔓,踩住几乎不可能踩住的落脚点,把自己发挥到极致,才能迎来情感和认识上的提升以及艺术上的成长。但是,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每一位攀登者在理解自身、世界和诗歌的同时也在理解彼此。这种理解的时刻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动人的时刻之一。哪怕他们攀上了不同的道路和高度,见识了不同的精神和艺术景观,也会为彼此感到喜悦和骄傲。

(本文刊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