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日本》读后感锦集

《日本》读后感锦集

《日本》是一本由周朝晖著作,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读后感(一):日本风景与文化

这本书的精彩程度和知识含量大大超出我的想象!看到书名《日本,一种纸上的风景》本来以为只是有关日本风景名胜的图片及随笔散文,没想到作者另辟蹊径,以日本的文化历史为经线,以自己在日本的旅居为纬线,将风景与文化、历史相关联,纵横交织、旁征博引,深层次为读者解读日本的别样风景。此外不得不提及作者周朝晖的文笔,他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文字通畅、干净,毫无某些学者为了卖弄而故意制造出的佶屈聱牙之感。 作者在前言中提到了美国艺术学者W·J·T·米切尔对风景的定义:“风景不是一种艺术类型而是一种媒介,风景是以文化为媒介的自然景色。”作者对此颇为认同,他认为风景并不是单纯客观的,还应与文化及精神相交。在第一辑“阅读的余墨”中作者通过自己在日本学习工作时的多年观察讲述了日本当下的文化环境,比如日本人旺盛的阅读兴趣,以及文学“下流化”的趋势。同时讲述了松本清张、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等日本著名作家的生平往事,以及周作人与青木正儿的交往历程。作者以细腻温暖的笔触娓娓道来,毫不夸张或大肆渲染。松本清张的敬业、永井荷风的风雅、谷崎润一郎的老饕本色,都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第二辑“纸上的风景”是作者观日本风景后延伸出的对日本文化的解析及对名人的悼怀。其中夏目漱石、太宰治等名人与日本丸善书店之间的联系最令人感慨。在实体书店难以生存的当下,已经有140多年历史的丸善书店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也跟这家书店与名人们的频繁互动是分不开的。前些日子读了梶井基次郎的《柠檬》以及夏目漱石的《心》,其中作家们多次提到了主人公到丸善书店读书买书的经历。丸善书店可以是风景,也可以是文化,淋漓尽致地印证了本书的主题。 在阅读第三辑“私家日本史”时相信读者们能够深深感受到日本与中国在历史与文化上的密切关联。再想想如今的中日关系,实在是令人扼腕。第四辑“草木皆文章”中作者也是将日本特别的植物甘蔗、扶桑花等与历史甚至文学相关联,向读者输出大量相关知识。

周朝晖的这个日本文化系列还包括《摆渡人:塑造日本文化的二十四人》及《日本茶道一千年》两本,非常期待拜读。相信通过作者精彩的文笔及切身的体悟可以给读者展示出生动、多彩的日本文化。

《日本》读后感(二):一种不一样的风景,一次不一样的旅行记忆!

说起日本,也许大家第一个涌上心头的便是愤懑,中日之间有着太多“心结”:戚继光抗倭、甲午中日战争、八年侵华战争、钓鱼岛争端…… 中国和日本,仿佛前世冤家,今生很难和平共处。在我们每一个人的传统理解和印象中,邻国日本一直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一个奸诈偏执、风气败坏,一个秩序井然,文明精致。 其实,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一衣带水的邻国,在风俗礼仪、文化艺术、饮食起居等诸多方面,有着明显却似曾相识的差异。一直以来我们对于日本的认知都有一些刻板印象,而文化发展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这本《日本,一种纸上的风景》带领我们逐步认识到真实的日本究竟是什么模样。

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就是一幅幅美景。静谧的庭院,一望无际的码头,美得令人窒息的甘蔗林,特色的食物以及一些民俗文化映入我们的眼帘。不由得让我们作者周朝晖接下来会描述的一些内容产生了好奇之心。 从作家及文学到游览的美景再到一些发展变迁。一草一木,一颦一笑的日本风景都跃然纸上。足以看出作者在旅居过程中对于这个国家的了解和认识有多深。 逐步翻阅在作者的带领下我们见证了很多风景,让我最印象深刻的还是藏匿在琵琶湖畔,最美的老书店。每一个城市都有各种各样的书店,但是藏在深处的静谧老书店却让人最为偏爱。文泉堂经历过沧海桑田和世事变迁后顽强地坚守下来实属不易,岁月变迁它慢慢演变成了社区居民的某种精神寄托。

榻榻米房间放着长条的书案,出门便正对着主人的私人小院,这里石板相接,绿树成荫,随时还会飘来淡淡的咖啡香味让人好不惬意。就是这样一个静谧的老书店,它历史悠久,它深受欢迎,到如今它依旧客源稳定深受学生和周边居民的喜爱。 文泉堂是历史悠久且最美人的书店,时至今日它在长滨古城都发挥着文化中心的功能,成为了这一历史名所的文化地标。文泉堂也十分用心的面对每一位读者,他们定期举办各种绘画、俳句创作、书道、插花、茶道和各种读书会,甚至还会协助政府部门承办一些规格较高的文化主题沙龙。 相比现在的一些最美书店,他们更像是把最美当成了一种标榜和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源泉。作为书店爱好者我被钟书阁标榜的最美所欺骗,因为那里所谓的藏书量以及环境都是人们所营销出来的噱头。我曾被方所文化的阅读气氛所欺骗,西安的方所文化在开业当日就因为拒绝拾荒者进入而登上了热搜榜,更不用说去过实地以后的失望不仅样书比较少且座位很少,让人无所适从。

说起来最良心的莫不过于高晓松的晓书馆。那里不光阅读氛围很好且是公益性质的,没有什么所谓的盈利和难喝到吐血的咖啡以及贵到出格的文创产品。

在周朝晖笔下,在他的字里行间我们不仅看到了日本的美景更赏析了日本的文化。在他的文字里我们看到了一份对于风景不一样的记忆。这本《日本,一种纸上的风景》文字细腻,情感真实,是一本不错的文化风景回忆录!

《日本》读后感(三):从“纸上的风景”,看日本“活字中毒者”的缩影

前些年在单位刚入党那会,一向就比较关注时政思想类互联网平台,澎拜新闻就是其中之一,内中有一个名为“私家历史”的版块陆续收录了二十多篇周朝晖写就的关于日本游记的随笔。身为一个重度藏书癖者,其中一篇《日本丸善书店为何历经百余年而活力不减》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真的很喜欢周朝晖的文风,文如其名,恰似清晨初升的旭日般治愈人心。

经年流转,再次见到熟悉的文字是在一本日本游记,书名为《日本,一种纸上的风景》。书中共分四辑:《闲读的余墨》、《纸上的风景》、《私家日本史》以及《草木皆文章》,所收录的39篇习作均来自作者多年旅居日本期间积累的点点滴滴,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邂逅与感铭的人和品尝过的美食。

在前两辑中,作者通过温婉动人的文字将一个充满书香馥郁的日本社会向读者娓娓道来。其笔下不止有仅靠出售限量版文具套盒便能大发横财的百年书店,还有毕生对“食”与“色”有着拜物般崇拜的名作家谷崎润一郎。这是一个对中国人很友好,对中国菜也很热衷的可爱老者,也是我比较熟悉的日本作家之一。在他的代表性作品《阴翳礼赞》中,真实还原了如下美食场景:“光线、漆器、酱油、米饭、豆腐、山药汁,彼此之间幽暗明亮的衬托写的浮想联翩。”文字中充斥着十足的画面感,更不乏音乐感和节奏感。

古往今来,文人写美食本身就有着天然的优势,比如苏东坡、陆游、袁枚、汪曾祺、梁实秋等大家,他们用文字写就的美食令人一看就足以产生一种望而生津的欲望。对文人来说,美食不仅可一饱口腹之欲,更是舌尖上的享受,是热爱生活的态度。用一句有些矫情的话来形容就是: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日本丸善书店一隅

之前有朋友推荐我看了2015年B站上很火的一部日本纪录片《京都人秘密地欢愉》。在我看来,京都可算得上日本当今社会的一个缩影。里面不仅有随处可见的四季美景美食、百年老店铺、手工艺传承,更不乏对当地风俗、饮食文化、生活习惯、生产经营方式等方面有着细致入微的体察。更在细微处直击人性,比如京都人在待客方面上的“虚伪”以及“长子继承家业”的传统观念在当今日本社会依然深入人心。

有关上述种种在周朝晖这部《日本,一种纸上的风景》中皆有涉猎。例如具有浓郁日本特色的街道以及受中国传统水墨画和禅宗文化形象极深的日式庭院文化(包括枯山水),更不消说那些仿佛从画中走来的昭和时代的美人。这就如同在平淡的生活中讲了个耐人寻味、余味悠长的好故事,需要你静下心来,如同品尝一壶美酒般细细品味字里行间的风情。

京都老街一隅

如果你能像我一样抽个闲暇,花上几个小时静下心来安安静静地读完这本书,也许你会与我的感知感同身受,同样能得到宁静的心境与灵魂的升华。同时,日本人世代铭刻在骨子里那种端庄肃穆却又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现代社会是非常少见的,他们既有情怀,又懂敬畏,深藏功底,如同暗香浮动,让人余味无穷!

《日本》读后感(四):《日本,一种纸上的风景》: 换个角度,了解不一样的日本文化

缘分,让我遇到了这本书。一开始发现拿错书的时候,还担心自己踩了坑,觉得纸上的风景,可能枯燥,无聊,没有太多的意思吧。但打开书以后,还是逃不过真香定律。

本书的作者周朝晖,是来自厦门的自由撰稿人,曾前往日本游学,为多家书评期刊和新媒体撰写文化随笔。他志在知日,希望可以作为中日文化互相理解沟通的桥梁,这本书便是他介绍日本文化的著作之一。

《日本,一种纸上的风景》-封面

日本与中国隔海相望,从邪马太开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又迅速崛起,又在20世纪末因为经济泡沫陷入大萧条。在这期间产生的日本文化丰富多彩。日料,和服,佛教文化,餐饮,服饰,宗教等等,都有中国文化的影子,但也有日本自己的特色,让不少人为之着迷。这本《日本,一种纸上的风景》,便是从日本文人的故事和生活作为落脚点,对日本文化进行深入的介绍。

全书分为了“闲读的余墨”,“纸上的风景”,“私家日本史”以及“草木皆文章” 四个部分。

“闲读的余墨” 是一组与日本“书事”有关的随笔文,其由大量的书评构成。无论何时何地,阅读一直是作者的兴趣所在,在日本期间的读书笔记,也加深了作者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文化的了解和感情。

在阅读书本的同时,作者也对日本近代以来著名作家的事迹进行了记述,青木正儿、永井荷风、松本清张、远藤周作等等近代的著名作家,都在作者的记录范围内。同时作者也通过文学作品和作家的生活,思考背后的日本文化。

永井荷风(图片来自互联网)

在《“下流社会”作家》一文中,作者写道:

作者从日本的下流作家,即处于社会末流地位的下层群体中出现的著名作家这个名词的由来以及产生的原因,介绍了来自“下流社会”的著名作家西村贤太和田中慎弥。两位作家一个是没上过多少学,过早涉世,叛逆,打架斗殴的“人渣”;一个是出身低、学历低、收入低,在家啃老的“御宅族”的代表,两位作家的成长以及文学作品的畅销,都和日本在20世纪末的经济大萧条存在着联系。

作者还提到

有的人借着想要自由的,独一无二的生活为借口,肆意放任作为一个人懒惰的天性,在家啃老,不思进取无所事事。这些也是“下流作家”的作品存在大量受众的原因所在。

筑地鱼市(图片来自互联网)

“纸上的风景” 记录的是作者在日本行走中记录下来的游记片段。作者以多年文本的阅读和在日本各地行走的体验作为基础,对游历过的日本风景做依凡历史文化上的考察。从作者在旅居日本期间生活的大宫市在日本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再到不小心迷路来到黑泽明的故乡探寻黑泽明的足迹。以及作为近代日本对西方文化态度的象征的百年老字号书店:丸善书店。还有日本自将江户时代就开始出现的筑地鱼市聊到日本的吃鱼文化。作者在日本行走中记录下来的风景文字,不仅仅停留在风景上。从风景到历史,从风景到文化,从风景中体现出来另一种“纸上的风景”。

“私家日本史” 是读史的随笔札记,试图从一些零星琐碎的历史边角料中,去追寻和再现某段历史中的人和事,或是阐发时间背后的文化意味。“草木皆文章” 是作者在日本观察花草树木中发现的日本人的草木情结。

大宫公园(图片来自互联网)

从琵琶湖畔最美的书店,到书香社会的蔚然成风;从邂逅黑泽明的梦想到筑地鱼市的今夕沧桑。本书的作者将在日本观察到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并结合在日本留学期间的切身感受,从书中品读日本文化,从文化中看到日本的风景,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和侧面,即为纸上的风景。

从近代以来,日本国运的跌宕起伏,也让日本对外界文化的态度有着相应的变化。日本从公元6世纪开始接纳唐朝文化以来,长久的生活中一直有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影子,但在对中国文化的吸收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文化。当1853年日本被美国打开国门,再到第二次世界战败被美国占领,这又是个对西方文化吸收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少了自己的思考,多了几分盲目的崇拜,这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在书中作者写出了自己独到的思考。

日本富士山(图片来自互联网)

全书是一本随笔集,但是整体而言没有晦涩难懂的感觉,作者的文字很柔和,让人读起来很舒服,作为在闲暇时光静下心看看的书而言,是个不错的选择,特别是当你对日本文化有很深的兴趣的时候。

只可惜没有找到二次元的随笔,也许在若干年之后的未来,也会有二次元的随笔,跟随这京阿尼的脚步,又或者海贼火影柯南的完结撒花,追忆21世纪动漫纸片人的种种美好吧。

全书不错,推荐。

这里是@兔先生的书屋

每一本书都是一次旅行,关注我,带你看遍世间万千。

《日本》读后感(五):纸上看日本,另一道文学创造的风景线

美国的一位作家说过,风景不是一种艺术类型而是一种媒介,风景是以文化为媒介的自然景色。

当你读一段历史更迭的文章,便欣赏了一个民族的变迁历程.当你通过阅读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家作品,就会发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在万千繁杂的文学作品中,露出一条清晰而艳丽的时间线,那是在光阴的长河中,不断向前的文明和生生不息的万物。

《日本,一张纸上的风景》作者曾旅居日本多年,在不同的城市生活,熟稔日文,对日本文学阅读涉猎颇多,因为工作原因又多次出差日本各地,综合读书和行路的所见所想,把自己一段“私家日本史”凝聚成篇,跃然纸上,让读者可以文学结合时代,欣赏日本的风景线。

闲读的雨墨,那些在日本待过的中国作家

众所周知,革命者孙中山先生曾在日本待过很长的时间,日本是我一衣带水邻国,盛唐文化对日本文化的滋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前后不同时期也有很多中国的作家在日本留学或游学长居,作者提到的就有周作人。周作人的散文写的很好。日本也有很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家,比如说青木正儿。

青木正儿是日本著名的汉学家,他对中国戏曲研究和民俗文化都有很多的研究成果,和周作人的关系匪浅。当胡适之和友人们在中国办《新青年》杂志的时候,青木也和校友办了一本杂志,还发表过《以胡适之为中心的中国文学革命》向日本介绍中国的文学状况。

周作人也和青木探讨过文学方面的问题。

因为国内的格局变迁,人事浮动,后有很多资料无从查起,但是周作人翻译过很多的日本文学作品。

文学是记录民族变化和进步的重要形式,尤其是饱读诗书的那些作者,本身对文学就有很高的敏感度,而文学永恒的主题就是生活。

那些不同时期记载了不同生活的作者,正是反应时代的做好作品,当然,当你读的书多了,就会发现在不同的民族作者之间,有很多都会惺惺相惜,这是文学的理想性。

不同的菜市场的风景

写作者的好处就是可以记录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并且发现她的美。

我曾和几个喜欢旅游的朋友多次出行,每次目的地不同,但是都会在目的地选择一个贴近当地人生活的菜市场去逛,也不一定买什么东西。

那充斥着原住民的乡音,那些听不懂也感觉亲切的家长里短,温暖的烟火气沁人心脾。

作者在书中也有一篇文章是写日本的“筑地鱼市”,每一个地方的饮食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风景,日本的鱼市自然少不了刺生和寿司,日本靠着很长的海岸线,鱼产丰富,常用的鱼类多达2000多种,所以民众也开发了很多鱼的吃食品种。

在市场买来新鲜的鱼看着店家现做,这进口的满足感,不言而喻。

人的精神追求有时候旁人看来很难理解其意,有一部以筑地鱼市场为背景的电影《驻地鱼河岸三代目》讲述一个城里的上班族,和女朋友回到筑地鱼市场的家,在未来岳父的鱼档帮忙,时日不多,竟爱上了这种生活,哈哈,女朋友决绝的分手了。

搞笑又伤感。

其实很多人终其一生,勤奋的工作、努力的生活,但是却不快乐,偶有机会遇到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莫名的触动了内心深处的热爱,这可能就是缘分吧,找到了自己。你非明想逃离的生活,可能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这句话富有不同的人生哲理。

旅居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从自己厌烦的地方到别人厌烦的地方,心有灵而魂要落,任何人都是一直在寻找,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家园,在物质或精神上,那个让自己感到平安、喜乐的地方就是。

日本别处的私家风景

人的心灵是自我的港湾,她没有形状,但是可以安放灵魂。

日本文化曾受到中国文化的很多影响,从建筑风格到民间传说。作者在书中写了个“杨贵妃东渡扶桑”的故事。

在我们听到说微胖的杨玉环是一杯红颜祸水,虽然对她死在马嵬坡的演绎各有不同,但终归都说是唐玄宗的挚爱无疑。但是这个故事到了日本变成了另一个版本,在日本流传上千年的杨贵妃也演绎成了不同的化身。

为了让民众相信,那些想象力丰富的日本作者把杨贵妃说成了是马嵬坡之后流浪到日本并且常住下来的浪漫神仙,还是爱情和护国神的化身,这真的有点浪漫加后现代英雄主义的写实剧本。

也没有所谓,反正是美好的化身,人们愿意相信总是好的。就像中国的另一部浪漫主义作品《窦娥冤》一样,管不管它是否“六月雪”总之主人翁的愿望得到了实现,看官的愤懑得到了发泄,就是好的。如果非要把窦娥伸冤是在三年后,还是自己的父亲高中之后才有的结果,估计人们对生活又该失望了。

文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寄托了读者的想象和愿望,所以说,文学作品往往高于生活本身,背负了传播美好的大任。

《日本,一种纸上的风景》内容虽说是散文随笔的旅居笔记,但因为作者对日本当地生活的观察和读日本文学的参悟,让书里有种读起来跑野马的感觉,融会贯通,很好读,加上对多位日本文学家的详实介绍,和对其文学作品产生时,时代背景的分析,让读者更多的了解了日本不同时代下,文学工匠们的内心变化。这也是一种不同的风景,极好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