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老师,水缸破了!》读后感锦集

《老师,水缸破了!》读后感锦集

《老师,水缸破了!》是一本由[伊朗]胡桑·莫拉迪·凯尔马尼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17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师,水缸破了!》读后感(一):作业写一半就去玩吧。。。

“老师,水缸破了!”这不是什么大事,换一个就好。但是,在伊朗的一个乡村小学,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不过,还是挺简单的,简单到除了老师会担心,其他的人并不将此放在心上。

很少读过类似这样的这么紧凑的故事,一个小小的事情,是可以引出许多其他的事情。小说,也许不一定要恢弘壮阔,编织故事可以从织了一半的毛衣开始,突然毛线不够用了,在找到合适的毛线之前,就是整个故事本身,一旦找到毛线,故事也算告一段落了。

这么看来,这个故事还是比较中规中矩的,像经典童话的模式,主人公遇到困难,在别人的帮助下,解决困难。只不过,毕竟这是一个小学的日常生活,于是显得没有那么传奇,它不能像经典童话那般出走,进行空间上的延展。这个故事,只能聚焦在小村庄里,事情也必须在村子里得到解决,哪么是远处的救助,因为太遥远,我们无法得到真实可靠的信息。在帮助者还没有到来之前,必须要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

但问题的解决时常是一波三折,一个大问题可以拆解为几个小问题,几个小问题同样会衍生出许多其它的细枝末节。枝杈由此生长开来,但我们始终知道这是在一棵树上发生的一切。

这样的写作方式情节更为紧凑,像是一部儿童电影。写日常但又不那么的平淡。电影之所以能够在一个半小时或两个小时之内进行完整的观赏,很大原因在于它的确是有一个故事的,且这个故事还比较精彩,不会让观众难受得如坐针毡。同样,这本书也是如此。

形式影响内容,在一阵一阵的鸡飞狗跳中,生活的中心依然在往前发展。这位老师显然是尽力在一团乱麻中抽丝剥茧,希望能够维持良好的运转。

《老师,水缸破了!》读后感(二):从破裂的水缸里流出了什么?

《老师,水缸破了!》是一本非常吸引人的书,能让人不愿意放下来。拿到书拆封后我开始读了一点,准备饭后接着再读,结果我连吃饭的时候也在看它,就像小时候吃饭的时候一样。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看书了,大多数时候吃饭都是在看手机。吃完饭我又躺在床上读,一口气就看完了。

说起来,似乎伊朗总有很好的关于儿童的作品, 比如我们提起儿童电影,似乎总是想起《小鞋子》等作品,还有那部《我在伊朗长大》的漫画。而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使人沉浸其中,非得一口气看完不可。

《老师,水缸破了!》这本书的标题我们表明这是一个孩子在向老师报告,感叹号又说明事情紧张,但也可能是小孩子说话的一贯口吻,孩子们不是总把很多事看得很重,说得很夸张嘛。看着封面我想,很可能是因为水缸破了,所以这个大男孩带了一口新的水缸回来了,可是为什么新水缸的口竟然像是一张人脸,头上还插着两朵小花呢。再翻过来封底,发现孩子们在快乐地玩水,有放纸船的,有互相泼水的,还有呼噜噜喝水的。也许,水缸破了,孩子们就只好去喝小溪里的水了。

故事的开始向我们介绍了这所学校如何解决孩子们喝水的问题,接着就告诉我们那口珍贵的水缸破了,“水缸看起来向一个矮墩墩的胖绅士晕倒在树边”,“孩子们围在水缸边,个个‘妙语连珠’”,吸引我读下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想听听作者和孩子们说更多的妙语,而这些妙语往往与这贫穷艰难的生活形成一种幽默,这些妙语使生活不再那么艰难;甚至像是贫穷的生活与这样的幽默有一种默契,我们好像总是在这样的作品里读到这种含笑的泪。

接下来作者向我们叙述了一个小插曲,萨马迪先生来到裂开的水缸跟前时,一个男孩跑开了,他喜欢玩弹弓,每当发生什么事,大家总会怪他。他哭着辩解水缸不是他打破的,幸亏这位老师很开明,他并没有说是这位男孩子打破了水缸。回想在我们的学校生活中,也许总也有一些孩子非常调皮,以至于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老师总要找他们算账,这样的一件事,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与这本书里遥远的伊朗的距离。

然后这本书在故事层面就紧紧抓住了读者,读者会想知道水缸到底怎么办,因为它是那么珍贵。这个珍贵的水缸和它的故事不应该在这里透露,只能说那真的是像《一千零一夜》一样的故事,但绝对不是天方夜谭般不可遇之事,只要我们观察生活,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中一样也有这种拔出萝卜带出泥的故事。这故事就像生活的意识流一样,通过一个破裂的水缸从学校扩展开去,引出整个村子的人情与风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作为整体的村子的结构剖面,于是我们看到,即使距离那么遥远,即使生活方式如此不同,即使我们没有拜安拉,但是在世俗的层面上,人们在生活中的结构是如此地相似,甚至雷同。

而这或许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作者那样的全知视角,所以我们无法看到一件事情的全貌,往往难以理解别人的行动,甚至是以猜测度之。比如在卡瓦向萨马迪先生哭诉别人对她的闲话使她难以忍受时,萨马迪先生劝她不要听那些话。可是当萨马迪先生看到那首只有两句讽刺自己的诗时,却怒不可遏,决定离开学校,卡瓦反过来劝他不要因这件事生气时,他却听不进去。

回看这本书里,很多时候人们都在劝别人不要把那些闲言碎语放在心上。这句话或许的确是一种智慧,只要你能够实践它,就让那些闲话像沙漠上的沙子一样被吹开吧。但如何实践它却非常难,明白自己没法全知也许都不能使自己平静,或许应该加一句:赞美安拉,安拉知道一切。

《老师,水缸破了!》读后感(三):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半点恩感动侠义人

故事发生在伊朗沙漠中,一个荒僻的贫困山区村庄里。

村庄里有一所小学,萨马迪先生是学校五个年级里唯一的老师。学校只有连成一排的四个房间, 其中只有两间用作教室,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挤在一间教室里上课。校长每天吃的面包、烧火用的柴火都需要由学生轮流带来。

以生活在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我们来看,已经很难想象得到这里能有那么的贫困。学生们课间休息唯一的乐趣,就是去操场边的梧桐树下的水缸里取水喝。凛冬已至,过大的温差把水缸冻出了裂缝,于是故事开始了。

水缸破了,再买一个新的不就完了吗?这在中国可能就是手机上动动手指分分钟的事,可是在物质匮乏、交通闭塞的伊朗沙漠山区,连校长的工资都要拖上几个月的地方,“如果我告诉你,这里最闹心的事是学校的水缸破了,你会不会觉得好笑?”

萨马迪先生做了一切他能想到的办法:

他向教育局申请新水缸,可惜寄出的信石沉大海;当他终于等来了教育专员巡察时,得到的回复却是这个山区的学校都有类似的情况,陶制的水缸质量不好容易破裂,不锈钢的质量虽好却价钱贵还买不到,只能向上面汇报。

他求学生家长帮忙修水缸,让学生众筹修补水缸需要的细软草木灰、生石灰和鸡蛋等材料。可是村子里的人却传起了萨马迪先生收集了那么多的鸡蛋,除了用蛋清修好水缸,还因为剩下的蛋黄可以自己独吞了。

有学生家长主动为学校买新水缸去村庄里发起众筹,村民们却说她是受萨马迪先生指使,指责他们合谋私吞了村民的钱财,虽然这钱财也没有多少。为了自己的声誉,甚至连德高望重的村长都来劝说萨马迪先生放弃这个想法。

弄不来水缸,他带着学生课间排队去小溪边喝水,状况却更加频出。有学生打闹把水搅浑的,有学生失足掉进水里生病的,甚至还有喝水喝到水蛭吸血的。村里竟然还有好事者将学校的糗事写成了打油诗四处散发。。。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人心都是肉长的,贫困和辛劳没能打垮一个意志坚定的人,可是流言蜚语却可以伤透英雄的心。如果你是萨马迪先生,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办呢?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老师,水缸破了》这本书是伊朗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胡桑·莫拉迪·凯尔马尼最知名的一部作品,本书和由它改编的电影都获过国际大奖。很佩服作者的文字功力,一所学校师生的饮水问题,却写出了贫困山村的人生百态。猜忌和造谣、善良和友爱都是人性的种种,作者却用最朴实的文字让渺小的人性绽放出巨大的温暖。

就像《译后记》中译者所说:沙漠并不意味着荒凉,恰似贫穷难以压抑欢笑一样。只要我们的内心有阳光,有信念,任何容器里装的水,喝起来都会清凉甘甜。无论在艰难时期,还是在幸福年代;无论是行走在沙漠,还是安睡在宫殿,都千万别让我们心里的清泉枯竭啊。

《老师,水缸破了!》读后感(四):水缸破了换个新的,人心凉了能否再热?

很多年没看童书啦,一口气读完“小译林国际大奖童书”系列《老师,水缸破啦》和《同学都说我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伊朗贫困山村小学的悲欢离合,匈牙利普通家庭小姑娘“丑小鸭”的成长过程,通过情趣盎然的故事生动展现,于无穷的人生烦恼中给人希望。

《老师,水缸破啦》有点伊朗版《一个都不能少》的感觉。山村小学、一位老师、一群孩子、四只水缸,故事朴素简单,但展现出人性的复杂多样。作家吴念真评价说:“个人为付出引起的种种猜忌和不甘心等等,也是单纯而小,小得非常可爱。”

“ 小得非常可爱”是读者的感受,但放到主人公身上,也称得上“特烦恼”。

萨马迪远离家人,到一所山村小学任教,既是校长也是唯一的老师。在这个贫困的地区,学生们饮水靠一口大缸,用锡桶舀水喝。一天,水缸被冻裂了,学生饮水出现困难,水缸是补还是换?这是个问题,故事也由此开始。

先是学生甘巴里的父亲在不太情愿的情况下义务补缸。萨马迪校长让学生们从家里拿来石灰、草木灰和鸡蛋作为补缸的材料,在这一过程中,有家长猜疑萨马迪借机吃鸡蛋,缸虽补了,但仍被冻裂,操作失败。

接下来是学生阿里的妈妈卡瓦登场,热心的卡瓦向村民募捐,并让大儿子外出去镇上采购新水缸。议论接踵而来,说卡瓦是受萨马迪校长指使,说卡瓦的大儿子贪污了募捐款在镇上吃烤肉看电影。后来,当卡瓦的大儿子把新水缸运来后,才平息了这些谣言。但,新水缸又冻裂啦。

在卡瓦大儿子新水缸运来前,还穿插了暂用阿姆叔醋缸的情节。由于醋缸是酸水,小学生喝了不舒服,而阿姆叔将醋缸运走时,从驴背上跌落碎掉,阿姆叔赖上了校长,要求政府给配的新水缸到来后,要赔给他。

由于没有水缸,学生们只能到小溪喝水,出现了学生落水生病、吸入水蛭等问题,家长也对着校长意见纷纷。其间穿插着有人怀疑校长把募捐的核桃寄给了妈妈等内容,让萨马迪身心俱疲,萌生了辞职回家的念头,并提交了报告。

至此,情节出现反转。人们突然认识到,对萨马迪的犹疑、误解是不公正的,对瓦卡的误解也是不对的,阿姆叔病中放弃了索赔水缸的要求,家长们也不再瞎闹了。结尾处,区里配的新水缸终于送到了,高年级的小学生参加升学考试,将会离校,新的一批学生又将到来。

区里配的新水缸空了一个假期。新学期开始后,孩子们的笑声又将围着水缸响起。

水缸破了换个新的,人心凉了能否再热?《老师,水缸破啦》告诉我们:人类群体的向善之心不会泯灭,失望中总是蕴含着希望。

“每天都有一个学生给校长带来一束鲜花,或是一罐山羊奶做的黄油或酸奶。校长把黄油熔化后,倒进桶里。他打算攒满一桶,带回家送给母亲。”生活就是这样,在鸡毛蒜皮吵吵闹闹的琐碎中,藏着幸福的瞬间和美好的期待,让人类保有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萨马迪校长和四个水缸的故事,对中国成年读者大概不会陌生,希望工程资助过太多条件艰苦的边远学校,乡村老师的坚守、托起明天的希望、不断进步的理念、不断改善的环境,也诉说着中国教育的发展之路,讲述着许许多多“一个都能少”的故事。

《老师,水缸破啦》情节生动曲折,语言朴实幽默,有阿拉伯传统文学讲故事的特色,是一本孩子成人皆宜的作品。

《一个都不能少》剧照

《老师,水缸破了!》读后感(五):萨马迪,一朵沙漠中永不凋落的花朵

胡山.莫拉迪.柯曼尼,一九四四年生于伊朗柯曼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在德黑兰艺术大学毕业后广播电台撰写故事,后来并在报纸发表作品并广受欢迎,尤其受到儿童及青少年的喜爱。他的多部已译成不同语言,也赢得许多国内及国际奖项,在一九九二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大奖,一次表彰其对世界儿童文学卓越贡献。《老师,水缸破了》是他最知名的一部作品,作者幽默地描述波斯沙漠边陲某村落里,孩子用来喝水用的大陶罐所发生的故事。作品已经发表,就被风靡世界各地,经久不衰。本书改拍成的电影,也在瑞士卢卡诺电影节的荣获金豹奖。柯曼尼多年笔耕不辍的创作,为沙漠旱地-伊朗带来了一望绿油油的清泉:贫瘠生活可以缺水,而村民与师生的心里不能没有清泉。伊朗儿童文学,是伊朗儿童电影的源泉。

遥远的伊朗山区有一所小学,萨马迪先生既做校长又当老师,独自支撑着整座学校。冬日的一天,供全校师生饮水的水缸冻出裂痕,慢慢渗出水来。从此,为了这只破掉的水缸,学校和小小的村落里掀起阵阵纷争。因为遭人疑心,萨马迪老师甚至愤而想要离去……简单的故事慢慢展开,让渺小的人性绽放温暖,赚人热泪,也净化人心。无论是行走在沙漠,还是安睡在宫殿,都千万别让我们心里的清泉枯竭。

贫瘠的只是经济,贫困限制不了向往和发现美丽的心灵与想象。在文学世界尤其是儿童文学中,美丽的花朵永远都不是金钱浇灌出来的。柯曼尼以自身的童年经历为基础,将成长故土环境的贫瘠、尤其是闭塞贫困环境下展示出的人性的崇高与自私,善与恶,质朴与庸俗作了生动的艺术化写照,作者没有抱怨、没有憎恶,而是将自然的不堪和人性的丑陋一一过滤,化苦难为美好,化腐朽为神奇,书中主人公萨马迪正是作者对于世间一切美好事物向往的化身,他是作者心中“一朵沙漠中永不凋落的花朵。”但是书中萨马迪老师也有缺点并不完美,脾气性子急躁,遭人诬陷怀疑也曾矛盾迟疑,塑造的立体饱满,正是这样有血有肉带有生活气息的人物塑造,使他的形象立体饱满,生动可爱。但他身上却有着崇高的闪光点,他热爱他的学生们,无论条件怎样的艰难困苦,他都风雨无阻的奔向岗位。他似乎从未停下追寻的脚步,在坎坷中跋涉,踽踽而行,在流言蜚语中忍辱负重,遭受着村民的怀疑和诬陷。这就是爱与梦想的力量,这就是他对信仰的操守,他光彩照人的平凡又伟大形象更是作者对世界诸多不公和不满而进行的爱的极致唯美表达。

一叶黄知天下秋,一口水缸方显人情冷暖,管中窥豹由此可见一斑。一所学校师生的饮水问题,从一只大陶罐的裂隙中缓缓流出,点点滴滴真情流露,述说著爱的故事。叙述中,我们可以从灰扑扑的尘土里看见了人生百态;可以在严峻的环境中读到了人性,作者透过生活的小事件,让我们看到活在贫瘠地方的人,小小的付出和热情,以及人性的猜忌,甚至怨言。作者破裂的水缸开始入手,以不动声色的笔触探讨了贫穷的根源和教育的意义,书中对于人物的描写更是成熟圆润,每个人都能在其中发现似曾相识的别人或者是自己。

《老师,水缸破了》作为柯曼尼代表之作,以清新自然、流畅平顺文笔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轻松活波,简单有趣,鲜活温暖的故事。一个简单寻常故事,随著情节慢慢堆砌感动,让渺小的人情冲突和温暖,也能赚人热泪,净化人心。在本文的结尾处,不由得想起本书扉页上一段短小精悍、沁人心扉的文字:“你若为梦想坚持得够久,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