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个法国记者的大清帝国观察手记的读后感大全

一个法国记者的大清帝国观察手记的读后感大全

《一个法国记者的大清帝国观察手记》是一本由[法]埃米尔· 多朗-福尔格 著 / [法]奥古斯特·博尔热 绘著作,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法国记者的大清帝国观察手记》读后感(一):法国人的奇幻小说

本书是小说,作者本人没有来过中国,完全通过阅读传教士撰写的书籍虚构了这么一个故事。别的不说,一个法国人怎么可能化妆成中国人在清朝遍地游历?他用什么来隐藏他的“迷人蓝瞳孔“呢?

这本书很好看,作者笔下的清朝,其实就是传教士眼中的清朝,他写了很多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而这些细节,在传统士大夫笔下的史书里,是看不到的。本书也涉及了很多当时中国的民俗和社会生态,非常详细。也看得出来传教士对清朝的了解非常深入,明清两朝,以耶稣会为代表的传教士的渗透可谓不予余力,永历帝的太子出生即受洗成为天主教徒,要不是南明倾覆,只怕中土都要变成耶稣的领地了。耶稣会深度参与了康熙朝九龙夺嫡:九王和八王均倚仗耶稣会传教士传递机密。虽然雍正即位后销毁了大部分档案,今天已经无从得知他们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但从雍正朱批的只言片语里也能推测出耶稣会居心叵测和雍正对他们的忌惮。雍乾两朝随后驱逐了在京的耶稣会教士,他们失去了参与清朝政治的机会。但耶稣会并未停止对中国的了解和渗透,此书多次提到耶稣会传教士对中国的考察和观测,借用中学政治课的一句老话:传教士往往是帝国主义的间谍。至少在情报收集上,传教士做的很到位,道光年间的传教士,已经把清朝方方面面摸了个一清二楚。

如果想了解耶稣会,我觉得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是不错的入门。实际上阴谋论信徒最喜欢的反派共济会,在历史上充当幕后黑手的次数,怕是远不如耶稣会,而耶稣会今天仍扮演幕后黑手的角色。

本书出版于1945年,一鸦已经结束,本书第一章的情节中,借用英国商人之口预言了一鸦的战争进程,如果是作者借着现实虚构这一情节,倒还好。如果当时英法已经早有共识如何压迫清超屈服,作者真的是先于一鸦预判了战争的进程,那就细思极恐了。

《一个法国记者的大清帝国观察手记》读后感(二):法国人的浪漫奇幻

这本书是一本小说,而不是历史真实故事。书中主角作为一个法国人怎么可能化妆成提督伦琮的助手游历大清还跑到北京呢?那时可没有彩瞳来遮住他的“迷人蓝眼睛”。

但这本小说的内容是让我惊讶的:作者没有来过中国,通过研究传教士撰写的书籍,就能如此详细和非常准确的描述清朝社会各个阶层。有些部分确实有错误,但绝大部分是非常准确和深入的。站在法国人的角度描写了当时清朝的底层各人民,当时的社会风俗民情,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显然,传教士对清朝是非常了解的。套用一句初中政治的老话:西方传教士往往是帝国主义的间谍。至少在情报收集上,传教士是下足了功夫的。明清两朝,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在中国的角色绝不仅仅是传教这么简单,南明永历帝的太子出生就受洗成了天主教徒,要不是南明覆灭,天主教可真就成了国教了。耶稣会的教士更是直接参与了康熙晚年的九王夺嫡,只不过雍正销毁了大多数档案,让他们的具体行径湮灭在了历史中,如今只剩下只言片语的记载了。随着雍乾两朝驱逐传教士出京,耶稣会试图参与并干涉政治的企图破灭。但以耶稣会为代表的传教士仍然在各地观察了清朝一百多年。到鸦片战争前,他们对清朝的了解已经非常详细了。

本书出版于1845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已经结束。本书第一章里借用英国商人之口讲述英国如果和清朝开战,将如何进行的场景和第一次鸦片战争几乎完全一样,如果作者是照着实际战况来构思这一情节,倒也罢了,如果这一情节构思早于第一次鸦片战争,那就可怕了。

受限于作者也是阅读传教士撰写的书籍来了解清朝,本书中对秘密结社的江湖语焉不详,真想替作者问一句书中的悲剧角色曹熹: 地振高冈,一派溪山千古秀,兄弟烧几柱香?从书中描述看,在西方传教士眼中,道光朝时秘密结社已经是草蛇灰线,普遍现象了。

本书第四部描写中国的瓷器工业时有一段话,180年后读来仍不过时,且十足Irony,特摘录如下:“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制作工序都不会像中国这样划分得如此精细,由于人口众多,工匠的薪酬压得很低,每道工序都可以安排许多个人,但欧洲的劳动力成本太高,现已由机器来取代人工。 ” 萧瑟秋风今又逝,怎么还没换人间?

本书也描写了满清贵族女子对封建男权的控诉,还把班昭拿出来当靶子扫射了一把,读来觉得滑稽之余,也再次感叹传教士对中国了解之深。

作者担心由于要推广基督教,欧洲列强从而全面入侵清朝,爆发宗教战争幸未成真。不过这并不是帝国主义不想,只是做不到而已。

《一个法国记者的大清帝国观察手记》读后感(三):法国人眼中的晚清中国

1842年1月27日,法国埃里戈纳号舰长士思利驾船到达广州。士思利称,2月4日,靖逆将军奕山、两广总督祁贡(土贡)在广州半塘小村举行了秘密会谈,无果。8月4日,中方于鸦片战争战败,被迫与与英军议和。8月13日,士思利率20余名水手,强雇民船,溯江上驶,参加了8月29日的南京条约签字仪式。英方对这批不速之客,也未予优礼。(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1844年10月24日,中法签定《黄埔条约》。

1845年,一本名叫《撞开的中国》(La Chine ouverte : aventures d'un Fan-Kouei dans le pays de tsin,又名《开放的中华:一个番鬼在大清国》)的文学作品在法国出版。该书著者埃米尔· 多朗-福尔格是一名法国记者,时而使用笔名“老尼克”。此外,这本书还配有插图,绘者是奥古斯特·博尔热。该书以第一人称叙述19世纪三十年代中至1842年左右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其取材主要来自在华传教士发回欧洲的资料,尽管是文学作品,但今天再看仍有不少符合史实之处。比如为人熟知的伍官及其贸易、林呱及其外销画。

《一个法国记者的大清帝国观察手记》中的在作画的林呱

林呱自画像

这本书出版之时获得《两个世界》(法国历史最悠久的文学评论月刊)高度赞评:

2021年,其中译本《一个法国记者的大清帝国观察手记》在中国再版。时隔176年,中国读者再次了解当时欧洲人眼中中国风情。

《一个法国记者的大清帝国观察手记》先从183X年的广州开始说起,描述了当时欧洲人在中国只能聚居之地广州十三行及其周边地区,从官员到底层民众、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情形。地方官员的奢靡、慵懒,底层民众的懒散、麻木与“勤劳”,还有欧洲人登陆中国时各种猎奇享乐方式与其被当地民众欺骗等等,图文并茂 一一跃于纸上。

对这本书的理解不应只关注于当时欧洲人对中国风土人情如何“污名化”,他们对于中国的感情十分复杂,可称为“祛魅”的过程。在鸦片战争发生之前,欧洲人对中国这个神秘东方充满美好幻想,然而当他们越来越多人踏上中国土地,长期深入了解这片土地后,有鄙视,有恨铁不成钢,有赞叹,有迷恋,正如书中所说,“这片土地真的和世界上任何地方都不一样”,即使我们认为他们在诋毁中国民众的生活,在他们看来,却是一个个“神奇的故事”。

事实上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的内容是否对当时的法国造成影响——它有可能影响了法国执政者对中国政策与态度。在华传教士在中国的任务,一是传教,二是为自己国家提供有关中国的情报。而欧洲各派会以他们传回欧洲的见闻记述为基础,制造不同的对中国舆论。中国已有研究者曾指出,英国鸦片战争的发动,很大程度是在华商人制造舆论推动发生。在《一个法国记者的大清帝国观察手记》中,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唯一对外港口广州的官民腐败落后,以鸦片战争英军战胜中国使中国赔款并割让领土为背景的中国民众生活,以及中国官民如何使用传统法律解决纷争问题等——此时大清帝国在著者眼中,“不过是一个贫乏无力的专制政府”“……总之,一切停滞不前。”而这一切,都成为欧洲评估中国情况的参考。《黄埔条约》的签定与《一个法国记者的大清帝国观察手记》首版发行于法国,当时法国社会的声音,值得探讨。

译者认为,这本书叙事结束于1942年,可能限于出版年份,也可能是与鸦片战争有关,而事实上,或许这本书要叙述的,是《黄埔条约》前夕的中国情形。

《一个法国记者的大清帝国观察手记》读后感(四):【转载】外国人视角下的清帝国世间百态

来源:明清史研究 微信公众号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之《一个法国记者的大清帝国观察手记》,通过一个法国医生在大清国的数年游历,翔实记录了当时的风土人情、政治制度及经济方式。

主人公抱着新鲜探险的态度注视着这个陌生的国度。

他治好了广东巡抚林琛女儿的白内障,结交了这位高级官员,继而改名“平西”跟随林琛游历中国——厦门的寺庙、福建的红茶、浙江的普陀山、宁波的丝绸、上海的被绑架与谋反、南京的审判及乡试、景德镇的瓷器……

▲澳门的集市

▲厦门近郊庙前码头

这是一部想象的大清帝国游记,因为作者并没有来过中国。

但作者通过研究来华传教士所撰写的有关中国的书籍、汉学家的著作,从中吸取精华,对大清帝国的风土人情描述细致,对政治经济剖析深刻,对文化宗教阐释全面,可以说本书是一部全面记录晚期大清帝国的百科全书。

极为罕见的外国人视角下的

大清帝国世间百态

《一个法国记者的大清帝国观察手记》作者为19世纪法国作家、文学批评家兼记者埃米尔·多朗-福尔格,笔名老尼克。

他与司汤达是挚友,并在英国结识了狄更斯,还与威奇·柯林斯结为好友。

本书是一本历史书,也可以算是一本历史小说,通过讲一个法国医生在大清帝国的游记故事,配以215幅插画,以外国人的视角,记录中国晚清的社会百态:

政治制度、经济方式、法律条例、宗教哲学、文化思想、神话故事、古玩器物、风俗习惯、市井百态,无所不包,而且描写细腻,分析透彻。

▲晚宴

▲漆器作坊

对于喜欢看游记故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以当作小说来读。故事节奏有舒缓也有刺激冒险,可读性很强。

对于搜集史料、研究历史的读者来说,书中的插画,以及当时的风土人情介绍,都是可以借鉴的素材。

▲渔民的住所(广东省)

对于喜欢历史的读者而言,本书关于清朝历史的细节描写得非常细致,语言活泼轻松,是一本从外国人的视角看历史的好书。

它不但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普通平民的市井生活,还让我们从中得到诸多启示。

215幅精美插画展现

大清帝国风土人情

本书的插图作者是法国画家兼版画家奥古斯特·博尔热(1808—1877),尤以绘制带有东方色彩的风景画而闻名。

1836年,他开始环球旅行,于1839年来到广州,并在逗留了10个月。1845年,他为本书绘制插图。

▲客厅

本书中的插画与埃米尔·多朗-福尔格的文字搭配得天衣无缝,把中国的自然风光和市井风情绘制得惟妙惟肖。

▲孩童游戏——纸鸢

奥古斯特不但了解中国民间风俗,而且对中国历史也极为熟悉,比如在绘制远古及唐朝人物服饰时,展现出了那个时代人物的着装,而不是以清朝人的服饰统而代之。

▲中国妇女

权威媒体推荐

作为“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之一,本书虽说是一部记者观察手记,但书中所叙述的方方面面还是有据可查的,也贴近史实。

▲广州城内的一条老街

早在本书正式出版之前(1845年),法国历史最悠久的文学评论月刊《两个世界》就撰文介绍这本书,书评不吝赞美之词:

“在有些文学作品里,插图与文字相得益彰,甚至颇有喧宾夺主之势,却让文字描述显得更加生动,《撞开的中国》(原书名)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福州府近郊宅邸内的千趣阁

作者和插画家勠力同心,把一个欧洲人对神秘中国的印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画家博尔热的插图真实、细腻,他的画作又给多朗-福尔格带来无限的遐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