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汾水长流读后感100字

汾水长流读后感100字

《汾水长流》是一本由胡正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汾水长流》读后感(一):《汾水长流》:晋中画卷

好的小说是时代的活化石,反映了整整一个年代的生活风貌,随着岁月的流逝,历久弥新。

本书《汾水长流》就是这样的一部好作品,它全面展现了全面展现农业 合 作化时期,晋中平原大地广阔社会生活画面。具有很强的开创性和时代性。

本书作品不仅写实,而且有深刻的感染力,像一台摄像机拍录下一幕幕农村景象和故事,真实得让人感觉作品在呼吸。不愧是“山药蛋派”骨干作家胡正的经典力作,非常值得一看

作品全方位,全景式展现了那个年代的农村生产生活场景、劳作环境,各类农民的心态变化。那个时代,农村合作社过渡阶段的。作者必然是充分深入当时的群众生活,才有如此的作品表现力。

当然,本书也包含乡村青年男女恋爱的故事。但是那种恋爱给人的感觉很纯真、很真挚,跟现在的少男少女恋爱完全不一样。

本书对那个时期恋爱描写,非常到位、传神、细腻、含蓄、温暖,充分表现了那个年代的恋爱特征。作者对于杜红莲和郭春海的恋爱发展的叙述,完全不同与现在小年轻文艺文艺作品。没有那种目前市面上的矫揉造作、没完没了、无病呻吟、忧郁不清、三角恋那种的扯不清的关系。

本书正展现的恋爱,纯真、欢快,让人有阳光灿烂的感觉。杜红莲和郭春海的恋爱正正大大,光光明明,俏丽动人,让人看了他们的恋爱故事,满心的开心和欢喜。作品对他俩恋爱的细节的描写和人物的神色的描写非常的栩栩如生。就仿佛两个人就在我们面前谈情说爱,互相表白,表达的那么真挚啊。 他们表白,没有太多和过分的亲昵动作,这样符合那个时代的特征。不像现在的文艺作品动不得亲亲搂搂抱抱,但是作品依旧将两个人火热的热恋内心充分刻画出来,显得格外的美好。

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是非常的到位和传神,比如对杜红莲的描绘,书中几个小动作和和一两句话,一下子把他那个火喷喷的、热热闹闹、起闹好耍的性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本书的语言比较流畅,跟一般的山药蛋派作家不太一样,一般山药蛋派作品,语言有点生硬,不够流畅。

在人物对白的描写中,并没有给人冗余的感觉,不像其他山药蛋派作家那家特别侧重于人物对白描写。我觉得在一个小说中人物对白,不需要太多,否则呢,就有点像流水账啊,表现力就显得很不足。而这本书呢,恰到好处地平衡的人物对白和其他表现手法。让作品显得有声有色,耐读性、可读性都非常强。

作者特别善于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这一点山药蛋派作家要强很多。环境烘托的也很好,而且把晋中乡村的当时的群 众生活风貌和生产生活细节都表现的很到位。

我觉得胡正作为山西作家 ”晋 军崛起“的领军人物,不是没有原因的,它的语言的表现力就胜过很多同时代的作家一筹。

如果你像了解那个时代,本书是一个绝佳窗口,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

《汾水长流》读后感(二):晋中建设之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小说创作领域以农村题材与革命历史题材相结合的作品数量颇多,从现代延伸而来的乡土文学也渐渐被农村题材所代替,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农村生活的不断演变,围绕着它的文学写作也在不断的得以拓展。在此期间,以农村为题材的小说中涌现出一批高质量、高水准的文学作品,其中便包括胡正的《汾水长流》。

《汾水长流》人民作家、重要文学流派“山药蛋派”骨干作家胡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曾被改编为电影、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在民众间产生巨大影响。1992年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胡正“人民作家”荣誉称号,其著作包括《汾水长流》《明天清明》《几度元宵》等。

故事发生在1954年,晋中平原汾河沿岸的杏园堡农业社遇到灾害。在年轻的党支部书记郭春海带领下,群众齐心协力克服困难渡过灾难。而副社长刘元禄一心想发财,与富农兼商人赵玉昌合谋陷害栽赃、破坏生产、倒卖粮食,鼓动社员闹退社,对抗灾多方阻扰。在党支部多次帮助下,刘元䘵仍旧执迷不悟,最终其阴谋被拆穿,副社长刘元禄被撤职,赵玉昌被逮捕法办。王连生受到群众拥戴,被选为副社长……

全文共28章,33.8万字,其中有名有姓的人物高达49个,是一个典型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农村题材的纪实性小说。因其时代的特殊性,文章中的人物及语言亦极具代表性,其时代的特点在小说中呈现出一个时代下农村状态的缩影。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社会的现状与人们的精神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先进派和保守派之间的差距呈现出农村建设中的种种矛盾之间的激化问题,而从文学方面来看,两者在冲突与博弈中的对话与融合,体现了社会演进的总趋势与生活形态的基本演变过程。

《汾水长流》在农村基础建设发展中所遇到的种种阻挠,恰恰反映出当代保守一派固步自封,拒绝改革的思想状态。新的时代必将迎来新的制度,而新的制度必会催生新的生活,但是在小农经济根深蒂固且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的农村,这种除旧布新的转型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也必会引发一部分人的对抗。胡正便是将这种两两对抗的过程全面地展现在了《汾水长流》这部小说之中。

农村改革,万象俱新。

春风几度闻杏花,汾河两岸好庄稼;

千家万户一条心,建设新村美如画。

《汾水长流》读后感(三):《汾水长流》:一部永不褪色的红色经典

1962年,“山药蛋派”代表作家胡正的长篇小说《汾水长流》甫一出版,就以其特有的鲜美与芳香引起了当时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很快被改编成电影、话剧、地方戏在全国范围内上演。50年后的今天,在60年代众多的长篇小说中,《汾水长流》仍不失为一部具有较高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优秀作品。

小说表现了农业合作化初期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对于那个特定年代农业合作化时期,胡正在书中将其最大可能还原,并真实再现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重新组合时期的复杂人际关系。农业合作化不仅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关系,进行了生产力的再分配,更重要的是打破了一系列旧的观念形态,动摇了几千年来人们固有的心态结构,呈现出新的人际关系。

小说中的郭春海一家、王连生一家、孙茂良一家、周有富一家、刘元禄一家、赵玉昌一家等已有的结构,随着变革的开始而发生剧变,成为以郭春海为代表的贫雇农和以赵玉昌、刘元禄为中心的富农思想集团。经过一春一夏的对比、抗争、较量,郭春海扎扎实实得到了锻炼与成长,为人民群众和社员衷心拥护。贫雇农势力不断提升,其敌对集团不断从内部瓦解,赵玉昌在阴谋败露之下,仓皇出逃,被绳之以法;刘元禄一意孤行,落得了个众叛亲离的悲惨结局;郭守成遭遇暗算,从教训中幡然醒悟;周有富迫于形势勉强入社,却打坏了牛腿;杜红莲最终从封建枷锁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书中以防霜、度荒、抗旱、扩社等重大事件为主线情节,主线之外又设置了许多小事件和矛盾冲突形成了支线。这样一来,主线与支线条理清晰、相互支撑、相互作用,使得整部作品的情节既层次分明又跌宕起伏,很好地烘托出鲜明性格的各色人物,准确阐释了主题思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的结局没有处理成一般读者喜闻乐见的大团圆,而是留下了些许悬念,让读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

从这部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身为扎根乡土的“山药蛋派”作家,胡正时刻关注着广大农民的历史命运、思想情绪和生活态度。他善于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炼精髓,揭示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矛盾冲突,并会把一些正处于萌芽状态的事物一并纳入作品当中,产生了积极的社会作用与广泛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今天看昨天的作品自然会感到它们的历史局限性;而明天看今天的作品时,也会有今天不可能预见的局限性,但只要站在时代的历史的高度,深刻地、艺术地表达了一定时代的真实生活,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情绪和愿望,并给人以思想的启迪、有益的影响和艺术的美感以及精神的愉悦,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胡正已经尽到了一名乡土作家对其所处时代的历史责任!

《汾水长流》读后感(四):汾水长流,泥土清香

巴尔扎克曾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胡正的小说《汾水长流》,就是一个民族某个阶段的“秘史”。和一般的小说不同,这部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的小说,至今仍有顽强的生命力。这部小说是表现的1954年农业合作化初期,在山西晋中平原一个村庄里办合作社的各种其人其事。

小说选取了汾河岸边的杏园堡村为背景,以曙光农业社的成立和发展为线索,选择放霜、抗旱、春荒等多个事件,揭示了这场变私有制为公有制的革命中,如同一幅五十年代初期农村真实生活的“百景图”。

这部小说从1962年问世以来,就被改编成各种形式的影视作品,如电影、话剧、地方戏等等,并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反响。而故事影片《汾水长流》的那首著名“人说山西好风光”的主题曲,也被广为流传。

作为“山药蛋派”骨干作家的胡正,《汾水长流》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他也是凭借此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赢得了一些之地,因为此成为这个流派的代表作之一。

胡正曾说,创作《汾水长流》的灵感,来自于他在榆次张庆村下乡时候的经历。他曾在文中回忆,自己住在一户单身农民家里,轮流到各家各户吃排派饭,真正的融入到了群众中间。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胡正在和当地农民交谈时,除了要理解对方的谈话内容,更是花心思揣摩对方的表达方式和叙述层次。

因为有着这样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胡正集中精力创作的小说中,每一个人物角色都栩栩如生,鲜活地反映了特定年代的人物特点。

怪不得有人曾这样感慨,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从这部作品中嗅到一股馥郁的乡土气息,真的就像对着一筐刚刚从土里刨出的山药蛋蛋,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在《汾水长流》中,塑造了多个经典角色,比如合作社年轻的果敢书记郭春海;自私保守的郭父郭守成;自私保守的富农赵玉昌、刘元禄;有美丽大胆的姑娘杜红莲;更有信念坚定的贫农王连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代表不同利益的人们,相互作用,构成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矛盾冲突,从中透露出当时的社会关系和精神风貌。

一部作品能被称为经典,主要看它是否有生命力。如果只能风靡一段时间,但是不能因为思想深刻而被人们传颂,那算不上什么经典作品,只能算得上是通俗读物。它表现的不仅是那个时代,而应该折射人性,

审视一部经典作品,并非是你来我往的故事情节,而是整个文明和人类社会的演进,因为它反映出人性中最关键的内核。时代会变,文化会变,但是爱、忠诚、担当、仁慈、善良、勇敢、这些亘古不变的宝贵品质,任时光流转也不会磨灭。

《汾水长流》读后感(五):打开小门旧篱笆,社会主义前程大

打开小门旧篱笆,社会主义前程大

——读《汾水长流》

文/苇眉儿

儿子在太原理工上大学,所以很多时候,我会关注一些山西作家的文章。山西作家胡正就这样在不经意间走入了我的视线,我认认真真阅读了他的新书《汾水长流》,也专门上网搜看了电影《汾水长流》。

不同区域、不同环境的作家,写出文章的风格和腔调绝对绝对是不一样的。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像胡正这样的“山药蛋派”作家们,都有着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因为他们是土生土长的山西农村作家,语言就像从地里新长出来的一样,带着水灵灵的小禾苗的清香,带着雨后特有的泥土气息,带着一望无际原野的肆无忌惮和自由生长,形成了自己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点。

可千万不要小瞧“山药蛋派”啊,这可是中国当代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的小说流派之一,以赵树理为代表,又被称为“赵树理派”、“山西派”、“火花派”。代表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称“西李马胡孙”,由此可以窥见胡正在“山药蛋派”作家中的分量。

三百多页的书,没有一幅插图,全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我足足看了一个星期才看完,终于理顺了书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也终于弄明白了这个发生在1954年农业合作化初期山西晋中平原杏园堡的这个故事。

瞧瞧,农业合作化初期,缺少相关发展农业生产经验,又加上霜冻、干旱、春荒缺粮等自然灾害,还有落后分子千方百计地阻扰破坏,他们造谣生事、倒卖粮食,还鼓动不明真相的群众社员闹退社……年轻的党支部书记郭春海可不是个摆设,他坚决依靠党员、团员和广大贫下中农,采取互借解决社员缺口粮的生计问题,紧紧团结了群众,并充分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农业合作化终于在战胜天灾人祸后获得了大丰收。

感人至深的文字,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让我深深浸润在胡正老师的文字里。而黑白老电影的播放观看,更激起了我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也让我学到了作家富有鲜明地域风格的语言,群众的语言最鲜活也最立体,活生生凸显文章的张力和感染力。

“爹,吃不了亏,大河涨水小河满,锅里有了碗里也就有了。”这句话生动诠释了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道理。

“自从女儿死了以后,她就一心盼望着这‘十亩地里的一苗谷子’长成大树。”郭春海他老母亲的一颗心哪,时时刻刻都牵挂在儿女身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

“牛头不烂,多费些柴炭罢了。”办法总比困难多啊!

……

文字和画面相结合,加深了我对《汾水长流》一书的理解和反思。文字有文字的魅力,电影有电影的优势,那个年代的人们淳朴热情,他们身上折射出来的人性光辉,反衬出眼下很多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那些一心一意打自己小算盘的人,最后都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电影插曲《汾河流水哗啦啦》,认真听,用心学,你也会像我一样被感动、被感染……

汾河流水哗啦啦,

阳春三月看杏花。

待到五月杏儿熟,

九月(那个)重阳你再来,

黄澄澄的谷穗好像狼尾巴。

夸的是汾河的好庄稼,

喜的是咱们的合作化, 千家万户一条心, 集体思想发新芽。 新家那个新业新天地, 再不困守那单门独户旧呀旧篱笆。 新家那个新业新天地, 再不困守那单门独户旧呀旧篱笆。 打开小门旧篱笆, 社会主义前程大, 一马当先有人闯, 万马奔腾赶上他。 人心那个就像汾河水, 你看那滚滚长流日夜向前无牵挂。

这首歌,给《汾水长流》锦上添花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