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二战后的世界史》读后感精选

《二战后的世界史》读后感精选

《二战后的世界史》是一本由[法] 维恩·马克威廉姆斯 / [法] 亨利·皮尔特罗夫斯基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5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二战后的世界史》读后感(一):回望历史旨在启示未来

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息地滚滚向前。此刻,驻足在时间轴某一刻渺小的我们,为什么要回望历史? 有人说,历史就是绝无仅有的精彩剧本,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版本的悲欢离合。有人说,历史前进的脚步,总是要过一些沟沟坎坎,了解那些我们一辈子都可能无法遇到的沟沟坎坎,拓宽着我们自己生命的维度。有人说,历史前进的车辙有时总会惊人的相似,回望历史旨在启示未来,可以给人看待问题与以往不同的视角,更好的总结过去才能照亮前行之路。不知道你是属于哪一种? 折子戏不过是全剧的几分之一,通常不会上演开始和结局。《二战后的世界史》就像折子戏,按照时间顺序为我们呈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45年至2014年的世界史。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历史分水岭的起点,为我们系统回顾了从二战结束后美苏冷战格局正式形成、民族主义崛起和殖民主义落幕、150多个国家的产生,到经济全球化、新格局的出现以及东亚的崛起等主要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模式。 《二战后的世界史》是一本非常特殊的现代史。其特殊之处主要有三点:一是立场和视角特殊。虽然《二战后的世界史》作者为西方人,但在讨论全球历史问题上并没有选择采取西方或米国视角为中心,而是尽量做到以中立、客观的态度研究、论述具体问题,带有批判性的去解读70年的历史。二是相较于其他现代史书籍,《二战后的世界史》在内容上更加详尽,对各种事件的细节描述更加清晰,但文风相对比较干练,不拖泥带水。三是解读70年的历史,往往会出现内容交叉,长篇大论的问题,但《二战后的世界史》在内容布局上,每一章都划分为若干小节,每个小节都单独阐述一个问题,但在时间上各小节又相互联系,有点像电影的表现手法。 作为读者,说一点建议吧,这也是读完之后唯一一点不太好的体验。《二战后的世界史》分为上下两册,读起来非常像是我们大学时期的历史教材,如果你的定力没有那么强,建议不要长时间阅读。特意翻到书的最后看了一下,上面写道,“为了便于学生使用,本书的遣词造句以入门级国际关系和世界历史为准” 。 但总体来说,如果你对现代史感兴趣的话,《二战后的世界史》还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最后,借用书封面的一句话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当代年轻人必须以史为鉴,方能获得解决这些问题的远见,由此开创未来!

《二战后的世界史》读后感(二):浅谈国际关系研究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左右,欧洲和北美建立了一系列专门从事国际关系教学和研究的相关中心,此外,还成立了促进国际关系研究的私人组织,常发起慈善募捐活动,以支持学术期刊发行,赞助培训机构,会议和研讨会,以此刺激研究。

起初引起最多关注的一些主题领域,每个都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特别在战争结束时的革命动荡期间,俄罗斯帝国和德帝国的政府档案库大部分被打开,使得外交史上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学术著作成为可能,这些著作汇集了战前同盟,秘密外交和军事上未知的历史规划。这些材料被整合在一起,为人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做出详细解释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而战争,作为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主要有了解战争的起因、代价、影响,以及其政治,社会,经济和心理层面相关,包括认知,解决冲突,决策,威慑,发展,环境,博弈论,经济和政治整合以及系统分析等。

谈回本书,作为一本国际关系史教材,时间上,聚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70年,以此为节点想必也是有原因的,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旧的国际权力结构,并产生了新的结构。战争之前,只有欧洲国家,特别是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是世界政治的主要参与者。美国过去一直遵循孤立主义,而苏联在1917年之后仍然完全致力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内部巩固进程。

而战争结束后,德国和意大利由于战败,而英法两国遭受了沉重的战争损失都变得异常虚弱;欧洲紧接着出现权力真空,并失去了其作为国际政治中心的地位,欧洲的权力真空迫使美国放弃孤立主义,并增加了它在欧洲的影响力——美国决定利用其优越的经济和军事地位来填补欧洲的权力真空,并为此目的决定通过“马歇尔计划”赢得民主的欧洲国家支持,同时还采取了打击共产主义传播的政策,“共产主义遏制”也就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因此也迫使苏联采取类似的行动,以增加其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力。

内容上,基于其书本的属性,叙述相对完整,可知识点也实属细碎,开篇即提出“二战的八大结果”,并以此进行积极探索,展开讨论,包括且不局限于如下:国际事务与种族和少数民族问题之间的关系;人口变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对民族的影响;国际关系的战略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和空间关系的重要性;国家间经济不平等的影响;以及舆论,民族差异和文化取向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国际关系研究定义和范围的扩大少不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学者的贡献。在这方面,战争刺激了对国际现象的系统的社会科学调查,更何况战争本身就会给世界政治议程带来巨大的变化,战后初期,人们要求进行分析,以剖析众多国际主题的研究细节,以使人们对共同要素有一个普遍的了解,并对国际政治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发展有助于解释和改变国际形势的主要问题的理论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进而难免就会出现了新的安全问题,核时代降临引发的核军备竞赛就是最好的体现,谁让诸多强国都奉行威慑力就是战略稳定的基础这一宗旨呢。

这样看来,本书为何从冷战谈起,以及后续谈论的脉络也渐渐清晰起来,国际局面双极化、新主权国家的崛起、不结盟的诞生、外交政策民主化和外交方式的变化……核时代的降临、技术时代的出现、从简单战争到全面战争的转变,这些使战争完全具有破坏性,也就使人类高度意识到必须维护和加强国际和平与安全,自此确保和平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而国际关系的研究也将伴随着这一切继续进行下去。

《二战后的世界史》读后感(三):世界发展要讲究平衡,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此

世界发展要讲究平衡,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此。我想很多人都可以理解这句话,毕竟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我们上学时期学习过的内容,这两者是矛盾统一的对立体,具有一定的均衡发展的特性。一旦失衡,利益分配出现问题,就容易引起争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影响到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导致国家之间的矛盾形成和激化,最终酿成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诱因根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没有处理好国际秩序,矛盾依然存在,但又增加了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只不过,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的战争,席卷全球。但同时,二战也是人类历史重要的分水岭,拉开了近现代史的发展序幕。

由法国教授维恩·马克威廉姆斯和亨利·皮尔特罗夫斯基共同编著的《二战后的世界史》作为常春藤联盟各高校社科类学科长期选用教材,一直以来都以务实的态度进行撰写,六次修订以后,视角延伸到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化发展,在全球一盘棋的复杂竞争、博弈之中,各国采取的各种政策、外交手段等等。

二战以后,欧洲和亚洲满目疮痍,战争的破坏性影响波及全球,世界范围内都迫切的需要重新建立国际秩序,重新找回人类文明。美国随着二战的崛起成为超级强国,苏联在欧洲战场的扩充亦成为超级强国,社会制度的不同让两个超级强国逐渐走向对立,形成历史上著名的“美苏争霸”态势,冷战持续近三十年,双方在军备、核武、太空等领域展开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明争暗斗,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组织的建立也成为这一时期典型的全球视角。冷战对世界的影响,美国和苏联的两极对抗对二战后的秩序形成起到了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作用。

随着中国的逐步崛起,伴随着苏联的解体,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东南亚、中东、非洲的民族意识觉醒,世界逐步由两极对抗转为多极均衡,现如今大致可以分为美国、俄罗斯、欧盟和中国四方角力。经济贸易全球化促使国与国之间、国际组织之间相互竞争但又相互合作,各国利益捆绑到一起,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形势。

二战以后的七十多年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战争结束后的世界并非一片祥和,地区之间的紧张局势依然家常便饭,说到底,还是利益分割的问题。在黄金美元变为石油美元的过程中,美国利用美元这一强悍的世界货币,不停的在全球各地制造金融危机,持续收割羊毛。时至今日,英国脱欧后的欧盟一盘散沙,俄罗斯只剩下核武和原油,美国被国内的种族主义搞的焦头烂额,全球范围内都被疫情弄的民不聊生,典型的西方民主成为一个历史的大笑话,多么醒目、多么讽刺啊!

如今,世界局势仍然笼罩在疫情当中,就算没有疫情,世界各国的发展也已经到了非常尴尬的境地。欧盟离心离德,高福利高待遇让他们只懂得享受、不知道付出;中东不死不休、不可调和的民族情绪是个无解的问题;非洲依然是贫穷、落后、瘟疫盛行,很穷但又很懒;美国优先主义政策将其他国家都看做是利益的筹码,哪怕是盟友也毫不例外…

无非都是利益使然,但经济发展总会有停滞期,乌托邦主义只能存在于幻想当中,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公正,因此竞争和博弈是必须的,但需要巧妙的寻找中间的均衡点,这就是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锚点,这点至关重要。

《二战后的世界史》读后感(四):70亿人的70年,我们所经历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未来

说起近代世界史的大事件,就不得不提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在战争最高峰时期,全球有61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有17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伤亡不计其数,同时,这次大战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历史,广泛地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和科技各个层面,那么战后的几十年间,世界又发生了那些变化呢?

《二战后的世界史》讲述的是二战结束后,1945年到2014年初的国际关系,从亚洲到欧洲,从非洲到美洲,无遗漏任何一块国土,在这近70年的世界里,世界的形式发生了很多变化。暴乱与冲突、贫穷和饥饿在一些地区仍然是主色调,当然国际关系也并非一片祥和,美苏冷战、金融危机、亚非国家独立运动感......但是,在另一面,科技发展迅速,航空、医疗、教育等行业取得了空前的进步,人类的生存与生活得到了切实的保障,但是,世界是一个整体,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国与国之间要不断往来,也就有了关系。

《二战后的世界史》的作者是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权威的维恩·马克威廉姆斯、亨利·皮尔特罗夫斯基,两位教授站在比较专业和客观的态度为我们解析了当代国际关系的病症和根源,70亿人的70年,我们未曾经历的世界、经历的世界以及即将到来的世界,如果你想了解当下世界的格局为什么变成这样,那么这部作品建议你看一看,且,《二战后的世界史》也是常春藤联盟的经典教材。

在欧洲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战争是死神的盛宴。

二战对每个国家的伤害都足够大,原本各个国家都应该进入休养生息的阶段,但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宣读了一份国情咨文,这一份报告又正式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大幕。

时过境迁,很多人都已经不知道冷战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当年美国和苏联两国相互敌视,都想获得国际社会的话语权。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美苏冷战,对世界其他国家是不是就不会产生影响,但是世界是一个整体,而战争的本质就是资源掠夺,那么,就有很多国家主动或者被迫加入其中,冷战不仅仅给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带来了长期的对峙和对抗,阻碍了世界整体化发展,同时也造成了德国、朝鲜等国家的分裂,从而引发了局部的战争。

但,在冷战的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所以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在两个国家的对峙局面中,反而让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并由此逐步发展壮大,让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直到期1991年,苏联解体,这场持续了45年的美苏冷战终于结束,世界进入了又一个全新的格局。

但是,二战好像已经成为过去式的事情,但是到目前为止,战争依旧不休,国际关系也因此变得反复起来,带来的贫穷、杀戮、流离失所,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迎来真正的实现那句“世界和平”的梦想。

《二战后的世界史》读后感(五):《二战后的世界史》:寻根问底,多角度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自5月10日爆发以来的又一轮巴以冲突终于达成停火协议。然而,据巴以双方公布的数字显示,截至5月20日晚,冲突已致以方12人死亡、300余人受伤,巴方有232人死亡、1900余人受伤。

巴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冲突持续多年,是中东地区持续多年的冲突热点之一,是阿以冲突及中东战争的一部分。引发冲突的原因很多,既有宗教、文化、民族等历史因素,也有来自其他各国干预的外部因素。

而究其根本,实际上就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区领土归属问题上产生分歧而引发的矛盾和冲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600万欧洲犹太人惨遭纳粹毒手,给犹太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第二次世界大战争结束后,联合国于1947年11月29日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本——《巴勒斯坦将来处理(分治计划)问题的〈第181(二)号决议〉》——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这一决议明显偏袒犹太复国主义,遭到阿拉伯国家和人民的反对和抵制。

以色列第一任总理大卫·本古里安后来回忆说:“那一晚(1947年11月29日)人们在街上跳舞,但我不能跳。我知道,我们面临着战争。在战争中,我们将失去最优秀的青年。”

在此之前,大卫·本古里安的一位巴勒斯坦朋友也曾提醒大卫·本古里安说,阿拉伯和以色列终有一战。

这段话摘自同为法国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权威、历史教授维恩·马克威廉姆斯和亨利·皮尔特罗夫斯基联合著写的《二战后的世界史》,这部作品被常春藤联盟各高校选定为社科类学科长期使用教材。

《二战后的世界史》第二部分《阿以冲突》一章梳理了阿以冲突的历史背景以及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1948年以来,阿以冲突多次发生冲突,几乎每隔几年就会爆发一次,造成大量平民和军人死亡。

前几日再次爆发的阿以冲突,虽然目前双方已经达成停火协议,但是造成的伤害无法消除。

二战题材电影《波斯语课》上映于2020年。

犹太人吉尔斯在面临纳粹枪杀的瞬间高喊自己是波斯人得以保命。当然,这并不是因为吉尔斯的非犹太人身份,而是因为集中营里有一位想要学习波斯语的德国军官。然而,吉尔斯完全不懂波斯语。为了生存下去,吉尔斯开始创造波斯语单词。为了方便记忆,吉尔斯用集中营中关押的犹太人的名字作为词根……就这样,吉尔斯编造出上千个波斯语单词……

影片的最后,吉尔斯在盟军营地念出2840个犹太遇难者名字的一幕非常打动人心。

犹太民族遭受的苦难坚定了犹太人的复国梦想。犹太人渴望找到本民族在欧洲文明中的正当地位,找到自己“在太阳中的位置”。

《二战后的世界史》分五部分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自1945年-2014年70年间的世界历史,对冷战期间及以后的国际历史做出了连贯性总结。

随书附赠的《1945-2014世界历史大事件表》清楚展示了发生在这70年间的世界历史事件。其中包括有发生于1955-1975年间的越南战争、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等等。

正如引言中所讲到的那样——《二战后的世界史》的宗旨就是帮助他们释疑解惑,寻根问底。两位作者以理性审慎的态度对二战后的世界进行了深度解读,从多个角度带领读者更完整、更客观地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END-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