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读后感1000字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读后感1000字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是一本由[意] 翁贝托·加林贝蒂 / [意] 伊雷妮·梅利尼 / [意]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读后感(一):家长鸡娃,不如引导孩子学会独立思考,重新去认识世界和自我

最近《陪你一起长大》和《小舍得》两部热播剧,让我们充分领略到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已经上升到了某种病态的程度。

其实不光是剧里的家长鸡娃,身边很多家长也在鸡娃。

01 受其他家长的影响,我变得特别焦虑

我熟悉的一个家长,她从一年级开始,就给孩子报了各种线上和线下培训班,她全程陪伴孩子,完全忽略跟老公的交流沟通。

受她的影响,我有段时间焦虑得不行,一度觉得好像自己什么都不做,就是对孩子前程的完全不负责任。我也参考她给孩子报了好些课程,可孩子每次都慢吞吞地,看他上课的情形应付的居多,我一边心疼钱,一边唠叨孩子用心学习。

但是孩子的状态并没有多大的改变,照旧每次慢吞吞,凡是早上的课必定会迟到30分钟。

鉴于孩子的情况,我跟老公进行了一番协商,首先,每年花几万块报培训班,对我们这样的家庭会造成很大压力;其次,这些培训班并不是孩子主动要求,而是家长以为他好的名义强加给他,他学习的动力不足;最后,二三年级的孩子,比起具体的知识来说,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更加重要。

鉴于以上几点的考虑,后来的课就没有再续费。

做为家长,不给孩子报培训班,不代表不重视孩子的教育,我一直在寻求其他的方式引导孩子。

02 读书是我寻找的一种方式,希望通过阅读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读书是我认为的一种经济又有用的方式,我挑选了一本专门写给孩子的哲学入门读物《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这本书收录了人类思想史上100位著名哲学家的代表性哲理思想,非常值得一看。

周末的早上,我带着孩子一起共读,也深刻地明白了一个道理:对孩子来说,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岁数的增加,而在于是否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家长检查孩子作业,真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前一分钟家里还是一副岁月静好的画面,一检查作业立马就是鸡飞狗跳的场面,这种情况不在少数。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巨大的转变,归根结底是因为对作业这件事,大人和孩子的认识完全不同。在大人眼里,觉得认真完成作业是孩子学好知识的基础;在孩子眼里,会认为作业是影响他玩耍的麻烦,天性爱玩的孩子一心只想要快点写完作业,有更多的时间去玩耍。

03 孩子才是学习的主角,学习这件事,大人如何看待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的看法

哲学家康德指出,人是知识的主角。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以一朵花来打比方吧,要认识“这朵花”,需要两个基本要素:第一,我们将要认识的这多花;第二,谁在认识这朵花?在康德之前,大家问的问题是:“这朵花是什么样的”?康德则认为,问题应该是:“谁要认识这朵花?”苍蝇因为有复眼,所以看到的这朵花跟人看到的一定是不一样的。

这句话换到家长和孩子身上,可以理解为,学习这件事,不同的人对它的认识也是不一样的。对家长来说,或许经历了许多生活的磨难,尝到了当初不好好学习的苦果,从心底认为好好学习是改变命运的一种有效方式。

但是学习总归是孩子的事,家长认为学习重要,不代表孩子也会这样认为。拿如今的孩子来说,集全家的宠爱与一身,又没有其他的生活压力,正是一生中最快乐的阶段,他自然不会意识到学习对他的意义所在。

在对学习的意义没有认识清楚之前,学习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件苦差事。在严厉的家长和老师监督之下,孩子机械地把知识背出来,写在试卷上,顶多只能做到这个程度。低年级阶段,这种机械的勤奋或许还有用,但是到了高年级,这种被动灌输的学习方式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要知道,把知识背下来,写在试卷上,未必就是你真正懂了的,自己开动脑筋想问题,最后真正想清楚的,才是你真正明白的。

拿学习这事来说,我认为作为家长,应该早日回到“谁在学习”这个问题上,学习是孩子的事,只有孩子明白学习对他的意义,他才有可能能正确对待学习和作业。

再说作业这个问题,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统一大人和孩子对作业的认识,认识统一了,才有可能朝着相同的目标努力。

怎样改变孩子对作业的看法,如何让孩子重新认识作业的意义,是每个家长需要思考的问题。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紧紧围绕“认识世界和自我成长”两大核心命题,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联系自然万物、现实世界和当下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学会在问题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读了这本书,我突然就没有那么焦虑了,因为它让我坚信,一个孩子是否优秀健康,并不是只看孩子是否拥有拔尖的成绩,而是一个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同时我也相信,一个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他的学习成绩也不会坏到哪去。

推荐焦虑的家长,不妨看一看本书,它可以帮助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看待孩子的教育问题,有时候换个角度,也许就是另外一番景象。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读后感(二):孩子的“创造”与“深刻”,从“哲学”开始

2018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全球顶尖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全球大概有8亿人因为人工智能而失业,人工智能可能会使50%的工作岗位消失。

这样的预测并非危言耸听,人工智能对一些职业、一些人的影响已初见端倪。“高速公路收费员”这个曾经被人们称之为铁饭碗的职业,如今因为“在线支付”的普及而面临消失的境地。未来的保安也会部分消失,因为摄像头的监控,加上一些机器人的巡视,已经不再需要保安了。还有很多重复性高、程序性的工种也在随着机器的介入而逐渐消失。

甚至有一些高端的白领行业,也面临着被取代的危险。2017年四川九寨沟发生地震的瞬间,机器人仅仅用了25秒就写成了全球第一条新闻速报,全文585字,图文并茂,言简意赅,通过中国地震网全球首发。其速度惊人,让人可望而不可及。

我们的时代已经从上个世纪的工业时代,进入到现在的信息时代,以及正在步入未来的概念时代。工业时代的主角是从事大规模流水线生产的工人,基本特征是体力和毅力;信息时代的主角是知识工作者,其特征是逻辑思维能力;而概念时代的主角是创造者和共情者,其特征是创造和想象的能力。

所以,未来的时代需要的是那些拥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清华大学前校长陈吉宁说过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有两种类型的人才。一种叫“X”型,这类学生愿意冒险,勇于尝试新鲜事物,他们渴望提出自己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解决教科书里的问题,他们能提出创意的想法和富有创造性的新方向。另一种叫“A”型,他们的学习成绩非常优异,能一直得A等,遵守规则和指示,但是他们缺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我们现在的教育培养的大多数都属于“A”型,而“X”型才是未来社会更为需要的拥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呢?《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这本书的标题其实就透露了,这是不停地思考与追问。这本书的序言写到,古希腊有一种人自称为“智者”,他们自认为拥有智慧无所不知,所以广收学徒,传授知识;而苏格拉底却从不声称掌握了真理,但很多人追随他,他从不“教”弟子们什么知识,只是不断地追问对方,看对方能否提出有效的论证支撑自己的观点。所以,哲学的本质不是某种特定的知识,而是不停地批判实践。它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秘高深的某种存在,而是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在发生的东西。

X型人才拥有的不就是这种哲学思辨精神和思维吗?所以,要培养孩子的“创造”与“深刻”,学习哲学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哲学不像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舞蹈、围棋这些课,除了学校里在传授这些知识,课外培训班也比比皆是,可是哲学该怎么学呢?大学里倒是有哲学这门课,可到了大学才学还来得及吗?

其实,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从一出生开始就迫切地认识这个世界。从学会了语言开始,孩子们就开始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只不过,因为大人们觉得问题莫名其妙,或者受不了这种问题轰炸随意敷衍,孩子们的好奇心渐渐被抹平。

因此,让孩子学习哲学的第一步,其实就是父母需要耐心地去倾听孩子那些充满哲学意味的提问,然后平等地和他们进行讨论。这种讨论,也许并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的思维发散,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想象能力。同时父母的态度也会给到孩子鼓励:多提问多思考是受欢迎的。

另外,让孩子看一些有关哲学的启蒙书,也是不错的选择。哲学思考产生于人在最放松的状态下,那么幼儿园到小学低年级阶段,因为没有升学压力,可以说是让孩子学哲学的黄金时期。推荐这本《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精选全球100位哲学家,从西方历史上哲学家泰勒斯开始,到当代的哲学家,时间跨度两千多年。

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凝练地介绍了100位哲学家核心哲学思想,并通过有趣的故事、贴近孩子生活的事例,启发孩子们以哲学的视角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

老子关于“空”的重要性这篇中,启发孩子们去思考脑袋里的知识真的越多越好吗?比起学习更多的知识,什么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呢?没错,就是一种“空”,让自己永远保持好奇的状态,开放的状态。

哲学家奥卡姆的剃刀,可以启发孩子们剪除杂乱的思考,通过观察到的实际事物,去对现象做合理的解释。

赫伯特·马尔库塞的“数字可以衡量一切吗?”提醒孩子们去思考自己学习、唱歌、阅读以及上各种兴趣班是为什么?原本可以带来快乐的东西因为要考试、要排名就要失去这种快乐吗?其实也是自己可以选择的。

当和同学出现不一样的观点时,一定是谁对谁错了吗?也许只是每个人的角度不同而已。

通过对世界和人生的那些既“无用”又“无解”的重大问题的思考,哲学给予人的是开阔的眼光、自由的头脑和智慧的生活态度,而这些品质必将造福孩子的整个人生。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读后感(三):除了上不完的培训班,作为家长,我们还能教给孩子什么?

文|颖妈

无止境的“学”似乎是亲子教育的普遍现象,家长永远担心孩子获得的知识不够,艺术特长不够,技能水平不够,担心他未来不够优秀。这种内心的自我恐慌和焦虑带给孩子的是无限的压力,还没上幼儿园就开始了各种鸡娃:英语、绘画、乐高、编程、音乐、舞蹈、数学、模特、主播......看着安排得满满的日程计划,作为家长的你,此时终于不焦虑了,但请别忘了,他/她还只是个孩子。

所以,除了上不完的兴趣班和补习,我们希望教会孩子些什么?这似乎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1、让孩子接受基础教育,打下文化素养基础

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提前安排使其能顺利上学,时刻关注周边学区教育情况,现在教育资源不均衡,学生多学校少,如有可能,尽量让他上周边师资好点的学校。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让孩子按照正常轨迹,接受最基础的教育。

2、让孩子有一技之长,重点关注和尝试发展有天分有兴趣发展的方向

我们没有“千里眼”也没有“顺风耳”,有的只是一颗关注孩子的心。也许我们无法了解孩子未来究竟会从事什么工作,但在日常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特长,帮助她发展一技之长,如果在某些方面有特别天赋的话,未来会更有优势。

3、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也很重要

有专注力的孩子,更容易成功。人之所以能在某方面取得成绩,一定离不开专注力,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4、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增强文化底蕴

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类纷繁复杂的资讯越来越多,一部手机就能将大部分成年人的时间占满,更别说小孩子。能坚持阅读并喜欢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所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就显得非常重要。建议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最开始可以从各类认知卡片、立体书开始,到各类故事绘本、科学启蒙、文学作品到儿童文学,逐步扩大孩子的阅读视野。

5、注重逻辑思维培养,关注孩子的思考和认知过程

记得大学的第一堂课,数学老师告诉我们:“你们大部分人毕业后,都会忘记现在背得滚瓜烂熟的数学公式和推理证明,但是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会伴随着你们的一生,并可能会让你们受益一生。这便是学习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现在想想,当年我们废寝忘食学习的数学、语文、物理、英语、化学等专业知识,现在都忘得差不多了。但到今天我依然认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逻辑思维能力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

我希望我的孩子从小就能建立起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此,家里买了很多书,艺术启蒙、地理科普、人文百科、自然生物,直到有天,收到了中信出版集团一本哲学启蒙书《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才发现这是一本很好的发散逻辑思维的入门书籍。

这是一本欧洲畅销儿童哲学启蒙图书,哲学零基础也能读得懂。这本书由意大利知名哲学家翁贝托·加林贝蒂主笔,中小学生儿童哲学专家撰写,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翻译,文风有趣,妙语连珠,有问有答,妙趣横生。本书还荣获意大利亚马逊 对话类童书榜第3名,传记类童书榜第5名。

在我们的印象里,哲学是很深奥的学科,需要储备的知识量很多。但这本书告诉我们,原来儿童也可以,而且哲学启蒙正适合儿童阅读,教会孩子们学会思考世界和认识自我。

到今天,我终于明白,除了数学,哲学一样可以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作者用“插图+简短易懂的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描述,更适合儿童阅读,短篇幅的模式也适合家长朗读给孩子听。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这本书到底讲什么?正如书中所写,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每个新生儿都迫切地想认识这个世界。 孩子正是从一百万个为什么之中,就因果律发问,在理解和了解矛盾律后,知道这个世界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而且正好是这样的。本书里100个哲学家的哲思故事都值得一读,甚至可以把它当做类似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来读。

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便可通过各种社交媒体获取丰富的知识,但是这些渠道不仅提供了真实的信息,还充斥着各种真假难辨的新闻,把我们绕进了巨大的信息迷宫。因此,孩子不仅要学习识别、建立已有知识的联系,还要形成影响一生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构建联系、验证观点,这不就是哲学所承担的使命吗?

最后回到“孩子要不要读哲学”这个问题上来?周国平老师(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的一段话或许是最好的答案。

最后:

引用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序言中开头的一句话:“在一个信息爆炸且多半无用的时代,清晰的见解就成了一种力量。”

所谓清晰的见解,前提一定是先学会独立思考,通过哲学思辨,不停地批判实践,思考更多的可能性。那么,此书,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当你合上这本书,相信你一定会获得新的收获和思考。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读后感(四):想要让孩子有思辨力,请让孩子从小学习哲学

自从我家姑娘开始说话,我就开始了和她斗智斗勇的生活。为了能在和她的较量中取得一定的胜利,我甚至用上了对客户的那一套,没想到效果居然出奇的好。

例如,

发现了么?我们的孩子,如果给她选择,他大概率会选择后者!

在欢声笑语中,我让孩子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选择权,却也让她不自觉地选择了我预定的结果。

我总在等待,她什么时候,可以跳出我给的选择,给出其他的答案。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我在使用心理学和行为学教育孩子的,但是看了《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之后,我发现,我应该一直都在使用哲学影响我的孩子。

在学术上,哲学来源于希腊语philosophia,是“热爱智慧”的意思,在1874年,日本启蒙家西周,首次用汉文“哲学”来翻译philosophy一词,后来,康有为等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自此,哲学这个词语就在中国扎根了。

我第一次接触哲学在高中,那时候我觉得哲学就和《小王子》的故事一样,让人看不懂,又欲罢不能。

这《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这本书和小王子完全不同,3位作者汇总了100名知名哲学家的主要观点,将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深入浅出的表达出来。

每读完一个小故事,你会禁不住惊叹,哦,原来这个哲学概念是这样解读的。

罗素说,当有人提出一个带有普遍性问题时,哲学就产生了,科学也就有了开端。

而孩子就是那些最优秀的哲学家。

学习哲学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我国知名学者吴伯凡在《哲学会孩子有多重要》中,分享了他在法国的一段经历。

当年他在法国闲逛,在报刊亭看到一本非常畅销的杂志《哲学》,当时他就觉得非常震撼,觉得哲学已经深入了法国人的骨髓,成为了生活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从小就接触哲学的法国孩子们,和我们到底有什么差异呢?

直到他有幸参观了华为在法国设立的美学研究所,又接触了华为在当年发布的P10手机时,他发现了法国设计者们对色彩有着天然的感知力。

这种感知力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慢慢消失,但是,那些从小就接触哲学的孩子们的感知力并不会随着年龄而失去对色彩的敏感。

也就是说,哲学影响了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力,而这个感知力又直接影响了孩子对知识的摄入。

那么,如何才能引导孩子一起学习哲学,实现精神独立,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呢?其实总结起来,就2点:

1、让孩子从小接触美好的东西、尤其是接触原版儿童绘本。

我刚开始给孩子买这些原版绘本时,我也怀疑,有必要给孩子买那么贵的绘本么?我们的孩子有多少时间能看这些绘本呢?

但是看到我家4岁小外甥女的作品之后,我不后悔了,我只希望,我家孩子对颜色的应用也能那么强烈。

孩子天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原版绘本的色彩运用就是她对这个世界最初的认识。

2、和孩子讨论一些哲学的问题。

我经常会问我家孩子,你今天出去玩,开心么?虽然她还不懂的什么是开心,但是我相信,她会记得这些开怀大笑的片段。

每次的沟通,就会加深她对快乐的感知,总有一天,她可以用笑容驱散属于那些聚拢在她周围的黑暗。

我这小小的观念,居然与伟大的哲学家不谋而合了,在伊壁鸠鲁看来,只要做能让自己开心的事,就能让痛苦和恐惧远离我们,死却是没有办法远离的痛苦。

但是,因为一切伤害都可以被感知的,但是死亡降临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

不存在的我们,怎么能感受到死亡呢?

哲学,有时候啊,就是逻辑的往复,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创造思考的空间,因为,有不少的科学家都说,孩子的认知图和情感图从3岁就形成了,而且很难改变。

吴伯凡说,哲学可以让孩子处在自由的状态,可以蓬勃地发展非凡的创造力。

讨论哲学不但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智力,还可以赋予他们成为积极的、有想法的人所需的技巧和信心。

让孩子通过对世界的思考,树立自己的方法论和价值观,这样,当孩子在面对不同的声音时,才能听到正确的声音。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读后感(五):哲学,给大脑的保健操:从孩童时期培养哲学思考,探索生命的美妙

1.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

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因为他们刚刚来到这个世界,对周围的一切,还处在非常新鲜好奇的阶段。世界五彩斑斓,他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锻炼着他们的大脑,塑造着他们的思想。

这样的一种求知欲,就是哲学家般的思考。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这个阶段,但更多的人,长大之后,就忘掉了自己曾经对于这个世界的热忱。

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之所以不容易,正是因为思想的深不可测。我们很难从事物的表象直接得出科学的论断。每个人思想的形成,都受制于自己所生存的环境,无一例外。

孩子之所以是天生的哲学家,正是因为在人的早期阶段,思想的可塑性是极强的。我们给予孩子不同的环境,就会收获不同性情的孩子。哪怕是提出了同样问题的孩子,我们给予不同的反馈,也会塑造他们不同的观念。

这就是思想的神奇之处。常常思考问题,思考这宇宙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打破学科的壁垒,给出多元的答案。我们的哲学思辨,才会是一个激活着的状态。

珍惜孩子的哲学思考,在孩童求知欲旺盛的时期,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这是我们身为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触手可及。可人们的焦虑,并没有因此而减少。事实上,现代人常常会因为各种观念的相互干扰,而变得更加痛苦。不能以一个更高的格局去跳出生活,反省自己,我们就容易陷入谜团。所以,哲学的意义就在于此,它帮助我们了解学科背后隐秘的联系,它帮助我们更了解人性,更了解自己。

说起哲学,可能有点玄幻。但若说起思考世界和认识自己,想必没有人会觉得这些问题不重要。

基于此,我们才更要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引导他们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哲学家是哲学思考路上的重要导师,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给我们很多的启迪。

这些启迪因情境而变化。但不变的,是他们思考的多元性。虽说很多哲学思辨没有定论,但思考这个过程本身,难道不是最宝贵的意义所在吗?

像《苏菲的世界》,《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这些书籍,其实已经给孩子们做出了很好的哲学范例。孩子们通过这些书籍,可以大致了解哲学的世界。

这样的了解很有必要,但又是远远不够的。它们还不足以让孩子对这个世界、对自己,产生主动提问的欲望。唯有我们真正激发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哲学的世界才算真正地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这本书就是一本不错的范例。相较于前面提到的两本,这本书籍真是汇集了众多哲学家思想的精髓,同时,又能言简意赅,用故事的形式对这些问题加以阐述,让人们产生真正想要了解的欲望。它实在是同类书中的佼佼者。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本书由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加林贝蒂所著,他从众多的哲学家中,挑选出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百位,不仅仅包括我们所熟知的苏格拉底、柏拉图,还有其他各个行业的翘楚,比如:数学界的毕达哥拉斯、笛卡尔;宗教领域的佛陀;政治领域的伏尔泰、卡尔·马克思等等。

哲学家在成为一个哲学家之前,他往往在自己的领域,已经有了自己卓越的见解。在思想的深度上,他超出同侪,进而演化为哲学的思辨。正是这种哲学的探究与思考,成就了他们,也因为这些思考非常具有价值,他们才得以名垂千古。

关于这个世界的本原,关于幸福的定义,关于物种的进化,有太多的太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究。翁贝托·加林贝蒂就把这100位哲学家思想的闪光瞬间提取出来,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些内容,多篇幅短小,且每一个问题后面,都跟着一位哲学家探究的小故事。语言浅近,通俗易懂。不仅如此,在故事的背后,作者还会抛出一个小问题,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像这样的体例安排,是非常适合小学阶段的孩子去阅读的。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缺乏阅读的思考力,翁贝托·加林贝蒂的这本《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就是一本不错的训练材料。不用孩子们自己想问题,这些问题就足够有趣。它带领着读者们一步步深入,在100个这样的思维训练之后,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有自己的收获。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这本书的哲学故事是有趣的,可读性是不容置疑的。若单单因为这一点,我还不至于如此推崇它。最叫我感到拍案叫绝的,其实是《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中的插画。

这本书,100位哲学家,每一个哲学家都有自己的专属肖像画。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虽然它很有厚度,但它真的更像是一件艺术品。阅读的同时,就是一场优雅的艺术赏鉴的过程。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书中的插画,由10位插画师共同完成。每一个人物都特点突出,且有着别样的幽默。画的页面角落,通常会有这个哲学家的简介。阅读完这样一本书,我们仿佛多认识了100个人,而且还是这么富有智慧的一群人。他们成了我们灵魂的朋友,帮助我们在迷茫的时候,找到前行的路。

喜欢绘画的朋友,也可以把这本书珍藏。它真的做到了,每一个人物肖像,都有灵魂;每一篇故事,都有哲思。

生命之所以如此美妙,恰恰源于它的不确定性。我们因为不知道很多事情,才会生发出对这个宇宙的敬畏。

当我们终于知道了一点道理,也会更加了解人性的真谛。

对于世界的探索,永不停歇。对于自我的提升,其实就要从现在开始。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带着孩子用哲学的思考,来更迭自己的生命。生命之源,唯有思考,才能活水不断,唯有对哲学思辨的追寻,才是一个负责任的进取姿态。

当我们能有一个更开阔的视角,去看待这世界的万千奇妙,很多的苦难,便不再仅仅是苦难。它们磨炼我们的意志,锤炼我们的品格,让我们认清自己,看到自己的局限。

正因为有局限,我们才更应该爱这广阔的哲思。它带领我们的思想飞翔,飞出壁垒,去拥抱那更辽远的境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