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寻隐者不遇》读后感摘抄

《寻隐者不遇》读后感摘抄

《寻隐者不遇》是一本由尹学芸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6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隐者不遇》读后感(一):《望湖楼》在读感

深夜打开蜗牛读书app,推送到这本书,小编首推《望湖楼》。主题很感兴趣,点进去看后更加欲罢不能。读来真的很有意思,内容很有意思,文字也很有趣。是第一次读尹学芸的书,很久没读当代文学了,很高兴有书可以阅读了。

正好读到陶大年和贺三革等人饭毕乘着尚小彬的车回家。小说里每个字都很有趣,读来很享受,她把冷酷的现实呈现给你看,那文字却带着温情和幽默的力量,还不至于让你的心也冷透。饭桌上,姓路的官员说城中修主干道有一户养鸽子的人家不肯拆迁,道其在任时早就趁着夜色带人去强拆了。这帮以前的领导班子和贺小三这样的普通老百姓是多么的格格不入啊。这让我想到了前两天在豆瓣上看的漫画,一群蚂蚁在辛勤地劳动为冬天的到来做准备,它们不可思议地看着一旁的蚱蜢悠游自在;旁白是蚱蜢不干活不奋斗冬天一定会饿死的。果然冬天到来后,蚱蜢先生饿死了,但它逍遥了一辈子,死而无憾;至于那群辛勤的蚂蚁,它们也饿死了,蚁后和它的贵族们说多亏了工蚁们,它们度过了奢靡愉快的冬天。

对一个作者最好的支持就是买她的书,已经推荐学校图书馆购买啦

《寻隐者不遇》读后感(二):云深不知处

书封上几句话初读似乎没什么道理,读完全书发现这高度概括了每篇小说的内容。

《寻隐者不遇》标题化用了贾岛诗名,其实贾岛是省略了主语“(我)寻隐者,不遇”,而小说中,三人都在寻找隐者,但不是不遇,而是难遇。在这里,是否能遇隐者,有种“心诚则灵”的意味,若是至诚,甚至可以与隐者发展出亲密关系……

而这位始终只出现在他人描述之中的隐者,与下一篇《望湖楼》中的陶大年呈现一种奇妙的呼应:隐者也许是落马贪官,隐居于此,而陶大年是赶在“风声紧”之前就平安着陆的,隐者吃的是城郊买来的鱼,慕名而来的年轻女人送的果干、鸡汤,陶大年是借余威去望湖楼摆排场;隐者出行,穿旧一双意大利产的低调名牌皮鞋,陶大年坐进昔日女下属的汽车……

其实,我对《寻隐者不遇》不是特别的喜欢,由于作者本人的经历,其实她写起农村生活、体制内官腔,都比写起第一篇小说中的男女交往、都市生活显得“实”,但第一篇读至最终,看似有大好前程的青年男性选择去做隐者,倒留下了很多回味的余地。

《望湖楼》以故事发生的饭店为题,有点想起来曾经那篇《玲珑塔》,但故事却有不同:官场、贫家两个阵营的对照是老生常谈,作者联系二者的方式却很妙——保姆喜鹊的眼睛。最后,女干部尚小彬在另一场饭局上为老干部们揭开了谜底,说起来作者刻画的女干部形象好像都挺人情通达。

后面的三篇小说也都有各自的韵味,尤其是《苹果树》这种天道轮回的故事很有意思。作者人浸淫官场,根又在乡村,创作始终有生活作为支撑,仍可以对其后续的好作品拭目以待。

《寻隐者不遇》读后感(三):出离心

很快就读完了,阅读体验很好。好看!写人写事,拳拳到肉,作者有内功,基本没废话。

唯一的遗憾,是我不喜欢网友见面的情节安排,也就是首篇和寻鬼里的相关情节。觉得不可信,有怨气。可能因为离现实太近,未经沉淀,反而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失真。

整本读完,阅读快感排序如下:《比风还快》=《望湖楼》>《苹果树》>《寻鬼》>《寻隐者不遇》

作为读者,我喜欢高效的叙事和鲜明的细节。前几篇都达到甚至超过了我的预期,希望能读到更多类似作品。

《寻鬼》一篇,似乎有《我的叔叔李海》的意味,但略显单薄。读到结尾,我突发奇想,如果三三电话里说杜总去世一周年了,而不是百天,就更有意思了。

这只是我的个人喜好。现实越坚固,出离就越震撼。

经历过漫无边际的积雪,难免对现实产生拷问之心。

书名用《寻隐者不遇》,我也觉得情有可原。因为这篇确实走得最远。四个角色,男与女,老与少,晒干爱好者和当权者,隐喻交织,感觉作者有很高远的意图。最后男人失踪,境界就高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文章排序也有趣,开头一篇最出离,结尾一篇又回到了生活。

这里面就有个悖论似的难关——现实与出离,如何融合?

我觉得作者这本书里呈现了夯实现实的功力,也显露了出离心,只是二者尚未圆融。

也许,网友见面的情节是刻意为之,另有所指?因为毕竟作者笔力如此,安排人物的出场和关系,可有成百种更好的方式。

总之是一本好书,期待尹老师更多作品。

《寻隐者不遇》读后感(四):得到,放下

说女性年龄是一件极其不尊重的事情。因为年龄被我们赋予太多额外又无干的联系。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读毕淑敏说,自信并不与年龄成反比,就像自信并不与美丽成正比。但有时候,我们又绕不开年纪,不得不用年纪来形容一个人。有少年老成,也会有青春永驻。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需要时刻保持对生活的细腻和敏感,同时又豁达而通透。看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这是一种本事,需要修炼。

我从来不会给身边人推荐我没读过的书,销量再高,或是不舍开篇,只要没读完我便保持谨慎。读书无小事,更何况是推荐。而我读过的书也会很谨慎的推荐,毕竟我身边人多是学生,他们年轻气盛,有自己的执念。生命和时间都太宝贵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书要读,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盲目。

上一次读尹老师的书,还是我的叔叔李海。当时我标注,书里都是地域味,都是中国情。自从我开始准备中国现当代文学考试以来,我开始大量中国作家的作品,在其中我找到了太多隐藏在故事背后的人情与世故,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传统,又遭遇了社会和时代的变迁,产生了矛盾又很拧巴,让很多软弱又胆小的人进退两难,只能半推半就的让自己的内外矫揉在一起,痛苦又绝望的被风雨磨平。可人太复杂了,社会也太复杂了,不是谁都能在自己的世界里看的明白。

可是看明白又怎样?不懂的时候总想知道答案,看懂又想糊涂。真相很残忍。率先警醒的人都死的很悲壮。我能体会,也能理解。人间悲欢不同。

而我,好像从书中窥探到了很多人世的秘密。仍然活着,努力活在一种无知中。

读尹老师的新书,感觉她年轻了。以笔为生并且笔下生花的人,可能会活出两种境界,一种忧郁而愤懑,一种智慧而疏离。这种如新青年般的年轻,让她跳出了生活看生活,脱离了人性看人性,抽出了感情看感情,她理解每一个人内心的需求和渴望,并在无法获得满足时表现出的爱恨情仇。这本就是人生的真貌。

没有哪一本书会博得所有人的喜欢。但我仍会推荐给那些勇于探索和寻找人生真相的读者,关于真和假,好与坏的本来面目。最终,我们会得到而后放下,没得到也会放下。

放下。我还是我,除我皆外物。

《寻隐者不遇》读后感(五):寻隐者不遇:何以慰风尘

很难说本书的同名作和后面收录的几篇是同一名作家所著,毕竟《寻隐者不遇》这篇充满了不确定因素,不算完整的故事,不详做解释的隐情,不正面介绍的人物,不像结尾的结尾。如果单单只是这一篇小说,我只想说作者未免有点过于大胆,丝毫没有顾忌,在行文之间尝试着超脱自己此前的风格,但我也只能评价转换风格对于一名已成名的作家来说也许是好事,但很难以一时间让读者欣然接受。

瞥了一眼各文章的成文时间,除去最后一篇《比风还快》未标注,其余三篇皆比《寻隐者不遇》要早,倒也不是说作者的新作一无是处,还是能从文字之间看出作者文笔的娴熟,但盖于故事的背景和人物皆异于作者此前的舒适区,未免有些地方的处理不够精准。

第二篇《望湖楼》的观感则急剧上升了,毕竟回到了作者熟悉的官场与小人物,作者熟稔地使用文字游离于各色人物之间,不轻易偏袒任何一个角色,但也不让某个角色多分着些偏爱,一心念着报恩的贺三革因为好面而有苦难言,从官场退位后闲不住的陶大年一直撺掇着在望湖楼摆局吃宴,小保姆喜鹊惦念着在男朋友家人面前争面、在陶大年家人面前争气,还有其余一些人物,但作者还是将这些人物一勾一勒刻画出来,而其实这些人的原型在社会中并不少见,或是亲自交往过,或是在新闻报道中见识过,但将这些人物杂糅于故事间,直至结尾,仍旧令人唏嘘不已。

第三篇苹果树就是真的农村间小人物的故事,一家男娃患了心病,一家女娃天生小脚,这两家互做了邻居,院子间生了棵苹果树,男娃的父亲求着符在苹果树前烧着抱着孩子的命,而后便是这两家间的故事。只不过我个人并不喜这篇小说,尽管它是我认为这本集子中最高水准的小说,但我还是不喜欢它,因为我不喜这般戏剧化的情节,总觉着不对着味,最后那个结尾让书中人善新美的女娃子也没落着个好归宿。不喜!

第四篇《喂鬼》就是那种交杂着乱遭遭的框架填充的血肉却令我拍手称快,尽管行文不对路,是一招险棋,却有着弯弯绕绕的云雾感,我最喜的就是乡下干妈的神论与偏远地区的修建工程的碰撞,尽管未从行文间透露出,但从结尾的安排处,能看出作者有意将封建迷信与新时代社会建设进行碰撞。读着此处再回望文,别有一般滋味。

最后一篇便不予置评了,留给读者自己看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