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海上传奇:中华海洋文明发展通史》读后感1000字

《海上传奇:中华海洋文明发展通史》读后感1000字

《海上传奇:中华海洋文明发展通史》是一本由马骏杰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0,页数:5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上传奇:中华海洋文明发展通史》读后感(一):大国不可能放弃海权

写书评是25号,刚刚看到学习强国以及各大公众号一同发布传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海舰队参加了三艘大型舰艇的入列仪式的消息,排水量均过万吨的战略核潜艇、驱逐舰和两栖攻击舰向世界展现了21世纪中国海军的力量,宣示了我们保卫蓝海的决心。不过与此同时,刚刚合上《海上传奇》一书,从开始阅读长期领先全世界的造船(尤其是大船)技术时的自豪,逐步心情低落。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之后,依旧还是那个明朝,但却从广宣国威急转直下到御海贼于国土之内。最后,南北洋水师的惨痛结尾,让我们心情不得不沉重。

马老师的海上传奇一书最大的特色就在于重史料,叙述客观。从筏舟船的起源到水师战船的出现,从徐福东渡、鉴真东渡到抗倭御敌、水师覆灭,大量引用各类原始资料,还原历史的面貌。在有理有据的呈现中华海洋文明发展历程中,虽未明显的直接表露过多的感情,但是认真阅读时自然能体会作者内心的所要表达之意。在有关我们熟知的甲午海战的章节,叙述完管带邓世昌以大无畏的爱国情怀率舰撞击敌舰未果的事迹后,列出了鱼雷大副薛振声等同舰牺牲的39人的姓名。念出这些人名,尤其大概率是兄弟的匡米生、匡米方时,怎能不对这些保家卫国的男儿肃然起敬,又怎能不对那个软弱无能的腐朽王朝感到气愤难平。在北洋海军覆灭的时刻,突然冲出的数十艘鱼雷艇让日海军惊吓了一番,可惜尔后就被发现尽数是逃跑之鼠辈,最终放弃抵抗的他们成为日军肆意围攻的猎物。这个情节的出现,让情绪从邓世昌的悲壮中走了出来,冷笑并感叹,怨的了谁啊。当然,最“搞笑”的细节是,当北洋海军向日海军投降时,里面一艘隶属于南洋海军的兄弟居然以自身本不是北洋海军所辖为由,期望日军允许其返回南洋。兄弟啊,我们真心无语了。

书的封底发问“中国,只是一个陆权国家?中国,只有儒道中庸的大陆基因?”,我倒觉得不如改为“我们能放弃海权么?我们如何拥抱海洋”。原因在于以下两点:

其一,从舟船的发明到鉴真东渡、宋发达的海外贸易至最后的抗倭斗争和屈辱战败,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幅员辽阔,海岸线连绵不断,发展压力不低的大国,为了生存必须走向蓝海。走得好,除了边境安宁以外,还能收获源源不断的真金白银;走得不好,边境烽火不断,人民苦不堪扰。其中缘由在于,人类的社会始终处于竞争发展当中,自缚手脚换不来和平,反而会让其它寻求扩张的野心之人伺机而动,所以中国只要想维护强大和统一,那么海权就必须重视。

其二,海洋能走多远,不是单纯依靠简单的一个理想就能搞定的,而是由一个缜密的系统决策所决定的。首先,主流的社会意识必须清晰的认识到海权不可放弃,这样方能在涉及海洋决策时不犹犹豫豫,具备行动力。其次,远洋发展必须可持续,明朝由南下西洋到国土难靖就在于海洋战略没有安排供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回报,导致突然之间必然的终止。再次,正确认识海洋和海战的复杂性,理性对待,切莫纸上谈兵,否则变幻莫测的海洋和强大的对手均会让无知者付出刻骨铭心的代价。最后,当然是勇气,相比于陆地,海洋更加神秘和凶险,没有征服的雄心之人即使踏进海洋,也会很快缩了回去。

最后想说明的是,马老师在序言中对本书的评价也很客观,本书不是简单的将百家讲坛的内容予以呈现,而是予以详细扩充并严密论证相应观点,也许有些枯燥但是知识进阶的良好助力。

《海上传奇:中华海洋文明发展通史》读后感(二):用中国话语讲述海洋帝国史与海权

提到海洋帝国,大家脑子里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开辟新航道的葡萄牙,西班牙,或者是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以及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英国等,仿佛大国的海洋帝国史就是一场资本扩张、侵略剥夺与海上战斗的历史。中国虽然一面临海,拥有广袤的海域,却由于近代以来海上战争的接连溃败,尤其是震惊中外的甲午海战的失败,在海洋问题话语权上不占上风,近些年来才重视海洋主权问题,重回海洋帝国的地位。

大众媒体的宣传中,由于西方话语权的影响,我们很容易把海权定义为海上侵略的霸权,而实际上海权意味着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这种权利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不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在西方大航海时代之前,中国的航海历史就在很多时间段都呈现出开拓新时代,引领全球发展的作用。

《海上传奇》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摆脱了西方话语体系重视海上军事能力与侵略占领的特点,从改进航海技术、开拓海上航道、和平发展、文化交流等角度,展现中国的海上力量,以中国话语讲述中国自己的海洋帝国史。

本书作者马骏杰曾长期任教于海军院校,从事中国海洋文化史、中国海军史教学与研究。在本书的讲述中,他将翔实的史料记载和个人多年教学研究的成果相结合,选取了中国的海洋帝国史中独具特色的二十件大事,分别从造船技术、海上文明交流、海战策略、维护海上安全等方面,呈现出与传统认知不同的恢宏的中国海洋史。

书中有我们熟知的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虎门销烟、黄海海战、甲午海战等重大战役,也有法显渡海、鉴真东渡、马可•波罗游记等在文化上取得了显著成就的故事。马骏杰的书写没有单纯讲述每个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而是结合当时的政治地理背景,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选取了多个角度的史料,相互印证来判断历史故事的真伪。尤其在甲午海战这种重要事件上,作者分析了政治原因、军事原因、当时中日海军技术以及战略战术策略等多个方面问题,探究甲午海战的失败因素,并得出了一些有利于现代海军建设的战略性意见。

全书最突出的创新性讲述方式,就是带领读者看到海洋力量是促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性力量,并且用中国视角重新解读海洋力量。虽然有关海盗海患的事件仍符合西方对无敌舰队的描述方式,但不可否认的是,作者注意到了传统史料中记载的海上航道的探索功能以及沟通交流功能。比如现今强调的海上丝绸之路,正是在中国古代海上航线基础上开拓出来的。实际上,资本经济主导世界运转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古代以通航为主的海洋力量的开创性与巨大成就,《海上传奇》这本书很大程度上让人们重新重视起来这一方面的海洋力量。

总体来说,无论是本书独具中国特色的讲述角度、严谨的考证、广博的知识范围,还是作者本人融会贯通的讲述方式,抑或是中国海洋史这个主题,都带给《海上传奇》这本书无可替代的阅读价值。

《海上传奇:中华海洋文明发展通史》读后感(三):中国海洋文化史中,最精彩的20个故事!

提起百家讲坛,这是一部暴露年龄的央视节目。在这档节目中,各个领域的知名专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娓娓道来。当时很著名的有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讲论语,其中也包括这本书的作者,马俊杰教授,当时所讲述的《甲午 甲午》。

《甲午 甲午》主要剖析了这几个问题,在总兵力明显高于侵略者的情况下,大清帝国的亚洲第一强大舰队为何会节节败退,战争的指挥着与参与者又是如何在历史中登场落幕的?听了马俊杰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后,颇为过瘾,让历史课本中短短数句在心中有了立体感受。

也许是冥冥中的缘分,时隔两年,我又幸运的遇到了眼前这本书,马教授的力作《海上传奇:中华海洋文明发展通史》。通读后,最大的感受是,诚意满满。书稿在节目讲稿的基础上得到了极大的扩充、润色,我们既可以了解到学术的研究成果,又可以了解到是如何研究与论证而来。

海军历史是马俊杰教授毕生的研究课题,他加入人民海军30余年,长期工作在海军院校教学一线,在央视主讲了《海上传奇》系列节目,为大家讲述了我国海洋历史上有代表性的事件,重点探寻了他们的起因、结果与深远意义。

在《海上传奇:中华海洋文明发展通史》一书中,马俊杰教授重点选取了20个极具代表性、史学研究价值、把人们知之甚少的历史事实结合史料呈现出来,既具有可信度与说服力,又让人耳目一新,收获高价值的信息增量。

在书中第二篇中讲述了徐福海上寻仙的历史事件,徐福海上寻仙的背后隐藏着怎么样的故事,他又去了哪里?

徐福三次渡海求仙的千古奇事,在作者的研究中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据。这是我看过对这个故事最真实的解读版本。

绝大多数的论述中,都认为徐福是两次出海,一次是率三千童男童女出海寻仙山,谎称遇大蛟鱼后,秦始皇给予了支援,徐福又二次出海,从此一去不返。但是马教授结合史记封禅书和淮南衡山列传后,仔细推敲发现,徐福共出海三次。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仙山的描述,不是杜撰,而是出自《山海经》等典籍。

对于徐福出海背后的动因,学术界的说法众多。作者抽丝剥茧,结合当时社会环境,提出徐福出海是为了“避秦”,徐福是一位有政治理想的方士,厌倦了秦始皇的“暴政”,试图在海外建立一个“世外桃源”,但凭一己之力无法建立一支强大的远洋舰队,唯有借助国家的力量。所以,为皇帝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只是自己政治理想的烟雾弹。

徐福最终去了哪里,一直是人们好奇争论的焦点。国内史书典籍中,多用“徐福得平原广泽”笼统描述,作者在日本史书记载中找到了更确切的痕迹。日本惟肖得岩的《东海琼华集》中,明确了徐福到达日本的地点——熊野。

马俊杰教授所著的《海上传奇:中华海洋文明发展通史》,既可以看做是一本老少咸宜的中国海上文明的传奇科普书,也可以看作是一本学术严谨,角度新颖,价值获得感强。

《海上传奇:中华海洋文明发展通史》读后感(四):中国海洋史的传奇读本

从秦汉开始,海上丝绸之路承担着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作用;之后的宋元时期,由于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提升,使得中国的海上贸易越加繁荣;在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家发改委等又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史学家们说:“现代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的海洋文化。”那我想说:中国是一个陆权国家,但绝不仅于此。

最近花了几天下班后的时间,读完了《海上传奇:中华海洋文明发展通史》,或许是因为作者是比较熟知的“百家讲坛”主持人马骏杰老师,所以这本书读起来总有种听作者在讲书的沉浸感。

马骏杰老师是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研究员,百家讲坛主持人;也因为有着海军的身份,其长期任教于海军院校,从事中国海洋文化史的相关研究。《海上传奇》的系列节目也是在2020年已经完成了讲座内容的录制,并与今年2021年完成本书的整理出版。

书中,马骏杰老师通过对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在书稿中丰富了更多在视频录制无法有条理呈现出来的研究和论证过程,形成了精彩绝伦的中国海洋历史上二十个史诗事件。

其中让我感兴趣的还是这本书里提出的一些新论点和史料。比如中国的高僧法显或许是早于哥伦布到达美洲的人物;以及盛唐时期,鉴真赴往日本并留居十年后后,对日本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我将用接下来的篇幅来讲述:

东晋的高僧法显比哥伦布更早发现美洲?

在历史课本上,第一个发现美洲大陆的人是哥伦布。但是,在中国的海洋史中,有新的观点说:东晋时期的高僧法显是先于哥伦布达到美洲大陆的,时间大概是412年,比哥伦布早了整整1080年。

在408年,法显告别了导师和同门师兄弟们,独自西行。顺恒水东下,到达了现在的印度比哈尔邦、加尔各答等区域继续求法。尽管路途中艰难险阻,猛兽出没,法显一路脱离险境一路来到了多摩梨帝国,即现在恒河的入海口,也是古代中国-印度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要塞。逗留一两年,法显继续独行,乘船前往狮子国家,即现在的斯里兰卡。笃信佛教的这个国家,让法显在此得以深入人心。法显在此12年之后,已77岁高龄的他决定回到故乡中国。

回中国的路途中,因为季候风的影响,法显所乘坐的船偏离了原本的方向,3个月后,达到了法显称为“耶婆提国”的地方。这段历程也就是形成对于他是否到达的是美洲大陆的争论。,

史学家们从语言学、翻译学等角度讨论了这个说法的靠谱性。当然,学术的文献中也有不少国内学者依旧坚称。这些文章从航海技术等角度批判了“法显航船美洲说”。不过,作者也提出了“法显未到美洲说”学者需要解答的三个问题,如果这三个问题得不到合理解释,那就依旧存在法显到达过美洲的可能性。

1. 从狮子国到耶婆提国再回中国,为什么航行了如此长的时间?

2. 耶婆提国的社会情况为什么和东南亚国家不符?

3. 地理和海况为什么与《法显传》的记录不符?

不过,不管历史的真相是如何,可以称为海洋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的法显,对于中国海洋文明发展史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推进了中国的地理大发现时代。

说完这本书的文字稿,其实这本书包含的60多幅古画和彩插都非常灵动、经典,探秘了造船、海战、海运、航海人、倭寇等等海洋历史。或许,可以期待观赏某天观看马骏杰老师的讲座视频,再一遍感受中华民族的海洋传奇史诗。

《海上传奇:中华海洋文明发展通史》读后感(五):拥抱海洋

写书评是25号,刚刚看到学习强国以及各大公众号一同发布传南海舰队三艘大型舰艇的入列消息,排水量均过万吨的战略核潜艇、驱逐舰和两栖攻击舰向世界展现了21世纪中国海军的力量,宣示了我们保卫蓝海的决心。不过与此同时,刚刚合上《海上传奇》一书,从开始阅读长期领先全世界的造船(尤其是大船)技术时的自豪,逐步心情低落。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之后,依旧还是那个明朝,但却从广宣国威急转直下到御海贼于国土之内。最后,南北洋水师的惨痛结尾,让我们心情不得不沉重。

马老师的海上传奇一书最大的特色就在于重史料,叙述客观。从筏舟船的起源到水师战船的出现,从徐福东渡、鉴真东渡到抗倭御敌、水师覆灭,大量引用各类原始资料,还原历史的面貌。在有理有据的呈现中华海洋文明发展历程中,虽未明显的直接表露过多的感情,但是认真阅读时自然能体会作者内心的所要表达之意。在有关我们熟知的甲午海战的章节,叙述完管带邓世昌以大无畏的爱国情怀率舰撞击敌舰未果的事迹后,列出了鱼雷大副薛振声等同舰牺牲的39人的姓名。念出这些人名,尤其大概率是兄弟的匡米生、匡米方时,怎能不对这些保家卫国的男儿肃然起敬,又怎能不对那个软弱无能的腐朽王朝感到气愤难平。在北洋海军覆灭的时刻,突然冲出的数十艘鱼雷艇让日海军惊吓了一番,可惜尔后就被发现尽数是逃跑之鼠辈,最终放弃抵抗的他们成为日军肆意围攻的猎物。这个情节的出现,让情绪从邓世昌的悲壮中走了出来,冷笑并感叹,怨的了谁啊。当然,最“搞笑”的细节是,当北洋海军向日海军投降时,里面一艘隶属于南洋海军的兄弟居然以自身本不是北洋海军所辖为由,期望日军允许其返回南洋。兄弟啊,我们真心无语了。

书的封底发问“中国,只是一个陆权国家?中国,只有儒道中庸的大陆基因?”,我倒觉得不如改为“我们能放弃海权么?我们如何拥抱海洋”。原因在于以下两点:

其一,从舟船的发明到鉴真东渡、宋发达的海外贸易至最后的抗倭斗争和屈辱战败,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幅员辽阔,海岸线连绵不断,发展压力不低的大国,为了生存必须走向蓝海。走得好,除了边境安宁以外,还能收获源源不断的真金白银;走得不好,边境烽火不断,人民苦不堪扰。其中缘由在于,人类的社会始终处于竞争发展当中,自缚手脚换不来和平,反而会让其它寻求扩张的野心之人伺机而动,所以中国只要想维护强大和统一,那么海权就必须重视。

其二,海洋能走多远,不是单纯依靠简单的一个理想就能搞定的,而是由一个缜密的系统决策所决定的。首先,主流的社会意识必须清晰的认识到海权不可放弃,这样方能在涉及海洋决策时不犹犹豫豫,具备行动力。其次,远洋发展必须可持续,明朝由南下西洋到国土难靖就在于海洋战略没有安排供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回报,导致突然之间必然的终止。再次,正确认识海洋和海战的复杂性,理性对待,切莫纸上谈兵,否则变幻莫测的海洋和强大的对手均会让无知者付出刻骨铭心的代价。最后,当然是勇气,相比于陆地,海洋更加神秘和凶险,没有征服的雄心之人即使踏进海洋,也会很快缩了回去。

最后想说明的是,马老师在序言中对本书的评价也很客观,本书不是简单的将百家讲坛的内容予以呈现,而是予以详细扩充并严密论证相应观点,也许有些枯燥但是知识进阶的良好助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