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兰花与蒲公英读后感精选

兰花与蒲公英读后感精选

《兰花与蒲公英》是一本由托马斯·博伊斯著作,68出版的25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1-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兰花与蒲公英》读后感(一):兰花与蒲公英

读完了,可能最后读完的这种感觉和读到一半儿时的还是比较一致的。刚开始读几页的时候,感觉可能不是我想读的书籍,可能无法找到我要的答案。可,养育孩子,养育一个独一无二的孩子,真的有答案吗?感觉总体上为了得出结论是大家现在普遍的焦虑点,好像每个问题都有一个答案,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忽略观察,包容,释怀,试图理解等等,如果自己的孩子没有长成父母期盼的样子,有人自责反思,有人焦躁责怪伴侣孩子,单单却忽略了孩子本身的特征和气质。同样归为养育类书籍,很多书都在教导我们家庭环境多重要,父母要怎么做才能养育出怎么怎么样的孩子,但是会发现即便按照所谓的解决办法去影响孩子,孩子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有自己和周围世界的交互作用,这些交互作用细微、不易察觉。所以父母尽力养育之后发现孩子还是有很多地方会和父母的期盼背道而驰,或许我们可以从这里找到点答案吧。表观遗传记号也好,代际传递也罢,基因也好,环境也罢,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己所能的观察与陪伴。教育与成长,应该是父母子女共同的修行。

整本书,读到最后两章时感觉有必要记下并用来提醒自己的两句话:

“在幼儿园中、在家里、在社会上,我们怎样才能抚平社会从属地位带来的创伤,栽下平等的种子,并注意到其中最敏感、最脆弱的孩子?”

“无论你年幼惊慌,还是年老疲惫;不论你更像是强健的蒲公英,还是柔弱的兰花,这个世界都可能会变得可怕、黑暗且孤独。不论是谁知道都可能会遭遇恐怖的时刻,也可能会面对野兽出没的未知险境。我们都会传递一些邪恶与残忍的伤痕,从一代到破碎的下一代,从外祖父到无法入睡的外孙。但是也有恩赐降临的时刻,意料之外的善意从深不可见的爱之地流淌而出,让我们得以休息、入眠,让我们相信最后一切都会变好。”

《兰花与蒲公英》读后感(二):兰花与蒲公英

自我探寻是终生的课题。我们想通过不断的阅读来剖析自己、了解自己。

很早就听说这本书,其实我抱着很高的期待,但 这本书是真的没有让我失望,甚至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 作者也没有很局限的一整本书就讲蒲公英和兰花这两种类型的孩子,反而以做研究开始自身理论与观点的发掘与完善来写这本书。从儿科医生到儿童传染病学的研究者到心理与神经研究,就是一个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理论和方法的过程。 儿童大概可以按照兰花型和蒲公英型这两个范围来划分。兰花型高敏感性特征明显,可能内向、羞涩,受环境影响明显,生于不同的家庭会拥有极其不同的性格与人生轨迹。蒲公英型的孩子敏感程度低、甚至可以说比较迟钝,所以他们不易被挫折打败,总是有极强的恢复力和意志力,并且意志力也很坚定。这两种孩子其实没有明显或一定的划分,只是说你更偏向于那个方面。关键就在于如何去了解他们自身的性格,他们的优势和矛盾,然后去爱他们、鼓励他们,根据他们的性格去培养孩子、让他们茁壮成长。

我并没有如预想那样看完这本书就立刻成功将自己划分进这两个阵营之一,然后开始去改变、去完善。我只是更客观的看待这些儿童之间与生俱来的不同及他们特征,更加深入去了解自己的性格。如今的我为什么是这样的性格,为什么从小时候到现在改变了那么多,现在都性格是最初就在身体里的种子吗,还是这一路上有哪些因素深刻地改变了我,这个过程中我的父母、我的成长环境在其中扮演的什么作用呢,许许多多的事件中哪一个是最关键的呢?这些疑问好像一点点在我脑中抽丝剥茧,有些一直看不清的东西好像逐渐变得清晰起来,逐渐展现在我眼前。回想起过去一件件小事,有懊悔也有庆幸,但有一点我很清晰:现在看到这本书并不是晚了,我还有长久的时光和无数次机会去一点点改变或者塑造我的性格。我还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我应该利用优势去创造条件和机会。 正如诗人卡尔.桑德堡所说,人生就像是洋葱,你只能一层一层地剥去它的外壳,有时候还会落泪。生命就是无法预测的,我们拼命成长,最后一切都会回到最初的起点,我们自己救赎自己,了解、冲突、接纳、和解。

《兰花与蒲公英》读后感(三):你的右耳温度更高吗?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充满学术味道的科普类心理书籍,我是做好了慢慢啃的准备才开始读的,然而它出乎意料的不是那种艰涩难懂的学术书籍,而是像一位朋友坐在旁边,给你讲,他的家庭,他的研究,他对保护孩子们童年的期许和建议。

书中把孩子分为了两种类型,兰花型儿童和蒲公英型儿童。

其实这两种类型并非限于儿童,我们曾经都是小孩子,有脆弱也有坚强的多面性,基因、家庭、社会关系都对我们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即便这本书在分析孩子们的类型,其实对于成年的我们也很有启发作用。

蒲公英,大概占据了80%-85%数量的孩子,他们像蒲公英一样能够随遇而安,他们坚韧,勇敢,适应力强,面对困境时往往具有强韧的克服能力,但他们的成就往往平凡普通。

兰花,大概占据了10%-15%数量的孩子,他们对环境,对情绪,对周围人的反应十分敏感,也更加脆弱,他们像是兰花,对成长环境的要求极高,若是没有得到足够的照拂,他们便会渐渐枯萎,但若是得到充满怜悯与善意的照顾,他们也会像兰花那样,开出珍贵、美好、精致、优雅的花朵。

书中分析了这些孩子之所以成为兰花或蒲公英的原因。到底是基因决定性格,还是成长环境决定性格?作者认为两者皆有,单靠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足以成为影响一个人人生的全部关键。

书中有个很有意思的实验是“测耳温”,按实验数据来看,那些右耳温度较高的孩子,更有可能像兰花一样容易受环境影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兰花般的敏感特性与右侧前额皮层剧烈活动相关,越是剧烈的活动,右侧前额皮层活动就需要更多的血液流向右侧大脑,由于为右侧大脑供血的动脉同时也为鼓膜供血,所以右耳温度会升高。所以从表象来看,右耳温度较高的孩子,就越是容易出现敏感、脆弱、消极情绪和害羞的行为……

作为一个对心理学基本一无所知的人,这个实验确实令人惊奇,原来很多性格上情绪上的展现都是和生理结构息息相关的。不过作者也说了,这只是一种关联性而已,而不是既成事实或天定宿命。

这本书读下来,更像是对自己的一次剖析,我到底是哪种类型的人,是什么内在和外在的原因成就了现在的我。虽然书中呈现了很多实验,很多数据,很多案例,也有一些比较专业的名词,但在我理解看来,作者更想传达的是,我们如何与自己,如何与孩子,如何与他人相处,理解自己也共情于他人。

非常喜欢书中引用的一句美国诗人玛丽·奥利弗所说的“狂野而珍贵的人生”。

愿我们都能接近或过上心目中“狂野而珍贵的人生”。

《兰花与蒲公英》读后感(四):如何不成为田雨岚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

近期,《小舍得》连日霸占热搜榜。每一个热点话题,几乎都触碰到了鸡娃家庭脆弱又敏感的神经。剧中萌新家长们会相互交流教子心得,但却时常忽略每个孩子都性格迥异,所需的教育方式也各不相同。最令人揪心的莫过于#子悠抑郁了#,这背后的原因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是虎妈田雨岚的“填鸭式”教育出了问题。不仅是剧中,现实生活中从家长到孩子,几乎所有人都陷入了“教育式内卷”并因此产生焦虑。

美国加州大学儿科和精神病学资深教授的博伊斯通过临床数据和大量案例,创作《兰花与蒲公英》,既权威科学又通俗直白地让大众了解到不同儿童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差异,揭示不同性格基因的孩子应对各类环境与机遇,面对挫折与痛苦的生命样态。

书中提到的抑郁症、躁郁症、社交恐惧症等当代社会常见的精神疾患都滋生于童年的土壤,为情绪问题所困扰的成年人也能跟着作者寻根溯源,发现童年时期埋藏在心底的病根。

接下去,我们与大家分享本书作者创作此书的原因和目的。

最令我们担心的孩子们,会不会恰恰也是最前途无量的呢?

那些生活在不安与困顿中的孩子,是不是也继承了最富创造力的光明未来呢?

如果能得到鼓励与支持,他们是否能摆脱看似多灾多难的童年,拥有正常的人生,取得事业成就,建立起丰富的人际关系,并且捣鼓出一番鼓舞人心的大事业呢?

如果儿童能在积极回应的环境下成长,那些极度脆弱的缺点,是不是也能变成一种韧性?

简而言之,会不会有一种可能,善于教育的家庭或社会,以及具有改造能力的关怀,能够魔法般地将孩子们从无法忽视的弱点与困顿中拯救出来呢?

本书讲述的就是这种令人惊喜的救赎故事。

一位曾经的年轻儿科医生用近乎一生的时间仔细观察,从一系列儿童发展研究中挖掘出了这个故事,这名医生也幸运地成了父亲、祖父,最后在头发花白时,成了身经百战的儿童与家庭咨询师。这个故事原本是科学的、个人化的,如今它成为一份代表着鼓励与希望的礼物,被赠予所有教育、保护、关心、抚养或者担心孩子的人,以及所有从幼时便努力了解自己“与众不同的苦难”的来源的人。

如果你的人生和我的有几分相似,那么你可能曾因为孩子的健康与将来忧愁不已,曾思索他们经历的考验是否遗传自你自己。你可能曾因他们的成功而兴奋,为他们的喜爱而欢呼;因他们的成就而自豪,为他们的困难悲伤而苦恼。

《兰花与蒲公英》的标题采用了比喻,兰花与蒲公英,神秘隐喻背后藏匿着深刻且实用的,涉及苦难的起源与个体生命的救赎的真相。家庭里、班级中以及社会上的大多数儿童,或多或少地与蒲公英有几分相似——无论身处何处,他们都能生机勃勃地成长。这些儿童数量占大多数,和蒲公英一样,他们都因为与生俱来的坚强与坚韧而蓬勃健康。然而也有一些儿童,更像是兰花,若是没有得到足够的照拂,他们便会渐渐枯萎;但若是得到充满怜悯与善意的照顾,他们也会像兰花那样,开出珍贵、美好、精致、优雅的花朵。

传统观点认为,儿童面对摆在他们面前的磨难,要么是脆弱的,要么是坚强的。该观点可以说是有缺陷的。我们的研究和其他人的研究渐渐揭露出,关于脆弱性和坚韧性的“二元对立说”是错误的,或者至少是有误导性的。这是个有缺陷的二分法,将儿童分成“脆弱的”和“坚强的”,从而掩盖了更深层次的真相,即儿童就像兰花和蒲公英一样,面对周边的环境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大多数儿童就像蒲公英,除了最艰难困苦的环境之外,他们都能茁壮成长,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儿童像兰花,要么绽放出美丽的花朵,要么逐渐枯萎,令人伤心,具体取决于我们如何照顾呵护他们。这个故事揭露出一个救赎性的秘密:那些兰花型儿童虽然容易失败受挫,但也能焕发出非凡的光彩。

读者也可能会为了其他原因探索本书中的科学故事。可能你是家长,当你费尽心思,想要有效地抚养你那群各不相同的孩子时,却失望地发现,“单一的模式并不适合所有人”。或许,尽管你的直觉告诉你,孩子是优秀的、前途光明的,但是他或她在学习上或者生活中却苦苦挣扎;也或许,你就是老师,正努力摸索更好的方式来理解你班上迷途的孩子;当然也有可能,你自己就曾是兰花型或者蒲公英型儿童,你感觉到了自身的特质,却无法清楚地理解或表述它。

在这本书中,我将会讲述科学研究的结果,给出可行的意见,其中不仅涉及兰花型儿童的生活,也关乎蒲公英型儿童。虽然蒲公英型儿童承受的风险比兰花型儿童少,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身心特点,理解这些特点可以唤起我们的警觉意识,为我们带来更大的成功与满足。而且,蒲公英型儿童依旧要面对痛苦,应对各类环境与机遇。我们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植物就可以知道,不论多强壮坚韧的物种,都可能在生命的任何阶段枯萎凋零。因此,虽然本书的出发点在于儿童对社会情绪世界的敏感性,但是一直到中老年时期,我们的生命起源与敏感性都会一直影响我们。这不是让人类成为脆弱的物种,而是不断给予人类更多的机会,能够不断改进更新自我。

接下来的章节中,我希望能为各类读者提供有用的知识与帮助,虽然力量微薄,但也是真心实意的。我们将会探索压力和逆境对儿童成长与心理健康影响相关研究的起源。坦白地说,科学发现有时带有偶然性。我们也会看到,研究者是如何初次窥见儿童对不同社会环境的神经敏感性的。我将会追溯兰花型儿童与蒲公英型儿童的起源,也将探讨为什么世上没有属于两个家庭,但成长环境完全相同的孩子,甚至会分析表观遗传学1是如何颠覆我们对“基因与环境协同作用”的理解,又是如何决定我们的现在和未来的。我将会总结至今为止所发现的证据,证明人类的兰花型与蒲公英型表型差异如何影响健康状况与慢性疾病的发作,影响成长状况与学习成绩,影响对预防措施的积极反馈。我将会思考目前我们所知的如何关爱、支持与鼓励兰花型儿童——不论他是你的子女、学生、病人还是你自己,以及如何创造出适当的社会环境,让这些儿童释放出最大的潜能。对于兰花型儿童来说,世界有时是可怕的,是无法承受的,但是我们也惊喜地发现,如果能得到充满爱与支持的帮助,他们可以和蒲公英型儿童一样茁壮成长,甚至比蒲公英型儿童更加出色。究其根本,兰花型儿童的显著特征并不在于脆弱,而是敏感,如果给予适当的支持,这种敏感能让他们的人生开出喜悦与成功的美丽花朵。

当我一个个找到兰花型儿童的显著特征时,也会反思与大多数蒲公英型儿童相契合的特点,同时记录下这些个体对于乔治·艾略特所说的“世上善的增长”而言有多重要。虽然蒲公英型儿童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但是他们也会遇到困难与挑战,理解并定义这些困难与挑战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也会发现“兰花型”与“蒲公英型”两种分类之下还隐藏着一个更加真切的事实:我们对外界的敏感性是连续分布的,每一个人都能在分布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最后,我们将会证明并牢记,这两种类型之间有着引人注目的互补性,两者往往互相有利,彼此关爱。他们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扮演着对称、互补的关系,就像交响乐;他们共同进化,面对人生的困境,采用彼此不同但同样具有说服力的对策。

最后,从更广泛的全球范围来看,我们如今所处的时代又一次忽视了对敏感者、无权无势者的关心与保护,这在我们这个时代可能是史无前例的。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中,手无缚鸡之力者遭受欺凌与嘲笑,穷人因贫困而被指责,无家可归者被嘲懒惰无能,躲避暴力的难民被拒之千里,地位低下者受轻视,无名小卒被排斥和遗忘。这些情况在美国尤为明显,令人不安。全球范围内,最边缘化的、最无权无势的、最弱势的群体的困境与需求正在加速转变,令人悲伤。

尽管本书的关注点众多,但最具说明性的依旧是缺乏力量的、仰仗他人的恩惠与善心的、最敏感易损的儿童。他们无法独立生活,离不开旁人的保护与帮助,面对国家的无能与轻率时也最为脆弱。在接下来的章节中,读者们或许会发觉,兰花型儿童对保护儿童的方式非常敏感,但假如是从广义的、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看,其实所有的儿童都是这个世界的兰花。

是问题的熊孩子,还是未发现的天才?

你、我、他,本可以是另一种人生。

爱不是束缚,是尊重和接纳。

翻开这一本《兰花与蒲公英》,你收获的是来自作者一份带着鼓励与希望的祝福,愿所有的孩子都能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兰花与蒲公英》读后感(五):你的孩子会成为《小舍得》里,不堪重负的子悠还是坚强乐观的米桃

热播剧《小舍得》掀起了“教育内卷”的讨论狂潮,大家与蒋欣、宋佳、佟大为这样焦急的父母共情的同时,更为剧内外无数的孩子们叫苦。

剧中,有这样反差的对比,生长在温馨之家、乐观开朗的夏欢欢与重回父母身边的留守儿童米桃的对比,衣食无忧却被逼着上各种奥数班的子悠与家境窘迫却是数学天才儿童的米桃的对比。

夏欢欢一直生活在有爱、主张孩子释放天性的家庭,周末时父母就带孩子们去游乐园玩,支起帐篷野餐,爱好广泛的她,身上洋溢着自信,可以去电视台当小主持人,穿漂亮的裙子。

而米桃没有吃过那么贵的哈根达斯,没有穿过艾莎的公主裙,更没有见过满柜子的娃娃,但是,这并不影响她考试考第一,并且迅速融入了同学之中,还高票当选了班长。

子悠看惯了母强父弱的家庭模式,顺从母亲的安排,没有数学学习天赋的他,被一个望子成龙的妈妈逼迫去上各种大神的奥数班,心里只想偶尔踢踢足球养养小昆虫的他,学得吃力又痛苦。

剧中几个小孩子的成长之路,受家庭内部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和基因本身的影响,好的坏的都被呈现了出来,成为家长们反思自己的范本。

这也恰恰与一本书描述的主题契合,《兰花与蒲公英》一书,是托马斯·博伊斯博士编写的教育学笔记,十个章节,17万字。书中收录了他与妻子四十余载的儿童发展研究成果,对于预防和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焦虑症、多动症等疾病有卓越贡献。

乍一看书名,并不能明白作者的意思,为什么要用两种植物来命名两个儿童群体,这两种植物代表的儿童有什么特点,他们的人生走向又会有什么不同?

蒲公英和兰花的比喻,源于作者和一位瑞典老人的短暂交流。“蒲童”是瑞典语中的习语,用来形容那些不论在何处都能健康成长的孩子,像“蒲公英”一样,坚强、勇敢、不易受到伤害,具有随处都能盛开的强大生命力。

作者受此影响,创造出了“兰童”这个词,就是兰花型儿童,来形容像兰花般容易受到环境影响的孩子,他们孤独、敏感、脆弱,如果精心养育,他们能焕发无限光彩,但是如果受到忽视和伤害,他们就会枯萎凋零。

很多人会问,研究兰花型儿童和蒲公英型儿童有什么用,书中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病痛与苦难并非随机分配。

作者因为自己和妹妹的亲身遭遇,让他意识到,即便出身相同、成长在完全一致的环境中的两个孩子,各自的境遇也可能千差万别。作者是哥哥,学业有成、好友知心、婚姻美满、生活富足,亲妹妹却常年饱受心理问题和病痛的折磨,私生活混乱,生活里满是绝望。

而如果我们能早些了解这两种儿童的起源、发展、存在的问题,就更能帮助兰花型儿童将他的敏感性化作利器助他成长,帮助蒲公英儿童将他的坚韧不拔在人生的第二、三个十年里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电视剧《小舍得》里,子悠在面对高强度的学习压力时,想通过踢足球等方式去排解,可是他的妈妈却用大人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这些,认为除了学习,其他一切皆无用。

他也曾在家长会上勇敢地站到讲台上,向妈妈表达自己的不开心和期望,他说,我妈爱的不是我,是考一百分的我。他说出了多么无奈又让人心酸的想法……

子悠妈妈不断变本加厉,把他的一切课余时间剥夺得所剩无几,终于在子悠爆发了情绪,把精心培养的生物标本摔碎后,他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折了,抑郁的孩子,在竞赛考场上把试卷撕毁,跑出了考场。

子悠就是典型的兰花型儿童,孤独、脆弱、敏感。但是,与生俱来的超强感知力也赋予了他们卓越的天资和无限的前途。

罗伯特·弗罗斯特在《恐惧》一诗中写道:“每个儿童都应至少有一次深夜散步的记忆。”了解恐惧,面对未知的黑暗就是童年经历的一部分。

作者对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幼儿研究中心学前班和各幼儿园进行了实验调查,调查围绕孩子的压力和长期逆境、呼吸系统发病率两个方向,如家庭经济问题、暴力问题、夫妻不和、父母患有抑郁症等。

调查结果显示,生病最严重的就是那些身处高压、有害的家庭环境的孩子,他们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概率与严重性都显著高于常人,这是内在生理敏感性与外在的家庭压力源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在子悠在每次竞赛考试前都会发烧,兰花型儿童会将恐惧、无助不自觉地转化为生理性疼痛,觉得这是唯一安全可行的宣泄途径。

作者在《兰花与蒲公英》一书中,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概括,并提出了建议。

米桃在《小舍得》里,是个独特的存在。从农村来到城市,无比珍惜眼前的一切,能和父母团聚,能在明亮舒适的教室上课,能见识到从未出现在生活中的事物。

她也格外感恩,理解父母的艰辛不易,从不提出过分要求。即便跟夏欢欢尝过了哈根达斯,吃过了西餐,穿过了漂亮的连衣裙,她也没有迷失自己,而是果断和这些切割,不让自己变得贪婪和混乱。

有人说,孩子或坚强或脆弱的性格来自遗传。事实上,兰童和蒲童十有八九都是基因作用与环境影响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兰花型、蒲公英型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类型,既受基因差异的影响,又与我们的成长环境相关。

那么,父母要用什么样的教养方式,来使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更有利于孩子的茁壮成长呢?

兰童和蒲童,其实就像我们经常说的“温室里的花朵”和“春风吹又生的野草”,他们各自的身心特点,都值得被探讨。《兰花与蒲公英》,给让父母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知识、案例,帮助他们了解自我,了解孩子,这样才能不断地改进和更新自我,同时帮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轨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