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北京人随笔》的读后感大全

《北京人随笔》的读后感大全

《北京人随笔》是一本由张恨水 著 / 解玺璋 编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护封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021-5-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人随笔》读后感(一):风雨北平梦里回

风雨北平梦里回

所谓的家,就是让人心安的地方。张恨水老师这个南方人将自己称作“北京人”,自然是认可了北京这个家。于是,南方人的细腻写法,北方城的恢弘气势,成了这本《北京人随笔》的突出特点,旧时北平城平常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却在作者的笔下成了战时动乱之下的另外一种静谧,通过作者的回忆,将他认为的北平城的特色景观和人物印象展现出来,为后来的我们所欣赏和品鉴。文人的手笔最为巧妙。作者在书中骄傲地说:“名胜的流传,始终依赖于我们这支笔的夸大,这是我们值得自傲的。”的确,我们在这本《北京人随笔》看到的北平城,就是依赖张恨水老师这支笔的“夸大”。

文学的魅力在于它能安抚人心。我们知道,书中大部分文章写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也是民国期间军阀割据、战火纷飞的年代,作者作为一名报人,依然能从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写出一个安静的北平城,还能饶有趣味地回味其中的风景人物、居民生活、社会事件。作者甚至以北平为家:居北平越久的人,越不忍离开,你所居住的那一所住宅、一条胡同,你非有更好的,或出于万不得已,你也不会离开。为什么?就为着家里的一草一木,胡同里一家油盐杂货店,或一个按时走过门口的叫卖小贩,都和你的生活打成了一片。一个对生活充满热爱的写作者,一旦爱上一座城市,便会以这座城市为家,写尽这座城市各种美好,记录这座城市中每一天生活的趣味。这种生活的趣味,就是文学的魅力,它让人暂时忘记了战火纷飞,而专注于柴米油盐。南方人的细致,北方城的大气,杂糅在每一个作者书写的文字之中。

北平是一个四季分明的城市,不像南方的四季如春,也不会像东北、西北那么单调。春天你可以见到万物复苏的生机,夏天你可以听到鸣蝉阵阵的聒噪,秋天的北京最美,气温适宜红叶飘香;冬天呢,白雪皑皑笼罩下还有几分圣洁和艳丽。最美的风景,就在回忆之中。书中更动人的文字,就是张恨水老师每每提及他在四川想念北平的文字,那种想念的美好,就像一个游子思念故乡的那种情愫,在重庆想北平,在陪都想大都,这种想的心情藏在了景致之中,令景致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了。

2021/4/16

《北京人随笔》读后感(二):张恨水笔下的老北京

翻开张恨水的这本《北京人随笔》,一下子就读得趣味盎然。它不是像《京华烟云》、《金粉世家》那样令人肝肠寸断地引人入胜,却是一碟上等的令人回味无穷的调味小菜。

以前只觉得张恨水是小说高手,没想到他笔下的散文、小品文也是这样的有嚼头。《北京人随笔》从书名上看自然就是一部记录北京生活的书,这本书犹如一个万花筒呈现出老北京的万千姿态。

其实,概括起来讲,北平人的生活味儿就在于“老三点儿”:吃一点儿,喝一点儿,乐一点儿。但北京人的吃、喝、乐中却是带着一点艺术性的,这也是北京生活的魅力之所在。

收集在这本书中的文章,有张恨水的散文和小品文。散文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小品文针砭时弊,尖锐犀利。两种文体各有特色,都有看头。

散文和小品文在内容上又是有区别的。散文大多都是写北京的风土人情、地方特色。而小品文才是“北京人的随笔”,这样说是把张恨水作为了北京文人的代表之一的。我们都知道,张恨水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的祖籍在安徽。但张恨水后来却成了典型的京派作家。他的一些大众皆知的作品——《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其中的故事背景都是在北京。这不仅仅与他大半生的时间都是在北京度过的有关,更缘于他对北京深厚的感情。一个外地人,能够在北京扎下跟,并进而将北京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可见北京的魅力之大。而当时,像这样后来融入北京而以北京为根的文人不在少数。

再说回张恨水的散文。《北京人随笔》这本书中所收录的散文皆有一种淡淡的风味,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取径冲淡”。在散文大多讲求辞藻华丽、感情浓郁的大趋势下,这样“冲淡”的散文样式带给读者一种清丽感。

小品文就更有趣了,可谓篇篇都是“此中有真意”。每一篇小品文都是都是当是发表在报纸上的“新闻”。篇幅短小,读之耐人寻味。《真乐》中,作者以“短衣翘脚的穷人”与“睡在整千整百洋钱的富人”作比较,提出的真快乐的真谛。再比如,从酸梅汤或汽水里间接喝秽水,从市政花坛只有人栽而没人照管的花,批判了某些人的不作为......

总之,若要了解北京,这本书值得一读。

《北京人随笔》读后感(三):“新北京人”张恨水笔下的老北京

《北京人随笔》是解玺璋先生编选的张恨水先生关于北京的随笔集,分五辑收录了张恨水先生百余篇文章。 严格意义上,张恨水不是北京人,而是一个北漂。1919年,张恨水抱着读书深造的目的来到北京。不过说北漂又不合适,毕竟张恨水可是靠写文获得了财富自由,买过四合院,解放后又搬进了大杂院。除了抗战期间曾离京赴渝,他这一辈子半数都厮守在北京。按照广东的说法(深圳是来了就是深圳人,后来东莞又把在这里安家的人称为“新莞人”),张恨水算是一个“新北京人”。 1924年,张恨水和朋友创办了《世界日报》,随后他的处女作《春明外史》开始在《世界日报》上连载,并大获成功。 1927年2月,张恨水的另一部的长篇小说《金粉世家》也开始在《世界日报》上连载,同样引起了巨大反响。这年10月,张恨水晋升为《世界日报》总编辑。1928年,张学良邀请张恨水在北平版《新民报》上连载小说,张恨水欣然同意,于是就有了《春明新史》。

从此之后,张恨水的写作呈现井喷之势。据说,曾有一段时间,几乎每天晚上都有各家报社的编辑记者来张恨水先生家排队等着拿稿子。 所以,张恨水对于北京无疑是有着特殊的情谊的,但又能用一种局外人的眼光去介绍北京。 比如他在《上海画报》上介绍“得”字的用法。一个“得”字被咬文嚼字成三四个意思,感觉像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忙着和人介绍。得是是,也可以是不是,颇像了当年接触英文的我: You don't like reading,do you?。Yes,I do。到底最后一句是说,是的,我不喜欢,还是不是,我喜欢。

实现财富自由的张恨水,还不遗余力的帮衬兄弟姐妹。1931年夏,张恨水四弟张牧野和朋友创办了北平华北美术专科学校。张恨水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学校拉赞助、请名师、招学生,忙得不亦乐乎。“9.18”事变之前,学校经费入不敷出,张恨水就拿出自己的一大笔稿费支援学校运营,化解了学校的财务危机。这所学校教师阵容强大,许多老师都是大咖级别,比如齐白石、徐悲鸿、李苦禅等。 可以说,张恨水是真正做到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而在随笔中,自然也有不少逸闻趣事。 比如和王梦白同游厂甸,发现有王的字画,一番腹诽王梦白与齐白石的比较,然后再问起王怎么回事,结果王说,能盗我的版,应知我的名,抬举了。倒是有一番风骨。

最后,必须说的是,张恨水的文学造诣很高,他提高了通俗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很多人把张恨水归为鸳鸯蝴蝶派。然而张恨水自己并不这么看,他只承认早期作品受过鸳鸯蝴蝶派的影响。只可惜,随着改革开放后,张恨水才逐渐被人熟悉,但张恨水的小说,基本上都是悲剧性的,不符合屌丝逆袭白富美、霸道总裁爱上我的套路,因此在后来的市场中,还是不如琼瑶、张爱玲。 而张恨水除了小说,散文、小品其实都有很深造诣,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从这本《北京人随笔》读起。

《北京人随笔》读后感(四):“恨老”最富诗意

读过不少写老北京、老北平的书之后,多多少少对那个时代的北京风俗民情有了些了解,但张恨水先生笔下的北京生活却令人倍感不同。在这本由张恨水先生散文和小品文编著而成的小书中,既有着传统文人的审美追求,又处处体现出新时代的平民意识;既有着文学的生命——趣味,又不乏对现实的关怀。让我们可以通过“报人”之眼,看到一个生动鲜活的老北京。

《北京人随笔》以散文、小品文、杂感为主,文章短小精悍,多见于张恨水先生所主持的报纸副刊,其特点有四:一、取材广泛,反应快捷,形式多样,婉讽多趣;二、关注社会,反映现实,世情世态,芸芸众生,有闻必录,有感而发;三、针砭时弊,月旦人物,批评议论,抒发己见你,有情有义,有胆有识;四、以古风今,借题发挥,声东击西,含沙射影。

总之,这些文字呈现出的是民国北京市容市貌、市井市政的真实面相,以及市民生活的细节和精神。当然,这些并不是我的总结,而是编者谢玺璋先生对张恨水先生文章的精辟见解。不仅如此,他还提出张恨水先生文字与其他北京土著的最大区别,是在于他“有一种观察者的眼光,而并非只是沉浸于其中的或炫耀,或感怀,或失落,或怀念。”

这对于我们现代读者阅读张恨水先生的文字,以及阅读写老北京、老北平的文章尤为重要。因为我们不但要透过文字去了解那个时代,更要学习作者观察与描绘的角度,学习其审美情趣,学习其创作精髓。作为著名的章回体小说家,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张恨水不仅有着不同于普通报人的审美情趣,更有一份敏锐洞察社会现实的责任与真心,所以才能在同样的描摹之中绘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气派。而这些,正是对于今天的我们尤为珍贵的学习财富。

在“春明忆旧”、“旧京拾零”、“京华揽胜”、“京尘碎语”、“北京咏叹”这五个章节之中,个人最喜欢的是“春明忆旧”。《燕居夏亦佳》、《翠拂行人首》、《面水看银河》三篇从旧时北京的盛夏写起,却没有燥热之感,槐树碧油油的清凉;石榴、盆景、金鱼缸的闲趣;玉簪花、晚香玉只花两毛钱,足香两三天;天然冰做冰箱,水果、酸梅汤能让全家“透心儿凉”;更不用说碰巧下上一阵黄昏雨,夜里听着胡同深处悠悠而去的胡琴弦子鼓板,闻着晚香玉的馨香掀帘望月……

“恨老”笔下的北京生活是如此的随性、惬意,胡同里“小小住家儿的”也享受得到新竹、朱窗、白粉墙、葡萄架的诗情画意;文人夜游,徜徉北海,在宁静幽远微香的境界里赏星、听荷;小朋友们点着莲花灯,玩着应景的游戏……“趣味里面带有一种艺术性,北平之使人留恋就在这里”。在这一章的文字里,张恨水先生的笔端,描绘出的正是老北平最美好,最令人心醉的一面。

假如想要看一看现实中的老北平,那就要往后读,去《北平老童谣》、《自来水与自来死》、《隔壁王妈妈死了》、《间接喝秽水》这些文字中去体味——原来,老北京还是那个老北京,既有吃喝玩乐的好,也有民不聊生的苦。报人言辞犀利、针砭时弊,仿佛是投枪与匕首,一次次唤起民众的关注,于最细微处彰显对国家、民族与社会的危机感与责任心。书中夹杂着一幅幅老照片,定格下最真实的旧时光影,和再也回不去的历史沧桑。

纵然一千个作家笔下有一千个老北京的模样,我们依旧会想记住她最美好的一面。感谢“恨老”的诗意成全了今天我们的小小奢望,在平淡日子里,在浮躁人生里,在浮沉乱世里,寻找到一点点鲜活之“趣”。不论是那遥远的老北京,还是当下的一亩三分地,都该怀有一颗诗意栖居的心。

《北京人随笔》读后感(五):报人张恨水

张恨水,以鸳鸯蝴蝶派小说家出名,代表作《金粉世家》、《啼笑因缘》,作品在民国时期风靡一时,最为大众喜爱。鲁迅的母亲鲁瑞瞧不上儿子写的小说,却对张恨水的小说情有独钟。在1934年5月16日鲁迅给母亲的信中说:“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三日前曾买《金粉世家》一部十二本,又《美人恩》一部三本,皆张恨水作,分二包,由世界书局寄上,想已到,但男自己未曾看过,不知内容如何也。”

张恨水的小说,大多先发在报纸上连载,后集结成书发行。彼时办报,多有小说连载,如同后来金庸办《明报》,自己写武侠小说连载,以增加销量。但张恨水的身份并不只是小说家,他还有另一重更加重要的身份——报人,先后在《世界晚报》、《益世报》、《新民报》等负责编辑工作,还曾经自创《南京人报》,报业生涯长达30多年。

张恨水在报上发表的文章,不仅限于小说,还包括不少散文、杂文、小品文类等小文章。因其久居北京,对北京的文化具有相当的了解,故而有不少文章是关于北京的。张恨水1919年秋天初到北京,1967年在北京去世,他的一生有一大半是在北京度过的,因而对北京有着极深厚的感情。《北京人随笔》一书,收录张恨水和北京有关的散文和小品文。

和张恨水的小说不同,这些短文风格各自不同:北伐前后的张恨水文字飞扬,针砭时事;抗战时期风格沉稳,怀念旧京;再往后,常常写得像命题作文,个人的棱角已经被打磨殆尽。只能叹一声,报人不易。有些文章不知为何,并未给出时间和出处,只能猜测,或可以风格来判断写于何时。

热爱北京,但也批评北京。张恨水写北京的自来水大肠杆菌超标,写人的势利,写酸梅汤的不卫生,批评市政……有一篇讽刺性的连载文章《未来的北京》最为有趣,通货膨胀,生计艰难,甚至还预见到了“内卷”:大学毕业生当不成公务员,就退而求其次,希望找个铁饭碗。

张恨水写的怕不是五年后(1931年)的北京,而是一百年后的中国吧。真真是有先见之明,让人又觉好笑又觉悲哀。

张恨水的散文、小品文,还有另一本书可以参考。

绿了芭蕉

7.9

张恨水 / 2006 / 江苏文艺出版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