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头脑的东西的读后感大全

头脑的东西的读后感大全

《头脑的东西》是一本由【美】杨定一著作,华龄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0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头脑的东西》读后感(一):一切都是头脑的反射

最近我在读杨定一博士的三本书,都属于他的“全部生命系列”,分别是《头脑的东西》、《无事生非》、《集体的失忆》。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我手里的这本《头脑的东西》。

由于是第一次读杨定一博士的书,首先简单了解一下他。杨定一,美籍华人,医学博士,纽约洛克菲勒大学-康奈尔医学院生化博士,曾任洛克菲勒大学分子免疫及细胞生物学实验室主持人、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癌症研究所咨询委员,对整体疗法有独到研究。与台湾“天下生活”合作出版“全部生命系列”作品,包括《真原医》《好睡》《丰盛》《静坐的科学、医学与心灵之旅》《不合理的快乐》《时间的陷阱》《短路》《奇迹》《转折点》等著作。与风潮音乐合作出版《等着你》等音频引导专辑。

这套书的编者是陈梦怡,编有“全部生命系列”作品,译有《静坐的科学、医学与心灵之旅》《呼吸的自愈力》《奇迹半生缘》《性、金钱、暴食症:谈形式与内涵》《亲子关系:世间最难修的一门课》《心理学:适应环境的心灵》等作品。

在正式分享这三本书的内容和我的阅读感受之前,我想说点题外话,就是这套书是我第一次读颉腾文化的书,对他们的书我很喜欢,第一点就是每本书都会带有中国山水画的书签,很漂亮;第二点就是书籍包装很精致,都是硬壳精装书。

现在我们来看这本《头脑的东西》,在引言部分看到这句话“许多朋友还是认为这些观念过于抽象,跟他个人的生活没有关系。也可能我只是清谈闲聊,和现实生活是脱离的。”,这就是我开始看这本书时候的感受,我觉着作者在这本书中说的和我没有关系,差点不想读了,但又觉着这本书很精致,也不是大部头,再加上定这本书的时候看到推荐语,感觉这本书的影响力还是挺大的,抱着好奇心,我把这本书读了下去。然后我就看到了这样一些醍醐灌顶的话,比如“是什么,让世界这么真”这一节里“人类对现实世界的认识离不开五官的运作,而五官最多只是对信息进行截取、比较,再加上头脑的整合,于是我们所认为的现实,最多也只是信息的建立、信息的延伸,也就是信息的总和”。让我忽然理解了五官中的任何一官,对我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都有着平等且重要的作用,我想这也是现在很多商品或服务能够调动多个感官体验,而获得客户信任和好评的原因。

《头脑的东西》读后感(二):看清生命的真相,才能告别痛苦烦恼

陆游有句诗很有名: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我们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会烦恼,难道真是我们太平庸,看不透? 很多人认为,痛苦和烦恼是外界导致的,原因很简单,没有发生那些痛苦和烦恼的事,我们怎么会陷入痛苦中。 到底,让我们痛苦的,是事情还是我们的想法? 心理学认为,影响我们情绪的,不是外界,而是我们对事物的想法。 《头脑的东西》书中说:“我们这一生从出生到现在所有体会到、所有懂的,全部都是脑的产物。不仅没有独立的存在性,还是你我全部痛苦和烦恼的根源。”

本书的作者杨定一,是纽约洛克菲勒大学康奈尔医学院生化博士,与台湾“天下生活”合作出版”全部生命系列”作品,代表作有《真原医》、《好睡》、《丰盛》、《静坐的科学、医学与心灵之旅》等。 《头脑的东西》这本书,站在一体的广度,生命的高度为我们剖析了痛苦和烦恼的根源,揭示了生命的本质,用现代人可以理解的语言来阐述古代圣人的思想。 生命,是一个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轮回。放下不必要的念头,才可以让我们获得宁静和快乐。 01、人生是虚的,没必要那么认真 《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用现在的话来说,人生只是一场梦而已,不必太当真。 作者认为,你是虚的,我是虚的;开心是虚的,痛苦是虚的;世界一切都是虚的,是我们的头脑虚构出来的。 怎样理解这种虚? 书中认为,我们通过五官来认识世界,而五官只是认识的第一步,第二步还要用头脑进行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就会加入主观的判断推理,所以说,我们最终看到的世界实际上是大脑虚构的。 除了物质层面的东西是虚构的,包括天地万物;精神层面的也一样,包括痛苦和烦恼。 我们认为最深的痛苦,在别人看来也就那样,因为我们都太狭隘了,以至于只看得到自己。 生活中,当我们看到身边的亲友烦恼或痛苦时,我们往往会开导他们:想开些,别自寻烦恼。 这样开导他们,并不是我们没有同理心,不理解他们的痛苦和烦恼,而是我们非常清楚,许多烦恼或痛苦确实都是自己想得太多,或者太钻入牛角尖,进入了单一的思维模式。 我们之所以这样劝导别人,是因为我们看到了许多可能性。 然而,当我们自己陷入烦恼或痛苦时,我们也许会和别人一样陷入单一的思维模式,好像看不到任何出路,感觉一切都完了。 其实,我们只是用头脑困住了自己,是时候给自己转换一下思路了。 人生可以有不同的活法。 如今的世界太快了,为了不至于掉队,我们就这样被社会的潮流带着上下起伏,没有了自己休息放松的港湾。 “动”得太多,自然需要“静”来调节。 面对巨大的压力,有人咬牙坚持,有人完全躺平,还有人借助静坐、瑜伽、念佛等一些方式,试图找回内心的宁静。 要获得内心的宁静,我们只有放下过度的欲望,虽然这些欲望在我看来很有诱惑力、很真,但是到最后一切都是空的,我们连一片叶子都带不走,更何况是家财万贯,名利地位。 财富也好,名利也罢,也许现在看起来那么重要,但是一直追问下去,它们也都是我们大脑的虚幻。 要放下这一切虽然很难,但是,人生看透了也就轻松了。

02、推翻小我,进入大我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把一个球染成黑色和白色,让其中一个受试者站在只看得到黑色那一面,另一个受试者站在白色那一面。 当实验者问他们看到的求是什么颜色的,两人的答案刚好相反,为此,两人争得面红耳赤,直到两人交换的场地,才发现“眼见为实”是假的。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中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作者认为,不管我们的头脑有多聪明,认知都是有限的,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根本不能代表一体或全部。 哪怕最有智慧的人,都不能肯定自己说的是绝对的真理,事实上绝对的真理也不存在。 可见,我们看到的、理解的不一定正确,甚至可能完全错误。 为了让我们彻底的看清这种认知局限,作者在书中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我们看待世界,就好像从一个钥匙孔往外看,就像管中规豹一样,只能看到一个很小的面。 又或者,看待一件事情,也许我们只看到了结果,而没有了解事件的整个经过。 总之,我们都存在自己的局限性。 怎样才能走出认知的局限? 作者认为,如果我们要彻底领悟,看清事物的真相,不是跳脱原有的思维边界,而是要放下自己的身份和自己原有的认知,断开与“自己”的联结。 当然,要完全看清真相是不可能的,我们最多只能不断接近真相而已。 也许你会说,既然我们的想法行为不一定正确,那我们该怎样继续。 作者认为,我们就好像一只小小的蚂蚁趴在一块桌布上,虽然知道边界是什么,但是不知道边界外什么样。 还好,人不是蚂蚁,我们可以凭借推理等来探索未知的世界。 走入绝境,有时我们要敢于否定自己,转换思路也许会有不同的洞见。 作者认为,我们最睿智的做法是,臣服于无限,让一切皆有可能。 用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敢于推翻自己,臣服于无限。

03、人间处处是道场 有句话说,不撞南墙不回头。 只有认识到了自己的局限或错误,我们才会总要努力地修正自己,避免让自己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于是,很多人走上了修行之路。在作者看来,修行就是建立新的回路。 曾经,大脑为我们“制造”了完美的世界,而且,制造的过程经历了无数坎坷,我们不断肯定、验证、确认这个世界,现在却要亲手毁了它。 建造一座城本不容易,想要毁掉这座城重建,难上加难。 也就是说,修行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那么,我们该怎样修行? 作者认为,修行就是要对自己做一个反省。因为很多错误的观念都是因“我”而起,所以说,修行最重要的是认识到小我不存在。 事实上,这个小我一开始根本不存在,只是在生命过程中不断建立起来的一个虚幻,而我们却一直在为这个虚构的存在痛苦烦恼。 后来,终于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受骗了,因为这个“我”根本不存在。 获得名利,“我”为之欢呼;失去财富,“我”为之痛苦;和爱人相处,“我”感到委屈…… 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我”的存在,而这个存在到头来都是虚的,因为我们最终都会消失,消失在这个茫茫宇宙中。 有句谚语说,明天和死亡,不知哪一个先来,今天我们最在乎的,也是明天是最没有意义的。 事实上,我们的生命是完整的,只是因为我们的欲望太多,而迷失了自己的本心。 原来,自己从来没有离开过家。只是因为有念头,才认为离开过家。 生命,本自清净,本自具足。 04、写在最后 有句话说,懂得了很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修行,不仅仅是转念,更要践行。 原来,世界是虚构的,原来过去的痛苦、烦恼、失落都不存在,都是头脑编造出来的。 我们都被头脑欺骗了,这场梦,现在该醒觉了。

《头脑的东西》读后感(三):唯有抛开束缚,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

有⼼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有趣实验:

周⽇晚上,他请⼀群实验者,把未来一周所烦恼的事情都写在纸上,然后放入一个箱子里。

一周过后,又到了星期天,他当着实验者的⾯,打开箱⼦,请他们核对自己这一周的烦恼,结果发现:有90%的烦恼并未真正发⽣。

心理学家⼜要求⼤家把未发生的字条,重新放⼊箱子,再过三周,再来寻找解决之道。

结果到那⼀天开箱后,人们发现那些烦恼也不再是烦恼了。

就像医生都知道的那个秘密一样,大多数疾病都可以不治而愈。同样的,大多数烦恼在第二天起来后都会好很多。

在《头脑的东西》一书中,作者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我们所看、所听、所想、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由头脑的投射而来,痛苦和烦恼也不例外。

作者杨定一是美籍华人,是纽约洛克菲勒大学-康奈尔医学院生化博士,曾任洛克菲勒大学分子免疫及细胞生物学实验室主持人、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咨询委员,他对整体疗法有独到研究,出版了多部“全部生命系列”作品。

他认为,倘若我们能看穿世间一切,看清生命真相,就能活出真正的自己。

01

打破自己构建的各种边界,找到自己

我们认知世界,离不开不断的比较。

在不断的比较中,我们知道了一个人是男是女,长得高矮胖瘦,知道了这个人的脾气好坏……随着对各种信息的完善,在我们头脑的动作下,这个人在我们面前越来越清晰。

同时,无形中这个人也被框定在一个范围之内。

这一切都在我们的头脑中进行,而头脑的架构的形成,依靠的是各种边界条件。

所谓边界条件,从数学上讲,就是定理有效的条件,在这个条件之内,定理才能成立。从物理学上讲,每个东西都有自己的边界,都受边界的限制,在一个范围内运作。

我们的每一个想法、每个念头、每个动作、每个经验、每名话组成了我们的边界条件,使我们身处各种边界条件组成的海洋。

一个人要想从中解脱、彻底领悟,不是从各种边界条件中跳出来(实际上也无法跳出来)。而是把各种身份和条件都抛开,不沉溺其中,才不会被它们吞没,属于生命更深层面的东西才会浮出水面。

就像大家都熟悉“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聪明本是好事,但一个劲在“聪明”中打转,把“聪明”当成了边界,反而因此受到限制。

所以,要不断打破边界,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02

放下对自己的各种的评判,醒觉自己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老和尚领着小和尚外出化缘。

走着走着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正好看见一女子也想过河,却又不敢过。

老和尚便主动背着女子趟过河,放下女子后,便与小和尚继续赶路。

小和尚边走边嘀咕:“师父竟敢背一女子过河?”最后终于忍不住了,说:“师父,你犯戒了,怎么可以背女人呢?”老和尚叹道:“我早已放下,你却还放不下!”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正如作者所说,一切都是头脑的产物,念头也不例外。

念头来了只管让它来,走了只管让它走,不去干涉,不必执着。我们只是去观察它、接受它,随时放过它,不去抵抗,也不作评判。

就连“天气真好”,“忘记这件事了”这类的评判都不必有,只是该听就听,该说就说,该做就做。

世界如同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

利用每一个瞬间,把每一个瞬间当作最后一个瞬间。不用刻意去改变或得到什么,对念头不去做评判,你会发现,你进入了一个状态,安静沉默下来。

在沉默中,你会把自己找回来,醒觉自己。

03

全心投入拥抱真实的自己,活出自己

在一个半世纪前的一天,一个女孩出生在瑞典的一个富豪人家。然而,没过多久,家人发现女孩患上了一种当时医学无法解释的瘫痪症,她的双腿丧失了走路的功能。

一次,家人带着女孩一起乘船去旅行。

船长太太给女孩讲起船长那里有一只天堂鸟,她被船长太太描述的这只鸟迷住了,迫切地想看看这只鸟。于是,保姆把女孩留在甲板上,自己去找船长。

女孩耐不住性子等待,便要求船上的服务生马上带她去看天堂鸟。

那位服务生并不知道她的腿不能走路,像对待正常人一样,只顾带她一起去看那只美丽的小鸟。这时,奇迹发生了,女孩因为整个心思都在那只小鸟的身上,竟忘我地拉住服务生的手,慢慢地迈开腿走了起来。

从此,女孩的瘫痪症竟然自动痊愈了。

女孩长大后,忘我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最后成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她就是茜尔玛·拉格萝芙。

可见,当一个人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时,就可以超越自身束缚,奇迹也就发生了。

当我们全心投入去拥抱真实的自己,也会得到更深层面的领悟,我们的生命也会因此完全转变。这种转变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

记住:别把自己当做老鼠,否则肯定会有猫来吃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