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编辑部的故事读后感锦集

编辑部的故事读后感锦集

《编辑部的故事》是一本由[日]唐泽平吉著作,理想国 | 拙考 | 书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编辑部的故事》读后感(一):这才是生活美学家

花森安治生活的年代和现在已有很大不同,职场环境也不同以往,但在出版这件事上,以手艺人的精神贯穿始终,是永不该过时的。除却精益求精,尤为重要的还有自身的观念,即想要通过一本出版物传达出什么,如何传达才有效,是否充分思考过周围的生活环境、社会议题,是否能够为读者带来一点改变,是否能让这本书始终保持独特的气质,等等。关于这些,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很大,也让我开始思考甚至是调整自己的工作。但这不意味着,我对书中所有的观点都认同,比如主编的一人绝对决策,不听取任何意见,等等,这些或许因个人脾性或时代不同所致,但我还是对此持保留意见。

《编辑部的故事》读后感(二):致以敬意,感谢这个夜晚读到了对美与生活的理解智慧又赤诚的花森先生

和花森安治共事应该是很辛苦的事,他对选题、文字、版面、设计都如此严苛,永远独裁,永远一言堂。作者写到:“学到很多,但眼泪也是双倍的分量” 但他是为自己吗?可能是,《生活手贴》从未收过广告费,这在内容创作领域是可以封神的。这样的严苛换来的是自由。 但他为万千读者提供了客观、严谨的评测,并且透过这本杂志,影响大家去热爱生活,“把手按在地上去丈量生活,那才是现实”,一位美学专业出身的人,用他的“创意”与“执行”,阐释着对生活之美的理解,引领着美的流动。 这是多么精彩的一生啊。

作为普通人,我们可能没有花森先生这样的“天才”才能,但这种做自己喜欢的事,并做到极致的精神是共通的,共勉。

《编辑部的故事》读后感(三):“国民杂志”背后的男人

我从来没看过杂志《生活手帖》,之前也没听说过花森安治,但我大概知道《生活手帖》在日本的地位:诞生于上世纪的日本国民杂志,既反映了日本人的生活美学,也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

《编辑部的故事:花森安治与<生活手帖>》讲的就是这本国民杂志背后的故事,以及它“背后的男人”:杂志的创办者之一、杂志主编花森安治先生。

书的作者唐泽平吉,大学毕业后进入《生活手帖》编辑部工作,与花森安治共事六年。花森安治去世后,他把回忆整理成册,揭开了这位被称为“改变日本人生活的男人”的神秘面纱。

花森安治生于1911年,大学毕业后征兵入伍。日本战败后,花森安治“带着和平而富足的社会愿景和为普通人生活给予帮助的决心“,和大桥镇子女士于1946年一同创办了《生活手帖》。提出创办杂志的大桥镇子女士,其初衷是想为女性创作一本生活杂志,花森安治深表赞同:“这次的战争,女性没有责任。即便是这样,女性却吃尽了苦头。”于是,花森安治接下来的人生,全都奉献给了这本《生活手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大桥镇子女士(左)和花森安治先生(右)

我不知道现在的编辑部是怎么运作的,但是花森安治时期,编辑可称得上是一门“手艺”。花森安治不仅文章写得好,还画得一手好画,摄影、杂志封面、装帧也样样精通。每一期杂志的采访、拍摄、撰写、排版、插图、校对,他都全程参与。

手绘封面都是花森安治自己画的

据说这种俯拍式的杂志封面潮流就是花森安治带起来的

他对员工也要求极高:每位编辑做采访,不仅要负责文字部分,还必须自己拍照,不能依靠摄影师。所以,每个人都必须有自己的相机和小型录音机,并且必须自己购买,编辑部不会统一配发,因为花森安治认为,就像菜刀之于厨师、剪刀之于裁缝,对手艺人来说,工具就是生命。“用统一配发的工具,成为不了出色的手艺人”,因此,手艺人的工具必须自己准备,甚至要量身打造。唐泽和其他新员工刚入职不到两个月,就获得一大笔奖金,花森安治却告诉他们:这不是给你们另用的,这是给你们买相机和录音笔的。

正是因为有花森安治这样老派的“手艺人”把关,每一期杂志都以高质量颇受好评。作为一本商业杂志,《生活手帖》从未刊载过任何商业广告,凭借高销量存活下来。即使是商品测评,也是编辑部自己掏腰包从不同渠道购买,对每项测评结果和数据都始终保持公允严谨的态度。

为了测评电饭煲,编辑部煮了无数次饭

拿《生活手帖》的美食文章举例:

《生活手帖》的食谱,据说“能让不懂料理的男人也毫无障碍地做出来”。但别以为这些菜谱是“菜鸟指南”。作者唐泽说,他有个在饭店工作的朋友以前对《生活手帖》的美食文章不屑一顾,直到他走进一位主厨的房间,看到生活手帖和法国著名料理辞典《拉鲁斯》(Larousse)摆在一起,才不禁刮目相看。主厨说:“料理相关的书很多,但内容正确、连像我这样的专家也能学到东西的,只此一本”。

那么这么强的食谱是怎么诞生的?

一般而言,会经过经过两关:首先,编辑部会请名厨来做菜,受到一致好评的料理会被留下,确认咸度、酱油量;接着,另一个编辑会根据编写的菜谱试做,做出来的料理还需再试吃。

这样,经过好几个编辑的胃后形成的美食文章,几乎能让人人都能做出合心意的料理。

之所以能出高质量的美食文章,和花森安治对食物的高要求也是分不开的。花森安治有次感慨:“如果“善待我们的生活”不再只是选举的宣传口号,而是真正去思考背后的真意,那么我们对待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食物,比如做豆腐用的大豆,根本不会觉得买国外进口货是理所当然的。”

《生活手帖》如此成功,或许就是因为有花森安治这样对生活和工作都极其较真的人。

花森说:“我希望自己当编辑一生,到临死那一刻为止。在此之前,都能坚持采访、拍摄、撰文,并让校对的红笔弄脏我的手,因为我希望自己始终站在编辑的第一线。”

正在检查印刷的花森安治

他也的确坚持到最后一刻。1978年1月12日晚上八点,花森校完编辑生涯的最后一篇文章《人的手》,唐泽搀扶着他下楼。花森穿上鞋后,突然转身,给编辑部低头行礼:“谢谢大家。”那是唐泽见到的花森安治最后的身影。

唐泽后来得了抑郁症,离开了编辑部。虽然与花森安治只共事了六年,但花森安治频频出现在唐泽的梦中。而在对花森安治话语的理解中,让唐泽“重新感到了活着的价值”。在《生活手帖》工作的回忆成为治愈唐泽的一剂良药:“如同拼图一般,一片片拼就花森安治的形象,让我内心获得了救赎。”

跟着唐泽的回忆,即使没读过《生活手帖》,我也对它充满了好感,甚至敬意:它不仅仅展示了日本人对于生活的执着与耐心,花森安治的“手艺人”精神也让我为之动容。尤其在电子化、机械化的当代,“手艺”这个词,又是多么陌生而金贵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