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商品帝国》读后感摘抄

《商品帝国》读后感摘抄

《商品帝国》是一本由[德] 弗兰克·特伦特曼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48.00元,页数:8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商品帝国》读后感(一):重新发现消费主义

继《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茶叶与帝国:口味如何塑造现代世界》之后,汗青堂丛书的“帝国”成员又增加了一员猛将,一部堪称皇皇巨著的《商品帝国:一部消费主义全球史》。

消费主义是西方文化属性和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学上有着十分丰富的意涵,关于其来源,也有漫长的历史可供讲述。在晚期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消费主义便与其产生了欲理还乱的复杂关系。马尔库塞、弗洛姆等学者早就认识到鼓励和扩大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良性运行大有裨益。因此,消费者的欲望、需要和情感便成为资本作用、控制和操纵的对象,进而转变为一项营销工程和欲望工程。

《商品帝国》系统讲述了消费理念是如何演变的,以及消费主义对全球史和多个具体领域又有哪些重要的影响。本书的宏观脉络,首先“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明末中国开始写起,论述了全球三大消费模式”,然后“追溯了贸易和帝国对全球消费和品位的影响,咖啡、烟草、印度棉花和中国瓷器等以前充满异国情调的商品征服了世界,并探索了人们对于家居、时尚服饰和便利性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些需求改变了私人和公共生活”。

这是一本少有的为消费主义树碑立传的作品,作者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既呈现了消费的物质属性,也剖析了消费的文化属性,给予我们看待消费的崭新视角。总体来说,这部著作以微观视角(消费主义)切入宏大主题(全球史),从形而下者(观念)推向形而上者(机制),既体现了德国兰克史学的特点,也吸收了法国年鉴学派的方法,可谓切中历史研究之肯綮。

正如年鉴学派代表人物马克·布洛赫所说,理解活生生现实的能力是历史学家最基本的素质。但作为历史学家,如何在理解现实的基础上追寻过去,从而回溯并还原不可复现的历史,无疑需要深厚的学术功底与优秀的学术素养。在这本书中,弗兰克·特伦特曼旁求博考,大量引用原始资料,并认真分析,严谨论证,试图还原消费主义的本来面貌。同时,秉持“总体历史”的理念,坚持“历史就是整个社会的历史”,不仅关注琐碎的细小物件与表面的历史事件,更探求由消费主义所勾连起的地区-区域-全球的结构-功能关系,从而发掘历史深处的发生规律与运行机制。

《商品帝国》读后感(二):国家在商品消费中的作用 --评《商品帝国》

商品消费在大家的印象中并不陌生,不就是买买买或者通常戏称的剁手吗,而且现在通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这种行为表面上看似乎和国家没有什么关系,而是一种私人行为,因为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只要自己喜欢或者开心就好,纯属市场交易,别人或者政府不能干预太多。但是在德国历史学家弗兰克.特伦特曼的笔下,尽管单个的商品消费孤立来看是一种个人行为,可是大量的商品消费形成的趋势表明,消费的导向也并不是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那样,也任由市场来随意调节和调配,而是受到国家的影响,而且就影响程度来说,在亚洲和欧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想就这一点,和大家一起探讨国家在商品消费中的作用。

在欧美国家,国家对商品消费的干预相比亚洲来说更少,对于国家来说就是创造提供更多的商品的条件来供消费者选择,让他们自己用钱来为商品投票从而使得自由竞争的市场更加繁荣,商品也通过消费者“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筛选而优胜劣汰,达到提高商品质量和稳定市场的作用。但是在亚洲特别是在中国,商品消费不仅仅只是和消费者本身有关,还受到国家的影响,具体表现就是国家有能力对消费者产生巨大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是双向的,“政权保证消费者享有更大的舒适度和消费保护,作为交换,消费者将愤怒指向有欺诈行为的店主和房地产投机者,并同意不侵犯政治领域”。这种国家和消费者对商品市场形成的共治局面避免了因为商品消费纠纷问题演变成政治事件,影响社会稳定。在中国,消费运动受到国家的引领,而且是通过国家快速推进立法和实施,这种自上而下的措施来支持和保护消费者维权,“负责任,直言不讳的消费者是国家的合作伙伴”,比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颁布和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得到修订扩充。而这个立法的过程在欧美却是经过了几代人的压力和斗争才实现,如此漫长的过程看来也和前述的欧美国家根深蒂固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观念有关,把所有事情交给市场去解决。在中国,消费者的范畴绝不仅仅限于终端产品的用户,而是涵盖了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过程,比如农民和城市购物者都是消费者,对于劣质种子,农民照样可以提起集体诉讼。既然前面提到了立法和诉讼,那么集体诉讼和政府发起的运动是消费者维权的主要表现形式。国家如此热衷于动员消费者,有两个原因,一是保证供给侧高质量发展,二是维护社会稳定。前者主要是“在一个产品标准不高的国家,发声的消费者承担着质量保证监督员的职责”,同时也鼓励中国消费者买国货。后者主要是通过消协提起集体诉讼等国家行为保护消费者维权,使得问题有解决的渠道,并且不至于演变成对政治制度的质疑和追溯。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政府历来是广义的,国家对人民的承诺无限,人民对国家的期盼也无限,具体到商品消费领域,也是要践行国家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目标。因此,不同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同于欧美的自由主义消费观念,而是要充分发挥大政府的作用,既培育诚信,守法,可靠的商品生产者,销售者,也培育科学,文明的消费者,这样才能享有“市场秩序”和“社会和谐”。而且在中国,消费者不仅仅是商业意义上的消费者,同时“消费者是上帝”,就是说消费者通过国家正确的引导和期望来创造自己的消费天堂,这更接近事实。总之。这本书的内容非常精彩,如果一定要读,建议读读这本书的第八章亚洲消费,很多观点非常精彩。

《商品帝国》读后感(三):《商品帝国》:因为“异见”,所以值得拿起来翻一翻

拿到《商品帝国》后,我拿不定主意要不要马上拆了塑封读起来,因为,它太厚了,除去注释外得有670页。并不是每一本厚书都让我望而生畏的,比利时作家雨果·克劳斯的长篇小说《比利时的哀愁》,750页,我几乎是手不释卷地读完的。《商品帝国》让我畏惧的,不因为它的厚度,而是,它是“一部消费主义全球史”——一本史书,作者写得再精彩,也不会如小说那般扣人心弦吧?

还是这个副书名,“一部消费主义全球史”,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打我记事起,消费这一行为有时被鼓励有时被限制,但被诟病却是时时刻刻,由此可见,消费是一个被这个时代打上贬义色彩的中性词。可“一部消费主义全球史”,怎么读都是一个正面的描述,而本书作者、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历史学教授弗兰克·特伦特曼在书中更是以赞赏的口吻评述消费:“其实没有必要如此愤世嫉俗,但是关于消费品对身份形成的重要性的总体观念是成立的。衣服、配饰和举止提供了一个界定社会地位的体系。如果穿得像一个乡巴佬,初来乍到的商人就不太可能吸引到生意,这样的顾客也不可能获得信誉。”基于这样的态度,特伦特曼翻检出史书中有关消费的故事再转述给本书的读者,就显得那么积极向上:“显然,这里(农业化区域)的女性渴望新奇事物。比如,在1736年入狱一天的不幸的磨坊主女仆——因为她被人发现在市集上购买丝带。这些社区的特别之处不在于缺乏欲望,而在于社会各制度对欲望和消费的抑制。在这样的环境里,消费想要繁荣发展是十分困难的。”摘自第25页的这一小段叙述,给予读者最重要的信息是,没有旺盛的消费欲望,社会想要繁荣发展将会非常困难,从而,引文的结束句也可改写成“社会想要繁荣发展是十分困难的”。不过,更爱小说的读者第一眼捕捉到的一定是引文中的故事,亦即磨坊主女仆因购买丝带获刑,这真是可以铺展成一个集向往美好与扼杀爱美之心于一体的能令读者愁肠百结的故事,悲剧喜剧都成立。再细一琢磨,该不该为了美丽而“过度”消费,原来在18世纪就产生过纷争!虽然发生在1736年的这一事件出现在一本后书的第25页,但在弗兰克·特伦特曼的研究成果中,与消费相关的诉讼绝不始于18世纪,就像作者在本书第一章以“商品世界”为标题的那一节里所开宗明义的那样,“1500—1800年的3个世纪里,值得称道的成就之一是相隔遥远的几块大陆被联系在了一个商品世界之中”,商品世界与消费一定是互相成就的伙伴、互相消解的冤家,所以,“一部消费主义全球史”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讲起,直到此时此刻;既然是全球史,这又是一本放眼全世界的消费史,当我读到作者有关明清两个朝代中国消费状况的描述时,依凭我的阅读积累,判断出作者在拿捏史料时的底线是准确,也就是说,《商品帝国》的第一部分,作者在掌握了丰沛的与消费相关的史料的基础上,采用了评述与叙述互相穿插的写法,既将1500年以降的全球消费史呈现成了一部信史,又把因吊了大量书袋子极有可能读起来枯瘦难继的史书写得趣味十足。

占据了《商品帝国》半壁江山的第二部分,作者涉及的话题貌似多为我们所熟悉,“今天买,明天付”、“别这么快”、“从摇篮到坟墓”、“市场之外”、“家乡与远方”、“灵魂问题”、“‘用完即弃’社会?”等等这些出现在第二部分里的目录,有的一语中的,“今天买,明天付”议论的话题不就是分期付款吗?有的则有些费思量:“家乡与远方”与消费这一主题有什么关系?可是将书翻到这一章节,我们会发现特伦特曼只是借用了这一诗意的短句,在其之下讨论的还是消费问题,即公平贸易问题。至于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标题“灵魂问题”之下,则讨论了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这一对关系是否如我们所认定的“似乎是一直对立的”。

假如说,作者在掌握丰富史料的基础上凭借摇曳生姿的文笔将《商品帝国》的第一部分,也就是全球消费史写得可读、有趣的话,那么,书的第二部分作者虽沿用了第一部分的写作手法,亦即详实的材料加出色的文采,但成文的锐度要比第一部分更能“逼迫”读者随之一起思考。对中国读者来说,我们始终不能接受寅吃卯粮的消费习惯,甚至认为那是资本主义社会里一部分好逸恶劳的人很坏的消费习惯。“今天买,明天付”则让我们反省到,包括分期付款在内,长久以来裹挟着我们的消费理念让我们对“消费”的理解大大窄化了。假如这种窄化仅仅让我们固执地守着银行存款得过且过地与美化生活擦肩而过,那倒也是个人的生活习惯问题,旁人无权置喙。只是,当一部分社会群体抱残守缺的话,正如作者在书里反复论证的那样,整个社会会因为消费过度萎缩而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何以见得?请允许我再搬一次弗兰克·特伦特曼写在书里的一段有趣的往事:在荷兰共和国,伴随着对享乐的认可,人们逐渐发展处出对新鲜事物的热爱。商业的成功与对商品世界的接纳携手前行,尤其是经济增长缓解了一些由来已久对“奢华”生活方式和奢侈品的压力。消费不再不会影响国家兴亡,也不会耗尽有限的资源。不断提高的收入意味着,荷兰人能够进行更多的消费,而且仍然能够进行投资……

仅此一例,就可读出弗兰克·特伦特曼对消费主义的态度,这显然与我们惯常对消费主义的认知相拮抗。在这种态度引导下写作的《商品帝国——一部消费主义全球史》,尤其值得我们拿起来翻一翻——思考的维度越多,越能帮助我们接近真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