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清末民初的思想与人物读后感摘抄

清末民初的思想与人物读后感摘抄

《清末民初的思想与人物》是一本由杨琥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6,页数:2022-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清末民初的思想与人物》读后感(一):清末民初的思想与人物

这本书太适合和《觉醒年代》一起看了。

还记得当初看《觉醒年代》时的热血沸腾,和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有才之士的敬佩之情。

今天,我终于有机会读到了一本对“清末”时期讲述的更为详细的书籍。

《清末民初的思想与人物》读后感(二):历史的转折点

我们都知道,清末民初这段历史,是中国新旧交替之际,当时新思潮不断涌现,东西文化相互碰撞,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有识之士,他们在那个激荡的年代留下了重要的文章,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那就是他们的思想。清末民初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思想文化转型的重要时期,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也起着重大的影响。 本书并不是那种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书,而是一本关于清末民初重要思想人物研究的学术论集。全书共收录十三篇文章,分为上、下篇和附录部分,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上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一些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他们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如章太炎、夏曾佑等;下篇偏重于介绍各种具有传播新思想的报刊杂志,如《新青年》、《甲寅》、《每周评论》等;附录则是作者研究之路上的三篇文章。 本书主要是作者通过研究考察各种档案、报刊杂志、书信、日记等材料,讲述了很多史学界关注却未深入研究的问题,帮助我们理解对清末民初这一时期的各种问题的认识,激发我们去阅读、去研究。当然,我们从书中也能看出作者“埋头苦干”的精神,对问题的研究、对史料的寻找,非常踏实刻苦,值得我们学习。 看此书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新的知识,了解到《新青年》与《甲寅》月刊之历史渊源。在没看此书之间,都没往这方面想过,一直以为《新青年》就是开山鼻祖,自己就是源头。但从本书中了解到,作者通过对主编人、撰稿人队伍、发刊宗旨、栏目设置和刊物风格等方面的考察与对比,认识到《新青年》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是继承了《甲寅》月刊的风格,是《甲寅》的再世。 《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力量,是五四运动重要的思想来源。书中通过对《新青年》撰稿人员的构成与特征进行分析,更好地去把握五四新思潮的孕育和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过程。这些人之间,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政治派系与阵营,具有不同的职业和教育背景,但他们经由地缘关系、师友同门关系、相同的政治立场以及大体一致的思想主张组成一个阵营。 书的附录部分还为我们讲述了“五四运动”名称溯源问题,作者指出“五四运动”一次最早出现在北京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于1919年5月14日发布的《致各省各团体电》中。虽然只是一个对“五四运动”这一名词的问题研究,但却有很大的价值,反映出在研究五四运动时,很多的基本材料仍然需要扎扎实实的发掘与重建。 柯林伍德说过,“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可知思想的发展过程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了解清末民初的思想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历史具有很大的帮助。

《清末民初的思想与人物》读后感(三):清末民初知识分子的政治关怀

事情往往是相反相成的,唯其“无可探究”,其中也许反倒隐藏着值得探究之处。——杨琥《蔡元培出长北京大学的前前后后》

明季的士大夫们在为明朝覆灭而伤春悲秋时,他们大概也未曾想过,相似情形在几百年后再次出现。不同的是,清季的知识分子面对的整体局势与政治环境更为复杂——列强的入侵,清廷的腐朽,国衰民弱。此时的知识分子们意识到“国家民族”的真正含义,关注着如何挽救与改造中国,讨论更多的是体制革存的问题。

辛亥革命虽成功让清帝逊位,然今日的学界亦知,当时中国去向问题仍未真正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末民初的知识阶层积极提出个人见解,也乐意与异见一方笔战,十分热闹。不少人常说喜欢民初的中国,因为那些影响我们的大家“成群地来”。但不要忘了,他们所处的仍是个动荡的时代,正因于此,他们之间迸发的火花才如此耀眼——不管是哪门哪派,持的是什么意见,皆无外乎迫切地为衰弱的中国找到正确的路径,尽快摆脱被侵略、被掠夺、被挨打的困境。

杨琥的《清末民初的思想与人物》收录了其二十多年来的十三篇文章,主要论述处于晚清民国之际的知识分子,如何传播先进思想,以笔救国,影响近代中国乃至后世。该书虽是论文集,但文章之间却不完全割裂,而是在相关问题上互为联系,相互影响。

在这本书中,章太炎、夏曾佑、严复、章士钊、蔡元培、李大钊、陶孟和、张耀曾等,都是其研究对象,而该书所涉时间跨度从乾嘉至抗战时期,探讨的问题囊括中西思想异同及转变、为思想论战、媒体舆论与传播、重要人物的文章诞生时间以及部分重要历史人物的笔名考证,等等。细细阅读,亦能从中了解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脉络与相互间的人际关系,进而认知转型时代的中国社会及其呈现的思想的整体面貌。

杨琥研究这些人物及其思想时,尤为注重他们所处的特定的现实环境及其社会关系。他认为这些知识分子所持有的的思想主张,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活生生的现实和时代精神的反映”,更重要的是,他发现时人们倡导或推崇某种思想或见解,其背后几乎都有特定的政治立场作为其支撑。比如章太炎的尊荀与谭嗣同等人的排荀,前者主张“合群明分”,后者却将荀子视为落后的专制主义其中一部分;夏曾佑批判荀子亦是从其政治观念与立场出发;比如严复,否定天赋人权说无疑是为袁世凯称帝辩护;一众知识阶层积极办报,开设与读者互动的专栏,则是为了制造舆论,使“政治刊物社会化”。换言之,在国家与民族危亡时刻,这些知识分子们以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了其政治关怀。

王宪明曾言杨琥治学风格是“小题大做”。确实,某种程度上,考究历史人物的笔名、考究他们写作与发文时间都是极其细小的问题,然而,亦正是这些细节反映中国近现代史真实走向——弄清楚某些重要文章作者为谁,发掘曾在历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物;弄清楚孰之文章优先完稿与发表,孰即是在中国传播先进思想的先锋。更重要的是,有些我们误以为是“常识”的问题,或许恰恰正是未解决的问题。杨琥的“小题大做”,为研究者们带来一定的启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