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西南联大哲学课(诸子百家之后,又一场思想文化的盛宴!爆款历史大号温乎

西南联大哲学课(诸子百家之后,又一场思想文化的盛宴!爆款历史大号温乎

《西南联大哲学课(诸子百家之后,又一场思想文化的盛宴!爆款历史大号温乎 @温伯陵 重磅推荐!)》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南联大哲学课(诸子百家之后,又一场思想文化的盛宴!爆款历史大号温乎 @温伯陵 重磅推荐!)》读后感(一):出世入世的中国哲学

哲学按词源来说在希腊语中是“追寻智慧”的意思。

虽然很多人谈起哲学则言必称希腊,其实就中国的历史渊源来说,关于“哲”的起源同样历史久远,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称谓也说说明问题,只是没有统称为哲学罢了。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就说到: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启蒙。

在《西南联大哲学课》这本书中,以冯友兰为主,加上汤用彤、贺麟的精彩论道,为我们展示了从子学时代开启,到老庄的内圣外王、魏晋玄学,隋唐的佛学,还有宋明理学。

中国哲学的历史脉络以一种很清晰的线路展示在读者面前。

中国哲学的传统,按冯友兰理解,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实际的积极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按境界的划分则从低到高则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所以,在哲学课这本书中,三位大师把中国哲学的版图洋洋洒洒地展开,让读者看到了中国哲学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的角色,古人们对于精神境界的提高可以说不遗余力,只是有的东西被统治阶层玩坏罢了。

书中有如此一段评论:船山指出宋代重文轻武,贬抑武臣,致酿成靖康之祸,追溯均开国时国策有误,而与道学无关,这似乎是很正确平允的看法。今欲以宋代数百年祸患,而归罪这几位道学家,不仅诬枉贤哲,而且太不合事实,太缺乏历史眼光了。

无论是孔子的入世,老子的出世,还是魏晋玄学及佛学,在某个历史时期都会有一种被某些人用力过猛导致的问题。

杜牧写的那首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很浪漫,但是背后的那些寺庙却不浪漫了,为什么会建造如此多的寺庙是佛的错,还是其他原因呢?

所以,不对中国哲学误解,而以一种辩证的态度来看时,会看到中国哲学应该有的温度,正如冯友兰说的那样:中国的哲学是既入世又出世的。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西南联大哲学课(诸子百家之后,又一场思想文化的盛宴!爆款历史大号温乎 @温伯陵 重磅推荐!)》读后感(二):《西南联大哲学课》书评

我的心中,一直向往西南联大。 其实是这样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八年抗战时期于昆明创办的一所综合性大学,由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及私立南开大学三所大学组成。国破山河在,这座诞生于抗战烽烟中的不朽学府向世人证明了一个民族在危亡时刻倔强地为自己的文化和文明延续血脉的决心。其时大师云集、人才辈出。其辉煌的历史地位至今仍没有后来者可以超越。 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一代学者,为他们所创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本套丛书力图通过在西南联大担任过教授的13位大师的优质文章,从文学、历史、哲学三个方面呈现西南联大通识课的面貌,并展现西南联大的学术风采,以及朱自清、冯友兰、陈寅恪等诸位大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修养。这些文章都是大师们在各自擅长领域所写下的,从中不但能看到大师们对于学问的认真,对于教育的坚持,还可以在这些文字后面看到大师们在时代剧变中始终屹立不倒的身影。 这一个文化异常绚烂的联合大学,让人心向往之。 如今大学已去,但是我们可以品读大师们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 比如是“文学课”。书中收录了朱自清、游国恩、罗庸、萧涤非、闻一多、浦江清等六位先生的文章,涵盖朝代更替与文学古今之变的关系、《红楼梦》的创作动机等重要的文学话题,并按历史顺序分为五个部分,将先秦到清朝期间一些重要的文学作品、作者及其思想层层罗列、细细分析,通过文学来展现西南联大包容、高质量、重基础的通识教育,进而展现西南联大卓越的学术风采,以及各位先生新颖、全面、前沿性十足的学术成果。 又如本书主题为“国史课”。中国通史为西南联大通识教育的必修课。本书以时间为轴,由远及近,收录张荫麟、陈寅恪、吴晗、雷海宗四位教授的代表著作,以多个维度探寻中国历史的发展,如汉代的经济政策、唐代的政治制度、明教与明朝的关系,等等,全面展现各位先生博采众长的学术成果,以及西南联大兼容并包的氛围。 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国人,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教育遗产,功不可没。通识教育又是这些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年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可用人才。 各位大师教学和写作风格有差异,但都自成一派——张荫麟以“史才”为最高鹄的(选自“以才识为崇尚,虽深于考究据,但瞧不起考据;以考据虽为史学,却非史学之难,而史才实难”),雷宗海以哲学的眼光看历史,陈寅恪的治学主旨在“在史中求识”,吴晗则强调治学严谨;侧重点和表述方式亦是不同,在这些“不同”里,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西南联大学术上的“自由”,以及教学上的“百花齐放” 其中史学研究独具慧眼。周室东迁之后三百年间,中国并不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这是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非常不一样的地方,究其原因,周朝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族和姻戚的情谊的牵绊,使得氏室之间普遍存在顾念旧情、不为己甚、畏惧名分、虽干犯而不敢过度干犯的矛盾心理,从而使得权力之争虽然时有发生,却也有所顾忌,直到时间冲淡了这其中的情谊,戳破了这只纸老虎。 很多史书中往往一笔带过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对这两百余年的历史,也停留在一个多方混战模糊的印象,但《雷海宗讲魏、晋、南北朝》中,犀利的指出,这段时间内部腐化破裂到了不可收拾的时候,人民的颠沛流离达到一个难以想象的地步,人心既死,一切在理论上可行的办法都无济于事。 这套丛书太富学养了,真是太棒了!

《西南联大哲学课(诸子百家之后,又一场思想文化的盛宴!爆款历史大号温乎 @温伯陵 重磅推荐!)》读后感(三):西南联大,一个时代的符号

2021年5月28日,历史学家、翻译家、清华大学教授何兆武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何兆武老师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1943年至1946年在西南联大外文系读研究生,是一位从西南联大毕业的学者。

西南联大全名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诞生于历史的特殊时期。抗日战争之后,清华、北大、南开等大学高校内迁于昆明,是一所综合性大学。西南联大诞生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学者、翻译学家、科学家……包括了邓稼先、杨振宁、金岳霖、冯友兰等众多优秀校友,是中国文化界和科学界众多优秀学者的知识摇篮。西南联大同时也创造了熠熠闪光的文化知识,是至今为止都值得我们学习探讨的文化知识,是学术界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南联大通识课这一套丛书包括了《西南联大文学课》、《西南联大国史课》和《西南联大哲学课》三本书。每本书籍都是由在西南联大担任过教授的老师撰写的文章组成,包括文学、国史和哲学三部分。每本书的内容都可称得上“详实”,就如饕客享受真正的美食一般尽兴满足,是让人读了会再想读的书籍,因为每一篇内容都称得上是珍宝,是任何人都不应该错过的好文章好内容。通过一篇篇文章,我们能够看到文字背后作者们的孜孜不倦的心血;看到无论对于哪个时代来说,都是熠熠闪光的珍宝;看到一个时代的风采!

西南联大通识课丛书收录了十三位学者的文章,第一部分文学系列包括了朱自清、闻一多等六位学者的著作;第二部分国史系列包括了陈寅恪、吴晗等四位学者的著作;第三部分哲学系列包括了冯友兰、汤用彤等三位学者的著作。

在文学课中,书中的内容包含了自先秦两汉的文学到清代的小说,还有《红楼梦》等中国传统四大名著,甚至有《金瓶梅》等被称为“禁书”的书籍,可见当时思想之开放,以及对文学艺术的尊重,它们是各个时代文学思想的荟萃,这些灿烂的作品有的也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上,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文学精华。

提到国史课,这本书中的学者都是当代国史大家。本书也是根据历史时间来编排的,从夏商周到元明清,分析了各个朝代的更迭,以及每个朝代为人称赞的政治制度或历史传统,或者某个时代特有的宗教思想以及变法改革。是了解我们中华民族浩浩汤汤千年历史的不二之选。

提到哲学,我们头脑中最先想到的便是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他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是学习哲学的必读书目,也是普通爱好者了解中国哲学的入门选择。中国哲学的历史悠远漫长,从孔子时期便有,汉代的董仲舒、唐代的韩愈、明代的王阳明等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的思想都包括了一定的哲学思想。

西南联大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人的思想和精神。若是想了解西南联大,那就读读西南联大人的著作思想吧!

《西南联大哲学课(诸子百家之后,又一场思想文化的盛宴!爆款历史大号温乎 @温伯陵 重磅推荐!)》读后感(四):远去的西南联大通识课

这是一所只存在不足九年、早已湮灭在历史硝烟中的神圣殿堂。对于很多人来说,她已是一个渐行渐远的历史名词、一段不甚了了的过往云烟。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她却是旷世的绝响、惊鸿一瞥的不朽传奇与缕缕不绝的深切怀念——我们怀念的,是那些万分艰辛却又光芒万丈的日子……

她就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八年抗战时期于昆明创办的一所综合性大学,由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及私立南开大学三所大学组成。国破山河在,这座诞生于抗战烽烟中的不朽学府向世人证明了一个民族在危亡时刻倔强地为自己的文化和文明延续血脉的决心。其时大师云集、人才辈出。其辉煌的历史地位至今仍没有后来者可以超越。

《西南联大通识课》是一套丛书,内含《西南联大文学课》、《西南联大国史课》以及《西南联大哲学课》。本书的写作特色在于:力图通过在西南联大担任过教授的13位大师的优质文章,从文学、历史、哲学三方面呈现西南联大通识课的精神面貌,并展现西南联大的学术风采以及朱自清、冯友兰、陈寅恪、闻一多等诸位大师的教学风格与人格修养。书中收录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大师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书写。从中我们不但能看到大师们对于学问的认真,对于教育的坚持,甚至字里行间仿佛依稀能感受到他们在时代剧变中屹立不倒的巍峨身影。

我们常说文史哲不分家,但归根结底无论哲学还是历史皆要以文学为基础,向文学看齐。在“文学课”中收录了朱自清、游国恩、罗庸、萧涤非、闻一多、浦江清等六位先生的锦绣文章,涵盖历史朝代更替与文学古今之变的关系、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创作背景与各人物解析等重磅文学话题,并按历史一脉相承的顺序将其分为五个部分,从先秦时代直到爱新觉罗王朝灭亡,几千年间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学作品、作者及其思想主张层层堆叠、通过文学这个媒介来表达西南联大通识教育的特色,进而展现西南联大卓尔不凡的学术风采,以及各位先生在其领域取得的学术成果。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中国通史自西南联大建立之初就被列为通识教育的必修课。在“国史课”中,以朝代远近为串连,从遥远的上三朝(夏、商、周)走来,收录张荫麟、陈寅恪、吴晗、雷海宗四位专家学者的著作,多视角追寻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如各朝各代的建立背景、大一统与大分裂及融合期对今日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魏晋南北朝时著名的“五胡乱华”事件、李唐王朝先祖的来源以及明朝那令人闻风丧胆的锦衣卫与东西厂等等,全方位展现各位学者的累累学术成果,以及西南联大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

哲学这个名词作为一个舶来品,有据可考其最早的发源地是古希腊。但几千年前的中国,早在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就已经预示了早期哲学雏形的出现;后来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与本土的玄学巧妙融合;直至宋明两朝程朱理学被统治阶级大肆宣扬以及被奉为“千古第一文人”的王阳明与他“知行合一”的先进思想等等都将在“哲学课”中立体呈现,共同构成了一部宏大而详尽的中国哲学史。书中通过哲学展现西南联大通识教育的多元性,将中国哲学的脉络如读推理小说般抽丝剥茧呈现出来。因此,在我看来,只有深入学习并理解了哲学的精髓,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下,梳理好自己的生活、工作与学习。

时至今日,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国人,它是中国教育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个奇迹,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教育遗产,功不可没。通识教育又是这些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年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可用人才。

今天的我们对西南联大的追思似乎只能通过互联网影像资料以及些许典籍中记载的蛛丝马迹。我们也同样无法切身体会从那个时代走来的亲历者之切身感受。但是,西南联大作为一个远去时代的记忆,必将深深烙印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血液中,激励着我们奋发图强,不断在自己的领域开辟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西南联大哲学课(诸子百家之后,又一场思想文化的盛宴!爆款历史大号温乎 @温伯陵 重磅推荐!)》读后感(五):《无问西东》里的西南联大什么样?让诺奖得主告诉你

一、一张豪华师容的课程表

北大哲学系教授黄枬森,曾撰文回忆他在读书期间的课表。

“国文老师是沈从文,英语老师是李赋宁,物理老师是吴有训,中国通史老师是吴晗,公共伦理学老师是冯友兰。我还选修了数论和《庄子》,老师分别是华罗庚和闻一多。”

在哪里读书,能有幸见到这么豪华的师资力量?

答案是: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全名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存在于1937年-1946年。

1937年8月28日,“七七事变”后不久,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校长,接到了一封公函。公函要求:三校南迁长沙,联合组建长沙临时大学。

开学没多久,淞沪会战宣告失败,上海和南京依次沦陷,武汉危在旦夕,长沙唇亡齿寒。

为了保住文化血脉,学校决定“兵分三路,水陆兼进前往昆明”。

其中一路,需要完全徒步3600里才能抵达昆明,后人因此称之“中国教育史上最伟大的长征”。

这个说法并不过誉。

立校仅8年,西南联大共输送了3882名毕业生,这其中,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4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不少人惊讶这所学校存在时间之短,更多人震惊它培育人才之丰。

如果你没有听说过这个大学,也许你听说过它的一些校友。

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汪曾祺、何兆武、邹承鲁……

以上人物,全都师出西南联大。

杨振宁曾不吝赞美之词,称赞“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

这所学校究竟有怎样的魔力,让校友师生念念不忘,后人传颂至今?

由天地出版社出版的《西南联大通识课》套装书,或许可以为我们解答一二。

《西南联大通识课》套装书,分为文学、历史、哲学三本,收录整理了时任西南联大教授的13位大师的课堂讲义,为我们展现西南联大的教育水平和研习风貌。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权德舆

先生们的课堂讲义背后,是他们扎实的学术修养和文化底蕴,沧海桑田,大师们对于学术的执着和坚持,终将被历史铭记,传承不朽。

1.教授学问大

西南联大的国史课中,有一位老师不得不提,那就是陈寅恪。

他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

据说陈寅恪能用13种文字阅读,学问之博大精深,被傅斯年誉为“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因为百年难得一见地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陈寅恪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上这样一位教授的课,课堂承载的知识量可想而知。

据有幸听过的人介绍,陈教授上课,内容多涉及历史、宗教、语言等多领域,旁征博引,指点中西,能完全听懂的学生凤毛麟角,但依然座无虚席,像冯友兰、吴宓等教授也常常去旁听。

著名学者、翻译家许渊冲曾说:“哈佛大学也找不到陈寅恪这样的‘四不讲’教授。”

什么叫“四不讲”?

陈寅恪在上课第一天就曾对大家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我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正是因为有陈教授这样重视创新,深谙教育实质的大师,西南联大的课堂相当活跃,很少照本宣科。

开放的学术氛围,不光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和眼界,也反向促使了大师们挖掘自身潜能,从而成就自我。

于是在西南联大8年间,教师们除了育人,还炼己,写下了一系列领域著作。

是的,上述这些都是西南联大的任课老师,他们写下的这些论著,后都成为了各学科的奠基之作,共同撑起了中国教育界的一片天。

2.师生自由多

1980年代,沈从文出国访问,有外国人问他:“抗战条件那么苦,为何西南联大八年培养的人才,超过了战前北大、清华、南开30年人才的总和?”

沈从文回答了两个字:自由。

自由是不给学生额外压力——

1940年的学生心田这样介绍联大:“这里没有升旗早操,更没有纪念周训话,也不像别的大学,进去有一个月新生训练,灌输你什么校史和总裁言论。”

自由是让教师充分把握教学——

如果有老师对同一领域感兴趣,可以同时开课,任学生选择;

如老师推崇学说正相反,也不会因而由事及人,争得脸红脖子粗,如贺麟欣赏王阳明的“心外无理”说,反对理在心外,而冯友兰正好相反;

但在西南联大,不管是贺先生还是冯先生,都很受学生尊重。

联大学生、后成为清华教授的何兆武,评价“学术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自由”。

所以有学生即使论文通篇反对老师观点,但因质量较好,依然得到高分过关;

也有学生年纪尚轻,在课间聊起爱因斯坦的最新文章时,敢于批判“毫无创新”——聊天的两个人,一个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另一个成为中国半导体物理的开拓者,杨振宁和黄昆。

“一个好的体制应该最大限度允许人的自由。没有求知的自由,没有思想的自由,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创造力。西南联大为我们提供了这一切。”杨振宁这样说。

1946年,有三个女孩报考清华落榜,分别是梁再冰、冯钟璞、梅祖芬。

这三位姑娘的父亲,分别是梁思成(清华建筑系主任)、冯友兰(清华文学院院长)、梅贻琦(清华校长)。

其中梅祖芬距离清华分数线只差了2分,同学们都叫她去找父亲想办法。

梅祖芬回答:“正因为我父亲是校长,所以决无可能。”

铁面无私的背后,是西南联大教育者们于校于家的信念坚守。

他们认为“育才先育人”,育人的关键,则是铸造一份有底线、有信仰、知荣辱、懂进退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样一个广袤的精神世界建立,必须要有多领域的知识输入,以及来自师长的言传身教。

所以有了西南联大硬性规定“文法学院学生至少必修一门自然科学,可以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理学、地质学中任选。而不论文理工,所有学生都必修中国通史、西洋通史、大一国文和大一英文。”

所以有了电影《无问西东》里,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因为教官说的“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无畏、正义和同情”,毅然站出来,成为了一名飞行员。

蔡元培在《教育独立议》里写道:

让学生接受文史哲的通识教育,不仅仅是文化传承,知识输送,更是为了培养一代又一代人坚定的大局观和世界观。

只有让孩子获得逻辑、感受和想象的多方面心灵成长,才能在学成后,放任他去历练闯荡,也不必担心道艰且险时,他会失意崩溃、做错选择。

1946年,冯友兰撰写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碑文上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

著名作家茨威格曾在《人类群星闪耀时》里说:“一个民族,千百万人里面才出一个天才;人世间数百万个闲暇的小时流逝过去,方始出现一个真正的历史性时刻,人类星光璀璨的时辰。”

对西南联大每一位师长来说,这样的高光时刻,便是他们勤勉教学、耐心坚守的目标,也是他们对于后辈乃至整个民族的期许:“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