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日本及其历史枷锁》读后感锦集

《日本及其历史枷锁》读后感锦集

《日本及其历史枷锁》是一本由[美] R.塔格特·墨菲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4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及其历史枷锁》读后感(一):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

想要了解一个国家,就要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 这一本《日本及其历史枷锁》是由美国人R·塔格特·墨菲所写,作为一个在青春期时期就随着家庭移居异国的他来说,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东方文化与童年时期的美国本土文化的碰撞,更容易使他产生思想的火花,我想这也是这本书的角度非常独特的原因之一。 从有历史记载的天皇开始,一直到最后的2014年羽生结弦在花样滑冰中夺冠而大火,这是一个纵向而看的日本。不同于其他历史的写法,“枷锁”的内容部分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是作者自己这么多年来在日本的见闻以及看法。虽然立意很宏大,但是书中的例子却是以小见大,处处充满着细节。如果你对这个国家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会一点语言,就会理解作者所讲述的这些事情,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来看,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体现出他们的独特的文化。

而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历史,更要了解现在的历史。所以本书中对于过去的历史仅占了一半左右的内容,更多的是剖析现在的日本经济以及政治和文化。从出生就在中国的我都不敢说像作者说日本一样对中国有这么完善的了解,而作者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看清楚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枷锁所在,这个枷锁会塑造过去、成就现在、影响未来。

一本书中的序是精华所在,我甚至看到了作者在其中写到: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屡屡对日本感到悲观。但又由于在筑波大学的MBA课程中,又一次一次因为同时和学生对这种悲观提起了纠正,所以本书阅读起来的节奏就是波浪式前进的感觉。这本书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要素满满,而且说得也很大胆。例如社会中的“对矛盾冲突视而不见”、“花钱买拥抱”等等怪事,例如政治上的安倍政府,例如经济上的90年代的泡沫经济,例如文化上的辣妹、草食系男子等,每一个节点都可以找到自己曾经了解日本的那个窗口的映射,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作者在书中所做的总结与自己所了解的日本一一对应,甚至还点出了很多你不知道的事情。这本书真的内容很多很多,需要细细品读。

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当然,这本书仅是作者自己的观点而已,他大胆地剖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事情,将藏在黑暗中的事实拿到表面上来明说,甚至评论、分析。作者的口吻比较流畅,整部书非常有逻辑性,读下来一气呵成。作者的态度也比较微妙,看起来是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来冷静叙述,实际上是以夸代骂,相信对于日本历史比较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所在。

一个民族的特点的形成必然有它独特的历史渊源,所有一切说不通及怪异的举动和行为都可以在历史的形成中找到答案。学习历史有助于我们将更好的眼光放在未来,作为这个在海上的邻国日本,与我们有着太多的历史纠葛,未来两国之间的路要怎么走,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去思考。

《日本及其历史枷锁》读后感(二):了解日本的一扇窗户

本书从日本久远的历史入手,追溯至如今的日本现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的种种,是一本了解日本的很好的作品,推荐对日本感兴趣的朋友阅读。

书中有句话令人深思,“这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既能唤起社会的凝聚力和纯粹的人性尊严,又能培养出一个领导阶层,在明知日本地处地震频发带的情况下,仍不可宽恕地建造这种致命的能源站,然后又轻忽其危险性,其所犯过失已无异于犯罪?”最近,日本政府决定将核污染废水排进海洋,这一举动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通过此书,我们或许能够知晓日本为何会做出如此举动和其背后的目的。

《日本及其历史枷锁》开篇从江户以前的日本讲起,历史线延至如今的日本社会,包括时间长,历史久远。通过本书也能形成个人对日本历史的了解,例如,关于天皇,将军和武士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幕府之间权利的更迭,我们可以在脑海中形成更明确的历史体系。

有时候,我们会说日本的文化和中国有相似之处。不可否认,我们两国的文化在某些方面有相通之处,某个历史时期,我们是日本文化方面的“老师”,日本学习从我们国家传过去的政治体系和文化礼仪。日本学习外来文化,不仅学习中国,还向西方世界的国家学习。作者在第一章谈到,日本在历史的发展中学习他国的优秀之处,且活学活用,结合本国的国情和他国的优秀之处活用为自己国家的内容,有其自己的特色。

上面说到,本书涉及方面广,包括文化、经济、政治和生活等各个方面,我比较喜欢文化方面的内容,就常会留心这部分内容。《日本及其枷锁》中谈到了众所周知的《枕草子》和《源氏物语》这两部作品。大家或许和我一样,只知道这两部作品很有名,是能够代表日本文化的杰作,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看了这本书之后,就会了解到这两本书和日本文字也有密切的关系。日本文字包括汉字、片假名和平假名三者。在这三者文字使用早期,汉字常被大家广泛使用,而假名使用情况少。这两部作品是当时的女性用假名写出来的著作。在日本文化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书是大家了解日本的一扇窗户。

《日本及其历史枷锁》读后感(三):《日本历史及其枷锁》:过去的荣耀与幽灵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日本这个国家既无比熟悉,又格外陌生。熟悉无须赘述,同沐儒家、释家文化,汉字与假名的渊源,明治维新后走上的迥异的道路……陌生之处在于,中国读者对日本的理解,可能主要还是零碎而不成系统的,多集中在明治维新之后,以至于很难给出历史性的见解,换言之,是选择性地理解日本,是以自己为参照物理解日本,而没有将日本视作一个连续体,把握其本身的沿革。而不理解日本的历史,就很难理解日本的当下和未来。

在这种情况下,借助“他山之石”不失为一法,何况日本研究领域已经存在不少卓越成果,比如美国历史学者、日本筑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R. 塔格特·墨菲的《日本历史及其枷锁》。就像他的前人小泉八云,墨菲定居日本,同时拥有西方和日本两种视角,此外他还精通国际政治经济学,对日本在“二战”后的表现有着独到的研究,特别是著名的日本经济高速经济期,或曰“日本奇迹”。

鉴于日本在“二战”后期的废墟境地,学者和普通人难免好奇,日本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高速增长?这种增长,是否具有复制性?在墨菲看来,日本奇迹的原因有三:其一,美国的占领让日本省去了大笔开支,较为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其二,日本专注于经济发展,重建国家是优先事项,并发展出一套“高速增长体制”;其三,日本拥有敢于大刀阔斧推行经济改革、善于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的官僚,尽管这些官僚在后来的经济危机中的表现差强人意。

其实,在此之前的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同样完成了一项令西方瞠目的奇迹:原本有遭到殖民之虞的日本,一跃而为东亚强国,即便未能与西方平起平坐,至少避开了沦为殖民地的境地。而且,日本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的胜利,更让西方人不得不改变对日态度。同时,日本转而走上了一条对外扩张的道路,这条路此前为人畅想,但从未像当时那样近在咫尺。不过,明治维新的遗产,远远不止于此。

首先,明治维新是一次剧烈的社会变革。在大力发展军用工业的同时,原本的“四民体系”——由武士、农民、工匠、商人构成的严格的等级制——被打破,武士阶层逐渐走向没落,工商业者慢慢走上舞台中央,“二战”前的日本尤其如此。不过,倒幕运动主将,萨摩藩和长州藩的大名掌握着实际权力,不仅在明治维新时期扮演着重要角色,更影响着“一战”,乃至“二战”前后的日本政局。他们既让日本走上了西方人期待中的资本主义道路,又貌似让日本开化、实则部分阻碍了日本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其次,明治维新让天皇成为建构日本民族的核心。虽然就像世界其他地方的政变,倒幕运动最初以“尊王攘夷”为口号,企图推翻江户幕府,最终以“大政奉还”为终点,但熟悉日本社会的权力架构的读者都知道,天皇是一种象征,是政权合法性的标识,而非实际掌权者。政府名义上对天皇负责,实际上不对任何人负责。这考验着“二战”后审判日本战犯的法官,以及驻日美军最高指挥道格拉斯·麦克阿瑟。麦克阿瑟让天皇免责,默认了部分战犯的脱罪,这些人将在战后的日本政府中继续影响决策。

影响日本与中国、韩国等亚洲近邻的关系的一个问题,是日本对“二战”的态度。与承认、铭记、忏悔的德国不同,日本对“二战”持一种暧昧的态度。日本当局非但不否定“二战”时期的侵略历史,反而竭力淡化侵略本质,国家元首还动辄惨败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引起舆论哗然。在墨菲看来,这是日本的“受害者意识”作怪——认为日本也是“二战”的受害者,特别是原子弹带来的灾难,这种意识根植于日本缺少问责的政治架构,就像前文所述——象征性地对天皇负责,意味着不负责。

就像其他发达国家,21世纪的日本同样日新月异,或甚是显著或潜移默化地发生种种变革,因此,无论是当局,还是普通群众,都不可避免要对这一切作出回应。而在全球化的当下,日本作何回应显然不只关系到日本,整个世界都必然受其影响。然而,正如我们所见,虽然有过去的荣耀在身,但现在的日本依旧肩负诸多枷锁:日美同盟的界限在何处,终点在哪里?日本是亚洲的日本,还是欧洲的日本?要如何讲好“二战”的历史与今日日本的故事?

《日本及其历史枷锁》读后感(四):(转)日本“第三”及其历史“纸”枷锁

李翼。

1979年,在日本经济腾飞之前,哈佛的傅高义先生写了《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此书影响广泛,不仅是因为有预言的价值,也是东西方了解日本的一个明亮,透明又有洞见性的窗口。之所以说东西方,是因为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脱亚入欧(美)”,没准还可以这么说,就是成为在亚洲最西化的国家,或者是欧美最东方的国度,而最终的结果,是日本哪里都没被定位,接纳与自我归属,成了一个自认为独一无为,但在别人看来,又格格不入的民族与国家。但因为很多原因,广场协议签订后,经济泡沫戳破,迎来“失落的二十年”,但日本依然有它神秘,迷人与被神化的一面,而《日本及其历史枷锁》不是简单的“痛打落水狗”,或者干脆利落的站到《日本第一》的对立面上,作者R塔格特墨菲是日本筑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15岁随家人移居日本,还曾在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工作,长期为《哈佛商业评论》《纽约时报》等重要报刊撰稿,也就是说,一方面他有在日本实际生活的经验,而且不是成年后的旅游或工作,另一方面,墨菲教授又有在美国金融界供职的阅历,这双重经验,应该能更方便他在大洋两岸之间进行政治文化,特别是经济层面的观察与分析,而不只是依靠二手资料,或是直觉。

即使近年来去日本旅游,工作的中国人日益增多,但更多的人应该还是通过日剧,电影,动画,小说来知道或者“了解”这个曾有过巨大过节的“邻居”。这让我想起一件影坛轶闻,徐克导演到目前为止唯一一部动画是《小倩》,制作周期很长,据说最初是打算让台湾的动画公司做,但徐克导演对于台湾这边的制作能力似乎没有什么信心,于是又决定找日本人来做,但这回轮到日本人对于徐克导演的动画素养,没信心。也就是说,这是一连串的鄙视链,而在动画这边,相信就算是面对美国的顶尖动画人,日本这边还是有自信与底气的,当然不知道面对皮克斯,日本人会不会矮三分?但即便如此,也不难发现,日本一方面是动画强国,另一方面又是到目前最坚持二维动画的地方,三维电脑动画只是辅助,或者用来画背景而已……这应该也是日本的一大矛盾,或者“枷锁”,就是既先锋,又保守。而这种以矛盾为常态,甚至引以为荣的独特心态,在《日本及其枷锁》中也有更具体的提及。

还有一点所谓的美好误会,就是大家都一直把日本当成是保护传统文化,做得特别好的地方,尤其是京都,应该是去日本旅游不可错过的地方,被认为是唐文化的“流浪”与幸存之所在。但在《日本及其枷锁》中,小时候就移民日本的墨菲先生提到,其实京都也曾经历过大规模的拆除重建,虽然后来这种破坏式整顿被制止了,但造成的破坏,也是无可挽回的。我相信作者的讲述,而不只是不同人看事的角度不同,也就是说,其实对京都古城的破坏,比起北京城的大规模改造,两者可能没有本质的区别。区别只在于观察的角度,对于新与旧的辩证,以及负面作用的程度。

美国曾拍过一部电影叫《天皇》,讲日本投降后,陆军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出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对于各级战犯,包括天皇本人,如何处理的问题。这不仅是一个追责,泄愤的民族情绪问题,也是两个完全不同文化之间的在“不可抗力”的驱使下必须“兼容”的困境。而《日本及其历史枷锁》一书则更加具体与绵长,不是只针对一时一事,而是从江户时期的日本讲起,再讲到德川幕府,明治维新,中日战争,战后经济,以及当今的日本与世界……洋洋洒洒,试图厘清枷锁与成就,冒险与失败之间的非偶然性,我们印象中一般的枷锁可能就是三座大山那样的,只要推翻了,人民就站起来了,而在日本,问题可能更复杂与纠缠一些,有时候那种枷锁不是那么有形,甚至是巨大,不是把山移开,事情就解决,可能日本的历史枷锁,有时更像是《梅兰芳》里的那种纸枷锁,它看起来完全没杀伤力,不需要当回事,但只要一放纵,一冒进,纸枷锁就有分崩离析的可能。

《日本及其历史枷锁》读后感(五):日本“第三”及其历史“纸”枷锁

日本“第三”及其历史“纸”枷锁

1979年,在日本经济腾飞之前,哈佛的傅高义先生写了《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此书影响广泛,不仅是因为有预言的价值,也是东西方了解日本的一个明亮,透明又有洞见性的窗口。之所以说东西方,是因为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脱亚入欧(美)”,没准还可以这么说,就是成为在亚洲最西化的国家,或者是欧美最东方的国度,而最终的结果,是日本哪里都没被定位,接纳与自我归属,成了一个自认为独一无二,但在别人看来,又格格不入的民族与国家。

但因为很多原因,广场协议签订后,经济泡沫戳破,迎来“失落的二十年”,但日本依然有它神秘,迷人与被神化的一面,而《日本及其历史枷锁》不是简单的“痛打落水狗”,或者干脆利落的站到《日本第一》的对立面上,作者R塔格特墨菲是日本筑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15岁随家人移居日本,还曾在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工作,长期为《哈佛商业评论》《纽约时报》等重要报刊撰稿,也就是说,一方面他有在日本实际生活的经验,而且不是成年后的旅游或工作,另一方面,墨菲教授又有在美国金融界供职的阅历,这双重经验,应该能更方便他在大洋两岸之间进行政治文化,特别是经济层面的观察与分析,而不只是依靠二手资料,或是直觉。

即使近年来去日本旅游,工作的中国人日益增多,但更多的人应该还是通过日剧,电影,动画,小说来知道或者“了解”这个曾有过巨大过节的“邻居”。这让我想起一件影坛轶闻,徐克导演到目前为止唯一一部动画是《小倩》,制作周期很长,据说最初是打算让台湾的动画公司做,但徐克导演对于台湾这边的制作能力似乎没有什么信心,于是又决定找日本人来做,但这回轮到日本人对于徐克导演的动画素养,没信心。也就是说,这是一连串的鄙视链,而在动画这边,相信就算是面对美国的顶尖动画人,日本这边还是有自信与底气的,当然不知道面对皮克斯,日本人会不会矮三分?但即便如此,也不难发现,日本一方面是动画强国,另一方面又是到目前最坚持二维动画的地方,三维电脑动画只是辅助,或者用来画背景而已……这应该也是日本的一大矛盾,或者“枷锁”,就是既先锋,又保守。而这种以矛盾为常态,甚至引以为荣的独特心态,在《日本及其枷锁》中也有更具体的提及。

还有一点所谓的美好误会,就是大家都一直把日本当成是保护传统文化,做得特别好的地方,尤其是京都,应该是去日本旅游不可错过的地方,被认为是唐文化的“流浪”与幸存之所在。但在《日本及其枷锁》中,小时候就移民日本的墨菲先生提到,其实京都也曾经历过大规模的拆除重建,虽然后来这种破坏式整顿被制止了,但造成的破坏,也是无可挽回的。我相信作者的讲述,而不只是不同人看事的角度不同,也就是说,其实对京都古城的破坏,比起北京城的大规模改造,两者可能没有本质的区别。区别只在于观察的角度,对于新与旧的辩证,以及负面作用的程度。

美国曾拍过一部电影叫《天皇》,讲日本投降后,陆军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出任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对于各级战犯,包括天皇本人,如何处理的问题。这不仅是一个追责,泄愤的民族情绪问题,也是两个完全不同文化之间的在“不可抗力”的驱使下必须“兼容”的困境。而《日本及其历史枷锁》一书则更加具体与绵长,不是只针对一时一事,而是从江户时期的日本讲起,再讲到德川幕府,明治维新,中日战争,战后经济,以及当今的日本与世界……洋洋洒洒,试图厘清枷锁与成就,冒险与失败之间的非偶然性,我们印象中一般的枷锁可能就是三座大山那样的,只要推翻了,人民就站起来了,而在日本,问题可能更复杂与纠缠一些,有时候那种枷锁不是那么有形,甚至是巨大,不是把山移开,事情就解决,可能日本的历史枷锁,有时更像是《梅兰芳》里的那种纸枷锁,它看起来完全没杀伤力,不需要当回事,但只要一放纵,一冒进,纸枷锁就有分崩离析的可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