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国宝来了读后感100字

国宝来了读后感100字

《国宝来了》是一本由马菁菁著作,磨铁图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元,页数:4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宝来了》读后感(一):印刷不错

这本书,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定位它。因为单纯从文学性上来说,很水,压根没有多少有效性的文字。但你又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图片,非常棒,色彩还原度非常高,而且还有一些国宝作品的细节图。再加上纸张本身用得也非常好,综合下来,使得图书的价格就有些偏高。里面分门别类的收录了中国的国宝级作品,如果你之前对此不是很了解的话,建议搞一本看看,以后吹牛有资本嘛。

《国宝来了》读后感(二):本书的第一个三星书评???

限于作者的专业出身本身所介绍的国宝大体都是书画作品,所谓国宝的丰富性有所欠缺。介绍了诸多享有盛名的书法与绘画名作,又讲述了其背后的历史故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将如此多的绘画作品置于一起进行介绍,也能过看出艺术届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在不同时期的相应变化,体现着那个时代那类人的世界观。书画作为艺术领域的范畴,不单是技巧的比拼,创作者的文字修养与审美品味直接决定了作品的层次。总体而言,较快的翻完本书也算是有点收获,但营养不多,外加用黑白kindle读书画作品,体验更加一般。

读书摘抄: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一幅画就是一个世界,绘画秩序亦是历史秩序,是一个时代的世界观,随着时间不停向前,朝代更替,相应变化。

“流传有序”既是画作身份的标志,也是画作生命的延续。

皇家心中的理想世界是道教制造出来的仙界,文人们的理想世界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这也是院体画与文人画之后走向不同方向最核心的思想来源。

画画只为“写胸中逸气”,他们有先天优势,有文化,书法诗文无一不通。文人画不是简单再现客观事物,画出的乃是画家心中所感所想,一个人的文艺修养与审美直接决定了画的高度。

《国宝来了》读后感(三):《国宝来了》视觉和心灵的饕餮盛宴

这几天在看《国宝来了》这本书,除了文字以外,更多的是国宝的图片。将文字和图片结合起来,就像我的题目写的那样,视觉和心灵的饕餮盛宴。本书由见字、现场和山水三个部分组成。

见字 常言道 “字如其人,人亦如字”说的就是人与字,字与人,如鱼水相融,见字如见人。通过书写,可以了解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在古代,“字”说的就是一个人的书法。说起中国最独特的艺术,非书法莫属。从殷商甲骨文到如今仍在使用的汉字,几千年不断,这是华夏文明最有生命力的传承和见证。汉字之美,其实那既抽象又形象的间架结构,本身就是一幅韵味无穷的画,任何一种艺术都无法与书法相媲美。变幻莫测,这是对优雅最好的定义。书法便是优雅的象征,放佛被古人施了法术,让人着迷。

但是,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的广泛应用,很多人写东西已经不再提笔写字了,即使是偶尔的提笔写字,也会是“提笔忘字”。所以说,在科技发展的今天,科技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我们言归正传。说到书法,大部分还是首先会想到的是颜真卿、王羲之等大咖。同时,很多人还是会去临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将自然之美、人格之美融入书法,文章辞藻优美、行云流水,用笔出神入化。“王羲之将书法从楷书、章草彻底带入了行书世界,个性挥洒自如。”看过《兰亭集序》的人说,全篇有二十几个“之”字,没有一个“之”字是一样的,没有一笔重复,如同他眼中的自然宇宙,变化无穷。我们来感受一下。

天下第一行书,世间只此一件

据唐人何延之《兰亭记》记载,唐太宗曾痴迷王羲之书法。在唐太宗临死之前,曾嘱托儿子高宗,要将挚爱的《兰亭记序》一同封进昭陵陪葬。从此,世间只有摹本,真本留给世人想象。

我们再来感受下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颜真卿所祭祀的侄子名叫颜季明,是他堂兄颜杲卿的幼子。“天宝十五年(公元七五六年)安史之乱期间,颜季明随父亲镇守常州,父子一同殉国。”这是会有人问,父子一同殉国,为何颜真卿只祭侄儿不祭兄长?

据史料记载,唐军收复失地后,只找到弟弟颜季明的头颅,父亲尸骸已无缘再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颜真卿含泪写下了《祭侄文稿》,没人知道他是否见过侄儿的头颅。

真正临摹过颜真卿书法的人都会知道,颜真卿以骨骼端正的楷书闻名天下,但通过图片中的祭文可以看出,颜真卿一反常态,或许此时心中的愤怒和痛苦只有通过行书才能表达心中的情感吧。

颜真卿在这篇《祭侄文稿》里,越写越快,练笔之处,一气呵成。他反复斟酌祭文里的遣词造句,生怕用不准,对不起颜家父子在天之灵。所以从这份涂涂改改的手稿中暴露了颜真卿的心情,这份真挚与热爱是那些既工整又才华横溢的文章比不了的。

现场 通过现场这一部分的阅读,了解到“现场”是对人物静态的一个描绘。即使绘画的是一幅静态的场景,但是通过“现场”的描绘,使静态的人物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下面的这幅《捣练图》。

图中描绘了几位唐代仕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画家将仕女的眼神描绘的很传神,尤其是那位穿着红衣、在布下玩耍的仕女,即使不用画出来,我们都会知道这位是女的目光会落在何处。来一张局部特写。

《捣练图》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二楼的唐代展馆里也有展示

看似简单的构图,却在局部来一个特写,引领观众走入下一个空间或场景。

《步辇图》

《步辇图》以唐太宗李世民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这一重大事件为背景,表现了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使者禄东赞来唐迎亲并受到唐太宗召见的场面。

在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有步撵图雕塑

我们可以将图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左边:吐蕃的使者们;右边:唐太宗和仕女们。

唐太宗虽然不在画面的中心而偏于横卷的前半部分,但作者在构图上巧妙的处理,使以唐太宗为主的人物群体实际上处于画面视觉的中心,同时也以他为主构成了画面由内向外辐射的组合关系。唐太宗前方的三个使臣身上,他们虽然较之侍女们远离唐太宗,但其与太宗构成对应的视线,使他们乃处于更为重要的视觉地位。造型上选取了鞠躬时的动态,同时,三人的重心都略有后移,亦给人一种趋于不稳定的视觉感受。相比之下,既显示出使臣的恭敬,又衬托出大唐天子雍容华贵和大国的气派。

从绘画艺术角度看,作者的表现技巧已相当纯熟。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写照之间更能曲传神韵;图像局部也描绘的很传神,如人物所著靴筒的折皱等处,显得极具立体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

山水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的作者是黄公望。他每天白天去富春山里在山中云游写生,走到哪儿画到哪儿;晚上得闲画上几笔。所以这幅《富春山居图》黄公望总共花了三四年的时间才完成。作者在作画时,并不着急,灵感来了就画几笔,以随缘的速度慢慢“写就”。如黄公望自己所说:“画不过意思而已。”与其老老实实地表现山水,不如坐在山水之中,与之融为一体。

如果说《兰亭集序》贵为天下第一行书,那么《富春山居图》可说是“画中兰亭”。欣赏《富春山居图》时,很有代入感,尤其是被那出神入化的线条所吸引。

审美这东西是件很私人的事儿,一千个人的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不清道不明。只要跟从自己内心的感觉,喜欢就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