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鱼不存在》读后感100字

《鱼不存在》读后感100字

《鱼不存在》是一本由[美]露露·米勒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元,页数:23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鱼不存在》读后感(一):他用一根针来重建秩序

读这本书,让我想起了谈迁写《国榷》的故事:

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真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天启元年(1621年)开始编著,此后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处访书借抄,饥梨渴枣,市阅户录,广搜资料,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后陆续改订,积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撰成了百卷400万字的巨著《国榷》。据称此书“六易其稿,汇至百卷”。然而,顺治四年(1647年),《国榷》全稿被窃,谈迁又发愤重写。顺治十年(1653年),谈迁应弘文院编修朱之锡邀请,携稿赴北京,访问前朝遗老、皇室、宦官、降臣等,阅读公家档案,重新校订《国榷》,以三十余年编成《国榷》一书,署名“江左遗民”。(源自百度百科)

《鱼不存在:关于失去、爱与生命的隐藏秩序》讲述了大卫·斯塔尔·乔丹的故事,他是斯坦福大学的建校校长。之所以和谈迁的故事有相似之处,是因为大卫·斯塔尔·乔丹是一位分类学家,按照简介的话来讲,他是“一个执着于给自然世界带来秩序的人——他发现了当时人类已知鱼类的近五分之一。但他发现的隐藏生命蓝图越多,宇宙似乎就越想阻止他。他收藏的标本毁于闪电、大火,最终被1906年旧金山地震摧毁——那场地震让近千个装着鱼标本的易碎玻璃罐坠落在地。刹那间,他毕生的收藏毁于一旦。其他人可能已经放弃,屈服于绝望。但是乔丹检查了脚下的残骸,找到了他辨认出的第一条鱼,并开始自信地重建他的收藏——他用一根缝衣针将标签缝在鱼身上。当世界陷入混乱,他用一根针来重建秩序。”

作者在听到这段经历时,第一感觉是不太相信,甚至觉得大卫·斯塔尔·乔丹是个“傻瓜”,但后来她才意识到,大卫不管是坚持不懈、认准目标还是如何走下去,都是她所不了解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信念的力量,是为了赤忱的热爱不惜付出一切的决心与恒心。

因此作者写下了这部书,也是大卫树碑立传之作,正如评论家所说,“《鱼不存在》始于对杰出生物学家大卫·斯塔尔·乔丹的令人着迷的描述。然后非常出人意料地,有如此丰富的展开。这是一个关于科学与斗争、心碎与混乱的故事,用露露·米勒亲切而古怪的声音讲述。”

《鱼不存在》读后感(二):混乱与秩序,谁才是世界的主宰

试图在混乱统治的世界里建立秩序,是一件多么徒劳无功的事情。”

我想我们或多或少已经开始默认和接受这样的现实:

混乱与失序是世界的常态。

然而却恰恰存在这样一类人,对抗混乱、建立秩序是他们的主要工作。他们,是分类学家,负责让地球变得井然有序。

比如《鱼不存在》的主人公:大卫·斯塔尔·乔丹。

“斯塔尔”是他自己加进去的中间名,Starr,星星,他从八岁起,便仰望星空,试图弄清每颗星星的名字,为混乱的天空找到秩序。然后回到大地,关心“隐秘角落里微不足道的事物”。最后潜入海洋,鱼儿才是冥冥之中他的宿命。

那个时代,五分之一的已知鱼类是他和他的团队发现的,他为新的鱼类命名,把名字打在锡牌上,把牌子丢进保存标本的罐子里,把罐子堆起来。直到彻底的失序来临——地震。所有的罐子摔得粉碎,所有的秩序重归混沌,而他呢?他用一根缝衣针,执着的把标牌缝在鱼身上,他要对抗这种混乱,他要他的秩序屹立不倒。

我很难不去幻想这是一种怎样的画面,所谓孤勇,想来便是如此。

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下这个人吧! 大卫·斯塔尔·乔丹,美国分类学家,曾任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分校校长以及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还有呢?他是斯坦福夫人去世的最大受益人,更是优生学的狂热信徒,发表过恐惧种族退化的言论。

作者指出,这恰恰是由于他只增不减的乐观和令人发指的自信。更本质的是他对于自然阶梯的信仰,这个信仰引领他的人生,指导他的工作,在这个阶梯所建设的秩序里,细菌在下,人类在上,他要追求的就是不断向上。对这套体系,他深信不疑并不断自证想让所有人接受,“他把自己对自然秩序的信仰像手术刀一般在空中挥舞”。

大卫不想也不能放弃自己关于阶梯的极端信仰,因为那样会让他成为一个没有根基的人,会让他重新回到自己恐惧的混沌世界,会让他直面“你无关紧要”。

但是放弃了星星之后,你会收获什么呢?

虽然直到现在,我一直在讲的都是大卫其人其事,但是《鱼不存在》这本书并非单纯是一本人物传记。作者露露·米勒是一位作家、艺术家和科学记者,她在人生低谷中偶然读到大卫的故事,一度视其为“救命稻草”,想要借由他的故事重建内心的秩序,她沉入深海,却险些窒息,直到她发现鱼不存在,一切故事被推倒击碎,她浮出水面,收获新生。作者巧妙的将大卫的生平与个人的挣扎与困惑结合起来,使用诗一样的语言,且蕴含着丰富哲学层面的思考——如何在失序的世界里保持内心的秩序,如何面对我们不过去万千星辰中微不足道的一颗的事实?如何接受失去和崩塌?这本书没有直接的告诉我解法,但却在字里行间启发着我,拓宽了思考的边界,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观察世界和认识自己。

最后再跟随作者的脚步看看秩序(order)这个词,它来自拉丁语ordinem,直到18世纪才用来描述自然,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它本就是人类强行安装在自然身上的假设,统治者背后另有统治者,终其一生,我们要打破和摧毁它。

要记得,鱼不存在。

《鱼不存在》读后感(三):今年看过zui文艺的存在主义人文书籍

也许《白鲸》里追击莫比迪克、《老人与海》里与马林鱼搏斗的老人的故事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形式上演着,这本《鱼不存在》里的叙述的斯坦福大学建校校长大卫·斯塔尔·乔丹的人生,也足以用彪悍来形容。同样跟鱼,有关系,但他并不需要搏斗什么,他要解决的问题,是一项“对抗熵增”的行为,当一次地震,让他多年收集的几百条鱼类标本和写着鱼类名字的标签在倒塌中摔烂混在一起,多年的心血顷刻间从秩序归于混沌,面对巨大的混乱,科学家居然并没有表现出一点绝望,也没有放弃收集鱼类标本。我认为如果他早出生2000年左右,也许也会成为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大师,“拳击手不会因为挨了几拳就退出比赛”,生命中的不确定性是唯一可以确定的事,顺其自然的淡定与听天由命的区别就在于,你是否为了自己的目标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努力,如果你已经付出全部努力,事情还是没有成功,那就坦然接受结果,显然,这一次地震带来的多年心血付诸东流,并没有堵上所有的道路,他立马想到了补救措施,他找了一根缝衣针,凭借仅存的一些印象,把名字标签直接缝在鱼类标本的身体上,避免下一次弄混,“小小的创新承载着他的执念:他的藏品将会免遭混乱的屠戮,下一次混乱来袭时,他的秩序将屹立不倒。”新的《白鲸》《老人与海》故事产生了,大卫·斯塔尔·乔丹和故事里追击白鲸的船长和追击马林鱼的老人,是少言寡语的,但无论经历什么惊涛骇浪的危险,也执着于自己的目标,这种执着于庞大信念,从不向命运低头的人,真可怕。

有的读者可能会想,我没有如此远大的理想也没有什么过高的追求,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生普普通通的上班族,日常平静的生活就是我需要面对的一切,我也没有他们那种强大的心理,我看这本书,意义何在呢?其实没有人是一蹴而就变成现在的自己的。大卫面对重大变故的淡定心态,也不是一天养成的。他属于从小就有天马行空好奇心求知欲的孩子,8岁时候得到一本天体图集,只用5年就理清了星空秩序,颇为骄傲的他把“star”加入了自己的名字,就是“斯塔尔”,闲暇时他喜欢自己绘制地图,但是清教徒父母过着一种循规蹈矩的生活,从不放声大笑,每天勤恳劳作,他们接受不了孩子任何一点离经叛道的爱好,就把大卫绘制的地图都扔了。大卫表面上顺从了父母的管教,内心依然追求自己的兴趣,持续研究自然科学,后来当了老师,也各种受挫,哥哥、女儿、妻子、好友、学生的过早离世让他感觉生命无常。。。种种挫折打磨了一个人,人生可能有2种选择,第一种就是顺应了周围人的愿望,变成了一个不突兀的迎合的顺从的普通人,失去了棱角,一切都圆滑的让他人舒服。第二种,就是想大卫·斯塔尔·乔丹这样,承受一次次的打击,不动声色,不争吵不抵抗,但绝不服从,内心依然坚定追逐自己的目标,鱼类分类学,正如他老师对他的评价:他在解码上帝的计划,揭示生命的意义,很可能会从中找到让社会变得更好的途径。古希腊哲学家塞涅卡说:“拖延是对生命最大的浪费,它吞噬着每一天,它承诺未来而否定现在。”“在混乱来袭的时候,加倍努力,加倍反击。”遭遇的打击,没有让他有一丝丝留恋迟疑,他马上就会进入工作状态继续研究鱼类。

这本书的书写风格,非常独特,作者是一位美国记者叫做露露·米勒,她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又在自己的故事中,用第三人称视角去讲述大卫·斯塔尔·乔丹的故事。像一本传记更像一本日记,充满了哲学的意义,在谈到为什么会对大卫的经历感兴趣时,作者露露·米勒回忆起自己小时候与父亲聊天,她好奇生命意义的对话:

露露·米勒因为父亲在她成长阶段所给予的存在主义价值观教育,还有因为自己的错误断送了自己长达7年的真挚爱情,所以开始记录研究大卫·斯塔尔·乔丹,她在研究的过程里,仿佛找到了大卫人生经历与自己的一种映射,一种联系,“不管日子多么难,他们总能看到大卫,哼着歌在拱廊下行走。”作者从大卫身上,汲取了一种力量,一种专注自己事业的信念,在无意义的人生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

涅卡曾说过:“被琐事激怒的唯一原因是我们没有想到它们的存在。但所有获得之物都存在隐性成本。其实每个人心里都住着发号施令的国王,我们允许国王特权,但不愿意受到国王的迫害。”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卡夫卡称之为“不可摧毁之物”支撑着人不断前进。

今年以来,这是唯一一本多位朋友多次向我推荐的,据说是非常文艺的书,赞不绝口,有口皆碑,甚至有朋友称之为今年最好的人文类书籍,这两天读过之后,果然非常震撼,感慨颇深,决定好好收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