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十月之殇》的读后感大全

《十月之殇》的读后感大全

《十月之殇》是一本由[美]劳伦斯·赖特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月之殇》读后感(一):先知般的预言能力折损在刻意的阴谋论里

故事开始于印度尼西亚的孔戈里拘留营,一种未知的病毒正在无声蔓延并迅速夺走生命。不同寻常的死亡率引起了微生物学家、流行病学家亨利·帕森斯的注意。他独自前往病区进行调查,企图向全世界揭露一种新型病毒的真相。 依赖作者劳伦斯·莱特强大的编剧能力,这个故事以悬疑电影般的方式徐徐铺展在读者面前。一个被遗漏的感染者的麦加朝圣之旅成为了这本书的第一个神来之笔,无法估量的潜在感染人数,难以控制的病毒扩散范围,无一不是给本已经高度紧张的故事氛围再压上最后一根稻草。在经历了2020年新冠病毒的肆虐之后,这种“即将失控”的状态所营造出的紧迫和压抑,多少带着些切肤之痛。 劳伦斯·莱特用冷静克制的语言把读者带进了被病毒野蛮入侵后失序的世界,政局动荡,经济崩溃,用文明武装起来的人类被自己的恐惧肢解,只剩下鲜血淋漓的痛苦。作者在呈现这些画面的时候,精准得像是一部纪实报告。 最终对病毒溯源的处理也堪称绝妙——大自然“从她的基因武器库掏出点儿旧玩意更新一下”。 然而先知般的预言能力折损在刻意的阴谋论理。无论是美俄的生物战争还是于尔根“为其他生命代言”的谋划都高开低走,潦草收场,使故事原本磅礴的气势呈现断崖式的下跌。 “从公寓朝向江滨的窗户望出去,蒂尔迪能看见空荡荡的码头,河水冷漠地流淌,正如大自然背弃了人类。” 可到底是大自然背弃了人类,还是人类背弃了同类呢?

《十月之殇》读后感(二):2021年3月读书分享2

这本书还没读的时候我本人就很期待了,这本书讲述的是大流行病从被发现到爆发,最后研发出疫苗的全过程,在这个疫情刚刚稳定的情境下阅读,必然让所有人都很有代入感。这本书是虚构的,虚构出了孔戈里病毒,这个流行病的爆发时,每个国家都在猜测是不是敌对国家的阴谋,和现实世界是完全一致的,很多人认为是敌对国家的生化武器,本书的真实之处就在于此,完全符合现实生活中的逻辑,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这本书的写作下了很多功夫。本书还描述了疫情之下的美国,公益机构几乎处于被抛弃的状态,居民的正常生活也因为物品的匮乏二几乎处于崩溃的状态,社会秩序完全失衡,人们恢复了动物的本性,为了活下去可以不择手段。这让我想到了《失明症漫记》,这两本书描述的是同样是由于大流行病的爆发而引起的社会问题。

而且本书除了讲述疫情,还讲述了在疫情爆发情境下的各国之间的剑拔弩张以及战争的爆发,各国的政府高层人员把这次疫情作为侵略他国的好机会,战争和疫情的双重打击让每个国家都处于沉重的灾难之中。但是这一部分我觉得有点多余,战争部分主要讲述的是伊朗和阿拉伯,这一部分的目的我觉得除了引出美国和俄罗斯的冲突原因之外,还促使主角进入潜艇生活,从而研发出减毒疫苗,完全是为了主角光环而存在,俄罗斯和美国的冲突点已经存在了几十年,没有必要用这个方式去激化矛盾,在这种全世界都笼罩在疫情的阴影之下的情况下,民众肯去打仗的几率并不大,所以这一部分我不是很喜欢。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本书对于医学方面的概念解释过于专业,可能一些没有这方面知识储备的人读起来有点吃力,或者直接跳过这些过于专业的医学解释会比较好。

总的来说本书对于疫情爆发的预测是很准确的,这一点来说就值得大家去看一下这本书,因为这本书除了我们现在在社会上看到的问题之外,还有更多的思考,也有更糟糕的可能性,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

《十月之殇》读后感(三):真实的想象,但缺少细节

截止2021年3月14日,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球确诊数字达到1亿2千万,此时全球人口约为76亿,也就是说,平均每63人就有1人感染此病。这不禁让我思考:若是2020年初,有人告诉我,有一种病毒将在全球肆虐,夺去超过200万人生命,我会相信吗?

或许有的人天生就愿意提前去思考危机到来的时刻,就像罗兰·艾默里奇指导的《2012》中描绘玛雅预言成真的世界末日景象一般,本书作者、《纽约客》著名撰稿人、剧作家、编剧劳伦斯·赖特于2019年创作完成了这样一部作品:《十月之殇》,竟奇特地与新冠疫情有重合之处。

故事的起点发生于印度尼西亚的一个同性恋拘留营,多人死于急性出血热,本作主角亨利·帕森斯作为闻名全球的微生物学家和流行病学家代表世界卫生组织前往调查。来到现场的他才发现,情况远超他的想象,驻地医生的惨死现状让他担心,有一种堪比埃博拉的新型病毒感染已经在此地蔓延,然而这时,载他来的当地出租车司机却突然消失了。

事实上,司机班邦是一名虔诚的教徒,他已前往麦加参加一年一度的朝圣,后续的发展很容易想象:感染了病毒却不自知的他在人群中扎堆,亨利出于对他行动疏忽的愧疚感前往沙特阿拉伯,在朋友马吉德医生(同时也是沙特王子之一)的帮助下,面见国王并请求暂时封闭麦加,避免疫情扩大。遗憾的是,当地人的反抗,医护条件的限制,沙特与伊朗之间的争端摩擦等各种因素同时爆发,最终事态一步步朝着亨利最不想看见的方向前进……

本作最大的亮点之一,无异于作者对美国当局以及美国在疫情感染下的描述,在这简单举书中3个例子:

其一,主角亨利的妻子看望自己再养老机构的母亲,却发现护工人员早已逃亡,自己的母亲和周围的老人们处在等死的状态,这也是现实生活中美国真实发生的新闻;

其二,在麦加已陆续死亡多人,疫情还未席卷美国之时,卫生部曾希望能尽可能停摆所有交通运输,关闭边境,叫停所有娱乐场所,督促所有人居家隔离。然后,恭喜她的建议没被采用,后期美国死了几百万人……这不禁让我想起《是,首相》里的著名台词:……第四阶段,或许最初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真诚建议《是,首相》申遗。

其三,为了尽早让大众相信政府能够应对这次疫情,副总统强制让卫生部拿出尚未完全经过反复检验的血清,总统也在第一批注射人员里,然后全国人民成功看到总统正说着“我们没事啦!”一遍眼睛流血……嘶,这场面,有点美。

还是美国人了解美国人呐。 但是书中也很明显能看到,作者虽然想象出疫情的开端,以及它如何蔓延肆虐,传播到全球,却无法展望人们如何应对这场疫情,于是你可以在书中看到:所有的人都混乱无序,故事每发展一段时间就突然跳跃,多线穿插却没能形成相互呼应,主角的存在从一开始推动故事以及研究病毒的角色,逐渐转化为典型的家庭至上主义,大篇幅描绘主角的童年和跟妻子的感情,可惜我们并不理解这些描绘有什么意义,因为它并没有让主角升华,不如说比起主角,沙特王子马吉德对自己坚信宗教还是走向世俗的自我矛盾与思考还更让人动容。

甚至到最后,作者为了要收尾,让主角一个呆在安全且仪器备全的地方几个月都没有进展,全世界研究团队都研究不出成果的时候,他被迫躲在一艘海艇里靠着船长的几只鸟儿和简陋的设备就研究出来抑制剂,就离谱儿。

在看本作之前,我本身是希望看到更多关于人性的刻画和人们在疫情下顽强生存的画面,只可惜作者喜欢讲家庭爱。或许,我不该对作者如此苛刻,毕竟,他大概率是真写不出来。

《十月之殇》读后感(四):给《十月之殇》翻译纠错

原文:

译文:

纠错:

“the foreign service”是美国职业外交官队伍的总称,这里结合上下文可以译作“曾作为外交官工作三年”或者“曾在外交系统工作三年”。

原文:

译文:

纠错:

“the administration”指美国联邦政府的行政分支,也指行政分支的首长—总统及其班底,经常与总统名字组合,表示“某某总统为首的一届美国政府”,如:the Obama administration(奥巴马政府)。结合上下文,更好的译法是:“蒂尔迪非常清楚本届政府的私刑队会去收拾向媒体爆料的人。”

原文:

译文:

纠错:

海底电缆。

原文:

译文:

纠错:

“任何情况下”虽然是“in any case”的字面含义,但用在中文中较为奇怪。结合上下文,更好的译法是: “他们被空运到距华盛顿特区近八十公里远的地方,不少人干脆拒绝离开家人,一个人甚至已经病重得无法前往(无论如何,出现症状的人反正是禁止离开的)。”

原文:

译文:

纠错:

“lies are rarely held to account”译文与原文意思完全相反,正确的翻译是:“撒谎绝少会被问责”或者“谎言绝少会被拆穿”。

原文:

译文:

纠错:

in Iran结合上文,是指俄军在伊朗没有军事存在;service这里是动词,意思是“维修、保养”;“所以这是我们唯一的缔约”这句与前句意思连续,应该用逗号;“obligation”应该译作“义务”。结合上下文,更好的译法是:“我们在伊朗没有军事存在,”他在福克斯新闻网记者克里斯·华莱士的采访上宣称,“我们向他们出售军事装备并提供维修保养,我们对伊朗的义务仅限于此。”

原文:

译文:

纠错:

gall除了“胆汁”,还有“厚颜,无耻”之意。这里讲话人说“imagine the gall”,结合上文,更好的译法是:“普京一直把孔戈里病毒归咎于我们,”蒂尔迪说,“真是贼喊捉贼。”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