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枉死城事件读后感锦集

枉死城事件读后感锦集

《枉死城事件》是一本由时晨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020-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枉死城事件》读后感(一):冠冕堂皇的杀人动机之下是家族遗传的施虐欲

我个人觉得是本书是时晨目前为止最好的作品了,比他新出的《侦探往事》强很多。可能是因为我比较喜欢机械诡计,书里地宫部分的氛围营造得很不错,不过我看书过程中认为的凶手(基于第一案和凶手身上没有水渍),却只是幕后Boss。那个304房间的故事可以单独列出来写一个中篇了,总之很遗憾王珏同志英年早逝,希望他死之前留下了足够多的建筑~

扣一星是因为三观问题,我觉得作者,或者说韩晋的三观有点歪,我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会对袁秉德心生向往,又对本书的凶手充满怜惜,在我看来这俩人都是十恶不赦。首先袁秉德自比阎王,按照自己的意志高高在上地对世人行施奖罚,本就已经大错特错,不容于法制社会了;此人还更进一步,不仅仅是把人杀掉,还要残酷地折磨人,说得冠冕堂皇,还不是为了满足自己施虐的欲望。作者前文特意写到了袁嘉志是一个S,也就是说袁家很可能遗传了施虐者的血统;这一点也体现在凶手身上,凶手杀害袁嘉亨的手法很变态,袁秉德把博物馆传给凶手,也是觉得凶手是懂得欣赏这些刑具的人吧。我认为赞同这种反社会的行径是侦探小说的大忌——袁家三姐弟无论如何罪不至死,凶手却因为之前的经历,带入审判者的角色将他们以及无辜的夏律师虐杀,韩晋居然还能表示理解并怜爱凶手,让人无语。而且袁秉德的父爱很奇葩,爱的孩子带着她一起杀人,不喜欢的孩子让他们离得远远的,遗产里只分钱给他们……

《枉死城事件》读后感(二):品读《枉死城事件》

这是时辰最新的一部推理小说,风格上有些日本推理小说的风貌。有日式的家族仇杀和封闭推理环境,还加入了许多中国元素。小说的设计还是有点令人怀疑的,很难归类为本格推理小说。不过小说的基础理论还是很新颖的,尤其是房间门和地线间缝隙很大的设计很有意思,有回味的感觉。 作者的文笔还是很棒的,但这部小说在情感上还不够打动人心。相比来说算不上作者的上佳作品。 我很喜欢小说序章中的故事,直接暴露人性的描写会更引人入胜。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是逐渐深入的,但由于篇幅的原因,很多人物不能深入刻画,人物性格单薄了些。不过我也突然理解了一些创作作品的做法,影视也好,小说也好,都会在故事中硬添加些爱情桥段。即使爱情很突兀,但人物会变得更立体而全面。所以小说中的韩晋要比主角陈爝讨喜的多。另外作者对凶手的结局设计是不令人满意的,可能不合我的胃口吧。 小说整体效果很好,给人一种别开生面的感觉。还是推荐大家阅读。

《枉死城事件》读后感(三):此岸与彼岸的“前定和谐”——酆都

所以,本文的标题不仅仅是在说人间与地府、精神与实体的前定和谐,也希望作者能够找到独属于自己的中转机构,实现中国民俗与本格的签订和谐。

一、总体评价

先谈谈给出评分的理由吧:

+ 陈爝系列,作者越来越找到了自己的创作“节奏”,读起来非常顺畅

+ 延续傀儡村风格的宏大诡计风格

+ 诸多中国古代民俗怪谈

+ 作者对冒险情节地创作驾轻就熟

- 从序章结束到进入主诡计现场那部分节奏有些拖沓(但进入主诡计后节奏起飞)

- 凶手比较好猜,隐约觉得作者很偏好这种凶手设计风格,但不影响整体观感,毕竟本格小说重在诡计,而不是凶手。(同样地还有唐探3很多人说一打眼就知道谁是凶手,但其实我觉得谁是凶手在这种作品中根本不重要。高考数学压轴题我们就算用洛必达得出了结论,写在卷子上也最多只有2分的安慰分,过程分才是大头。)

二、一些漫谈

在全书的开头,作者表达了陈爝的死亡观,这部分虽然只有短短地一页,却不仅进一步丰满了陈爝形象(毕竟是系列续作),而且暗合本书主题。在这一部分中,作者用现代科学的方式表达了死亡是人类的宿命(端粒酶的存在),却也是人类的幸事,正因为这种原罪一般的,无法克服无法挣脱的死亡的存在,人类才会正视生命的价值,在须臾的人生中寻找自我。

而陈爝可能正是因为了解死亡,接受死亡,珍视每个人生命的价值,才会以数学教授的身份多次将自己陷入险境,深入一个又一个暴风雪山庄。

本书的故事中穿插了许多对古代刑具和古代残忍刑罚的介绍,也许会引起一些读者的不适,但结合陈爝的那句话,却也可以引起简单的思考——比如,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处在生命的流逝中,残酷的刑罚会加剧这种痛苦,加速生命的流逝,可是为什么有人以此为乐?

接着来说说一些漫无边际的遐想,作者在本书的民俗内核是酆都的故事,这个故事倒引起了我的一些好奇。在我的理解里,或者说在本书的故事里,酆都城下的地下室是沟通“人间”和“地府”之间的一个中转机构。我想着想着突然发现这和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不谋而合!

古代的中国人为了寄托哀思也好,为了承载道德也好,愿意相信(或者人为创造)了一个地府的概念,但同时又不敢或不愿意创作一个时时刻刻无所不在都能与人间沟通的地府,所以要创作一个中转机构——酆都。每年的固定地点固定时辰,地府和人间可以借由这个中转机构互通有无。

同样地,笛卡尔由于唯理论的哲学立场,必然导致心物二元论,可为了解释心物之间这仿佛与生俱来的,天然的前定和谐,笛卡尔提出精神与实体是通过人脑中的松果体来进行交互的。

就这样,中国古代民俗和西方近代哲学通过这种奇怪的方式相结合了!

陈爝系列的书我读了四本,按顺序分别是《黑曜馆事件》、《镜狱岛事件》、《傀儡村事件》以及《枉死城事件》。按照本人的喜好,依次排名是傀儡村、枉死城、黑曜馆、镜狱岛。

作者的后记让我颇为感慨,作者说自己正试图寻找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本格创作思路。我认为作者不但在这么做,而且已经十分接近成功了,毕竟按照这种创作思路已经有了傀儡村和枉死城两部高质量作品。(以下为个人爆论,起码在我看来这种将民俗以及本格相结合的风格比日本新近流行的玄幻丧尸流的本格要靠谱)。

所以,本文的标题不仅仅是在说人间与地府、精神与实体的前定和谐,也希望作者能够找到独属于自己的中转机构,实现中国民俗与本格的签订和谐。期待后续的陈爝系列,我会继续支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