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清闲浮生慢读诗经典读后感有感

清闲浮生慢读诗经典读后感有感

《清闲浮生慢读诗》是一本由刘杲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2020-10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清闲浮生慢读诗》读后感(一):诗歌欣赏与文史考据皆不成

偶然在书店翻到这本书,喜欢作者不轻视汉魏及之前的选诗路子,但是细看一些篇章后颇失望,后面的草草翻过,无甚收获。

当在讲《诗经·郑风·褰裳》时,作者长篇大论去把一个优美又率真的爱情民歌解读为政治讽刺,还以诗句被政客在外交场合使用作为证据,岂不知古代文人常以女子自比,引用和创作女子视角的诗歌是常有的事。在后世思想一统的大环境下,少见这种有自然之情、山歌一般纯真烂漫的作品,这倒也罢了,而如朱夫子等道德家们再回过头去批评这些稀罕之物为淫诗,真是贻笑大方了。 在屈原《渔父》一段,渔父关于水浑浊的观点虽距孔子甚远但却是符合庄子的人生态度的,所谓:“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亦与之为无町畦”。这不是出于圆滑而是源于绝望,是绝望下的另一个人生方案。作者简单批评之为不符合孔孟的乌合之众代表,颇为偏颇。而作者对于乌合之众不值得屈原爱,所以屈原不是爱国诗人的理解,显示了作者并不了解那个时代的国只是贵族的国、“爱国”只是士大夫贵族的责任和特权而与庶民无关。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作者不去欣赏优秀的起兴带给读者的悲怆苍凉的英雄气,而是从《史记》记述讲到小说情节,得出易水寒的不是别的而是为猪队友心寒。最后竟还要从阶级观出发批判贵族把义士当棋子。作者离诗歌赏析远矣。 如果作者本意是在做诗词背后的历史、文字考据的话,则无甚高论。如果作者着眼于诗歌欣赏,又何必做这么多没必要的衍生解读和附会。

《清闲浮生慢读诗》读后感(二):《清闲浮生慢读诗》:读诗是一种享受,更是一场让岁月生香的修行

作者:喻为初 原创不易,且看且珍惜 有些诗,适合很多人围坐在一起朗读;有些诗,适合一个人的时候安静的读。 而独自读诗是一种享受,能够让时光静谧,于字里行间感受文字之美,感受内心的宁静。 人们常说:“人生还应该有诗和远方”,如果远方太远,不如就品读诗书,因为诗里就有远方。 且读诗能够观天地、见众生,就像是一场修行,让岁月生香。 所以,闲暇之余,不如找一静处,品一壶好茶,慢读一本诗书。 近来,在读刘杲老师的新书《清闲浮生慢读诗》,从古典诗歌《弹歌》,到春秋时期的诗经、楚辞;从汉末曹植的《七步诗》,到诗佛王维的《红豆》;从北宋欧阳修的《蝶恋花》,到宋末李清照的《声声慢》…… 作者精选三十多首诗词,将它们抽丝剥茧、层层剥开,向我们展露出三千年古诗的精致与风华。

01

据中国古代文学史记载,《弹歌》被视为最早且最短的诗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短短八字却真实反映了原始社会的狩猎生活,句短调促,节奏明快,读来甚有一番情趣。 这种最早形态的诗歌文字虽有千年之隔,却仍然能感受到诗词的温度与魅力。 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诗词已经陪我们走过了上千年的时光,在历史的书卷中,它始终是那无法抹去的光辉的一页。 而《诗经》作为第一部诗歌总集,来自一个遥远的时代,那时候,我们的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勤勤恳恳,那时的时光很慢,他们喜欢唱歌,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惊天动地的人物,只有田间的草木、河边的鸟儿。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句想必大多数人都读过,出自《诗经·周南·关雎》,采用“起兴”的手法,表达了青年男女最朴实无华的爱恋。 它最为动人的地方在于它不高深难懂,而是充满生活气息,它质朴地将人间的喜怒哀乐都融进了诗歌里。

02

出生于东汉这个社会动荡年代的曹植,尽管出身于军阀世家,可是他并不留恋于权利,反而是醉心于文学。 他这一生都不如意,先是洛水河畔惊鸿一瞥,却不曾想只是南柯一梦,一生都求不得心上那个人的曹植,伤感痛心。 绵绵不尽的思绪,勾起他心中无限思念与挂怀的人和事,他将自己的孤独与哀愁都写进了《七哀诗》。 后又因一生的理想抱负无法实现,加之政治上的明争暗斗,亲人兄长的逼迫陷害,又写下了脍炙人口,可歌可泣的《七步诗》。 而有着同样爱情困苦的唐朝诗人王维,他用一生都在思念着心里的那个人。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能够写出如此相思至骨的文字的人,一定十分深情细腻吧。 在其妻子去世后的那三十年,王维一直都是一个人,不曾续弦。几十年如一日,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

03

词牌名为《蝶恋花》的词有很多,但我偏爱欧阳修的那首,“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叠用了三个“深”字,景深、情深、意境深,这深深的庭院,埋藏的是一个女子无尽的落寞。 作者以细腻委婉的手法通过描写上层妇女的闺中情思,抒发了个人抱负得不到施展的感慨。 就连善用叠词的女词人李清照也十分喜欢这一句,并用在了自己的词《临江仙》中,“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可能那深深的庭院,埋藏着李清照自己晚年无尽的悲伤吧。她将余生对丈夫全部的思念都写进了这反反复复的叠词中,尤其是那首《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开篇即连下十四叠字,如倒倾鲛室、明珠走盘,以奇特的音情和创意称绝千古。 在读这句诗词的时候就会感觉到仿佛是一个充满哀怨的女子正在抽泣,字字句句都让人感觉婉转凄迷。 这个时候的李清照孤身一人在他乡度日,完全没有了少女时期的天真烂漫和结婚初期的浓情蜜意,丈夫的去世、国家的破败和一个人的孤独寂寥都被李清照写进了这首词当中,怎一个愁字了得!

04 有诗意的生活是最快乐的,如今是个浮躁的社会,不少人受物质的诱惑,没有闲暇欣赏生活,没有宁静将生活过得雅致了。 如果一个人能在空闲时间读点诗词,可以使人的精神更丰富些。 人生需要享受物质生活,人生更需要精神享受,人生也需要有诗意一般美的生活。 同时,诗词是追求,也是修行,在平静的岁月里能够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也是难得的。 愿吾生静好,在读诗的曼妙中能抵岁月漫长。 作者简介: 喻为初,一名95后宝藏女孩,多平台原创作者,虽然慢热,但很保温,正在努力码字中,期待着遇见更好的自己!

《清闲浮生慢读诗》读后感(三):《清闲浮生慢读诗》:读诗是一场难得的修行

说起诗词,好多人可能会觉得,现在这个年头,读诗有什么用啊?

碎片化的时代,我们每天接收大量的信息,很难有空去静下心来读一两首诗。

但读诗是可以让人心静,在你浮躁的时候,花一点时间去读诗,你便会沉醉其中,用心感受诗人当下的心境与情感,你会从诗中发现很多令你眼前一亮的点。

最近在读刘杲老师的新书《清闲浮生慢读诗》,我了解到很多关于诗词的发展历史,很多经典诗词的故事以及从故事中窥见当事人的心境。

全书40万字,每一个字都能够看出作者对诗词的敬畏及热爱,他对诗词的考究不但能够以生动的语言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甚至具体到每一个字、词的用法与讲究,细致入微,令人赞叹。

虽然是厚厚的一本,但看起来完全不会觉得枯燥,反而多次被作者的文字打动。

《吴越春秋》里面的《弹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短最早的诗歌,全诗只有4句,每一句两个字,没有主语,因此极其考验创作者对文字的把控能力。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古代的炼字艺术。

所谓炼字,就是对文字的锤炼、打磨,令文字产生更好的表达效果。

读这本书时,不由得对古代文人对文字的敬畏十分敬佩,有时候一个字写不对都会用大量的时间去揣摩、推敲,让它达到最佳的效果。

也难怪白岩松说:“诗歌里浓缩了最精华的中文。”

文字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大量的内涵,单个的文字也许没有什么魅力,可一旦把他们进行有趣的组合,就会产生惊人的效果。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语句流传到今天依旧被人口口相传、不绝于耳的原因。

说起叠词,最著名的大概就是李清照的《声声慢》了,开头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4字叠词运用得极其绝妙,很多文学大家评论其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有如神来之笔,是表达手法上的一个创新。

而作者也给予了相应的解释,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不光是指自己的悲惨遭遇,也为很多有苦楚的人表达出了他们自己的心情。

生而为人,谁没有经历过一些大大小小的难事呢?大家看到这句话就仿佛看见自己一样,虽然说每个人的遭遇是不一样的,语言是能够引发共鸣的。

看这本书的时候,经常会想,关于文字的创作,无论是诗词还是散文,无论是小说还是新媒体文章,大体的逻辑都是相通的。

就像炼字,是文章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尤其是细节的地方,一个词语的替换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我们对于遣词造句上面下的功夫越深,文章的质量自然也会越高,这些读者都是看得见的。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难得的修行,那我想说,读诗也是一场难得的修行。

读诗的过程,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没有太大的用处,但我认为,读诗会收获新知,会汲取古人的智慧,会对自己的文字创作有启发……

在人生中的闲暇时光,我们若能够利用方寸时间,走进诗歌的世界,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很多人知道,陶渊明是历史上有名的隐士,人们欣赏他辞官归隐的态度,羡慕他“采菊东篱下”的生活,可却从未真正弄清楚他为何隐居。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一段小序,“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以免去职。”

比自己小3岁的妹妹的突然离世,令他对生命有了不一样的思考。

他感叹的人生苦短、生离死别,便开始思考自己的后半生究竟该如何度过。

他选择隐居,是为了糊口,也是为了寻得自己的一方天地。

既然在朝廷做官是为了利益,归隐田园也是为了利益,那何不潇洒一些,选择后者,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只有放弃一些东西,才能够得到一些东西,有舍才有得。

反观生活中的很多人,总是死死抓住手里的东西不愿丢弃,但往往既丢了熊掌,也失去了鱼。

读诗使人清醒,从古人的故事中,我们总是能够发现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

曹植曾写过一首著名的《七哀诗》,将其一生的哀苦都写进诗中,被无数文人咏叹。

作者借一个思妇的角度,表达出丈夫十余年外出远行,留妻子一人守在家里,苦苦等候丈夫归来却又无望。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意思是,夫妻两个人就像尘土一样,因为分离而有着不一样的命运起伏。

丈夫犹如飘荡的尘土,随着风在外游荡,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归家。

而妻子却像是混合着泾河水的泥土,一直独居却难有自由,心中愁苦。

夫妻二人都是土,却有着云泥之别,命运背离,不知何时才能相聚。

短短十个字便将这样的关系表达得极其生动具体,令人叹息。

仔细想想,这句话放在今天来形容夫妻两人的关系,依旧很经典。

比如,有的夫妻常年两地分居,丈夫在外打工赚钱,妻子在家照顾孩子与家人,有时候可能一年连一面都见不上。

这样的情况,又怎么能称得上是一个家庭呢?

再比如,夫妻二人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但是两个人貌合神离,丈夫嫌弃妻子爱唠叨爱管自己,妻子嫌弃丈夫不干活不懂得心疼人……虽然身体的距离没有多远,但心的距离却隔着十万八千里。

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是生活的悲哀,也是一个家庭的悲哀。

所以很多诗歌,看似是在反映几千年前的现象,其实也是无时无刻不在暗示着当下。

我们今天搞不清楚的许多问题,很可能在千百年前的古人已经为我们找到了答案。

读诗,就是一个不断发现与探索的过程。

《青青河畔草》是一首以爱情写人情的诗歌:

一诗歌描写了一位少女曾经是青楼女子,渴望拥有真正的爱情,过普通的夫妻日子,但却无法与心爱之人厮守。

整首诗看似在写爱情,写一个少妇的思念与愁情,可诗人将爱情与人情联系起来。

相爱是爱情,而厮守却是人情。

诗的格局不拘泥于男男女女的爱恨情仇,而是上升到人情的共鸣。

“空床难独守”可谓是大多底层妇女的无声呐喊,这就是很普通的一个生活片段,却无处不在彰显着社会的现实。

我很喜欢书中的一句原话:

我们的生活,总会经历无数好与坏,但能短短凝练成几个短句的,唯诗歌莫属。

诗中的人生,与现实的人生,总是相互映射。

人生有太多宝贵的场景,需要用诗的形式记录下来,而人生也有太多的遗憾与悲伤,需要用文字抒发。

就像李清照,前期与后期的文风完全是两种风格,幸福的时候词里也满是欢乐,洋溢出来的全是美好,不幸的时候也只剩文字相伴,将内心的苦闷、悲痛与无奈写入诗中。

也甚好,还有文字可以相伴,否则她这一生啊真的不知道会变为什么模样。

有句话说:

深以为然。

健身不可能一两天就看到效果,读诗也一样。

短期内好像没什么作用,但长期坚持读诗,会给自己的心打开一个新的窗口,被更多的阳光雨露滋养着,我们看世界的角度也会多那么一些。

就像有时候,我们看到一句话就会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历史的沧桑、岁月的流光以及现实的骨感,我们都能从诗中挖掘,也会深切地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汉语的博大精深。

人生一世,能够与诗相伴,是一件幸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