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偏爱读诗的荒谬》读后感摘抄

《我偏爱读诗的荒谬》读后感摘抄

《我偏爱读诗的荒谬》是一本由廖伟棠著作,一頁folio | 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偏爱读诗的荒谬》读后感(一):纯主观评价,杠就是你对

怀着期待看完了,但是发现和自己所想的并不一样,可能也是本身立场的不同所致。

诗太主观了,不论是写诗的人还是读诗的人,并不需要太多标准式的解读。读诗是特别私人化的体验,能否从诗句中获得一些共鸣,纯粹是不能判断或预测的。

客观来说,作者从细分的不同角度来给现代诗分类和解读,确实给读者提供了很多切口。(每个人对诗的解读各有千秋,不能将其作为标准化读本就是了)

当然并不是觉得毫无用处。这个小册子中让我获得感悟最深的是政治隐喻或时代讽刺的相关诗的解读(比如写痖弦的部分),因为缺乏相关的生活体验,在了解时代背景之后再读诗,尤其就能发掘更多的悲哀和力量。忍不住摘抄(一九一一年党人们到了武昌。而二嬷嬷却从吊在榆树的裹脚带上,走进了野狗的呼吸中,秃鹫的翅膀里;且很多声音伤逝在风中,盐呀,盐呀,给我一把盐呀!那年豌豆差不多完全开了白花。)重复第三次的(盐呀,盐呀,给我一把盐呀!)在此刻的情感爆发就令人觉得悲怆。

看了书里作者自己的诗,个人并不太喜欢,整首诗里的意象太满了,拥挤着没有留白的空间,在看完书之后,更有一种作者在炫耀自己的学识的感觉。

《我偏爱读诗的荒谬》读后感(二):这夜晚多么明亮

“诗歌是一种无比亲近的事物,它在我们身边,给我们提供智慧、美感和更深刻的感受。虽然它写着遥远的事物,但总是把遥远的事物拉到我们身边来。”廖伟棠这里的工作,就是试图把现代诗拉入我们的生命,或者,把我们的生命拉入诗歌,澄清对现代诗的种种“误解”,用诗歌召唤出生活的种种面孔的诗意,同时让这些诗意为诗歌辩护:诗歌不是怪物,而是让生命更被值得认真对待的魔法,是这如梦如幻如电如露的世界中的真实。

前十讲大约是讨论一些关于现代诗的理论问题,如是否押韵、如何分行、口语的用处等等,后面二十讲,从诸如时间、空间、瞬间、日常、科学、城市等等与每个人置身其中的事物中,发掘潜藏着的诗意。最喜欢快要结束的几讲,历史、废墟、政治的诗意,觉得比此前的好很多,这几讲于我而言算是有新意的几讲,之前那么多讲的意思,卜卡的诗歌课上,都有过,而且讲得更好,再读,就是增添一些不知道的诗作为脚注。

廖伟棠是我敬重、喜爱的诗人,拿到书很欣喜。读着读着,想到另一件事,记忆或有不确,但大体意思不会差,最要命的话也记得清晰。陈丹青回忆,木心说他们一帮的学识谈吐,和当年李梦熊比,都差太远。后来木心病重的时候,清醒的间歇大约又对丹青说同样的话,陈丹青说他就凑到木心耳边,大声嘲他喊:“都听你讲过了呀”。

当时读到,以为就是陈述一个事实。哪里啊,这是多么骄傲的话,多么诚挚的赞美,木心视如性命般一个一个数过来的那些文学家,哪一个不应该被一再地阅读、一再地谈论?丹青死心塌地,听木心讲过了,Ok 。判断对一个作家谈论的好坏,有一个办法是,看听完谈论会不会恨不得立马一口气读完他。丹青给出了另一个经验,也许更好的谈论是,听完你再也不想读那位作家了,因为不会有什么新的东西。这似乎伴随了一场巨大的空虚,对那位作家的兴趣己被抽得空空荡荡。关于现代诗,我愿意把这句话给卜卡,“都听你讲过了呀”。

善哉,这点点瘾私。放在豆瓣的“书评”下面,太扎眼。

《我偏爱读诗的荒谬》读后感(三):诗意启蒙

这本书刷新了我对现代诗的认知。

它重新把诗意纳入了我们的生活版图。

这种诗意,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有逻辑的,坚实的,是看得见摸得到的。

这种诗意,是新诗在古诗之外重新开天辟地,带着当下的疑问去找寻答案。

简单说,这是一本现代诗歌入门课,一共有30节。前10节,是回应人们对现代诗的疑问,试图笑出人们对现代诗的误解,进而阐释现代诗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后20节,以“诗意”为题,讲述了现代诗的不同维度的诗意,如时间的诗意、空间的诗意、丑的诗意、废墟的诗意、世俗的诗意等。

每一节的体例都很完整,提出自己的观点、引入诗歌、在阐释诗歌中回应自己的观点,最后作结。

说得深刻一些,这本书是一种引领,引领众人走上诗歌之路。走上诗歌之路,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做诗人,而是让诗意充满心中。读诗,也并不意味每一首都必须读懂,恰到好处的迷路,更像是诗歌本身,生活本身。走上这条路,其实是在触摸语言的质地,是在探索天地的广阔。

能引领众人的人,也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是廖伟棠。廖伟棠是现代诗人,是诗歌研究者,也是诗歌讲述者。他通晓诗歌创作的路径,也因为大量的阅读和翔实的研究,而能把古今中外诗歌融会贯通,有逻辑有美感有力道地叙述出来。

廖伟棠引用了大量的经典诗歌,策兰、米沃什、奥登、北岛、张枣、夏宇……每一首诗的选择都眼光独到。他一首首引用,一首首详细解释,我跟着他在诗中漫游,感受诗歌的力量和美感,非常受震动。更有价值的是,他将小众的港台诗人的诗歌,也拿出来分享,让这些诗也焕发出应有的光彩。

最最让我欣赏的是,全书的语言。语言真好啊,又柔又刚,很随意却有方向,很通俗又有美感。一句一句,引领着你走入诗的世界。

可以说,读这本书,我不再只是和诗歌擦肩而过,而是撞了个满怀。我不再觉得诗歌高不可攀,而是觉得只要心中有诗意,日常用语也可以被擦亮。

《我偏爱读诗的荒谬》读后感(四):主观生活指南

诗当然是不合时宜的。在这个时代。

因为诗是没有标准的,而时代是标准铸就的。当时代铸就的标准铸就了越来越多的标准的灵魂,他们的头脑非常正常地会质疑"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算不算诗。如果算诗,那么诗的标准是什么。我是被时代规训过的头脑,我看这本书是要寻找这个答案的。

但直到看完我也没有得到答案。

当诗意弥漫的头脑在飞速旋转,写下一行行诗句的时候,他大概就是没有标准的。诗意就是另一种对于庸常的表达方式,因为其没有标准所以诗意。另一种,就是可能性,汉语还能这样用,诗还能这样写,本身就是一种启发。

廖伟棠说,诗是表达的实验,延伸语言的可能性。话语决定权力,决定意义,当表达被固定,表达方式被固定,话语就固定了某种思维方式或者生活方式。此时,诗的意义就大了起来:它打破这种被固定,让一切摇摆不定,摇摆不定的状态才可能有多元的思维方式,才可能有多元的生活方式。

所以诗是革命的,若固定化"什么是诗"这个答案就会扼杀诗本身。

小时候读李白,会疑问这也是诗吗?"以许西危乎高哉"!习惯了格律才是诗的小学生会对这种异形诗产生怀疑。盛唐气象,李白,杜甫,白居易,李贺,王维,诗仙诗圣诗鬼诗佛,人人不同,人人在创造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各人有各人不同的生活方式。直到后来诗词合流,逐渐有固定曲调,固定咏诵方法,固定词牌,诗才没落,词兴起。再后来,配曲演唱加以故事,便是曲盛行。文学的大众化娱乐化趋势不减,诗死小说兴。诗为何到了清代成了末流,不过是文人雅士附庸风雅的工具。是因为清代诗已经不在舞台中央,纵有人去创新诗才,也无人关注,只有少数人还在按照唐末风雅格调继续写,自然诗没落。

后来胡适之文学革命,中国语言变成白话文是诗的一个大契机。可以一改之前衰颓的被人玩过气了的文言,从而转向完全新的白话领域。新诗我原来是不懂的,也看不得看不上的。这本书开了我的新天地,新诗意义重大,以至于后现代的今天完成了艺术蜕变,成为可以最先锋玩法的语言形式。

我们欣赏诗,谈论诗,从今始。以没有标准作为标准欣赏它,谈论它。以主观谈论它,是为一种新的视角,生活视角与工作视角。

《我偏爱读诗的荒谬》读后感(五):解读能解读的,赞叹不可解的

书的末尾写道,解读能解读的,赞叹不可解的。

我读诗向来是,一本诗集三五点触动就已是心满意足。每每触动,体会那诗歌无与伦比的魅力,都是心灵奇妙的另类的高潮。

这本书,在教我们如何和更多的诗共情,扩展出更多可解的地方,给诗歌更多机会走入我们的心坎。

毫无疑问,廖伟棠很成功。

书里举的很多例子都是港台诗人和他们的诗歌,有些未曾听闻的诗人写的诗也很有趣。作者兼容并包,也会解读一些我眼中的奇诗歪诗,引导我们发现那一点奥妙。如废名的《掐花》,商禽的散文诗《长颈鹿》。不是作者的点拨,我怎能想到那不伦不类的“此水不见尸首”的恰到好处,怎能发觉囚犯、瞻望岁月与长颈鹿的相关。

但是,原谅我,廖伟棠写了很多自己写诗的心路,我基本没看。作者解读自己的诗,会让我丧失想象的空间。我可以看他解读其他作家的诗,比如我可以固执的把“母亲”理解成是在指代“祖国”,纵使你有别的意见你觉得你解读更合理,但诗无达诂。

写出的诗就不属于作者了,关于诗歌我需要大量解读的留白。

再说回书,书排版很棒。每章左上都会一几句点题话,很多是引用的很棒的句子。

《我偏爱读诗的荒谬》

《平原上的摩西》

还有这张,诗人也爱万青!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