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犯人》读后感摘抄

《犯人》读后感摘抄

《犯人》是一本由[日]太宰治 等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犯人》读后感(一):翻开《犯人》短篇推理小说集,如同一起玩天黑请闭眼

动画片《文豪野犬》把日本一些文学大家汇集在一起,于是可以看到武装侦探社里有谷崎润一郎和太宰治、港口组织里有泉镜花、森鸥外与芥川龙之介。文豪拿起武器来得心应手,而这些大家写起推理来也是不遑多让,在江户川乱步之前他们就已经为日本推理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犯人》是一部短篇小说集,集结了太宰治等10位文学大家的作品,很多都是他们的经典代表作,还有一些出乎读者的意料,比如忧郁著称的佐藤春夫居然在1918年开始就涉及推理小说创作。

虽然这些作品年代久远,但如今读来很多篇章依旧摄人心魄,一看见太宰治的头像就会心事重重总担心他会说出那句“生而为人对不起”然后跳进玉水上川,(虽然他不是这句话的原创者)本书开篇就是他的《犯人》,这篇文章最为人称道的是主人公细腻的心理描写与结尾的迷底揭开。

太宰治是写内心戏的高手。年轻人阿鹤犯罪之后在电车里,看见了车窗玻璃上有一道裂纹,他用指尖顺着波纹状的裂纹抚摸着,不由得发出一声沉重的悲哀的叹息。

把这段和川端康成的《雪国》开头进行对比,里面的岛村也是在行走的列车上无意识用手指头在窗玻璃上画道道。岛村能见到叶子脸上涌现的黄昏,这是黑暗徒劳中的一道光,而阿鹤只有那一道裂纹。电车上的裂痕映衬出阿鹤内心的仓皇失措鹤社会的割裂感。天下之大,居然没有一个能够供养爱情的居所。所以他自暴自弃、最终选择一条不归路,虽然他的犯罪行为并没有造成恶果,但从他拿起凶器,他就已经走进犯罪的深渊。

《丛林中》是芥川龙之介的名篇,被黑泽明拿去拍成了经典电影《罗生门》,而蔡康永编剧的电影《阿婴》叙事结构也来自这里。七个人不同视角的叙说让故事的走向分不清真相到底是哪一个。

芥川龙之介本意应该是想用不同人的视角来叙述同一件事,不管叙述者受何种内在外在情况影响从而达到一种叙述与事实上的偏差,多人的自行矛盾汇集在一起,真相最终只有竹林知道。

《竹林中》提供了推理本身的问题,也就是证据也不一定可靠。比如阿婆的《东方快车谋杀案》,里面12个人证词滴水不漏,不在场证明完美无瑕。芥川貌似没有接触欧美推理小说(存疑中),但这两部小说都指出了推理小说中的证据的矛盾性。此外,还有关于人性审判问题。芥川龙之介或者后面的同样多视角的《报恩记》,包括佐藤春夫的《娘》,很多时候故事中的社会批判性或对人性的拷问多于对推理的深入论证。

所以在《犯人》这部小说集中,对于推理迷来说,所谓的本格推理社会推理等缺少基本的推理场所,也就是传说中推理小说家最爱的密室推理,这种推理小说类似江户川乱步老爷子说的为了推理而推理,作家千方百计设计各种诡计来让读者陷入作者的陷阱中。反观《犯人》作家所处的时代与文学写作传统,其中有精巧的犯罪设计,但更多放弃了推理的快感,而是基于社会现实和人性,所以推理是一个华丽的外壳,借用一下去进行讽刺批判与反思,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外壳,却在将来影响了日本推理小说。

《犯人》读后感(二):传奇的日本男作家们,造就的八卦比小说还精彩

日本动漫是热血的,日系摄影是小清新风的,但唯独日本的文学作品,每次拿起来读都要做好心理建设的。小说语言虽平淡,但构思走向却匪夷所思;人物情感细腻,很难用黑白是非标准去评判,常因执念充满了悲剧性,结局更不要期待什么圆满团圆了。读完因为压抑喘不上气的时候,就会去翻翻作者,往往意外更多,原来作者本身的经历也许更狗血,ta也不过是在故事里写入了眼中社会的千分之一。

《犯人》亦不例外,这本推理小说集,每个谋杀案都让人唏嘘,而位列其上的男作家们,构成的生活故事圈八卦,比小说还要精彩。第一个要说的就是谷崎润一郎,他既是故事的中心也是开头,影响之广日剧都在抄他的“爱情故事”。2016年播出的日剧《贤者之爱》曾引发广泛的话题度,闺蜜抢了女主的老公,女主偷偷和闺蜜的儿子谈起了恋爱,这段养成系恋爱模板就来自《痴人之爱》,作者正是谷崎润一郎。说起来养成系恋爱《源氏物语》里的光源氏才是鼻祖,把恋人调教成和自己三观一致的理想模样,普通人也许就看看一笑而过,而谷崎润一郎却实践了起来。这个对象并不是原定的妻子,而是小姨子,为了和小姨子在一起,他还给妻子千代介绍起了情人,正是自己的好友佐藤春夫!当佐藤和千代培养出了感情后,谷崎润一郎和小姨子的求婚却遭到了拒绝,他又想要找回千代。佐藤因为谷崎的阻止不能联系千代,发表众多情诗,成了日本恋爱诗集的压卷作,如此撕扯数年,三人联合发了声明,千代最终和佐藤成婚。

故事并没有结束,多年之后,大作家泉镜花给佐藤春夫的外甥和谷崎润一郎唯一的女儿做了媒,谷崎润一郎和佐藤春夫再次成为了一家人。而多情的谷崎润一郎也没停下来过,他在招待芥川龙之介的宴会上,结识了富豪夫人松子,书信往来不断表达爱慕,还自称奴仆。

不得不感叹,那个时代的作家们,都是一个圈。芥川龙之介受夏目漱石提携,这种前辈后辈的关联再正常不过,而谷崎润一郎和佐藤春夫纠缠数年引发这么多爱恨纠葛,一部小说哪里写得完,也难怪产出了那么多作品。这让人读起《路上》,这则表面爱妻实则杀妻的故事,几分幻想几分真实?虽是冷汗涔涔,但终觉现实更为冷酷狗血。

文集中的故事因作者各异,风格大不相同,留给我无限遐想的,却是《丛林中》。这个芥川龙之介执笔的小故事,谜团丛生。故事没有按照常规的时间顺序展开,却只是提供了几个人的口供,在每个人的口供里这个案件都有不同的细节:强盗自认杀了人还描述了搏斗细节,女子却说是自己杀的丈夫,鬼魂却说与二人无关是自杀,后来这个故事被黑泽明拍成了电影《罗生门》。看起来一个简单的案件,见色起意杀死丈夫抢夺女子,为什么这些人却在争论不休的自认是凶手?

故事里没有答案,故事到了口供结束就结束了,甚至让人以为作者没有写完。这种不过瘾的感觉逼着我去找答案,真相却是虚荣。强盗想要炫耀自己搏斗的名声,所以讲述了那些生动的细节;妻子想要在社会生存,守贞的行为比真相重要,所以她自认是自己动手;丈夫不敢承认自己的懦弱所以借着鬼魂之口也要说“自杀”。这个案件里没有真相,每个人都在按照的诉求和利益来表达所谓的真实,只为了掩藏起软弱。在日常生活中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事情本来就有不同的角度,那些关于黑白的争论又是多么的可笑,把观点塞到别人脑袋里是最难的事,每个人想要相信的就是自己。那么又何必呢?

一个人的悲剧,可能来自性格也可能来自环境,但芥川龙之介却通过一个小案件,隐喻了人性共通的弱点,多少年来未曾改变。看透并承认人性的软弱,才能少些迷茫摒除杂音,在人生的路上也更为坚定些。《丛林中》不仅是推理故事了,更像是某种哲学。

《犯人》读后感(三):十位日本文学大师联袂登场,为你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推理盛宴

相较于玄妙的密室、复杂的诡计以及巧思下的不可能犯罪,20世纪50年代在日本兴起的社会派推理,选择了广阔的社会背景作为自己的故事舞台,并借由跌宕起伏的推理故事揭露社会的黑暗、剖析人心的险恶,使日本推理小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其中既有像松本清张、森村诚一这类专业推理小说家的推动,亦有像太宰治、夏目漱石这般文学大师的助力,而此次由新经典文库出品的《犯人》一书便属于后者,本书精选了十位日本文学大师创作的十一篇推理小说,他们以极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缜密的逻辑推理,为我们展现了日本社会派推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景。

虽说本书所收录作品的作者并非以写推理小说为主,但是他们对于推理小说元素的运用却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芥川龙之介在其名篇《丛林中》采用了多种叙事策略,使得文章既融合了叙述性诡计,又巧妙地形成了多重解答。从整体上看,小说采用了容易对信息进行限制的转换式内聚焦,即叙述者的叙述视角在不同人物中来回切换,使得每个人物都提供部分与案件相关的信息给读者,帮助读者自行拼凑出完整剧情。

同时作者又在后三位当事人的叙述中使用了多重式内聚焦的方法,让他们分别从自己的角度将同一事件各自叙述了一遍,但由于三人出于不同的目的,对于事实真相皆有所隐瞒,不仅使所得真相形成了具有很大出入的三重解答,同时也造就了一种扑朔迷离之感,使读者无法辨明武士到底是自杀还是他杀。

他的另一篇作品《报恩记》则采用了转换式内聚焦的手法,讲述了一个连环报恩的故事。小说的叙事视角在三个人物的视角内进行转换,每个人物视角的“盲区”都由另外两个人物视角来做补充,如此便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使读者最初的疑问一一化解,最终产生一种恍然大悟之感,与巧设悬念的走访式调查类推理小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幸田露伴在《蹊跷》一文中设计了特殊形式的毒杀,谷崎润一郎更是在《路上》一文中用将心险恶的“或然率犯罪”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所谓“或然率犯罪”是指利用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来实施犯罪。因为这些隐患本身就存在,当被害人被杀死的时候,往往被当成意外事故,凶手就可以逍遥法外。即使有人知道是有人从中作梗,因为不能证明嫌疑人的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有直接关系,嫌疑人最多被定性为失误杀人,不会构成谋杀。

同时,剧情反转的巧妙运用,也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譬如《犯人》结尾所谓“杀人事件”真相上的反转,《路上》结尾委托人身份的反转以及《蹊跷》结尾有关警员身份的反转,都给人一种“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感觉,使原本完美收场的故事锦上添花。

不过相比以上涉及死亡的作品,唯美主义小说名家佐藤春夫笔下的《娘》,更像是一篇日常推理。作者借由一只鹦鹉的只言片语,不仅推测出了原主人的家庭成员数量及年龄,更是将男主人身份、家庭环境、家教情况乃至夫妻关系也详细地揣测了出来,展现出一种破解谜题般的独特乐趣。

除了以上本格推理元素的使用外,不少作者还巧妙地将其他文学类型与推理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作品风格。

譬如泉镜花在《外科室》一文中,将医疗事故的前因后果用两个转瞬即逝的场面展现出来,而这两个场面又恰恰是夫人与高峰初见和永别的时刻,作者虽未将两人的关系点破,甚至连这段情感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也只字未提,但借由夫人特殊的要求和行为,以及高峰事后自杀的行为,不仅展现出了二人爱得深沉却又爱而不得的窘境,同时也给予了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

又如冈本绮堂的《白发鬼》一文,虽涉及下毒案,但真相并不难猜,反倒是故事结尾作者的神来之笔,使得整个故事与其说是推理小说,倒不如说是一个细思极恐、让人脊背发凉的怪谈故事。而同样充满怪谈趣味的还有夏目漱石的《古琴幻音》,只不过相比前者,后者更像是一场闹剧。

当然社会派推理作品的最大亮点,还是在于它们对人性乃至社会的深入探讨。久米正雄的《嫌疑》一文,展现出了对现代人精神压力的关注。主人公小林因为经济和学业上的双重压力,逐渐有了想一把火将整个宿舍楼烧毁的想法;而他父亲也因为不满没有前途的现状,突然辞职搞起发明,结果变得精神不正常。

面对这种来自现实的压力,小林不仅没有反抗,甚至在据理力争无果后,坦然接受了莫须有的“纵火”罪名。在他看来,自己碌碌无为的人生倘若能因此显得了不起,他愿意替别人背负这一罪名,他甚至认为这反倒会让自己自杀的行为变得更有价值,然而这种意义与价值,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想法罢了。

另一个为了逃避现实选择自杀的,则是来自太宰治《犯人》一文中的阿鹤。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借由女友小森的抱怨,展现出了寄人篱下的艰辛——她每天下班后仍要像女佣般在姑妈家干活,让她不禁想借由婚姻逃离出去。“要是有个家,一起回去,那该多幸福啊。回去,升起火炉……哪怕只有三张榻榻米大的小房间也行……”

而与之相恋的阿鹤为了满足她的心愿,便有了此后向姐姐借房子不得反倒“杀害”对方的剧情。而这一切悲剧的酿成,与其说是源于家人的冷漠、社会的无情以及爱情的盲目,倒不如说是因为他心智不够成熟。

他出于对小森负责的态度,急于给予对方一个想要的家,却缺乏长远的计划和打算,只希望别人都能按照他的想法行事;面对误“杀”姐姐的行为,他不仅缺乏反省,同时还在不断逃避问题——阿鹤试图通过寻欢作乐寻求心理安慰,试图通过自杀逃避责任,然而这一切却是对恋人小森的不负责任。

至于芥川龙之介《丛林中》一文中所展现的人性黑暗面,则更值得细细玩味。身为当事人的三人虽然表面上抢夺着“凶手”的头衔,但细细品读便不难发现,他们其实都在用自己的叙述解构他人的叙述,以求确立自己的正面形象,满足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这种不择手段为自己粉饰,以种种谎言掩盖正向的行为,既展现出了人们不敢直面自身的虚伪,同时也体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的主题。

不同于中国所展现出的“人情社会”,日本更崇尚“恩情文化”,在他们看来,偿还别人的恩情,不辜负别人的情义,便是日本人做人最大的尊严。正如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所言:“恩重如山,它使你放弃了别的任何选择”。而芥川龙之介的《报恩记》所展现的,正是这种“恩情文化”下的善恶冲突。

甚内虽为强盗,但他从未忘记自己的救命恩人,听到对方家中受困,立刻挺身而出为恩人筹集资金;而北条屋弥三右卫门迫于现实压力,也接受了甚内的施恩,然而这份接受背后,却是对甚内继续作恶的默许。至于保罗弥三郎的报恩之举,则展现出了一种报恩与复仇双重性:他冒名顶替的行为虽可以报答家里承受甚内的恩情,但他同时也让甚内承受自己的恩情,并夺走了本应属于甚内的“恶人荣耀”。可以说,小说的主题虽是报恩,但作者所要展现的并非人性的光辉,而是人性的复杂性——善恶相关,并且永远背负着斗争的命运。

而夏目漱石的《古琴幻音》则讲述了一个人们被伪科学欺骗的闹剧。主人公对幽灵故事的排斥,十分符合当时日本主流的科学理性认知模式,然而好友津田却从科学的角度说服主人公,不仅称这种幽灵已得到了科学验证,甚至说他所阅读的幽灵研究书籍中已对大量此类事件给出了科学解释,于是“幽灵”在科学的一通包装下成为了能让主人公相信的全新存在,甚至坚信自己的“不听劝告”将导致女友的死亡。最后这通让人哭笑不得的展开,在“什么也没发生”的现实面前草草收场,使整个故事瞬间化作了“杯弓蛇影”的闹剧。

另外,森鸥外在《高濑舟》一文中还探讨了安乐死的道义问题。弟弟因身患不治之症,痛苦不堪,遂用剃刀割喉管自杀。外出打工归来的喜助见到这一幕大惊失色,但最终顺从弟弟的意愿,在弟弟央求下帮他拔出插在喉管的剃刀,结束了他的生命。后者却也因此被认定犯下杀人重罪,流放到了离岛。

对此庄兵卫不禁产生疑问,这样的情况算杀人吗?即便哥哥什么也不做,弟弟终究是要死的,前者只是帮后者减少痛苦而已。庄兵卫的疑惑其实正是作者的疑惑。公民确实拥有选择生存和死亡的权利,但安乐死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法律和伦理道德上的隐忧。

由此可见,《犯人》不仅是一本充满各种奇妙且亟待解决事件的佳作合集,更是一次对人性和社会的反思,值得读者在故事中认真感受、细细品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