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创造性思维》的读后感大全

《创造性思维》的读后感大全

《创造性思维》是一本由[美]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 / [美]辛西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3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创造性思维》读后感(一):何为创造性?

我一直都对创造性这种神奇的技能很感兴趣,但是可惜的是,个人觉得这本书并不能很好的为我介绍这方面。

我觉得,其中可能是翻译翻得没有灵魂吧,读起来硬邦邦的。其次也许是很讽刺,就是书

《创造性思维》读后感(二):小笔记和想法

探寻用最少的几种部件类型构造尽可能多的不同结构。

我们不能提供无线的部件,就像乐高永远有不够的时候,所以我们要从有限中,去探索更多的结构和创意。

直观的

《创造性思维》读后感(三):是时候换一种数学的教学/学习方法了

disclaimer:书评五分,并不是因为我赞同书中所有观点,而是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考虑关于儿童教育的一些问题。

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是关注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一本普世的书籍,它更多地是一派学说的集锦。

而这派学说的的创始人就是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的马文 明斯基。书中摘选了马文的六篇关于教育的文章,并在邀请了一些教育专家,计算机研究工作者在每一篇文章前进行作序导读。

学说的隐含层面就是,它是自成体系的主张和见解。作为读者,如果我们要搞懂一个非常宏观的命题的话,是需要采用一个批判性 (critical thinking)的角度来对手中的材料知识进行分辨和吸收。

就像所有的“父亲”一样,人工智能之父的马文对计算机能力有着超乎现实的执着和期许。这也是这本书非常独特有意思的一点:在所有计算机科学家还在绞尽脑汁用人工思维去训练计算机,让其无限逼近人类智能的时候;马文提出:应该训练人类去拥有计算思维。是的,光是这一点就非常地打破常规和挑战标准规则,并与标准人文主义观点相悖。

我个人对于训练儿童拥有计算思维从而培养创造力存疑。

现阶段人工智能离它字面意义上的功能还相距甚远,用我曾经听过的一个人工智能专家的讲座的一个观点:除非有一天,人类对大脑机能能做到透彻全面解读,否则终极人工智能几乎不可能。

而人类的自我认知是否能达到那个程度, 难度堪比“人拽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起来”。

撇去以上这一部分以“培养计算机思维”为导向进行的教育反思和提倡,下面是我认为这本书对我而言有启发且有借鉴的地方,尤其是关于数学的学习。

传统标准化教育:注重让学习者跟上大多数人的学习进度,习得学校按部就班教授的知识和技能;数学的话,总是从算术开始教起

理想教育:学生觉得数学难,因为难以将学习数学的目标与生活之间建立联系;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就引入数学的概念; 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帮学生建立目标体系-该领域的知识试图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中有什么有意思的东西;了解科学家们探索知识的深层次动机;

传统标准化教育: 数学教学强调精准性,专注/强调避免错误;两个不良后果:(1)导致学生不喜欢算术,未来抗拒一切带有技术性的事物;对符号化表示长期的厌恶 (2)削弱了孩子的数量级估算能力

理想教育: 在算术教学中,强调一个准确的答案可能是错误的,学会做估算或许对日常生活更有用处

传统标准化教育: 大多数学校把学生们的大部分时间放在了学习被称为“基础”科学的零散知识上,如阅读,习作,算术,科学以及历史文化趣闻;而孩子们的其他剩余时间则被消耗在不断的测验和家庭作业上

理想教育:将通识教育推迟,直到每个孩子对在某种专业领域成为专家有了些体会,再去开展更多学科的学习;在一些特定领域建立了运作良好的认知塔,那么可以更好地掌握可以用于其他领域的技能

*认知塔是马文基于计算机反馈系统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可以理解为构建出来的多层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系统

可以看出来,关于“成为通才还是专才”,马文是“成为专才”的拥趸者。他的出发点是从认知系统的搭建出发:需要先专注在一个领域,解决一定量的问题,才能衍生出思维反馈系统。不知道这个理论是否能够解释一个在某领域出类拔萃的人,往往在很多其他方面也是游刃有余地优秀。当然,我认为,除了能力系统的原因,还有心理的多方面助力,比如在某一领域培养起来的专注和自律,以及自信的正反馈,同理可以应用到其他领域。

最后附上我个人最喜欢的书中关于学习的三个观点:

1. 数学是关于创造性的学习,而不是关于规则的学习

2. 有效学习的关键: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仅仅记住答案是不够的,你需要记住你发现答案所运用的那些思路和策略

3. 从个人爱好中产生学习行为:当一个人沉浸在“努力的乐趣”中时,最富有成效的学习状态就会出现

《创造性思维》读后感(四):人工智能时代,利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才会让孩子不被淘汰?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到好的教育,考上好的大学,然后可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生活就有了保障,父母也就放心了。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要孩子考高分、上明校,还需要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家长们也开始考虑究竟如何才能够让孩子在人工智能时代不被淘汰? «创造性思维: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论教育»一书就是关于对教育的一些看法,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马文·明斯基是举世闻名的人工智能领域奠基人。 除了以人工智能研究著称,马文·明斯基还在其他许多领域表现的非常出色:他是一位小有成就的发明家、数学家和音乐家。 所有教育都是面向未来,在人工智能时代呼啸而来之际,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什么才是适应未来发展的教育理念。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开创者马文·明斯基曾投身于OLPC(每个孩子一台笔记本电脑)项目,试图将计算机技术交到全世界儿童的手中。本书中有5篇文章来自这个项目,在这些文章中,马文·明斯基提出了他对于未来教育的理念和见解,指出传统教育注重的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学习者更需要的其实是思维的方法与工具。 在马文·明斯基看来,学习者是完全活跃的主体,是他们自己思维的创造者。正因为如此,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不断磨砺自己的思维技巧,从而养成创造性思维,提升自己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在教育这件事情上,马文·明斯基提出了一些他的看法。 1,有些学生不是讨厌数学,而是缺少“认知地图”。 我的女儿从小数学成绩就不错。也许是因为,我在她还没有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用扑克牌教她认数字、算数的原因。 为什么有些学生不喜欢数学呢? 马文·明斯基认为,这是我们通常从练习“算术”的技巧开始学习的缘故。在学习算术的过程中,我们专注于避免各种错误,而非开发创造力。我也怀疑,这种对于避免错误的强调,会导致许多孩子不仅不喜欢算数,还会在未来抗拒一切带有技术性质的事物,甚至可能造成对于符号化表示的长期性厌恶。 麻省理工学院菲尔·宋曾说过这样一句精辟的话:“许多学生误以为自己不喜欢数学,实际上,他们只是不喜欢在数学课上学的东西。”说得有道理。 马文·明斯基认为,不喜欢学数学的学生,欠缺一幅“认知地图”,因此不知道学习这门学科会产生什么作用和效果。他们不知道数学在未来能发挥什么作用、它能帮助孩子自身实现什么目标和抱负。 正因为缺少了这幅认知地图,这些学生就会被动的去学习数学,而不是主动去学。因为不是主动的学习,所以就容易遗忘和厌恶。 2,按年级划分的影响。 我们通常认为孩子和他们同龄的人一起玩耍、学习会更有好处。可是,马文·明斯基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根据年龄分级的孩子长大以后,他们的思维依然跟小的时候一样,保持过去的看法、认知和价值观。 马文·明斯基认为,一堂课的固定时间也会对孩子有影响。 每个孩子管理记忆的方式不同。有的孩子喜欢持续思考,直到问题解决;有的孩子则不在意是否被打断。然而固定时长的课程则一定会打断那些喜欢持续思考的学生。从这一点来讲,固定课程时长不利于那些喜欢持续深入思考的学生。因为它影响了这部分学生的思维重塑和精力分配。 3,不仅要关注成功,更要关注失败 《创造性思维: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论教育》一书不仅在学习方式上给出了建议,在关于成功与失败的理念上也发人深醒。 我很喜欢书中的一段话:人不仅需要学习怎样成功,也需要学习在失败时应该做什么。我不喜欢«小火车做到了»这个故事。因为它只是无奈地简单重复着口号:“我认为我能做到,我认为我能做到。”一个更好的座右铭应该是“或许我该尝试其他东西了”,因为每次挫折都能为心智向新阶段发展提供机会。 人们总认为努力一定就会成功。可是事实不是这样的。如果方法不对的话,甚至会让你离成功越来越远。 我们不要一直关注成功,也要试着去关注一下失败,试着找一下自己失败的原因,然后努力地改正,这样就会更有助于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近。 我们做一件事总是害怕失败的话,就会不敢去尝试,从而失去信心。所以我们应该教会孩子不要害怕失败,要学会寻找失败的原因,这样孩子才会敢于去尝试,也会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希望《创造性思维: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论教育》这本书里,关于对教育的一些看法对我们能有所启发。

《创造性思维》读后感(五):数学是关于创造性的学习,而不是关于规则的学习

昨天育儿群有个妈妈说,女儿马上就上一年级了,十以内的加减法还是算不清楚,很是犯愁。像这位妈妈一样为孩子幼小衔接焦虑的家长不在少数。

身边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上了小学数学学不好,从中班、大班就开始给孩子刷算术题。有的家长每天逼着孩子做100道加减法,甚至逼着孩子背乘法口诀。

结果是孩子不但没学好,反而对数学对数学越来越厌恶了。数学成了他们的最讨厌的学科。

数学是关于创造性的学习,而不是关于规则的学习

——马文.明斯基 《创造性思维》

图片封面

孩子天生就爱探索,探索是创造的开始。如果我们的教育能顺应孩子探索而不是一味地让孩子刷题,孩子会有更浓的兴趣学习。

想让孩子熟练加减法,每天做100道算式,这种枯燥的方式会让孩子厌倦,换一换方式,孩子的学习会更加主动,效果也更好。

一、让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数学与游戏结合起来,在应用中学,不知不觉学会了

孩子的数学启蒙,从生活中渗入是最容易的。加减法的练习,在生活中随时都可以运用起来。

对数字还没有概念的年纪,对吃最有兴趣了。那么从食物切入,大多数孩子都不会抗拒。教孩子数字,不妨就从吃的东西开始。最开始教孩子数数就可以从数苹果、数香蕉开始。

个头大,数量少的苹果香蕉适用于个位数的掌握。数字逐渐变大了,道具就可以变成个头小、数量多的葡萄,草莓等等。如果数字变大,家里的绿豆大米都可以排上用场哦。

利用孩子最感兴趣的事物做媒介,孩子自然就积极主动地学习,比起被家长逼着学习,效果自然就好很多。

加减法的练习也没有必要每天100道。家里人吃水果的时候就可以练起来。

两个人吃水果,妈妈吃X(说出数字)个,孩子吃Y个,一共吃了几个。这样的练习多来几次,10以内的加减法自然就不是问题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入手,不仅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孩子也更容易理解加减法的概念。从理解的角度出发进行练习,自然掌握的快。

也许有些孩子对食物不感兴趣,那么不妨把媒介换成积木或者任何孩子喜欢的玩具或者物品,如果孩子厌倦了一种媒介,就可以换换媒介。

儿子中班的时候,我经常用积木来练习加减法。

在积木中找出两三类数量相对多的积木块,把每种积木假设成某种食物、动物、植物、玩具,或者故事中的的角色等等,给每个种类标价,价格标在孩子好掌握的数字之内,比如说一块、两块、三块。

再找几种积木,当成钱币,设定好每种钱币的币值。

准备妥当,就可以开始玩售卖游戏了。

卖方叫卖,买方选择想买的东西,然后算出价格,付给买方相应的货币,买卖成交。交换角色,继续进行。

这样的游戏每次玩个半小时,几次下来,孩子的加减法已经非常熟练了。包括后来在学校里学的什么数字拆分,其实经过这些游戏中的的计算,自然就会了。根本不需要死记硬背。

从孩子喜欢的事物入手,而不是硬塞给孩子让他死记硬背。让孩子自己探索,孩子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二、不要怕犯错,错误是积累的机会

孩子刚开始接触任何一样东西,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就算是同一个错误出现多次也是很正常的。家长不必为此焦虑。

孩子数学启蒙时,经常会出错,同一个错误出现多次时,家长就会焦虑,认为这么简单的东西,孩子总是学不会。有的家长甚至还会因此对孩子大吼大叫。

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不要急于纠正。樊登老师曾经说过,孩子是有自我纠正机制的。

孩子学习语言就是不断地自我纠正的例子。在孩子学说话的时候,家长从来没有因为孩子说的不标准而焦虑过,也很少可以纠正孩子的发音。

但是孩子却能用短短一两年时间掌握这么复杂的语言系统,这也是得力于我们家长的不抓错,不焦虑。孩子可以自由的学习。

如果孩子一犯错,家长就要去纠错,错多了,家长又发火或惩罚。时间久了,孩子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就会慢慢失去。

慢慢地孩子会产生畏惧情绪,他们会认为自己总是学不会。每次要做题的时候,孩子的注意力已经不在题目上了,而是担心这次会不会出错,家长会不会发火。

这样很容易出现恶性循环,家长越指责越出错,越出错又越找到指责。孩子的兴趣慢慢就被消磨殆尽。

如果孩子简单的数字算错了,家长温柔的一句:“再仔细想一下看看”,比起跟他说错了,正确答案是多少,效果要好上100倍。

明斯基在《创造性思维中》中说,在我们头脑中,反例的积累很可能比正面示例的集合更大、更强。。错误不是可怕的东西,我们一生都在错误中长大。孩子在学习中经过的错误,是累积知识的过程。

想想看,我们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历,上学期间某次考试做错或没做上来的题,多年后还记得清清楚楚,而那些做对的题目,早已不记得了。

家长大可不必为孩子的错误焦虑。错误是成长的必经之路,错误是孩子的探索过程。错误能让孩子把知识掌握的更牢固。错误也是孩子探索的

三、强调新奇而非痛下苦功

明斯基在《创造性思维》中说,当你重复同样的过程时,你几乎没有机会学习新东西。相反,你所创造的每一种新方法,都会给你留下新的思维技能。

为了考试成绩,家长老师都喜欢给孩子刷题。表面上看,反复刷题能让孩子把书上的知识点掌握的很好,考试成绩很好。

实际上,反复用同样的方法做同类型的题目,会让孩子越来越没有兴趣,越来越失去创造力。

即使是刷题,我们也可以鼓励孩子用不同的办法解答同类型的题目,鼓励孩子用更有趣的方法来解答题目,而不是重复之前的做法。

在寻找不同方法的过程中,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被激发,孩子的思维在拓展,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开发。

比如在算8加7等于多少的时候,可以有很多种算法, 第一次用的是凑十法,因为知道8+2等于10,就7分成2和5, 得出15。

第二次,如果孩子不喜欢凑十法了,就没有必要逼着他去凑十。就可以让他想象一只口袋里装了8只鸟,另一只口袋里装了两只鸟,肩膀上还有5只鸟,一共是多少只鸟呢?

孩子一听到口袋里装鸟,开心的不行,立马进入了状态。

下次,可以让孩子自己想出更多的办法来解答,孩子会越来越喜欢上数学,你再也不用担心孩子不写作业了。

袁隆平教授当时考入大学时的成绩并不是特别突出,根本不在学霸行列。他最喜欢的是体育和音乐。如果不是阴差阳错,他可能会成为一名专业的游泳运动员。

上大学时的袁教授也并不刻苦,而是以自由散漫在学校出名。

袁教授后来研究水稻取得巨大成就,获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这些都是源于他有着不断挖掘的创新精神。

人工智能时代,能让孩子在面向未来时立于不败之地的不是高考成绩也不是中考成绩,而是创造力。

人工智能时代,重复性的工作将由机器代替。刷题的学习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将无法适应飞速前进的人工智能时代。

拥有创造性思维才能更好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推动人工智能迈向更广阔的前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