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时间与权力读后感1000字

时间与权力读后感1000字

《时间与权力》是一本由[澳]克里斯托弗·克拉克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022-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间与权力》读后感(一):时间的意义

时间这一概念并不局限于此时此刻,从一种历史的眼光,时间有了更多的含义,更加深刻的价值。

在最近读的这本书中,作者以深思熟虑而热情洋溢的笔触,揭示出决策者如何理解与运用时间的概念、影响力与时间有何互动关系,以及时间意识对彼此关系的影响等问题的答案。

人们对于职责范围内的影响力量(支配力量)有一种习惯性,或者本能性的渴望。 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力量让我们感觉良好,让我们拥有一种安全感,然而这种力量往往只能被少数人所拥有。力量的高下在某种意义上反映出一种不平等,当然,这也取决于人们利用这种力量来做什么事情。

在这本书中,在作者看来,个体人物的“时间观念”可以体现为时间性和历史性两个层面,而且上述的影响力量(支配力量)、时间性和历史性三者紧密相连。 时间性是指“行动者对其所经历时间结构的直观感受”,即人们对时间流动较为直接的感觉或感知。

我们每个人都对时间有一定的感知力,否则我们就无法区分什么是现在,什么是未来,当然也无法理解日历上的时间划分。

从时间性的角度去看日常生活,会有一些有趣的发现。我们常常感觉快乐的时光总是非常短暂,而悲伤的时刻却又总是相当漫长。尽管从第三者的角度来观察,这两种感受所要经历的时间长度是一致的,我们身处其中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历史性是指“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相互连接的一系列假设”,反映的主要是人们对于历史进程和历史发展的看法和理解。

我们了解历史是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的,这不仅仅在于我们可以用现代的眼光去梳理历史的发展过程,还可以从历史中学到经验,并用于当下。

在这本书中,有许多实际的事例,可以让我们更加真切地了解支配力量与时间的关系。

比如有一个富裕的庄园,在面临危险的时候,需要提供大量的资金来支持防卫队,然而这并不是一种义务。在“条件紧急”的情况下,庄园支付了资金。

然而,危险度过,庄园仍然需要支付大量的费用,这成为一种负担。在这种情况下的拒绝也变成了一种无理要求。从庄园不需缴纳,到危机时甘于奉献,再到危险离开后,成为一种义务......我们可以看见支配力的影响,也可以看见时间的意义。

这本书,不仅能让我们洞悉历史复杂而恢宏的另一面,也为我们了解当下,了解时间的流逝提供了全新的观察视角。

《时间与权力》读后感(二):时间给普通人带来衰老,让大人物展示权力

时间给普通人带来的可能只有衰老,而那对于那些统治者们、那些绝对的大人物们来说,时间只是他们改变历史的工具,时间只是他们主导编纂的档案,“正如重力可以扭曲光,权力也能扭曲时间”。

《时间与权力》就是试图挖掘,“通过权力结构观察“时间”会发生什么?”书中主要选取了德意志帝国历史上四位积极代表性的统治者作为研究的样本,他们是大选侯弗里德里希·威廉、弗里德里希二世、俾斯麦和希特勒,其中,前两位是生而为王,俾斯麦是一路攀升,希特勒则是时代狂人。《时间与权力》开创性的对“掌权者的权力与其时间意识的关系”这一议题进行了全面解读,从全新的角度去分析这些名声显赫的人物是如何利用时间与权力去决定国家的命运,去影响世界的发展的。德国的发展道路一直可谓是曲折离奇的,而选取的这四位,其实正巧妙的处在最关键的历史节点之处。

帝王虽然生来就拥有至高的权力,但是想要发挥好手中的权力其实也并不容易,历史上,可能最终功成名就的帝王数量占比是很小的。在“30年战争”战火中成为大选侯的弗里德里希·威廉具有前瞻性的时间观念,对内削弱地方贵族的权力,对外渲染可能发生的危险,用权力的集中加固了原本松散的帝国。而有“哲学王”之称的弗里德里希二世似具有当下性的时间观念,他喜欢研究哲学和历史,也热衷于编写历史,他既看中当下国家的稳定,也试图塑造个人独特的历史形象。

有些人似乎则是注定会拥有权力,他们只是需要时间的一点小小的帮助。“铁血宰相”俾斯麦起步于没落贵族,最终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个特殊的状态也让他用手中的权力去达到微妙的平衡,一方面还是要维护君主的利益和国家的结构,另一方面也想要保证社会的稳定,促进国家的发展,俾斯麦在这几位人物里拥有的权力显然是不一样的,是最小的,但他显然是那个时代德国最重要的人物。最后的这位可能不方便多提,但他所鼓吹的“新纪元”在当时确实让无数人为之疯狂,用未来时间的不确定性来迷惑当下极端迷失的人群,这个现象在如今的西方,也可窥见一些影子。

如今,对许多人而言,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关系已经陷入混乱,研究历史也是为了指导当下,迎接未来,克拉克教授在书中这句话意味深长,“如果国家不但能够产生合理的未来,而公民社会又缺乏这样做的手段,那么我们真的就被囚禁在了现在。”以此共勉。

《时间与权力》读后感(三):书评的书评

《时间与权力》的标题是两个吸引人的大词语,时间与权力,但是书的主体内容关于四个德国执政者的历史,对于不了解德国史的读者来说应该是有些阅读难度的。不过幸运的是,《时间与权力》的中文版,有两个导读,作者前言与结论,还有一个译后记,可以说把这本书概括了五遍,大大降低了理解这本书的难度,这对于感兴趣又缺乏基础的读者来说真是福音。 但是对我来说有一个问题,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读完之后还能说些什么呢?介绍,已经有了,概括,已经有了,评价,已经有了,都很好。那么我还能说什么呢?——那么不如来说说两篇导读和译后记,也就是三篇书评。 《导读一》首先强调作者的现实背景及其关怀,“西欧社会弥漫着进退无据的不安全感和束手无策的无力感”,认为这促使作者“从政治史转道至时间政治学,试图将他的读者从一个对想象之过去满怀憧憬、对可塑之未来失去希望的当下束缚中解脱出来。”然后指出作者的学术史背景及其创新之处,在时间转向上,作者有两个前辈,但是作者“与科泽勒克和阿赫托戈清晰且连贯的线性模式分道扬镳了”,作者“相信不同时间秩序不是以一种先后相继的方式依次出现的……而是以互相交融、互相竞争或者互相排斥的复杂方式彼此作用,由此产生一种更具有震荡性、循环性和非线性的现代转型”。接着非常简练地概括了主体内容,并指出作者笔下“行动者对历史性的理解都始终若一”这一问题。最后认为作者最吸引人之处是:“他用与众不同的观察视角和问题意识,将已知事实重新组合排列并从中得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解释。” 《导读二》首先介绍了作者,并简要介绍这本书,指出这本书之新在于切入点,从时间与权力的关系来探讨他们各自的时间观念、政治行为与社会发展的关联。接着从学术层面提了史学研究时间转向的两位先驱,认为作者是回应史学研究这一转向。然后,比较详细地概括了四章,指出作者“分别建构了其各自的时间观念”,并指出写作的时代背景是英国脱欧运动和民粹主义在欧美国家复兴的潮流之下,作者“对时间与权力的关系进行历史性分析,并将这一思考投射到当今国际政治的发展中,正是学术研究对时代问题的有力回应”。最后提出两点可完善之处,一是实际论述中没有专门区分时间性与历史性概念,一是文字表述不利于读者对其学术思想的把握。 《译后记》也是首先介绍作者,不过相比于《导读二》罗列关键词与著作名更有专业性,“克拉克的学术专长集中于19世纪的德国历史。他早期的研究往往从教会史的角度出发,研究普鲁士历史上基督徒与犹太人之间的关系。他的研究视野从来没有偏离过普鲁士的范畴,不断尝试还原普鲁士的复杂历史面貌”。然后,非常非常详细地概括介绍了全书,并介绍了学界对《时间与权力》的反应,多提及“时间转向”。最后是批评环节,首先,译者幽默地说了一个瑕疵,作者此书与前作《钢铁帝国》有很多细节上的相似,如果要查重的话,可能需要一些技术处理。第二,指出“我们仍然需要谨慎地使用抽象观念来描绘时间意识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来重构决策者的历史观念”。第三,“权力是否塑造了时间观念,或者时间和历史的想法是否对人们的统治方式产生了影响。答案当然是两者都有,但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在哪里时间和权力之间的互动性质是什么,或者在这本书所研究的政权中是否存在差异。”第四,“决策者采用的历史观究竟从何而来。”神奇的是,译者最后认为《时间与权力》的价值或许在于,“如果德国民众能够洞悉权力对时间意识的扭曲,就不会在普鲁士学派的历史主义陷入僵局时迷茫失措,甚至有可能避免滑入两次世界大战的泥淖,而经久不衰的德意志特殊道路的议题也将不复存在。” 以上三篇都是好书评,各有千秋,值得我学习。我认为《导读一》是最精炼的,因为对主体内容的概括最少,特别注意补充作者在其他地方的言论,比如《时间与权力》分享会与新文集《时间的囚徒》,以此来把握作者的现实意图。《导读二》是标准的。《译后记》是译者写的,当然是最扎实、最认真的,主体内容概括最详细,批评也多达四点。其中有一点是三篇书评都提及的,那就是作者对四个德国执政者时间观的重构是抽象的。《导读一》《导读二》《译后记》呈现对主体内容概括由少到多的顺序,这种安排应该是合理的。 介绍与概括其实大同小异,因为都是比较客观的内容。不过材料的选取会不一样,可见评论者关注点、侧重角度不同。《导读一》让我觉得紧跟前沿,《导读二》让我觉得资料翔实,《译后记》让我觉得了解深入到位。 而批评与评价真的是各有各的的精彩。《导读一》的批评就一点,但是这一点其他两篇都提到了,可谓一针见血。《导读二》的批评有两点,侧重阅读感受,我也非常赞同。而且只是指出“分别建构了其各自的时间观念”,而并未明确将其视为不足,我感觉到宽容与理解。《译后记》的批评有四点,或者说三点,第一点瑕疵是开玩笑的,译者可能想展示自己对作者的阅读比较全面吧;第二点是都注意到的;第三点其实我觉得是思想史/观念史研究的老问题;第四点确实也是问题,只是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如果都详细写,这书就太厚了。 评价上,《导读一》好像是欣赏作者的史学功力,能以新角度新问题重新组织旧材料;《导读二》大概是说这本书对读者有几方面的帮助,值得阅读;《译后记》的评价是令我感到神奇的,译者没有评价其对当下与未来的价值,而是假设这书如果能让当时的德国民众看到,德国民众能洞悉权力对时间的扭曲,可能不会陷入一战和二战……三个评论者似乎也有一种时间意识上的差异?那么或许勉强可以说:《导读一》关注永恒的史家技艺,《导读二》关注当下的读者,《译后记》关注过去的德国民众。——译者或许是什么春秋笔法,耐人寻味。 以上可以说是我个人对三篇书评的建构,那可能也是有问题的。最后表达一下我的读后感:如果不只是把作者放在历史学的时间转向这个背景中,而是放在整个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人文学科的背景中,作者克拉克的这种角度、方法与问题恐怕都没有那么新鲜。因为权力与时间都是很多人关注的问题,反对现代性宏大叙述以及非线性时间观也已经完全不新鲜。只是克拉克把这些角度、方法与问题整合于研究德国史,确实是有启发的,处理材料、分析材料的史家功夫也确实非常厉害。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分析中国历代的时间与权力呢? 最后,应该要感谢编辑,让读者读到这本书,还让读者读到三篇有差异的精彩书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