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应仁之乱读后感1000字

应仁之乱读后感1000字

《应仁之乱》是一本由[日] 吴座勇一著作,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应仁之乱》精选点评:

●改名为大和国兴福寺两位僧侣眼中的应仁之乱还比较适当,在国内对应仁之乱都没有什么基本概念的时候出这种视角的书当普及(在日本作为新书是可以的),有点早了

●吴座这本书以兴福寺两位僧人的日记为基础综合大量史料文书重构了庆仁之乱的前因后果,写的精彩有趣,还要吴座才是80年的,一开始我还以为他年纪很大了。。。。

●春秋无义战,联想到春秋初期,郑、宋、鲁、卫等也不至于很差,可是在随后的争霸称雄中几乎就没它们事儿了;应仁之乱活跃的各家族,到战国后期的存在感还是太低,或是下克上鹊巢鸠占。足利义政的目标是双赢,可惜政治手腕不行,摇摆不定,碍于将军的尊贵地位,明显地得罪了双方,只是仍有人是敢怒不敢言。畠山义就是大乱祸首,好比是一只打不死的小强,东西二军相互争持不下不就为了畠山氏的家督继承,直至细川政元督政才任由两畠山决个生死不插手,为时已晚。上承南北朝余绪,下启战国祸端,夹在中间,相对的没两头精彩。经觉、寻尊的记述可以引用,但讲述僧侣的部分不太有趣。“西军”已成吃亏的代名词,前有足利尊氏与楠木正成、新田义贞相争,后有德川家康与石田三成、丰臣秀赖对抗,每次都以失败告终,直至幕末维新才以枪炮将“以东制西”扭转过来。

●大致以大和兴福寺的寻尊和经觉二位别当为主人公,讲述了南北朝结束以后到足利义澄时代室町幕府彻底衰落的历史,期间侧重大和国内的很多详细情况。条理清晰,分析合理,翻译得当。唯一的缺点就是偶尔又来日本人那套各自的正义和苦衷,事实上这时期的山名家、足利将军家、细川家、斯波家这些大贵族大大名大守护就是在名副其实彻彻底底的比烂。

《应仁之乱》读后感(一):应仁之乱

以奈良的兴福寺两任住持的记录为基础,以兴福寺利益为视角,以大和国区域内的寺社、在地国人、武士团的内斗为线索,串起昌山氏内乱以及将军家、守护大名等介入互相博取利益的关系网,解读这场引发后面百年战乱的应仁之乱。以小见大,从重要势力兴福寺在这场波乱中的选择与起伏,描述出了各阶层各身份的势力与人物在乱世中的样子。很精彩。书评

《应仁之乱》读后感(二):古日本的衰亡史

奈良的鹿,京都的佛寺,几乎为所有赴日旅行的异国人所津津乐道,与一派现代都市模样的东京不同,京畿一代几乎可以说得上是日本历史的活化石了,完整地保存着微缩版的衍唐文化(建筑、茶艺、瓷器等)和自平安时代以来的古日本印记。其中,作为代表性的寺社几乎镶嵌在了京畿地带的每一寸土地上。与中国不同,寺社在古代日本的政治文化中都占有着极高的地位,这是因为作为神的代言人“天皇后裔”,以及世俗政权代言人的“幕府将军”,为保证宗室的继承权不得不将其余子嗣寄送至寺庙出家,一旦宗室变故,这些身份尊贵的僧侣又能还俗继承大权。因此,这些寺社也因为寄养着身份尊贵的客人而成为拥有财政、土地特权的皇家庄园。寺社不仅是皇家文化、礼法的代言人与传承者,也时刻牵引着朝堂的一举一动,而足以影响天下的政局。我们所熟悉的“一休的故事”,正是这样落魄皇子与幕府将军之间戏谑故事的缩影。本书从两位出身高贵的寺社法主的视角去复盘室町幕府末期引发天下大乱的京都变乱,应仁之乱前接日本南北朝战乱的余祸,后续名声大燥的日本战国时代。逐渐式微的室町幕府为了恢复往日的荣光而假借地方守护大名(地主)之力平衡政治权力,却不想驱虎引狼,被守护大名篡夺权力,而守护大名入京又不得不委托下级武士作为“守护代”经营藩镇。这一“下克上”的风尚迅速染指全国,下级武士、无产者凭借实力掌握地方权力,最后取代血统高贵的守护大名,直至不受将军、天皇的管辖,这种印记一直刻在了日本民族的骨子里,直至二战初期日本军部政变也仍在延续,其萧墙之祸就源自于应仁之乱。日本民族对于万世一系天皇的崇拜,以及对于“下克上”的热崇(你甚至可以在《半泽直树》中看到),你都可以从本书中一瞥端倪。

《应仁之乱》读后感(三):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这本书非常简单易懂地介绍了应仁之乱的起因经过与结果,作为国内少见的涉及室町幕府后期历史的普及性质的作品,可以说是极其推荐了。

日本战国史在国内是很受关注的一段外国历史,很多业余爱好者的水平甚至比某旦大学的某个教授还要高。然而,作为日本战国史开端的应仁之乱却往往不为大家所关注。其原因之一,便是应仁之乱中没有英雄人物。不仅没有英雄人物,也没有为人津津乐道的戏剧性情节,更迷惑的是也很难搞清楚大名为何要选边站队激情互殴整整十年。既无意义,也无逻辑,两拨临时拼凑的人马徒劳无功地厮杀。这样一场战争,最后没有所谓的胜利者。表面上东军好像占了便宜,但是战胜者细川家随后就陷入了内乱。京都沦为一片废墟,守护在京制度崩坏,将军的权威一落千丈(但是又没有完全一落千丈)。这样混沌的状况,很难吸引业余爱好者的目光。

不过,从这本书来看,嘉吉之变到应仁之乱,再到后来的明应政变的历史,无疑是一部室町幕府后期统治秩序失败的总记录。室町幕府已经走到了尽头,在这个时候,将军的雄才大略或者暗弱无能,管领的勤政或懒散,地方武士的恪尽职守或耽于享乐,僧侣的锐意改革或因循守旧,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整个时代都弥漫着失败主义的悲观气息。唯一能让人会心一笑的是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文化人”古市胤荣招待“林间”和开设舞厅的情节。然而这样一个有策划头脑与文化品味的有趣的人,因为遇上了糟糕的时代而遭遇了悲剧。

吴座勇一在讲述应仁之乱的故事时,总是把它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比较。这两场战争都经历了速战速决幻想的破产,也都因为演变成了长期化的总体战而成为新武器和新战法的试验场。不过,在读关于应仁之乱爆发前一系列政局动荡的章节时,我脑海里出现的主要是《第五共和国》里的名场面和主题曲《Deus Non Vult》。

PS:假如上帝要代替在变乱中流血的人去饶恕加害者,不会管得太宽了吗?

又PS:历史转折中的小人物的沉浮是个很不错的视角,值得多搞一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