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承久之乱》读后感摘抄

《承久之乱》读后感摘抄

《承久之乱》是一本由[日]坂井孝一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承久之乱》读后感(一):源氏的公卿化与后鸟羽的政治冲动

历史是偶然+悖论的组合。如果没有公晓成功暗杀源实朝,“东国王权”+“京都王权”所形成的政治体制就会成型,就像院政体制在“承久之乱”后基本成型一样。如果后鸟羽不是一个既强势又敏感,既具备权术又富有文艺范儿的帝王,他就不会因坛之浦海战中遗失的象征王权的三神器之一的天丛云剑而有点神经质地去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进而在“唐船入海”失败后又犯了“修复大内里”引发抗税暴动的错误,更不会在源实朝被暗杀后幕府依然愿意接纳亲王将军的情况下,出尔反尔,拒绝合作,甚至为源实朝之死怨恨整个幕府,想通过追讨北条义时吃掉整个镰仓幕府。其实,保元之乱后“武者之世”只是有其形,如果不是后鸟羽过于强势又未认清武士阶层的本质——重实利而轻虚名,草率发动“承久之乱”,而是充分利用公武合作的机会,巩固王权,至少武家的时代不会那么快到来。反观源氏幕府经三代将军而终结,除了草创之时借助北条家势力之甚以致尾大不掉,源赖朝、源实朝对“王权”的理解本质上更加接近于公卿贵族,而不容于武士阶层,是其灭亡的根源。“大殿”与“院政”异曲同工,镰仓从政治上可能会成为第二个京都,这种王权之外的“小王权”,既不符合京都的利益,也不符合镰仓的利益,更加看不出有政治过渡性质。源赖朝、源实朝的幕府在推动天皇/院君君临整个日本,后鸟羽的政治冲动则促成后世八百年幕府对整个日本的统治。这不是一个历史悖论吗?

《承久之乱》读后感(二):武者之世的真正到来

承久之乱是日本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公元1221年(承久三年)后鸟羽天皇起兵讨伐镰仓幕府,反被幕府击败,彻底改变了公武权力格局。

本书的两个侧重点是对承久之乱在历史大脉络中的定位与用现代理念解析历史事件。开篇以白河院政实行为始,引用多方史料,记录了源平合战、镰仓幕府三代将军的历史与承久之乱的过程,还原日本历史上重点转折点的来龙去脉。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日本的体制,作者使用了许多现代概念,如公司构架、运动项目等进行直接对比,将晦涩的历史概念简单化。

受史料的主观意识和后世阴谋论的影响,许多历史事实被“篡改”,如后鸟羽是无德之君,源实朝是傀儡将军,承久之乱是一场倒幕运动等,作者在书中一一进行了勘误。后鸟羽文采斐然、弓马娴熟,源实朝手段高明,大权在握。二者以和歌为纽带构建起和谐的公武关系。但是“蜜月期”并没有维持很长时间,源实朝突然遇刺,后鸟羽坚持维修被烧毁的宫殿,以北条义时为首的幕府方极不配合,最终导致承久之乱的爆发。作者认为承久之乱是源实朝突然遇刺的连锁反应,它仍是幕府内部的权力斗争。

本书另一个特点是对当时文化的记录。乱前乱后的和歌、佛教、儒教、帝王学说都被详细记录,展现幕府初期的日本文化风貌,与侧面凸现了文化多样性的特征。

承久之乱是“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幕府以空前的团结战胜了“绝对权威”后鸟羽方。迎来“三上皇配流”的结局。六波罗探题的设置也让幕府将权力之手伸向公方内部,中世纪的庄园公领制基本形成。承久之乱,武者之世真正到来。

另:本书与今年的大河剧《镰仓殿的13人》完美契合,对于理解后半部分的主要剧情有很大帮助。

《承久之乱》读后感(三):读《承久之乱》札记

序章提到⾃⽩河开始,⽇本进⼊了“院政时期”,之后经历了堀河、⻦⽻、崇德、近卫、后⽩河、⼆条、六条、⾼仓、安德等天皇,期间有数位天皇在退位后实⾏了院政。在院政期,武⼠与寺舍崛起,如河内源⽒、伊势平⽒和兴福寺、延历寺。对于开启院政的⽩河,其开始的“熊ᰀ诣”成为院政特点,“承久之乱”的主⻆后⻦⽻院就进⾏了近三⼗次的“熊ᰀ诣”,另外⽩河院还将摄政给予了关⽩藤原忠实,造就了“摄关家”。在经历了⻦⽻院政、保元之乱、平治之乱后,后⻦⽻的祖⽗后⽩河开始了院政,⽽后⽩河与平⽒的⽭盾导致其被幽禁于⻦⽻殿。在以仁王之乱后,被平清盛流放的源赖朝开始举兵,在倡兵开始,源赖朝的军事⾏动并不顺利,被平⽒军队击败。平清盛在源赖朝举兵前就强⾏将都城迁到了摄津国福原,⽽迁都导致的⼈⼼不稳迫使其迁回京都,并在不久后去世。寿永⼆年,源赖朝在经历了⼀系列战争与政治交涉后,其开始进攻京都,平⽒家主即平清盛三⼦平宗盛带着安德天皇逃离京都,并带⾛了“三神器”,并在坛之浦之战中遗失了天丛云剑,这对后⻦⽻的正统性产⽣了负⾯影响。在平⽒携安德天皇逃离京都后,后⽩河让后⻦⽻践祚,“承久之乱”的主⻆正式登场。在后⻦⽻13岁的时候,祖⽗后⽩河去世,同年七⽉,幕府的主导者源赖朝出任征夷⼤将军。在许多⼈眼中,幕府的存在是皇权衰弱的表现,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幕府与朝廷的关系是互帮互助的,正如坂井⽒指出的幕府的存在稳固了朝廷统治。源赖朝看到了王权对其巩固地位的益处,由此送⻓⼥⼤姬⼊宫同皇室保持了亲密关系。源赖朝的次⼦三代将军源实朝也延续了⽗亲的做法,同后⻦⽻保持了亲密关系,并通过和歌歌颂后⻦⽻表达⾃⼰的忠⼼,后⻦⽻也投桃报李的让源实朝的叙位不断上升。源实朝在发现⾃⼰⽆法⽣育后,由此构想了“东国王权”,让亲王做下⼀任将军,⾃⼰则退位辅佐。源实朝的构想得到了幕府全体与后⻦⽻的⽀持,源赖朝因此⾼升到了右⼤⾂,超越了其⽗的叙位。在良⾠吉⽇下,源实朝举办了右⼤⾂就任仪式,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将由亲王东下出任将军,⽽其作为辅佐⼤⾂。这⾥思考⼀下,亲王出任幕府将军,如上⽂,幕府依赖王权对其⽀持,亲王出任将军,⽆疑将⼤⼤拔⾼幕府的威信也将使得后⻦⽻君临全⽇本的计划得以实现,这也是幕府与后⻦⽻⽀持的原因。然⽽,源实朝在就任仪式上被侄⼦公晓刺杀,“东国王权”的构想可以说在此时破裂了,幕府在平息了将军死后的动乱中杀死公晓及其兄弟禅晓。在此,我有个疑问,公晓是杀害将军的凶⼿,处死是⽆可厚⾮的,但是禅晓并没有参与且其是⼆代将军源赖家的亲⼦,是北条政⼦的亲孙⼦,可以说在平定其他源⽒族⼈叛乱后要逼死禅晓,⽽导致源赖朝断⼦绝孙,北条政⼦为何没有阻⽌?既然右⼤⾂源实朝已去,幕⽅应该做好“东国王权”破裂的准备,⽽禅晓则是将军继任者,然⽽幕府坚持推进已故右⼤⾂的路线,杀害了源赖朝最后的⼦孙,令我着实疑惑。幕府成功平息动乱后派遣⼆阶堂⾏光⼊京,⼆阶堂⾏光的⾏动表明了幕府仍想推⾏“东国王权”的计划。后⻦⽻在与其关系亲密的右⼤⾂源实朝被刺后,⼤发雷霆,并由此改变了态度,其担⼼亲王东下⽽导致国家分裂,因此⽽拖延。后⻦⽻的⾏为让幕⽅不满,在幕⽅的压⼒下,后⻦⽻决定将九条道家两岁幼⼦派下,继任将军。由于摄家将军的年幼,幕府权⼒掌握在尼将军政⼦和北条义时为⾸的幕府⾸脑中,后⻦⽻与幕府的博弈落了下乘。前⽂有提,后⻦⽻的践祚是在三神器被带离京都的时间进⾏的,并且因为战乱遗失了“天丛云剑”,⽽由此正统性不⾜,后⻦⽻为了弥补这⼀缺陷,实施了⼀系列措施如复礼、编纂和歌、修建象征王权的建筑等。在⼤内⾥遭焚后,后⻦⽻由此病倒,病愈后着⼿᯿建⼤内⾥,如此⼤的⼯程需要幕府的⽀持,然⽽此时的幕府已不是源实朝时的幕府了,在幕⽅拒绝了后⻦⽻的要求后,后⻦⽻由此停⽌᯿建⼤内⾥的⼯作,将⽭头对准了幕府的实际掌控者北条义时。后⻦⽻经过拉拢在京御家⼈和⼀系列准备⼯作后下发“院宣”和“官宣旨”讨伐北条义时。幕⽅在得知此消息后同仇敌忾,迅速派遣⼤军进攻京都,后⻦⽻⽅由于上层将领军事经验的缺乏,被幕军击败。后⻦⽻在明⽩失败⽆可避免的情况下,与幕⽅交涉,在事后与⼟御⻔、顺德⼀起被流放,承久之乱结束,从此形成了”公弱幕强”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