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的前半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我的前半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我的前半生》是一本由爱新觉罗·溥仪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3.00元,页数:2019-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一):《我的前半生》的局限性

开头看时觉得还有些趣味,只是一个调子重弹无数遍让人失掉许多兴致。溥仪在骂自己的同时将所有和他接触交好的人他的一切以及过去全都否定了,而在日寇倒台后被转移到苏联,再到祖国的过程所遇确是人人至善,事事至美,仿佛夏无暑热冬无寒。这是多么极端、非理性然而思想正确。

人性化作有千般面目,不论是过去倒塌的旧王朝还是未来崛起的新社会都有无数色彩相异的个体在推动,而个体们的灵魂里更有无限复杂的情感缠和难休。如此书这般正确的思想红本是符合作者符合那个时代需要的,对于现代普通读者就显得无聊多了它毕竟是一个人的检讨书,却在对一个时代的脏污作冲洗,其单向思维使人感觉更多的还是作者在对自己这副肉身作保全。至于真正的关于溥仪的思想,他的前半生,他傀儡身深处的内涵,一个末代皇帝作为人的复杂性,我们只好从己身己世的历练,从更多的书籍中去得知了。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二):关于自我认知和民族觉醒

溥仪的一生,读来令人怜悯,但在当时的那个时代下想来也正常。从小被接进宫中,人们对他的期望不是长大后让国家繁荣昌盛,而是做好一个国家的象征。他也实实在在活成了好一辈人心里崇高的象征,衣来伸口饭来伸手,在他的脑海里也逐渐根植进了“天命之子”的自命不凡,于是荒唐的相信了日本人投来的这幕荒唐大戏的主演邀请,天真的以为在当时“软骨病”的中国下,日本会给予他安身坐在皇帝宝座上的特殊优待。

直到在看管所里,他开始学会自己叠被穿鞋糊纸盒;直到见到了那些曾因他的荒唐而经历无边苦难、却又豁达原谅了他的人民;直到他走出看官所亲眼看见那个曾生灵涂炭却如今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新的时代,他的心里终于生长出了那个“自我”,眼里终于看见了“人民”;因为身边积极的影响,也因为人民的宽恕和包容,他开始知道如何跳出来观察自己,正视曾经犯下的错误;他开始放下曾经自命不凡的心态,着眼于身边的一桩桩小事,让它们变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实打实干。他懂得了去思考、掌握事务发展的不变的规律,而那才是更永恒的“真理”。

# 关于近代历史

清末民国时期的混乱、难堪、民不聊生,我才窥见了冰山一角。抗日战争、伪满政府期间究竟是什么样貌?人民又是如何觉醒的?中国是如何变成今天的这个模样?这个双月要继续带着问题研究下去。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三):第一人称视角下的晚晴

新中国的清朝皇室全家福

这张照片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其他的清朝历史照片中,清朝皇室成员都是一板一眼、严肃。虽然衣着雍容华贵,但是照片看着,这个人是没有灵魂的。这张照片给我的感觉是,原来皇室的人,也会笑呀。感觉大家都过上的好日子,而不必为打发时间而苦恼,由衷为他们感到高兴。

对清代王室的贵族生活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因为是自传,书中有些溥仪的心理活动很是耐人寻味。有他身为皇帝的某种高傲、自私,也有他从小被人利用,内心却毫无主见的无能。也有新中国成立后,他努力想要成为一个“正常人”的挣扎。

其中溥仪的父亲的口吃、懦弱、无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还有满清贵族的每日的无聊,也让我无法理解。或许,在清朝没有被推翻之前,贵族们也无法理解为何大家要劳动。

杀人的封建礼教社会,同让让我汗颜。溥仪讲到,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清朝玉牒记载的婴儿死亡率为40%多。虽然那时的医疗、养育条件都很低,但我想因为宫斗而牺牲的婴儿也不在少数。

溥仪从小到大,缺少母爱。为了防止后戚干涉政务,皇室总会为了培植继承人,而把孩子关在宫中,接受宫里的教育。(想到了叶卡捷琳娜大帝里,俄国王室也是这样做的,为了一个所谓的继承人,搞的母子关系都异化了。)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从小便生活在权斗之中。对于稍加聪慧、热爱权力的人来说,这是荣誉;但对于没出息、没野心的人来说,这是束缚。有人会因为皇室的身份,在那个动乱的时代,得到权贵的庇佑;但有人也会因为权力争斗,成为牺牲品。想必溥仪如果褪去了皇帝的身份,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吧。

看完这本书,一方面是猎奇,一方面也是对那个时代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书中有些场景在《末代皇帝》《觉醒年代》,和《紫禁城的黄昏》这本书里都有提及。由于本书是第一人称写的,比较有带入感,且相比起史料,更为真实。

回到现实,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和重新洗牌,是否现在也出现了固化的阶层呢?清朝的皇帝们,在建这个王朝之前,应该也不会想到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那些繁文缛节的制度会越来越成为统治的障碍,也应该不会想到自己的后代会从马背上的民族变成骑自行车的平民吧。

不过作为普通平民,我应该不用担心上流社会。猜想他们现在对子女教育、家族产业的的重视定会让他们衣食无虞(此处指待那些有几百年历史的大家族),应该不会像清朝统治者那样,只会培养出逗蛐蛐、逗鸟的北京大爷吧。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四):为什么要带这本书去逛故宫?

他在紫禁城“错位”的童年

却在战犯管理所慢慢“复位”

三岁的溥仪

很多人都去过故宫,

90%的人都是空着手进去又空着手出来的,

故宫对他们而言就是一所大房子,

甚至不如邻居家的房子看着亲切有感。

但是,

如果你带着这本书去逛故宫,

出来一定会有种如邻居家的亲切感。

这本书就是

溥仪的《我的前半生》。

书的最前面附有一张

“紫禁城平面图”

你可以总揽故宫格局,

明了自己所处的位置。

紫禁城平面图

其实人的一生,

明了自己的位置最重要。

而溥仪的“前半生”,

一直走在“错位”的路上。

你看,

3岁,

从醇亲王府抱进故宫,

远离父母家人,

交由太监管教。

6岁,

从皇帝退位,

却又在画地为牢般的紫禁城

过着小朝廷的“帝王生活”。

11岁,

才认得祖母、母亲,

以及弟弟妹妹们。

这是一个典型的“童年错位”案例!

虽贵为“皇上”,

却又堪称“孤儿”。

虽有四五个“母亲”,

却享受不到一点“母爱”

一面是上至老头下至幼儿

见之得磕头,

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

一面是太监们

处处饿他打他关小黑屋

形成了仇视暴虐的心理

时下许多人都在关注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

而紫禁城作为溥仪的”原生家庭“

影响可谓深远

已经是二十世纪了

他的教育

还是四书五经帝王思想

连带着种种的“复辟”幻想。

终于在日本侵略者的诱引下

偷偷到了东北,

成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

成了为侵略者服务的大汉奸!

直到日本侵略者投降

伪满洲国覆灭

溥仪进了抚顺战犯管理所

开始学会自己刷碗洗衣

自己缝补衣服

学会给菜地浇水

在同样是画地为牢的管理所

他曾经错位的童年

开始慢慢复位

在《我的前半生》结尾

溥仪写道:

“人”,

这是我在开蒙读本《三字经》上认识的第一个字,

可是在我前半生中一直没有懂得它。

新闻里常见到小学生不会剥鸡蛋

不会系鞋带之类的小事

许多的家长是把自己的小家当成了“紫禁城”

努力培养着“小皇帝”“小公主”

却不知,这样的“童年错位”,

幸运的话,会在管理所“复位”

不幸运,可能会害其一辈子。

朱永新与孩子们

在微博上看到朱永新老师介绍浙江某小学的“食育”

这些小学生每人都能给家人做一顿像样的早餐

心里给了一个大大的赞!

我们的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

就应该是这样

从“衣食住行”开始

童年不错位

生命才会长久有力!

《我的前半生》读后感(五):了解一点皇帝家的养娃成本

据说北上广的90后养个娃都是几十万起,每个月都要买新衣服,心想你这是把娃当皇帝养么?也就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衣》里,才知道有皇帝这么爱新衣服,每天每个钟点都想换新的。

讲真,皇帝家养娃,真是就如《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一样,万千宠爱集一身?手边刚好有本末代皇帝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里面有些内容,倒可以对照着看看。

暂且按“衣、食、住、行”来分说吧。

衣:溥仪说对皇帝的衣服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几乎一年到头都在做。做了多少他也不知道,反正就总是穿新的。这似乎和安徒生笔下的皇帝差不多了,童话还真不是童话呢。不过溥仪的意思,似乎这么多新衣服,一并不是他要的,二他也穿不完,纯是浪费,或者说,有太多是给下边的人贪污了。溥仪还给开了一个单子,某月的做衣费用:

这个月给我做了:皮袄十一件,皮袍褂六件,皮紧身二件,棉衣裤和紧身三十件。不算正式工料,仅贴边、兜布、子母扣和线这些小零碎,就开支了银元二千一百三十七元六角三分三厘五毫。

那位90后养娃,每个月给孩子买衣服,看来和皇帝比,还是差远了。

食:这才是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最大的排场!关于皇帝吃饭,另有一套术语,是绝对不准别人说错的。饭不叫饭而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厨房叫“御膳房”。溥仪说,隆裕太后每餐的菜肴有百样左右,要用六张膳桌陈放,这是她从慈禧那里继承下来的排场,我的比她少,按例也有三十种上下。而更可笑的是什么?就是这些孟子所谓“食前方丈”的场面,就是吃饭时面前三米多地方都摆满了食物,都仅仅是摆设,一是这些菜都是早做好的,放在火上煨着,所以一说要开饭,就可以马上端上来。当然味道就可想而知了。二是溥仪真正吃的,其实是太妃们为了表示关心,每餐特意送给他的饭菜,这特意送的饭菜才是真正御厨刚做好的,也有二十多道菜呢。但就是这些摆设的东西,一个月花费多少呢?溥仪举了一个例子:

皇上前分例菜肉二十二斤计三十日分例共六百六十斤

汤肉五斤 共一百五十斤

猪油一斤 共三十斤

肥鸡二只 共六十只

肥鸭三只 共九十只

蒸鸡三只 共九十只

现在猪肉多贵了?溥仪的餐前“摆设”一天就得二十二斤!

住:按民国优待条件,当时紫禁城里除了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划归民国之外,其余地方全属“宫禁”范围,溥仪的卧室叫养心殿。去过故宫的人肯定都参观过他的卧室了。溥仪记得他和弟弟、妹妹在养心殿里玩过“捉迷藏”游戏,放下帘子,里面一片黑,他和弟弟很快乐,却把妹妹吓坏了。

行:《红楼梦》中,贾宝玉一出屋,后面总要跟着一群丫鬟、婆子,如果出大门,就得有一帮小厮跟着。有一回,贾宝玉只带一个小厮去袭人家,差点把袭人吓死。溥仪说,《红楼梦》中的这种“尾巴捧场”,比宫里就可小多了,但也可以说是一个缩影,形式是一样的。

我到宫中的御花园去玩一次,也要组成这样的行列:最前面是一名敬事房的太监,他起的作用犹如汽车喇叭,嘴里不时地发出“吃——吃——”的响声,警告人们早早回避,在他们后面二三十步远是两名总管太监,靠路两侧,鸭行鹅步地行进;再后十步左右即行列的中心(我或太后)。如果是坐轿,两边各有一名御前小太监扶着轿杆随行,以便随时照料应呼;如果是步行,就由他们搀扶而行。在这后面,还有一名太监举着一把大罗伞,伞后几步,是一大群拿着各样物件和徒手的太监:有捧马扎以便随时休息的,有捧衣服以便随时换用的,有拿着雨伞旱伞的;在这些御前太监后面是御茶房太监,捧着装着各样点心茶食的若干食盒,当然还有热水壶、茶具等等;更后面是御药房的太监,挑着担子,内装各类常备小药和急救药,不可少的是灯心水、菊花水、芦根水、竹叶水、竹茹水,夏天必有藿香正气丸、六合定中丸、金衣祛暑丸、香薷丸、万应锭、痧药、避瘟散,不分四季都要有消食的三仙饮,等等;在最后面,是带大小便器的太监。

溥仪是三岁登基,完完全全的“儿皇帝”,一高兴也和一般孩子一样,撒腿就跑,这可就累坏了后面的这条“长尾巴”。等他稍大一些,懂得发号施令,就让那些尾巴在一旁等着,他自个儿跑够了,再让“尾巴”跟上。后来,溥仪喜欢上了骑自行车,下令把宫里的门槛全锯了,自行车多快呀,那些“尾巴”哪跟得上,就只能暂时免除了。

看完“皇帝家的养娃成本”,不知90后的家长们怎么想?养一个娃真要几十万上百万?还是许多东西浪费在了“排场”上?浪费在了“摆设”上?

以前过年,许多人门口都会贴一对联:勤俭持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中国特有的家风传统,90后养娃也要多学一点传统家风,而不是皇室作风。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