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回乡下》读后感摘抄

《回乡下》读后感摘抄

《回乡下》是一本由弯弯著作,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19-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回乡下》读后感(一):弯弯:回乡下,是去回溯我们的根呀!

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带我和哥哥离开乡下,搬到了镇上,后来,又从镇上搬到了邻近的市里,当我大学毕业全家又来到远在一千多公里外的北京。就这样我们离家乡越来越远,回去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我的孩子出生后,第一次回乡下是他三岁的时候。在城里出生、成长的他,对于乡下的一切,都非常新鲜,非常好奇。他乐此不疲地参与到自己看到的各种活动中——去菜园拔大白菜,从压水井压水,用柴火灶烧火……那么快乐,那么鲜活。看到他,我忍不住回想起自己的童年,爸爸妈妈时常带我们回乡下——那是我最快乐的回忆之一。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年去给爷爷奶奶扫墓,我们一家下了车,然后到姑姑家、伯伯家,队伍慢慢壮大,大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天,孩子们则打打闹闹的,踮脚走过布满鸡屎的晒谷场、捏着鼻子跑过臭烘烘的猪圈、捂着耳朵穿过养狗的院子、小心翼翼地走过狭窄的田埂、手脚并用地爬上植物茂密的山坡……长长的队伍来到坟墓前,大人们开始放鞭炮、烧纸钱、摆供品等。随着一系列仪式的进行,气氛一下子就变得凝重、肃穆起来……

小时候,其实很喜欢这样的仪式,虽然,懵懵懂懂的我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回想起来,那时候,好像更多的是喜欢这种和亲人一起热闹、轻松、自在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小小的我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认知了乡村自然与人文的美好。

现在,过年或清明我们回不去的时候,我和我的先生也会做上一桌子的菜,摆上酒水、盛上饭,把筷子搁在碗上面。学着我父亲的样子拿着纸钱在蜡烛上点燃,然后围着饭菜转一圈,边转边说着都有些什么菜、家里的近况、请祖宗保佑等话,最后带着孩子跪拜。

我由衷地感谢这些民俗和仪式,它,成就了各在一方的亲人们团聚的机会;它,沉淀了我们对故去的家人的思念;它,也传承了国人对于生死的态度。

“回乡下”,是去回溯我们的根呀!

《回乡下》读后感(二):田园生活,那份乡间情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小时候学这首儿歌的时候,仅仅是觉得好玩。“暮归的老牛”、“蓝天配朵夕阳”、“缤纷的云彩”,是何等的美,领悟时已是中年人。 随着时代的转变以及新的入学政策,一拨又一拨的年轻人奔赴城市生活、定居、养育下一代。这是时代变迁的必然,城市化的必然趋势。每年的春节人口流动,被调侃为“人口大迁徙”,大概就是因为心底的那份归属感了吧——回家。正是因为家乡,才让在外漂泊的游子有了归属感,有了落叶归根的那份期盼。

在这样的情怀下,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了图画书《回乡下》,以孩子的视角讲述了回乡所见、所闻。这是怎样一副亲切而美好的画面? 绘本的前页,是一份简单的祖孙三代家族谱,分别是:爷爷奶奶、父辈三家子、孙辈小朋友们,血脉的传承就是这般神奇。梳着两个麻花小辫、穿着碎花布裙的“我“跟着爸爸妈妈乘坐绿皮火车回乡看爷爷奶奶。火车隆隆向前,窗外是绿水青山,春天的田野是一片片充满生机的绿色,头顶是蓝天白云。没有城市的喧嚣,乡下的美在于那份原始的自然与清新。连乡下的狗狗们都充满了淳朴~~

全书所描绘的乡下生活,最动人的不过那份淳朴的真实,充满了生活气息。伯父、伯母们亲切的迎接、水塘里扑棱的大白鹅、田里欢快游动的小蝌蚪、“扑通扑通”跳下水的青蛙、“汪汪汪汪”的狗狗们,连婶婶家院子里的枇杷树都显得尤为可爱。走在田间狭窄的小路上,双胞胎之一的堂哥不小心掉进田间,吓得哇哇大哭,双胞胎兄弟在田埂上捧腹大笑的模样,像极了小时候插秧的时候,我跟小伙伴们挤在田埂上不小心挤下稻田时的画面,掉下水田的狼狈感、羞耻感,最后化为鼻涕眼泪一大把,而田埂上安然无恙的小伙伴幸灾乐祸的样子,可不就是这样吗?

在乡下民房前,相邻们遥相问好的样子,大致是城里最缺乏的了吧。石头森林里冰冷的并不只是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更是擦肩而过各自忙碌的彼此,好在生在乡村、长在乡村的我,已经如此习惯且热爱这样的生活。炊烟袅袅,耳畔是熟悉的乡音,夹杂各家做饭的丁零当啷声,随处可闻的欢声笑语,一切都那么真实那么欢快。

其实,读啊读啊,我还在奇怪:不是去看爷爷奶奶的吗,道路这般曲折,沿途还有崎岖的山路与恼人的荆棘,爷爷奶奶家怎么住这么不便的地方。答案揭晓时才明白,哦,所谓的爷爷奶奶的家,早就是两座坟包了——爷爷奶奶已经不在了。但是,血脉还在,亲情还在。行路

《回乡下》读后感(三):《回乡下》每个人都经历过的

早前无意中看了弯弯作品《黑米走丢了》和《和我玩吧》,无一不被作者感动着。作者笔下的故事最是平常,简单又普遍,也是最容易发生在你我的身边。总是从中勾起当代人很多的回忆。 弯弯新作《回乡下》,这本书主要描述出了回乡下祭祖时的情景,也是弯弯儿时的回忆。在马上到来的清明节之际,阅读这样一本书,也能追思我们故去的亲人。这本书让我们也跟着弯弯一道,感受到了回乡祭祖时亲人围绕在身边热闹与关怀。有多久没这么热闹过了,除了春节,中秋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一年到头这样的日子屈指可数。无论无过,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弥足珍贵的。 所以说这本书最是适合我们大人看了,因为我们也要回家祭祖了。你也许是这里的几个小朋友,也许是这里的大伯大伯娘等这样的长辈,但无论是哪一辈的人,总能找到属于你的回忆。这本书也是适合孩子们看的书,乡下的东西对于城市里的孩子来说总是有莫大的吸引了。从下车开始,一路上看到的所有的植物们,动物们,以及品尝的那些传统的食物们。这些孩子来说都非常新奇的,让孩子们十分好奇的。以前只存在于书本上的,或是从大人口中听到的东西都变成现实实现了,一时让孩子们眼花缭乱,怎么看怎么玩怎么吃都不过瘾。 而这本书也给我们展示出了春天里乡下非常美丽的风景,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情景。清明节除了祭祖,追思亲人,还有踏青,如此美景,真不负此行。当然,更加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数亲人们之间相聚在一起的热闹、轻松、自在的氛围。 故事里的小朋友由一开始的懵懂,到后面看到基本上所有的人都有为爷爷奶奶准备礼物后,自己也亲手准备了礼物送于爷爷奶奶。这种情感转变,是公人翁被家里人行动中展现出的珍视与深切惦念感染。看完这本书,更能让孩子们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感情,认知乡村自然与人文的美好。但看现在很多乡村,都如城市一样美丽。 这本《回乡下》,图文均是弯弯。这些年看过不少的绘本的,基本上是以外国的作品均多,能找到这样一本引起大家共鸣的国内作品真的不多。但也让我看到了国内作品的崛起,期待更多的好作品。

《回乡下》读后感(四):回乡的故事

对于很多人来说,春节回家是一件极具仪式感的事情。忙忙碌碌在外奔波劳累了一整年,终于等到了春节,可以领着爱人孩子,一起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看着村子里袅袅升起的炊烟,听着城市里听不见的烟花爆竹声,与日渐老去的父母在一张泛着油花的老桌子上包饺子吃饭聊天,是一件极极幸福的事情。弯弯的图画书《回乡下》便真实而有趣的再现了这一幕。 《回乡下》是弯弯自画自写的一部图画书。故事描写了笑予在春节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回乡下为爷爷奶奶扫墓的情景。故事虽然简单,但是作者笑予依然给我们设置了一个蛮大的悬念。故事一开始,我们便被告知笑予一家回到乡下,是要去看爷爷奶奶的,然后一路上碰到的大伯、二伯、姑姑等人也都是给爷爷奶奶准备了礼物,但是直到浩浩荡荡的一大家人走到地方,我们才发现原来笑予一家是回来给爷爷奶奶扫墓的。关于扫墓这件事,对于还不怎么明白生老病死的小孩子来讲是一件有点陌生的甚至是有点抗拒的,那么弯弯就用这样一种图文并茂的方式来告诉孩子们,扫墓不是迷信,也不全部代表死亡,而是寄托着生者对死者的怀念,对血脉亲情的一种维系,扫墓也可以是充满希望的。 回到《回乡下》的具体内容上,故事中图画的整体色调没有冬天应该有的那种冷寂萧索,而是很大胆的用了许多亮丽的颜色,比如依然碧绿旺盛的树林,田野里郁郁葱葱的庄稼等,这似乎也在告诉读者,即便是寒冷的冬季,因为家人心中有爱,这世界依然是可以充满希望的。故事一开头出现的一家人共同乘坐的那辆农用三轮,大概会让所有读者都会心一笑吧,对于很多人来说,当你回家的旅程到了这一步的时候,就说明你已经到家了,很真实的情景再现。从笑予一家下火车,到遇见自己的二伯、大伯、小姑一家的情境,则完全是放在了笑予的视觉上,因此,这一段看起来就多了许多的稚嫩,孩子们在一起嬉笑打闹的场景,仿佛将我们也带回了童年时代。最后浩浩荡荡的一大家子人终于来到山上,来到爷爷奶奶的墓前,大家把为老人准备的礼物纷纷摆出来,点燃鞭炮,在墓前告诉老人现在所有人过得都挺好,家里盖了新房子,孩子有要参加高考,有即将要出生的,这一段看起来朴实无华却是极为的催人泪下。扫墓结束,所有人结伴下山,围绕在一张大桌子上吃饭的景象,则再一次让我们感叹家的温情与温暖。 在《回乡下》中,弯弯用笑予的儿童视觉以近乎白描的手段,为我们真实的再现了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在春节时扫墓时的情境,虽然图画与文字都异常的简单与直白,但是却真真切切的击中了所有读者内心中最柔软的那一部分。而且也在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了孩子们什么是家,什么是亲情。

弯弯的《回乡下》虽然描写的是春节一家人扫墓的情境,但是当我们陪着孩子一起读完整本绘本以后,是不是也会自问一下,自己究竟有多久没有带着孩子回到自己出生长大的地方了,没有回去看一看那个几乎每一天都在慢慢消失的地方了呢?所以,不要说什么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的话了,找个时间,带上爱人,带上孩子,回乡下去看一看吧,看看父母,看看那老去的时光,然后告诉孩子,不管以后走多远,这里都是你最后的寄托,真正的家!

《回乡下》读后感(五):永远为故乡留存一个独属的角落

每一个人,都曾经或者现在仍是乡下人。乡下,是清新空气、泥土芬芳的自然野趣;乡下,是我们的来源,我们的根。

《回乡下》这部图画书,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写了她跟着父母回乡下的故事。在颠簸的道路上担惊受怕,在田边、路边采摘美丽的野花,在乡间逗狗追鹅看猪,当然,更重要的,似乎是与家人——堂哥、堂姐们的相聚。

作品巧妙地设置悬念,直到最后所有人一起上山我们才知道,这一切的目的其实是——给爷爷奶奶扫墓。当然了,有经验的读者从细节中其实早能看出端倪,从一开始的“那年春天”,到堂姐说“可不能吃”,以及从村子里走向村外等都是暗示和线索。

扫墓是故事最核心的内容,在很多人眼里,这可能是一个相对沉重、严肃的话题,但作品却着眼于一个小女孩的眼睛与心灵,从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展开,有固化的仪式,更有温暖的细节和充满情感的生活。

作品让我们看到扫墓这一习俗对于我们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为爷爷奶奶扫墓,让分隔各地的几个小家庭聚在一起,是家人情感的桥梁,是让家族凝聚的力量;为爷爷奶奶扫墓,让家人有机会谈起逝去的老人。

梅子酒、桂花糕,是祭品,但更多的是儿孙们对爷爷奶奶深切的怀念;为爷爷奶奶扫墓,还是一种传承,小小的主人公被家人行动中展现出的珍视与深切的惦念感染,最终为爷爷奶奶亲手编制了美丽的花环。

作品巧妙地用“礼物”串起女孩的情感变化,从一开始的懵懂,到见到乡下新鲜事物、见到亲人的欣喜雀跃,再到看见二伯母、大伯母、小姑准备的礼品,听见大人聊起爷爷奶奶的事情,慢慢地升起为爷爷奶奶做礼物的念头,并最终付之行动。

是的,与其说扫墓是为了亡者,不如说是为了生者——这就是《回乡下》带给我们的感动与启示——所有曾在这一习俗、仪式中浸染过的人,可能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年复一年,一次又一次,随着这一习俗、仪式,某个人的形象并未随着时光淡去,变成一个符号,反而愈加清晰;如同条件反射一般,一到那些日子,那个人就会一下子占据我们的思绪,在纷繁芜杂中我们永远为那一个人留存着一个独属于他的角落。

这是国内原创图画书中较少的图文为同一作者的作品,图文配合共同讲述故事的特质非常鲜明,画面中还有诸多可细读的细节——比如前后环衬、封底,还有故事里那只小狗,树上的两只小鸟。

作品图画风格独特,造型稚拙,用色细腻又大胆,明度极高的黄色、红色、蓝色、绿色,让画面充满明媚的气息,穿插着黑白灰的深色调,这多么契合作品传递出来的气息呀,扫墓——并不全然指向死亡,指向沉重,而是牵涉着情感,关联着我们的根。

每个人也许都需要这样的仪式,它可以承载我们的思念,让我们记住亲人带给我们的美好,让家人的爱在心中,永存并传承下去。(王潋昕/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