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旧史新谈》经典读后感有感

《旧史新谈》经典读后感有感

《旧史新谈》是一本由吴晗 著 / 习之 编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21-8-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旧史新谈》读后感(一):历史的涓涓细流

评《旧史新谈》

每次读《大家小书》都会有这种感受:接触到的一个小小的专题,展开以后会发现书中涵盖的知识其实一点都不小,毕竟是很多“大家”的作品。最开始觉得吴晗先生是明史专家,这本《旧史新谈》其实应该就是《明史新说》吧,读完发现其实不然,“旧史新谈”是书中内容的一部分, 主要是摘录历史中的小故事,确实也不完全是明朝的历史故事,而是中国历史的一些小故事,吴晗先生对这些小故事的讲述、点评,其实都是他身处写作当时的感受,作为“新谈”,自然也是对于现实的启发和感悟了。除此之外,还有《史话》《读史散记》等篇章,都是吴晗先生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作品,这些散落在角落的历史小故事,在吴晗先生日常研究史学中形成了史学记录的点点滴滴,这种涓涓细流汇聚在一起,成为研究历史的大河。

吴晗先生作为历史学家,其治史方法和成果都得到了极大的肯定, 吴晗先生从40年代开始数易其稿的《朱元璋传》,在史学界乃至现实生活中都发生过重大影响;他提倡编辑出版的《中国历史小丛书》,在普及历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手录的《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不仅留下了一部方便实用的研究资料,而且留下了严谨治学、刻苦钻研的学术研究之风。先生从40年代中期开始转为社会活动家,学术作品少了很多,我们看到他的生平介绍有一条:1943年7月,吴晗加入民盟,并开始全面抛弃胡适的“读书救国”论。至此,吴晗从一名历史学家变身为社会活动家,在中共组织的支持下,积极投身各种反蒋活动,态度越来越尖锐,对国民政府的批判越来越激烈。自此以后,他再也没写出一部像样的史学著作。

最体现出这本书的温情的,应该是编者习之吧。吴晗和袁震(习之)的爱情故事令人感动,期间经历的生离死别让人敬佩,最后相继被迫害致死更令人遗憾。吴晗先生对于历史的理解可谓深刻,可是对于自己的把握却相差甚远,他的《海瑞罢官》最终导致了他被迫害致死,成为了史学界的一大遗憾。幸运的是吴晗的爱情一直美好,习之先生不仅在生活中对吴晗先生照顾有加,甚至还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帮吴晗先生整理学术资料。读完此书,我能想象的场景有:吴晗先生忙于政务,习之先生在家安静地梳理吴晗先生的笔记,等待着出版,昏暗的灯光中映照着习之先生的努力,她的努力,不仅让历史的琐碎和繁杂形成了秩序,而且还让吴晗先生的涓涓细流汇入了治史的大河之中。

20211026

《旧史新谈》读后感(二):观今宜鉴古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要了解现在的趋势以及未来的发展,必须要懂得自己古代的历史。读史使人明智,这话无论放在哪个时期,都是适用的。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名士研究历史,对于历史每个人有自己的不同看法,大浪淘沙,沉淀出的金玉良言、对历史一针见血的见地还是很值得我们去习读的,因为那些“大家”以自己卓绝的眼光和智慧的思想筛选过滤出精华。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也是这样的一位“大家”,“大家小书”系列里他的这本《旧史新谈》结集了他的史学小品。这些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内容源于经典,粗看是读书笔记,然,画龙点睛是吴晗先生的观点。每篇都是适合反复品读体会的,从简短的语言里读到先生明确的意旨。

这样的历史小品文好读。好在二:一是每篇字少,能比较轻松读懂;二是吴先生一语见地,让人好领会其中要点。

“报功文书”来自《资治通鉴》,曹操的一员部下在上报文书时,如实报告,不像他人夸大其词、夸大武功,曹操得知大大夸赞。这样的人和尊重事实的行为无论在何时都应该得到弘扬,只有这样的真实报告,才能让我们看到真实的历史数据。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如今我们来读这些历史,是因为无数的人真实记载,才能让我们得见真知。倘若人人造假,这世界何来坦荡?

靖康之变为何会发生?那就与那些只说不做的君臣们密切相关。夸夸其谈,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胆小鬼,议论未定,开封已被包围。吴晗先生说“光从文字上形式上讲究,满意于纸面的空谈,靖康之变是最现实的一例。”

悲哉。

其实他也不是只在评说历史,也在向我们介绍历史中那些鲜为人知的趣闻和汉文化的演化。其中有多篇涉及神话传说,颇有趣味。有说“西王母”的,小时候看神话故事,总以为西王母和玉皇大帝是相配的,可能我那是中了“西游记”的毒了。没想到,吴晗先生还引经据典聊了西王母的眷属,虽然没有特别的指向,但是听他这聊一聊,让我对昆仑山系的神话人物又多些好奇。

吴先生的旧史新读独富新义,有些历史故事一般人不知道,经他一提点,才知故事套故事,原来历史上相似的事不止一两起。历史是面镜子,读“旧史新谈”也是在照历史的镜子,看到当下,照见了历史中曾经出现的“鬼”。有些话即使不明说,心明的人自然就懂了。

《旧史新谈》读后感(三):非常有必要有价值的“旧史”“新谈”

《旧唐书·魏徵传》上载有唐太宗李世民评价魏徵的几句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其中,“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句话,表明了历史之所以为历史的作用和意义。但更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虽然都知道“以史为镜”,却往往会在实践中对历史上已经有的教训漠然视之,以致于历史虽然不能重演,却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演,使得“读史可以明智”成为了一句笑话。

历史学家吴晗的《旧史新谈》就是这样一本关于“旧史”如何“新谈”的小册子。历史事实是已经发生了的,介绍了这些历史事实之后,作者在最后加以只言片语的评价,言简而意赅。但更重要的“话外之意”却不在这里,而是旨在使得有机会读到这些“新谈”的“旧史”的人能够有所警醒,在自己的工作中避免走一些弯路,至少要对遇到某些历史的相似之处时保持警觉、提前研判。这种准备工作做得越扎实,就越能够从容不迫、应对有序。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旧史新谈”创作于1930年代至1940年代,大致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至解放战争初期,或者说是覆盖了抗日战争这一阶段,对时局的影射不言而喻——历史的作用其实也正是体现在这里。一方面,从东三省的抗争开始算起,十四年抗战打得可谓艰难异常,考虑到面对的是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日本帝国主义强大的陆海空军,而中国自身的实力水平却低了一大截,所以更加需要凝神静气,做最坚决的抗争,而且要时刻防范投降主义的消极影响作用,所以尤其需要“旧史新谈”,从历史上的人和事中汲取精神力量,从历史上的正反面例子中大力学习借鉴。

其实,放开来说,这些“旧史新谈”虽然作于特定年代,如果放到当今社会环境里,重新温习的话,也不难感受得到,那些过往的“旧史”,对今天的社会似乎也有着极大的警示与提醒作用。历史的作用就是要时时刻刻记着要“以史为镜”,不仅要“谏往事”,不仅要“知兴替”,还要于历史的某种循环往复中持续不断地学习领会,用“旧史新谈”的成果去指导政治、经济、社会、军事诸领域。这应该是一种持之恒、一以贯之的常态化操作方式,永远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这些“旧史新谈”多是短小精干,却始终能够一语中的,让人领悟到源源不断的更深更广的心得体会。有些虽然看似戏谈或者段子,却是不折不扣的历史真实,一笑之余,却不能仅仅只是一笑了之,而是要有所思考、有所挖掘,这样才不枉费吴晗先生的一番努力和辛苦。

其他的一些方面,比如写作方法上的借鉴、思考问题的角度等,虽然似乎与“旧史新谈”的本来主旨似乎存在一些偏差,却依然可以称之为“题中应有之义”,其实并不曾会显得突兀。

《旧史新谈》读后感(四):历史,烛照未来

提到历史,我们一般会想到什么?我想,不外乎这么四层:一是史实,就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发生过的事,以及曾经有过的事物;二是史料,就是记录史实的史籍、文献,以及文物等,它们承载着历史的信息;三是史识,就是对史料进行分析研究而产生的认识,包括一系列的看法、观点和见解,主要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解读和评价;四是史学,就是以历史为研究对象而构建起的一种理论框架,将史实、史料、史识全部容纳进来后所形成的一门学科,包括历史的认识论、方法论等。

吴晗先生这本书,收录的是一些历史随笔,主要涉及史料和史识,基本不涉及史实和史论。主要内容来自于早年他在研究历史过程中读到一些历史资料时的感触,又联想到当时的社会现实所抒发的一些感想,是在借古讽今。大部分文章都很短小,而且不乏幽默感,初看之下使人忍俊不禁,细想之后又倍感辛酸与无奈——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些卑鄙事、龌龊事,换了一种面目后仍在大行其道,还是小民受苦、生民涂炭,如何不让人恨得直咬牙呢?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文章颇有借历史杯酒浇我心中块垒的意味,而且还起到一种针砭时弊、发人警醒的效果。

历史总是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甚至决定着我们的当下。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他还说过,只有现实生活中的难题才能激发人们去研究过去的事实,因此每一段历史的书写所反映的都是当下社会的问题和需要。我们所处的当下正是从历史中走来,不学习历史,就不可能理解与把握现在。我们需要了解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什么,以解释自己如何成为当下这种样子,更要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眼下的问题寻找解决之道。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待历史的态度,就是对待当下的态度。我们需要历史为当下服务,以从中寻找正当性、合理性,所以总是根据现实需要不停地对历史进行解读和评价,这便是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原因。

历史的研究对象是过去,但其立足点是现在,着眼点却面向未来,它不但决定了我们现在的样子,而且深刻地影响着,甚至是决定着未来。现在终究会成为过去,人们终究会走进历史,我们既是过往的未来,又是未来的历史。人类社会,包括每个生命个体,都深深地植根于历史之中,是其不断沉淀和积累的最新结果,不但现代社会的所有事物都要从过去的历史中发展而来,而且我们每个个体也都要从过去的关系中来定位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历史沟通着过去、现在与将来,三者的不断积累与演进构筑了人类的发展之链,三者的相互作用与共振决定着人类的发展进程。所以,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寻找当下的注解,寻找未来的方向。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吴晗先生所谓的旧史新谈,是从历史掌故中对他当时所看到的社会现实有所抒发,是谓新谈。即便是数十年后,他的这些文章也已经成为新的 “史料”,我们重读这些文章,依然不能不感叹,旧史仍为旧史,但“新谈”还是“新谈” ——他所嘲讽、所批判的那些社会现象至今仍在,对我们依然极具警醒意义。这固然是他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所具有的如炬慧眼,也说明要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我们仍然任重道远,更加需要从历史中得到镜鉴,照亮前行之路。

《旧史新谈》读后感(五):《旧史新谈》: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作

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读到过一段吴晗先生的趣事。文章说,吴晗先生在清华大学求学时,曾因想要买一部《明史纪事本末》而赶写文章。最终,这篇文章为吴晗先生筹得了10元稿酬,吴晗先生如愿购买了《明史纪事本末》。然而,吴晗先生对自己赶写的这篇文章并不满意,一直耿耿不忘,后来,吴晗先生为这篇文章写了一个补记,为文章进行了匡正补缺。

吴晗先生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大家小书”系列丛书之《旧史新谈》就是甄选的吴晗先生书写的部分史学小品,其中不少都是有关明史的。

《旧史新谈》全书分五辑甄选了吴晗先生的七十余篇小文,这些文章是不同时段发表在不同媒体上的吴晗先生文字遗珍,是吴晗先生观古望今的文思精髓。虽然,吴晗先生的这些文章多创作于四五十年代,但是许多文章在今天读来依旧言简意赅、精辟独到,并极具趣味。

《报功文书》一文讲建安十七年,一名中级军官向统帅曹操上报功文书时,一反常态如实相报却受到了曹操的夸奖。文章提到:“照规矩纸上(报功文书)的数目应该比实数增加十倍,以一报十,为的是夸大武功,吓住老百姓。”这一段内容让我想起了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一则典故——"万言书"。

洪武年间,刑部侍郎茹太素“掉书袋”无人可及。据说,茹太素每次上奏章动则七八千字,且语意艰涩,令明太祖朱元璋看茹太素的奏章时非常不耐烦。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命茹太素自己念奏章给自己听,哪知读到一万六千五百字了,朱元璋还没听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明太祖大怒将茹太素痛打了一顿。

《旧史新谈》书中也收录有多篇吴晗先生论及明太祖朱元璋的文章。比如这篇《统治者与小兵》虽短短十余行,却足见吴晗先生对明史细微的洞察力。

明太祖朱元璋军伍出身,深知兵卒生活艰困,更是对军官吃空饷剥削小兵的情形了然。在《大诰武臣》“科敛害军第九”一节,明太祖朱元璋清楚指出了这一点。现在想来,当年的明朝士卒在得知皇帝如此体恤自己时,会是多么的感念皇恩啊。

顺便提一句,《大诰武臣》是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年(1387)十二月辑录武臣之罪例,为告诫武臣而写的一部文诰。《旧史新谈》书中收录的另一篇文章《地主靠损小民》也提到了这篇文诰。

《旧史新谈》触及的历史片段多是微小的,吴晗先生寥寥数笔勾勒出的历史故事有不少是我未曾听闻过的,而每一篇吴晗先生都细致地在文中或在文末标明事件出处,也足见吴晗先生阅读、整理史料的认真细致,恰如吴晗先生自己所说的那样——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作。

对于本书的编者习之能够找到的介绍并不多, 但是习之先生在《<旧史新谈>之摭【zhí】谈》一文中对《旧史新谈》文章的发表时间及发表媒体进行的梳理,于我读旧史、品新谈赋予帮助的同时,也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以史为镜、以史明志”背后的深义。

--END--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