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大全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大全

《朝花夕拾》是一本由鲁迅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朝花夕拾》读后感(一):读后感

《朝花夕拾》,一个交织着鲁迅先生儿时到青年的快乐、悲伤、怀恋、愤恨的情感故事。朴实而感人的文字,溅起了每一个读者深思的心灵。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鲁迅老先生的朝花夕拾读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读朝花夕拾有感,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逍遥日子。《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

《朝花夕拾》读后感(二):读后感

《朝花夕拾》,一个交织着鲁迅先生儿时到青年的快乐、悲伤、怀恋、愤恨的情感故事。朴实而感人的文字,溅起了每一个读者深思的心灵。下面给大家带来关于鲁迅老先生的朝花夕拾读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读朝花夕拾有感,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逍遥日子。《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

《朝花夕拾》读后感(三):又读《朝花夕拾》

许多年未读鲁迅了,但他是记忆中的狂人、丰碑,永不会泯灭。

其实我们小时候所记诵的鲁迅文章,他的用词风格,或多或少镌刻于肌肉记忆中,不自觉会涌出。

多年后再读鲁迅,依旧觉得先生实在有趣得紧,活得也是极为认真。民国时期文人之间你来我往的笔战甚是激烈,不由感慨文人们的博闻强记,各种暗讽、冷嘲,好不热闹!

《朝花夕拾》集中,《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等篇皆有多处暗讽或回击陈西滢对鲁迅自己的“攻击”,文人间的“打架”着实有趣,倘在当时,看文者不是文化人,是万万无法了然其中之意的。时至今日,若不是注释,更是无从体会先生暗指之深意。

比起他们的骂架,当下一是鲜少争执,二是即使有争执,也没这么激烈和果敢,公然“对骂”“互嘲”,更没有这么高超的“骂架”水平。从这个角度说,似乎有那么点羡慕。

浅记几句:

对于有些人似乎总是搔着痒处的时候少,碰着痛处的时候多。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已是大家所常用了。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儿时记忆真是涌上心头。

人说,讽刺和冷嘲只隔一张纸,我以为有趣和肉麻也一样。

三魂渺渺,七魄茫茫。

《朝花夕拾》读后感(四):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图》这篇是鲁迅对《二十四孝图》这本书的讽刺,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残酷。特别的对《老莱娱亲》《郭巨埋儿》评论。

鲁迅刚开始认为“孝顺”是很容易做到的,看完二十四孝图后,他发现,做一个孝子是那么的不容易。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橘可以仿效,像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还要不顾性命,感动神仙才能被称之为孝子。老莱娱亲还要装作摔倒,十分虚伪。更早的版本是摔倒怕父母伤心才学小孩哭。原文的评论:“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老莱子即是一例,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至于郭巨埋儿:希望自己的父亲不要去当孝子。

我自己看二十四孝时,倒是对《挨杖伤老》和《啮指痛心》感兴趣,《挨杖伤老》的韩伯愈,他母亲边打他,他还带着泪笑,我真的会把他看成抖M的……后来的伤心哭泣,他的解释能不能看成是搪塞过去呢?《啮指痛心》的曾参能感受到母亲咬手指的疼痛,我在想,如果世上真有这样的奇迹,能不能创造一个无线通讯的超级服务器?信息传输无延迟,不比那互联网好上一百万倍?想想还是不行,疼痛也会互相传输,两个人要网聊,一个字节疼一下,心都得疼的不跳了。如果疼痛的感受相同,网聊时被车撞了,那边的好友直接跟你一起疼死,死了还要拉人垫背,不合适不合适。

我个人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是:抨击传统的扭曲孝道,重新的去定义孝。告诉我们不能迂腐的维护封建孝道,同时对反对白话文,复古的思想予以坚决的反对。

《朝花夕拾》读后感(五):《朝花夕拾》杂记

1.记忆是对往昔的渴求与对现实的不满

2.人事的争竞

3.社会共同体内的表演,文明的虚假表演

4.话语秩序

5.知识与权力

6.旗号(如礼、公理、正义)的反自然性与利益性(利益的伪装服与增大器)

7.启蒙使国民受骗(所以何为启蒙)

8.目光专制

9.适性任情的表达,反被人加上重重解读,失却本意

10.理论的扭曲与武器化

11.礼节观与利益

12.人的自利

13.启蒙者与斗士的困局

14.正义一旦激烈过了头,便会变性(自身变性与他人目光中变性)

15.名字与身份

16.人与人间的隔膜与猜测性定性

17.不论新旧、文士名流抑或下层民众,总难适性自然(大规矩与小规矩)

18.对规矩的逸出——“神力”

19.童年的温情vs现实环境(绅士、流言……)

20.童真、自然与艺术性

21.儒学与佛道的儒学化

22.现实主义的僵化与现实思维的膨胀

23.对“真”的呼唤

24.伦理的内部利益对立与阶级专制

25.儿童的表演(表现型)、成人社会的表演(掩饰型)

26.传说是对现实中所缺乏之事的渴求

27.情治、法治、舆论政治、流言政治

28.“理而情”的双向整合:为照顾民众的“情”,而拂逆名流的“情”

29.中国传统的理性缺失与巫术色彩(物的人化)

30.中西医的不同人学观:数量与质量

31.流言的罪人与自罪

32.权力对肉体与精神的改造

33.旧派的束缚与新派的浮泛无根

34.世界的孤独感与束缚感

35.对启蒙与革命的反思

36.道德对他人的强制性

37.抗争精神的缺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