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一本由苏秉琦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20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读后感(一):《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简评

读完苏老《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拥有数千年绵延至今的文明,中华历史既令人神往,又因科学证据和话语权的缺失,在很长时间内为国际社会所质疑。我们自己关于起源的问题,也长期含糊不清。苏秉琦老先生是横跨近现代的考古大家,几乎参与了中国考古学奠基的全过程,恰恰是他通过对考古类型学方法论的革新,让很多疑团变得清晰。比如,华夏文明不是来自中原,而是四周六个大区独立发展又相互交融(约新石器时代),不断汇聚而成;国家的发展,也是从古国(类似城邦)、方国(类似封国)、帝国(秦汉)的顺序逐渐升级,正好和美国学者塞维斯“游团-部落-酋邦-国家”的说法接续。这些结论现在或许不觉石破天惊,但在二三十年前确实相当震撼,对中华文明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借助这套理论和考古发现,远古的神话传说,五帝的早期历史,商周的社会形态,乃至如今的语言和习俗,都能加以印证;中华民族极具兼容性和凝聚力、敬天地又重和谐的文化内涵,也可以得到深度解释。八万字的书,言简意赅,获益匪浅。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读后感(二):适合非考古文博专业的人群观看的考古书籍

推荐我专业的一本学术书籍,来自考古学巨擘苏秉琦先生的《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出版社出版的。

我当时考研复习的时候,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动力,让我觉得考古学非常的有意思。它不是简单地从某一观点出发,去讨论中国文明的起源。而是综合了考古学对“物”的探索,和历史学对“文字”的探索,以及民俗神话研究当中的那些对中华文明起源的部分,共同组合成了这本迷人的书籍。

说它迷人,一点都不为过,因为它会让你惊叹于原来一种陶器背后竟然会有如此重大的秘密,隐藏了那么多的信息。我们常说考古学有点像“地下侦探”,苏秉琦先生其实就是在剥丝抽茧,从细微的变化和不同当中,找寻人和文化层面的原因。原来,玫瑰花图案、鸟纹、鱼纹不仅仅是审美意义,原来当我们只会说“真好看”“真厉害”的时候,与我们同在一片土地上的几千年的先民,是用迥异于我们的思想创作出拥有共同人类审美意趣的艺术品;原来,解读是一件可以成体系化、逻辑化、却又从理性思维中能展示出美感的东西。

相较于其他考古专业书籍,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算高,它并不会沉溺于使用专业名词从而达成小圈子的共振,而是力图使用清晰准确的语言,去构建中华文明之初的那些事儿。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读后感(三):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苏秉琦老师的这部书,每一章之中都有内外对应的逻辑关系,层层推进。从两个怪圈谈起,说到中国人的常识性历史错误,中国自古就是大一统的帝国吗?

高中生都会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难道中国历史就像串糖葫芦一样一个朝代一个朝代串下来吗?当然不是,在几千年前,苏老用考古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夏商周就是同步进化的文明。进而提出一个规律——中国考古学区系类型学说。将整个中国分为六大文化区。中国的古代文明仿佛星星之火,燎遍整个中华平原。仿佛满天星斗,在各处释放自己最耀眼的星光。

而中国也不仅仅只是其中的某个文明的发展历史,而是一部在中国平原上进行的多元化民族融合史。

夏商本就是同步进行发展的文明,而周略微落后那么一些,直至后来居上统一整片中国大陆。而后,春秋战国时期,中原文明以晋为首,西南文明以楚为首,东方文明以齐为首以及等等大国之间碰撞出文化的火花,各地民族国家在那几百年的交流发展,为秦朝创立后统一文化制度打下坚实的基础。若是没有春秋战国,秦朝统一后又如何可以如此迅速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而后五胡乱华,少数民族与汉文化的碰撞,融合渐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如今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单一的嘛?中国文化是多元化的,是具有包容性的,求同存异,大同之心乃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

而后更多更多,苏秉琦老先生用简朴的语言,扎实的考古学知识,告诉了我们,国家如何形成,制度如何确立,社会地位如何分化。一切的一切,总是考古学未来的发展方向,而我们也应该脱离那两个怪圈,踏上考古学历史学上新的征程。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读后感(四):读书报告

苏秉琦先生所著的《中华文明起源新探》是用自叙体裁写的一本薄薄的一本小书,篇幅不长,却是苏先生一生考古经历的总结。苏秉琦先生上承民国下启新中国,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主要著作有三本,“第一本是1984年6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反映了他最初40年在发展考古类型学方面的成就。第二本是1994年9月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一考古寻根记》,主要反映了他在以后10年期间为寻找中国古史发展的轨道和模式所做的新探索。”(俞伟超语,见本书附录),第三本书则是本书。以下就苏先生所提的问题,以及他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做一个大致梳理。 基本观点及回答 作者一开篇提出了要破除两个怪圈,“一个是根深蒂固的中华大一统观念,一个是把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发展规律看成是历史本身。”中华大一统观念是汉族对自我的自身建构,把其他少数民族排除在外,潦草几笔带过,自古就有“夷夏之防”之说。而作者则是要打破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重构中华文明起源一元论,建立多元的中华文明历史。把社会发展规律看成历史本身,就是一种把历史简单化的行为,更是一种线性发展史观,单一进化论。而历史本身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而作者用实践努力破解这两个怪圈。首先作者在40年代整理陕西宝鸡斗鸡台沟东区等地的陶器时,按照发生学原则找出了鬲的不同演化轨道,因而先区分为不同的类(即型别),再描绘出它们各自的谱系,依次编号,由此而使用两层符号(型、式)来表示器物的演化顺序。作者由此产生了商周不同源想法的印证。随后作者在第三章提出了一种考古学方法论——受生物学分类启发,提出的考古类型学。运用该方法去分析研究田野考古发现的一个个具体单位如地层.基葬、窖穴. 房址等,而不是每一-个单位里出土的一件件文物。作者以仰韶文化为例展开分析,“从整理陕西华县泉护村发掘的材料入手。这个遗址发掘面积7000~ 8000 平方米,我们先以一个探方内各个地层出土的器物的层位关系作基础进行类型学的比较分析,反复排比,最后选出四类八种陶器进行综合的层位学、类型学的排列分析,得出它们的整体排列共生系。”(12页)。正是根据器物的外在形态去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作者分析出仰韶文化的基本特征:第一,特征鲜明;第二,变化幅度大、节奏快;第三,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序列完整。 正是根据考古类型学,作者提出的他的条块说,他将全国根据文化分成六个地区1以燕山南北 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2.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 ; 3.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4.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 :5.以环洞庭 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6.以鄱阳湖- 珠江三角洲 一线线为中轴的南方,并通过具体实例进行分析论证,最后总结说“各大文化区系在大致同步发展的前提下,不断组合与重组,形成在六大区系范围内涵盖为大致平衡又不平衡的多元一体的格局。”在条块说的基础上作者对中华文明起源有了更深入的探讨,研究各地区的社会发展阶段,如对于仰韶文化原始氏族制度向文明阶段的发展,又如辽西考古发现的女神庙,多处积石冢群,以及一座类似城堡的方形广场的石砌围墙遗址,发现了一个如真人一般大的彩色女神头塑以及大小不等、年龄不同的成批女性裸体泥塑残块及多种动物形玉、石雕刻,特别是几种形体不同的玉雕龙,已经远远超出了原始氏族制度,提前了中华文明史。种种发现已经向我们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多元论,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在理论上必须有所建树,建立自己的考古学理论,与世界考古学接轨,与中国考古学接轨。于是在1994年,作者提出了发展阶段的三部曲和发展模式的三类型,“发展阶段的三部曲是:古国一方国一帝国。发展模式的三类型是:原生型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秦(6000年前、4000年前、2000年前);次生型——中原,以夏商周三代为中心,包括之前的尧、舜,其后的秦代,共五代,均以尧舜时代洪水为其祖先源头,从4000年前到2000年前,重叠、立体交叉为其特征;续生型——北方草原民族,于秦汉后入主中原的鲜卑、契丹以及满族建立的清朝三代为代表,同样是立体交叉形式,各自经历过三阶段模式的国家。”(95页)。这三部曲和三模式说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探讨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模式。苏先生所提的种种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别样的思维方式,因为以前我们只是注重文字记录。如在1925年,王国维的清华国学院《古史新证》课讲义云:“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新材料,我辈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行。”而考古学向我们展现的不仅仅是文字记录,还有那些无字之物,然后分析其背后隐藏的观念,呈现出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总结 苏先生的“满天星斗说”是其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对中华文明起源提出不同于以往单一,一元的起源,而是多元丰富的。对中华文明有一个多方面的了解和发展,解放我们的头脑。 参考文献:《中华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著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读后感(五):探究文明起源历程中的反思——关于《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的读书笔记

近百年来,关于中国文明的起源的研究,不论是在目的上还是方法、结论上,都有着数种不同的发展方向,也一直面临着多重问题,经老师推荐,我略读这本苏秉琦先生作为考古学者对探究中华文明的思考和总结。

概括苏秉琦先生的观点,那就是文明起源有“三历程”:古文化(原始文化)、古城(最初与乡区别的城镇)、古国(独立稳定的政治实体),文明的产生就是国家的产生,也就出现了国家形态发展的“三阶段”/“三部曲”:古国、方国、帝国,这是外在表现,而对于内在发展过程,中国文明不同地区的发展历程是不一样的,因此就有了国际形成的“三模式”:原生型、次生型、续生型。

这三个理论构成了苏先生关于中国文明起源和国家发展的核心,虽然苏先生一再强调其与恩格斯三种国家起源形态的区别,但实际上苏先生的“三模式”中的因社会分工和阶级分化的起源、兼容并包公共权力建立的起源、受先进文明影响而保有游牧文化的起源 完全可以说是雅典、罗马、日耳曼模式在中国的变体,我认为这一方面是世界古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具有一定共性,另一方面也是这三种模式在中国的意义其实不能和地中海文明等同,在地中海地区这三种模式可以先后在不同地区同时具备,而在中国则有一个叠层累加的过程。

两个怪圈

在第一章,苏先生归纳和批判中国历史研究的两个误区,一是把中国文明看成自古大一统的观念,二是把马恩主义作为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唯一真理,这两个误区导致我们把朝代更迭看成中国历史发展的唯一主线而忽略了中国历史其实是多线叙述,同时把社会发展史当做唯一而全部的历史而忽略了带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学读天书

苏先生作为探究中国文明起源历程中的主要一分子,在考古方面做出了诸多贡献,考古学的发展是研究文明起源的一个重大突破口,苏先生强调不能把考古成果当做马恩主义程式的印证物,而应该是找出这些考古遗存的真实含义,其背后代表了什么,从考古学找出文化的运动规律,苏先生就是从鼎和鬲开始入手的。

条块说

通过考古,苏先生认识到一个古文化的发展首先就是具有区系特征的,它们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不同却可以以中心地区为纽带连成一体,由此就需要对文化遗存进行分析和考古文化比较研究,确定其属于哪一文化社会实体,而其所属文化群体又是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这里我联想到一个重要的话题:历史学是人文的还是科学的,我想,由于历史学需要有系统的方法研究规律,其具有科学的特征,而历史学又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绝对的所谓真理,又具有人文的特征,因此,历史是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学科。

苏先生通过考古认识到,“不同的人们共同体所遗留的物质文化遗存有其独特的特征”,由此把中国文明起源分为六个区系:燕山南北长城地带(农牧交错地带的原生型)、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中国腹地与东北亚的通道)、中原(各中华民族交流融合凝聚的熔炉)、环太湖中心的东南部、洞庭湖为中心的西南部(楚文化与西南文化联系)、鄱阳湖/珠江一线的南方(中国古文化与海洋文化接触的前沿),这不是单纯的地理划分,而是基于其各自的文化渊源和发展道路,是为满天星斗,但南北间“不断发展的经济文化交流,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最终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他强调把各区系如何发展放在第一位,对于打破纯粹的中原中心大一统观念确实有益,却也许过分强调满天星斗,不知是否过时。但他也提到,中原不是中国诸族起源的唯一源地,而是诸族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中华民族”的地方,从这个角度说,中原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华民族的“起源地”。

最终苏先生总结到,统一中国文明的形成是基于民族文化融合突破六大区系的分野,但这一过程“不是由中原向四周辐射的形势,而是各大文化区系在大致同步发展的前提下,不断组合与重组,形成在六大区系范围内涵盖为大致平衡又不平衡的多元一体的格局”。

满天星斗

苏先生首先再次提出对两个误区的批判,那就是过渡夸大中原中心忽视周边文化发展,以及中国文明西来说,可以说中国文明的起源如此复杂和难以用公式解释是其“具有自己的个性、风格和特征”。

他认为中国各地的古文化已经各自产生了社会分工引起的阶级分化,并认为氏族制度被破坏,可实际上统一的中国文明最终形成的过程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氏族瓦解,这种说法有待商榷。

接着他概括了文明起源的三种形式,主要分布于北方——裂变型即突破血缘关系的氏族分裂和公社制度破坏、撞击型即多种经济互相补充造成的繁荣、融合型即文化融合诞生的火花。中原文明只是最终发展较快,非唯一起源。

三部曲与三模式

三部曲与三模式是一个概括的通法,他总结道:“就六大区系而言,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但对于历史长河而言,史前社会发展的步伐又是大体同步的”,距今五千年前,各地古城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已有社会分工,进入古国阶段,这就是“夏有万邦”吧,尔后在四千年前,超越古国的方国--小国群体之上的大国出现了,方国由于治水和战争的需要,产生了方国联盟,公共权力诞生,最终最强者成为了联盟领袖,掌控了公共权力,成为王权的基础,方国并立而霸主之位随着势力消长而更迭,夏商周都是霸主。

也就是说,在周初分封时各地其实具有各自成熟的古国,与夏商不同的是,周带来了自己的文化。

接下来具体解释三模式,北方原生型是社会分工导致阶级分化而由氏族到国家的一般道路,中原次生型是北方影响下公共权力产生的二次分化,草原续生型则是北方民族经过自己开国史入主中原与汉文化交融形成的独特文明,“中国”的概念就是中华民族多支祖先不断融合与重组的过程,可以说周以前是中心不稳夷夏实力此消彼长的过程,而西周之后是有固定中心的时代,那么秦汉帝国的建立最终建构了夷夏共同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此后“夷”代指九州之外的民族。

在这里苏先生盛赞草原续生型为汉族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和朝气蓬勃的精神,与日耳曼人征服西欧区别,不知为何意。

最后一章苏先生提出了自己对于文明起源界的一些想法,那就是把中国文明起源放在世界文明起源中看,与国际接轨,同时研究文明起源的意义是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的现代化需要寻找我们民族的灵魂、精华、支柱、遗产,与未来接轨,是为“双接轨”,这确实赋予了探究中国文明起源更崇高的意义,可是苏先生由此生发的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扬是否对于研究起源这一客观严谨的工程也有主观色彩了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