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反直觉读后感精选

反直觉读后感精选

《反直觉》是一本由理查德•肖顿著作,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反直觉》精选点评:

●刚买来还没来的及看,先码了

●这本书条分缕析地解释了行为科学的一些经典结论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我觉得还蛮值得广告人与营销从业者一读。

●将心理偏差运用于营销,对我这种菜鸟都可以看得很轻松,所以应该是很初级了。末尾的“对所有解释保持合理怀疑”挺好。

●其实这本书与其说是刷新我们的世界观,倒不如说是告诉我们如何理性思考,避免人性中固有的那些误区。里面的案例很有趣,读起来一点儿也不理论和费劲儿。

●如果读完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及桑斯坦泰勒合著的《助推》之后,理解本书所谈的内容就很容易,系统1和系统2思维主要指的是思维方式,助推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应用,本书所涉及的内容主要还是行为科学领域的问题,谈的还是比较浅显,并不深入

●很少有书能让我半途而废的,这本就是!!!

●本来以为是一本理论书,或者通读完一本书用一句话就能解释,看完之后才发现不是的,书中所说的任何知识每一位普通的读者都能读懂,并且会很喜欢读。在《反直觉》一书中,作者就曾提到:有限的时间精力意味着,人们不可能对所要做的每个决定都煞费苦心地加以合理权衡。相反,他们会靠“走捷径”的方式,以便更快地做出决策。 尽管这些“捷径”的确可以加快决策进程,但它们却容易受到形形色色的偏差的支配,从而导致结果最终的错误。通常情况下,人类遇到问题时的第一反应就是“关注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站在别人的视角看自己。” 每个人每天都在看自己,而我们日常的“看”当中,往往夹杂了太多的想象,很难做到真诚、客观和实际。 营销乃至商业讲究的恰恰就是“站在消费者的视角上想问题”。

●太有意思了。 一切行为均有研究支撑。 就是可读性可以更好些!

●行为科学在广告营销领域的应用,用诸多小故事讲了25个偏差..200页小书可以一翻!

●不错的初级快餐式读物,作者算是有心者的收集整理!

《反直觉》读后感(一):知己知彼,百战不坑

做决策是我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我们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而需要我们决断的事情又太多了,因此不可能每个决策都是深思熟虑反复衡量之后才决定的,很多时候我们会“走捷径”。

走捷径未必是件坏事,但有较大的概率出现偏差。这本书就列举了目前为止对人来说最重要的25种行为认知偏差,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及可能会导致的后果。

了解、学习了这些偏差以后,能让自己有意识地运用在生活中,不被自己的大脑和行为“套路”,也不被别人刻意利用而被“套路,帮助我们过得更为理性、全面的认识,让自己活得更明白。

了解这些套路以后,下次无论你是在浏览新闻报道,还是在购物消费的时候,你也许能有意识地识别出作者、商家的策略,然后会心一笑,原来他们用的是这招,有意思。是不是感觉自己活得更明白更自由了?

至于接不接受、买不买,那就需要你自己做出判断了。

《反直觉》读后感(二):一本惨遭差评的市场营销专业宝典

“重要的东西,往往是看不见的“----硅谷王川

这本书是英国商业图书奖销售与市场类2019年第一名的书,也是亚马逊年度十大经管畅销书,亚马逊上439位读者给这本书的最终评分是5分制里的4.7分。

然而,

豆瓣的评分是77人给了10分制里6.1分的;

怎么回事呢?发生了什么?

是翻译的问题吗?从豆瓣的书评和读书笔记来看,大部分的人并不是集中探讨这个问题。事实上,有幸阅读笔记的豆友会发现,这本书翻译得还是不错得。关键是作者特别会写,字句不是很复杂。

那问题在哪里?看了开头点赞比较多得差评,才发现是读者群的巨大差异。

先来说说这本书的内容吧,这其实是一本非常专业的书籍,在市场学领域中的专业书籍,作者在行为科学和市场营销策略和制作建立起一座真正的桥梁;作者告诉专业的市场营销人员,如何在具体的市场营销策略和制作中利用已经被心理学家,认知学家,行为科学家们一再证明的行为科学理论和结论,甚至有些案例中直接批评了品牌商自己的认知偏差如何导致品牌树立的失败----是比华与华写得烂书好许多倍的专业书籍。某种意义上来说,有点像专业宝典的书。

看看豆瓣差评是什么?说它不如《思考快与慢》有深度,说它太平庸了,不够深入,说它写得太浅显了.......

看看亚马逊上最有用的好评是什么?很长(我放进讨论区了),最有用的好评说每一个有自尊的市场营销从业人员应该都看一下这本书。

所以,看见差别了?这是专业从业人员,和普通阅读者得差别。

让普通阅读者去评价一本专业书籍是不太公平的。对两者来说,都是不公平的;

是不是间接也说明了,其实啊,国内市场营销从业者们认真看书的人并不多呢?哪怕是跟自己的业绩相关的专业书籍也是这样呢?不知道,也许我这样写,有点太愤世嫉俗了。

不过,看到得到APP上《跟华杉学品牌营销》的读者有10.77万之多,不由得理解了为啥中国的品牌树立起来得并不多啊。期待更多的市场营销从业人员有机会看一下这本书吧。

《反直觉》读后感(三):内心的笃定,比不上凶猛的环境

购物节就是为女人设立的节日,却让男人们痛心疾首。女人们凭直觉购物以及决定要做的事情,好像是天经地义的。而男人们更能理性购物以及理性做事。

无论是凭直觉,还是理性,都认为自己是遵从内心的决定。

女人们这样振振有理:我们跟随着自己的内心走有什么错?

男人们也不甘示弱:我们理性做事,才是真的遵从自己的内心。

不得不说,在渲染成全民狂欢的购物活动中,很多人都“自觉”的加入到购物的热潮中,好像不购物真的说不过去似的。

除了购物在特定环境的影响下,还有哪些因为环境让我们对内心做出妥协的事情呢?

比如那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已。

比如,我本来想这么做着,可是现实不允许嘛!我能怎么办?这样发自灵魂的拷问,又有多少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呢?

但是,有很多时候,我们承认的是环境能够影响我们,但决定不了我们内心的选择。我还是会遵循自己的本心。但是理查德•肖顿在他的《反直觉》书中一针见血的指出----

作为决定人类行为的因素,情境的影响力往往要大于人格。

虽然很多人不想承认,但在那种特定情况下,情境因素要胜过人格因素。换句话说,你所处的环境决定你做什么样的选择,做什么样的人。

这个结论一出,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但这才是人类行为科学背后的真相。这又一次引发了人们关于人性的讨论。正如广告创意界的传奇式人物比尔·伯恩巴克所言:

“人类本能的形成用了数百万年,即使有所变化,那也还要再过数百万年。谈论人的改变是很时髦的,但一个传播人应该注意不变的人性——对于生存、受尊崇、成功、爱和自我关怀的不可遏制的驱动力。”

人类的本性一向如此,是我们一直存在一种错觉。的确,历史的车轮在向前走,但人类的本性改变很难。

因此,讨论人性无可厚非,试探人性真的没有必要。更要承认环境带给我们的决定影响力数百年、数千年的一直存在着。

1、 饱受争议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环境决定了你的选择。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这样描述的---------

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曾和同事们搭建过一个小型监狱,并招募了24个经过身心检查,达到合格标准的志愿者,把他们分为囚犯和狱警两组。

整个实验过程严格模拟监狱生活,研究人员要求志愿者们快速进入自己的背景设定。当大家进入状态后,狱警们开始对囚犯严格要求,甚至有虐待行为。

当囚犯们进行抗议的时候,狱警们则开始进行加大惩罚力度,甚至是殴打,他们已经完全把自己当成了监狱里的权利独裁者。

在这样的环境下, 有的囚犯甚至已经忘记了这是一次试验,他们真的以为自己是囚犯,在一次次心理和肉体的摧残下,有些人濒临崩溃。

这个实验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环境和情景对人性格的影响,恶的环境能逼出人性的恶。好的环境更能发挥出人性的真善美。

正如韩剧里说过的一句话,生活富裕的人更容易做好人。正是环境使然。

这也正是说明了不要考验人性的这一个观点。因为环境的因素,决定着人们的选择。

曾经我的几个女同事做过这样一个看似好玩的游戏。5个女同事参加了一个叫“考验男友是否专一”的微信游戏。规则是她们各自加其中的一位同事的男友微信发约会邀请。不好玩的是有三位男友接受了邀请。另两名洋洋得意的女同事也没高兴太久,她们的男友知道真相后都长吁了一口气说,找上门来的,不去白不去嘛,可是想想没你好看就算了。而那三位接受邀请的男士呢,自然是分手大吉了。

一个小小的游戏,让10个人的心里打了结,也打散了3对情侣。

男友们在那样的情景下做出了那样的选择。结束了多年的爱情。不分吧,心里有一根刺,分吧,又留下很多遗憾。万一是对方是一时的好奇呢?万一没有越雷池一步呢?不要轻意考验人性,要相信日久见人心。

2、 有的时候,好的环境更容易做出善意的选择。

他们给 40 位天主教见习牧师发放了调查问卷,让他们各自填写进入修道院的动机。通过调查,这些学员是出于帮助别人还是实现自我救赎的动机。

做完这个调查后,心理学家告知这些见习牧师要录制一个5分钟的谈话。录制的地方有一段距离,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到达。

于是,心理学家把他们到达录制地方的时间做了人为的设定。第一部分人有充足的时间,设置为低度匆忙状态。第二部分告知可以慢慢过去,还有一点时间,设置为中度匆忙状态。第三部分人告知时间已经要到了,尽快过去。设置为极度匆忙状态。

学员们被任意分配在三种不同的情景中。在他们经过的路上,都会看到一个装成一副落魄潦倒的样子。他瘫坐在走廊中,垂头颔首且双眼紧闭,而每当有学员靠近时他都会发出呻吟和咳嗽声。这次实验的关键点便在于,哪些学生会停住脚步并伸出援手。

这个实验的结论是他们感到的时间压力的大小是决定他们是否停留的主要因素。在极度匆忙状态中,学员的停留人数比例仅为10%;与此相比,在中度和低度匆忙状态中,学员的停留人数比例分别为 45% 和 63%。

这个实验也证明了人格对于实验结果的影响非常小。某人选择成为神职人员的原因与他是否愿意驻足停留之间没有多大的关系。而是所处的时间环境是不是充足,有没有影响到他们本身很在乎的录制谈话这件事情。

我们在评论某件事情时,往往更多的是评论人格人品方面,更多的是忽略了对方所处环境的影响力。

有很多时候,我们高估了人格,低估了环境。

3、 无法改变的外部环境,尽力多听听内心的声音。

《反直觉》提出情境的影响力往往要大于人格观点,被广告商们频繁利用,把消费者设置在某中情景中,达到销售的目的。

那么,做为消费者的我们要注意了,你在看广告、逛商场、听讲座等各个情景中,你都有可能成为被“设计”在其中的人。绝大多数人渲染在情景中,但也有人能跳出情景,听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

比如 即将到来的双十一,有很多人准备好了购物车,也有一些人不为所动。

比如,身处凶猛环境中,大家对暴徒选择沉默,也有人挺身而出。

挣脱环境束缚的人也大有人在。我们不能轻意指责你不理解的选择,但也不能把什么事情都推给环境(外因)这就是看《反直觉》这本书值得我们深思和领悟的地方。

从广告商的角度来说,他们设置各处情景让消费者们入坑。而我们做为个体的人,也是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理性的分析,科学的判断,不盲从,也是我们能够做到的事情。

环境决定着你的选择。但你也能意识到选择是否合理。无论是在实中,还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总会出现那些遵从初心的选择,他们不受环境影响,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意识。

我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一要看环境,二要看自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