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跟熊逸一起读唐诗》读后感100字

《跟熊逸一起读唐诗》读后感100字

《跟熊逸一起读唐诗》是一本由熊逸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2019-10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跟熊逸一起读唐诗》精选点评:

●4.5。熊逸老师总能带来全新的理解和视角

●跟随熊逸老师,读懂诗意,把唐诗真正用起来。

●相当不错,一代人读一代人的唐诗。 熊

●以主题的方式分类,具有唐诗新用的现实意义。众多典故和语码的分析,为现代人读唐诗提供了很多小窍门。

●熊师以现代实用的角度出发,以场景划分唐诗来讲解,但可能自己太笨,看完并不觉得实用。也可能因为自己文学素养太低,觉得书中的用典讲解和语码分析倒是一大收获。

●读完感受一新,语文课上学的古诗至今才搞懂。

《跟熊逸一起读唐诗》读后感(一):为什么读诗

诗能帮我们感受美。诗里有春去秋来,那是“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的春色;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日;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秋景;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的寒冬。那是自然的节奏,是寒来暑往的四季轮回,也是用一支笔留住春华秋实,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

诗能帮我们感受景。诗里有山河草木,那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山;是“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大河;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野草;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林木。那是天然的风情,是美不胜收的湖光山色,也是用一支笔留住江山如画,品味人生的山高水长。

诗能帮我们感受情。诗里有喜怒哀乐,那是“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狂喜;是“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的愤怒;是“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的哀伤;是“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的欢乐。那是变换的心境,是起伏不定的情绪变化,也是用一支笔留住悲欢离合,品味人生的百感交集。

世界变化很快,但人心变化很慢。读诗,就是读人生。

《跟熊逸一起读唐诗》读后感(二):有点鸡肋的感觉

想放弃但又有些犹豫,原因有三,

一是豆瓣打这么高的分,总在纠结到底是我的欣赏和理解水平低还是这本书确实不过尔尔。

二是这本书还是有些可取之处,比如分类,为我们平日的使用还是提供了方便,比如某些章节还是有涨知识的获得感,如与古人共享美诗关键要共同get到当时流行的“梗”,还有一些。比如流水一般是时间的意象化等,只是这些方面的知识还是太少了。

三是熊逸的名声被得道吹得那么大,他在讲座里也确实讲的不错,总担心放弃了会错过500万。

但是,这本书确实确实一般般。

首先是没有把故事讲好。每一首好诗的背后一般都有一个好故事,对比《桃李春风一杯酒:唐朝诗人的快意人生》,确实差的比较远。怎么说呢?故事讲得很平淡,感觉诗人的这个故事配不上熊老师分析的那么深刻。有点热脸贴冷屁股的感觉。

其次是没有把诗讲好。准确的说,没有把精彩的诗讲述的精彩,特别是那些我们不熟悉的诗,熊老师满腔热情的一番讲解后,结果有那种“裤子都脱了,你就给我看这个”的感觉。

总之,熊老师想的是不错的,但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

《跟熊逸一起读唐诗》读后感(三):熊逸 ✖️ 唐诗 < 期望 ?

之前读过一些熊逸的书,在得到上订阅过「熊逸书院」专栏,也很喜欢熊逸的「王阳明:一切心法」这本书。所以抱着比较高的期待来读的这本书,速读完后发现比较失望,下面简单讲一下理由:

市面上介绍唐诗宋词的书很大一部分都写成了「俗书」,我对这类俗书的大致界定如下:书中选几个主题(比如思乡、爱情、仕途、旅行等等)来介绍,在每个主题下选几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诗,为每首诗做一下阅读理解,介绍一下写作背景、思想情感以及诗中提到的关键意象,再结合现代都市生活,灌输一些心灵鸡汤,让读者读后感觉受到了“启发”... 不是说这样写不好,而是公式化、或者说是套路感太强了,让我读的时候不会有什么惊喜与期待。

熊逸写的这本书,我明显地感觉到他在尽量地避免这样的套路化、公式化,一方面作者在选材时尽量追求陌生化,有相当一部分诗歌都没有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本中出现过;另一方面,作者在介绍每首诗时也尽量了发挥了自己知识广度的优势,来扩充解读的角度,增加解读的深度。比如开篇介绍「登高」这类诗时,作者阐述了一些美学相关的理论,“距离产生美”,“实用性越强、美学体验就越弱”等,对旅行和登高的美感进行了比较贴合的阐述。在介绍田园诗时,作者也旁引了一些佛教的思想,我读过「熊逸书院」专栏,所以知道作者的佛学功底也是可以的。但是,最大的遗憾就是,类似这样的发散、联想在全文中可以称得上是「昙花一下」,大部分解读都不免落入了俗套,而且还存在前后内容重复的嫌疑,比如「流水作为时间流逝的意向」这个概念,在前后文中重复介绍了好几次。

我觉得熊逸可以写的更好的,可以发挥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对唐诗进行更新颖、深刻的解读,但这本书,似乎是直接把作者的得到app专栏上的大部分内容直接搬到了书上,这显然是不合适的,在内容的解读上也落入了俗套,让我有种在做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的错觉。推荐一下叶嘉莹先生讲的宋词,虽然宋词和唐诗有所区别,但在艺术分析的手法上还是有诸多相似的。

《跟熊逸一起读唐诗》读后感(四):长大成人了为什么要再读唐诗?

“美在生活中无所不在,不分天南地北、古今中外,但一个人到底对它视而不见,还是会敏锐捕捉,到底是只能过平庸的、惯性的生活,还是能够过上超越的、审美的生活,则取决于对美的感受力”。艺术是实现自我超越的重要途径,我个人认为唐诗是中国古典美学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顶峰。原因主要有三点:

1. 正如熊逸所讲,“古汉语是一门表意很不精准,又很缺乏自我完善潜力的语言。因为与生俱来的模糊性,才使它成为完美的诗歌语言,可以在诗句里给人留下恰如其分的脑补空间”。语言越模糊,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也就越大,我猜这也是写实绘画日渐衰落,抽象绘画兴起的原因之一。

2.唐诗将形式上的对称性发挥到了极致。不管是字面上的意思、表达的意向,甚至是音律都可以完美对称。诗圣杜甫的对仗,常常不但词性和平仄相对,还要用双声对双声,叠韵对叠韵,一句里还存在“当句对”。固然不对称有不对称的美,譬如宋词,但是能像唐诗这样将对称性发挥到极致的,恐怕人类历史上都独此一家。

3.唐诗擅长营造画面感,用形象思维打动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句子虽然不够铿锵有力,却是若有如无,回味无穷。譬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譬如“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譬如“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诗仙李白更是擅用夸张的自然形象,写出了黄河之水哪里来、庐山瀑布有多高、燕山雪花有多大、桃花潭水有多深。

所以学习唐诗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或者说,“艺术通感”。

这本书最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采用诗歌适用的情境来分类,这样分类的最大好处就是和具体的文化背景结合起来,比如“登高篇”,侧重于陌生视角下的审美体验;“怀古篇”,侧重于古代文化符号在诗人身上的映射;“壮心篇”,侧重于唐朝诗赋取士、诗歌社交的社会背景;“田园篇”,侧重于人的异化境遇下对野性的呼唤,以及王维的佛学背景;“忧愤篇”,侧重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之间的冲突……如果以体裁分类,抑或是以诗人分类,都难以对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进行深入剖析,熊逸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而且本书继承了熊逸的特点——博古通今、学贯中西、通文达艺,常常在不经意间抛出真知灼见,读来酣畅淋漓、回味悠长。——五星推荐。

《跟熊逸一起读唐诗》读后感(五):看完这本书,你就能把唐诗用起来

你也许有过这样的感受:

面对离别时,有人只能说“多保重”,有人却会说“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漂泊在外时,有人只能说“真想家”,有人却会说“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时光飞逝时,有人只能说“时间太快了”,有人却会说“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如果你想让自己在不同的人生场景中,都有妥帖的表达,显出诗意和高级感,那最好的工具,就是唐诗。

今天就为你推荐一本重磅新书——《跟熊逸一起读唐诗》,教你真正把唐诗用起来。

作为一个成年人,我猜想大概率上,你小时候一定被父母逼迫在众人面前背过唐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还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什么的;然后上小学、中学学过几首;如果念大学没进中文系,大部分人跟唐诗的缘分基本就止步于此了。

这样的人生有什么问题吗?当然没有,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这么过的。不读更多的唐诗,既不影响人职业的晋升,也不妨碍财富的积累。

毕竟这个时代离唐朝已经隔了1000多年,要应付眼前迅速变化的社会,要学的新东西排山倒海,压力和诱惑太多,而时间和闲趣太少。

那么,古老的唐诗还值得花功夫去学吗?

如果一定需要理由的话,三个够不够?

人总有那么一些时刻——

你站在城市最高的楼顶,望着底下的万家灯火心绪起伏;

你出差在外午夜梦回,一时恍惚自己身在何处;

你工作勤奋豪情满怀,却总觉得无法施展;

你站在立交桥上看着车来车往,想起家乡清澈的小溪和后山的竹子;

你为一个人辗转反侧,不知道如何表白,说出来又怕尴尬;

你送别好友远行,饭局上觥筹交错,人散后长街孤影;

你看到春去秋来,镜子里的自己又添了一些白发……

总会有一些这样的时刻,你百感交集,心里万马奔腾,话在嘴边却只能发出最简单、直白甚至粗糙的几个感叹词。

幸好,科技进步很快,但人性进化很慢。你经历的登高、羁旅、欢聚、别离,你体验过的欣喜、惶恐、悲伤、豪迈,唐人也有。不一样的是,他们还有诗。

如果亲近唐诗,你就有了这样表达的可能——

登高望远,你可以说“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思念远处的亲人,你可以说“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事业暂时处于低潮,想换工作,你可以用“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激励自己;

厌倦红尘,你能想起“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来安慰自己;

告别时刻,你说“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对朋友有依依不舍,也有拳拳祝福;

心有所属,暧昧不明,你隔空发一句“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懂的人自然就懂了……

唐人的诗句,可以浇你胸中的块垒;自己说不出来的,让它替你说。

美在生活中无所不在,不分天南地北、古今中外,但一个人到底对它视而不见,还是会敏锐捕捉,到底是只能过平庸的、惯性的生活,还是能够过上超越的、审美的生活,则取决于对美的感受力。

唐诗里岁月柔软、风物沛然。诗里有明月关山,有大漠孤烟。诗里有寒来暑往,春日东风解冻,桃花灼灼;夏日雷雨阵阵,梅子金黄;秋日寒蝉鸣,白露降;冬日温淡酒,待归人……

山川四季浩浩汤汤,足以激活现代人被工具理性、疯狂节奏折腾得麻木的神经。更重要的是,你也许会因此而发现生活中更多也更深刻的美。

所谓高级感,无论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总会站在实用性的反面。所以不难预见,当一个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就像万维钢老师说过的一样,名包和名表的光环褪色之后,我们正在进入一个谈资比奢侈品更贵的时代。

据说《经济学人》杂志是美国中产阶级的新装备,但在中国还是有点不接地气,唐诗这种看上去没用的东西,也许会成为新的奢侈品。

越是忙碌的人,越需要无声地告诉别人,我还有点闲情逸致。读点别人不那么熟悉的唐诗,对于你来说,完全可以成为一种接受度更广也更高级的 “炫耀性消费”。

说完了上面三条实际的理由,还有一条很重要的理由——唐诗可以平衡你的思维方式。

语言和思维是高度同步的,我们用怎样的语言说话,就会用怎样的语言思考。唐诗运用的古汉语,在我心目中是全世界最好的诗歌语言。它在日常沟通、哲学思辨和严谨定义上的种种缺陷,一旦放到诗歌的世界里,通通变成了不可替代的优点。

越是常用的、古老的汉字,意义越是含混多变,可以说古汉语是一门相当不精确的语言,正是因为这种模糊性,使它可以传达丰富的言外之意。

它不会精准地指向一个点,而是会框出一个范围。点的意义非此即彼,范围的意义却可以或此或彼。前者是算法的语言,泾渭分明、秩序井然;后者是意会的语言,大音希声、心有灵犀,常人往往顾此失彼。

作为现代人来学习唐诗,你可以仔细去发现“平衡”当中的妙趣。如果你还学习过我的佛学课,不妨把这门唐诗课当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思维平衡解决方案:前者是言传的极致,锻炼思辨力;后者是意会的极致,锻炼感受力。

1.“思想隐士”熊逸出品

熊逸老师,是「得到」用户的老熟人了,他已经在「得到」开设了5门课程,25万人跟随他学习。这本书就脱胎于课程《熊逸·唐诗50讲》。

他被誉为“当代重要的思想隐士”,学贯中西,知识图谱跨度极大,从儒家、道家、佛学,到西方哲学、文学、诗歌,样样精通。不仅如此,他还是个高产的作家,已经出版了10余部著作,每部作品都精彩绝伦。

2. 帮你把唐诗按场景归类

市面上大多数的唐诗类书籍,通常有两种分类方式:按初唐、中唐、晚唐的时间段划分;或依据边塞、田园、闺怨等类型划分。但熊逸的这本书,按照生活场景,把唐诗分成10个主题,比如登高、羁旅、聚散、思慕等等,并从中选出最合适的佳作。无论是什么场景,总有一首唐诗能代你发声。

3. 打破你对唐诗的固有印象

上学时,你肯定已经对著名的诗人和篇目有过了解,但熊逸会让你明白,有些印象并不够准确。

比如,你印象中的田园诗人,是不是既轻松又文艺?但熊逸告诉你,田园诗人的日子并不好过。比如陶渊明只靠自己一个人,辛辛苦苦种田结果“草盛豆苗稀”,日子窘迫得常要靠别人接济度日。而看上去尽享美景和禅意的王维,则是把粗活全让下人打理,自己脱离了劳作之苦,才写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样美的田园诗。这类独特的见解,在书中比比皆是。

4. 把你熟悉的名作读出新意

熊逸的厉害之处,就是能从我们熟悉的诗句中,看到新意。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不仅在说山河的豪迈,也在表达人面对时间流逝,涌现的紧迫感。

再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看似是在批评歌女不知羞耻,但在当时社会,很少用士大夫的道德标准去要求歌女。所以,它实际是在讽刺亡国之际还只顾与歌女玩乐的权贵。

5. 用唐诗帮你更好地工作学习

除了文字优美,唐诗更可贵的是意境高远。唐诗就像是一个庞大的美学素材库,如果你能把诗中凝练、简约的意境融会贯通,运用在生活工作中,很轻松就能凸显高级感。

比如,你要设计一个越野车的广告,你不用直接去展示车的性能数据、技术指标,而是可以拍车在旷野、戈壁里飞驰,体现壮美感,唤起观众的征服欲。更多烘托意境的方法,你都可以去书中寻找。

6. 「得到」独家定制版,精美轻便

这次的「得到」独家定制版,采用了更轻便、易携带的软精装方式。你可以在机场、高铁上随手翻阅,打发无聊时光。

如果你家里正好有中学生,不妨把这本书送给他,相信在熊逸独特思考和见解的指引下,孩子一定能对唐诗有更深刻的理解。

跟随熊逸老师,读懂诗意,把唐诗真正用起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