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唐诗里的风云史(上下全两册)》读后感1000字

《唐诗里的风云史(上下全两册)》读后感1000字

《唐诗里的风云史(上下全两册)》是一本由最爱君著作,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021-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诗里的风云史(上下全两册)》读后感(一):关于唐代诗人,那些令人心碎的真相

文/漫随

李白,是潇洒的、豪迈的,是浪漫诗仙,也是恣意狂士;杜甫,是忧郁的、深重的,他生逢乱世,却心系天下;李贺,是清冽的、透彻的,仅凭一首《雁门太守行》,就得了韩愈的赏识。 这是我们眼里的唐代诗人。从小学课本的初见,到初高中的必背,他们的诗,逐渐变得刻板,而诗人自己,也成了我们脑海里的一丝烟云,单薄,又模糊。

《唐诗里的风云史(上下全两册)》读后感(二):唐诗里的风云史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鼎盛时期,国家高度统一,经济繁荣昌盛,综合国力空前强大,使得人们思想自由不喜欢拘束,这样的社会习俗特色反映着当时繁荣的社会背景,而作为唐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表现形式——唐诗,则成为了反映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的情况的一面镜子。 这本书以人物、事件、地理为线索,讲述了一些著名诗人的人生和唐朝一些大事件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带我们去了解不一样的唐朝历史和唐诗。 初唐鲜明地表现了从魏晋开始,人的自我意识觉醒继而上升发展的过程 ,也形成了追求自我价值彰显个人性格的初唐诗人特征。如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均年少出名但命运多舛,常用诗歌去揭露社会现象。到了盛唐,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不仅有地理上疆域广阔,还有蓬勃向上的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朝代性格。所以诗歌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在内容上,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的分量很大。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人物。中唐时期,前期出现了低潮,开始诗歌改革,以白居易为代表的一些诗人,提倡诗歌要更多反映现实生活,后期又有繁荣。晚唐诗人面对社会的昏暗和国事日趋衰危,感时伤世,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思想。 诗以言史,史以入诗。读唐诗从而了解更多全面的唐史,在耳熟能详的唐诗大佬的故事中更直观的感受到当时的时代特点,比纯去读历史的文字更有吸引力,更有助于理清历史的脉络从而更轻松的记住我们的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那些远去的历史并未走远,也一直在在我们的传承生活中,体现在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那些优秀的文化优秀的精神优秀的基因一直在,给我们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喜欢唐诗,好像不管遇到什么开心的不开心的都有诗词大佬们给我们共鸣,他们早在千百年前就经历过的事情,早就给出一些答案或者经验或者劝慰,有时间就多记几首,那其中的智慧会陪伴我们走经历或者精彩,省内思齐,充满着热情去对待已经看透的生活,做自己世界的英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呀!

《唐诗里的风云史(上下全两册)》读后感(三):如果你我重生,定要生于大唐。不为长安繁华,只求遍赏诗唐。

倘若你有朋友生活在唐朝,请帮我问问,他的朋友圈里,是否写满了唐诗?

唐朝,一个拥有289个年头的封建王朝,一个圣贤无数诗文不绝的时代。使得唐朝在中华5000年的历史中,都拥有着一片无与伦比的天地,每次提起唐朝,都会让后世的人们心向神往。而“诗”,则是唐朝中最为闪耀的一颗明珠。

不知是从骆宾王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开始,还是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开始,出生在中国的小朋友,就此开始唐诗的洗礼,直至终生。

1000多年前的唐朝,流传至今的唐诗有4.8万多首。换句话来说,在唐朝,每两天就有一首诗,流传至了千年以后。这究竟是一个怎么朝代,它的文化该有多么兴盛,那么多的唐诗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在2021新出的一套书《唐诗里的风云史》中,我寻到了一些关于唐诗的“秘密”。早在课堂中学习唐诗的时候,老师就会一直强调“学习唐诗,不要只关注诗的表面,更要去关注诗人、社会环境、故事背景……”但由于唐诗之美,总令人遗忘唐史之盛。

《唐诗里的风云史》以诗人,事件和地理为线,挖掘诗人与唐朝的关系,用全新,全面的视野,带着读者去领略真正的唐诗。

在唐诗的岁月里,有初唐四杰的兴起与陨落,有开元盛世的繁华与没落,有朝辞的白帝城,亦有西辞的黄鹤楼。如今的我们,总想生活在诗画之中,却不想唐诗记录的便是生活。

如果你我重生,定要生于大唐。不为长安繁华,只求遍赏诗唐。

《唐诗里的风云史(上下全两册)》读后感(四):历史下的古诗之美

对唐诗的美好印象,似乎一直停留在小学阶段,因为成年后去回忆,记得最深刻的就是那时候语文教材中的那些诗歌。像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和白居易的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还有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依旧记得,那时书上,春晓是配了一副春天桃花盛开的水粉画,两只燕子从花下飞过。孟浩然草的背景,是一片草坡和蓝天,一片蒲公英在风中飞起来。静夜思是画着李白在月夜望着天空中的一轮圆月。这些画面为什么会记得如此清楚,一方面在于这些诗歌的确是朗朗上口又浅显易懂,自带音乐的美。而其次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诗歌对自然有着无与伦比的赞颂。并在这种赞颂中,将人性中的情感隐晦地藏在其中,给人情感和精神上的共振。

所以,到如今,我依旧觉得,最好的诗歌与自然是无法脱节的,两者互为一体,相互成就。两者相结合,便能成为最好的人类文学。

这本书,本质上是写唐诗的背景,也就是这些作品诞生的社会现状,是依据诗歌来挖掘当时的历史。这其中,又挖掘出这些名作作者的另一面,有看作家八卦的性质。当然另一方面也讲述这些诗歌中所牵涉的战争、政事。所以看这本书,有种好玩的意味,而与文学或者说唐诗本身的文学性的关系,倒是其次的了。

然而对于我这种对硝烟战场不甚感兴趣的向往平安喜乐世外桃源的人,注意力还是会被吸引到书中那些夹带的诗歌作品上。也因为自小对孟浩然、辛弃疾、陶渊明这些自然文学作者的喜爱,自然而然地会去书中寻找这些人的踪迹。

通常,向往世外桃源爱好自然与世无争的人,如果一到名利场合,必然会有水土不服的症状。并且还会因为这种水土不服闹出笑话。孟浩然就是个例子,毕竟他能写出流传千古的春晓。所以毫不意外地看到书中写到,孟浩然一生与山水田园为伴,但也偶然升起过为官的心。一次他入长安求取功名,在宰相张说的府中偶遇唐玄宗,为了引起皇帝的注意,他当场吟起诗来,读到“不才明主弃”一句时,唐玄宗当场大怒,说,我根本不知道有你这个人存在,何来抛弃你这一说呢?为什么在这里污蔑朕?这个事情对孟浩然打击很大,从此他考取功名的心渐渐淡了下来,一生安于田园生活。

其实孟浩然的这种遭遇,在我们生活中也很常遇到。换句话说就是,他这种人属于那种在名利场混不开的人,本身是因为不够圆滑,脑子不够机灵,不会看人下菜碟。性格又直爽,想到什么说什么,于是难免会得罪人,也因此把很多机会都搞丢了。但另一方面呢,也因为这种性格中的单纯,让他能够写出好的作品来。只有自然草木没有复杂的人心,也正因此这些事物给了他无穷的灵感。所以,其实另一层面也可说,孟浩然这样的人也是幸福的。最怕就是那种明知自己不适合做某件事,还硬要去做的人,这种人是最痛苦的。

总而言之,看这本书,不只是能够体会到古诗本身的美,在这些古代文人的趣闻中,我们也能够看到那时候的人与社会的现状。放到现在来思索,其对我们依旧有值得参考的用处。

《唐诗里的风云史(上下全两册)》读后感(五):以史解诗,以诗串史

诗以纪史,史以入诗。《全唐诗》保存的49000多首唐诗中,渗透着大量的唐代历史信息,涉及诗人命运、政治生活、经济发展、历史地理、战争、宗教、民族关系、社会变迁、环境保护等众多史实领域。

当代人读诗,多半是了解诗人心境,能够对背后历史了解的知之甚少。究其原因,唐诗太美,使得诵读它的人纯粹陶醉于它的美,而忘记了它产生的时代和背景。那些穿越千年仍然闪闪发光的诗行,在历史的流转中获得了普遍的意义,同时也丢失了特定的场域。

《唐诗里的风云史》这本书,正是为了还原唐诗产生的特定场域而作。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为什么唐诗的生命力如此旺盛?历史的诗意若隐若现,无疑增添了它的魅力与传播力。唐诗被中国所塑造,同时也塑造了中国。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无论古今,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若能深入古人的情境与内心,历史自然就活了起来。

唐朝的伟大,在于开放、包容和自信。但要没有诗歌,这种伟大,至少要打个五折。没有一个朝代像唐朝一样,留下这么多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诗篇。你能想到的任何古典意境、传统事物,以及人的所有情感,都被唐朝人写尽写绝了。

史解诗,以诗串史在唐代,根本没有诗人这种职业或分工。整个传统中国社会,一个知识分子,只有两条路可供选择:(归隐)。而且,选择“仕”的人占了绝对主流,尽管他们心中都奉守“隐”的文化传统。这就是说,今天我们口中的”唐代著名诗人“,其实绝大多数人真正的职业是官员,写诗仅仅是他们的一种干谒手段、社交需要、心理需求或兴趣爱好而已。

这些人,之所以在后世被冠以大诗人的头衔,也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诗写得太好了。在漫长的历史时段中,任何现实功业都知用度水,而只有文字的流传可以跨越时代,深入人心,永不磨灭。这就是我们铭记诗人及其诗作的真正原因。但我们切记不能因此颠倒本末,认为一个人成了大诗人,就说他除了文才很行,其他能力都不行。

历史上,人有能力却没有机会施展,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有的生不逢时,有的怀才不遇,有的身不由己,有的志不在此。···时代与个人的每一个变量,都会影响个体的实际命运。初唐四杰,每一个都很厉害,但都命运多舛,不是他们能力不行,而是造化弄人。他们有的站错了队,有的被疾病纠缠,有的死于意外,最终,一个个天纵之才都活成了天妒英才。

当大唐王朝已成往事,唯有唐诗永流传,历经初唐的万象更新、盛唐的雄健气势、中唐的百家争鸣、晚唐的华丽谢幕,一个属于诗的时代就此远去。遗憾的是,当时的人却来不及和唐诗好好道别。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