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摘抄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摘抄

《地下室手记》是一本由[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一):一本读了两遍,睡过去无数次的书

故事是不好读的,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和紧锣密鼓的节奏,阅读过程中也不会感到酣畅淋漓或大快人心,但作者对于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阴郁分裂、反常到变态的刻画却是深入人心的。

那种以主宰或暴虐他人为乐的病态心理,和间歇性发作的歇斯底里,这是现实生活中多少人的缩影。一般人读到要吐、要吼、甚至要杀人,都是很正常的生理反应。只能说,小说反映的是社会现象,而真实的人间也布满了狗血。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二):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

地下室是见不得光的。在已经隔绝了喧闹的外界,已经卸下了过分的装饰之后,自己与自己独处,找寻、困惑和在意的还是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身份的认同、焦虑与实现,这与地面上的行为并无差异,只是实现的途径各有所依。

身份伴随着每一个人的主体性,是我们在世界上的唯一坐标。在不同的坐标系里,我们追赶着不同的演变函数,而褪去不同形式的人格和人性变换,我们还是那个,唯一的点。

路径不是唯一的,只有坐标才是。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三):紧急补个读后感

今年读了两个版本的《地下室手记》,分别出自漓江和果麦。漓江纸张舒服,页边宽敞便于笔记,果麦有曾思艺之后记十分值得一看,并非一无是处,各有各的取舍。

手记第一部是一个狂人之自白,一个不合时宜的理想主义者,一个为众人抱薪者,读起来是令人震动的。另外,从一部窥探到对独裁者的拒绝、对民众放弃思考的痛心;讽刺的是,不过几十年后,这片土地确实出现了“玻璃房”。不知陀老泉下有知作何感想。

第二部分之主人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可说阿Q能看到其影子,郁达夫“零余者”形象能看到其影子,太宰治《人间失格》亦能看到其影子。个人觉得曾思艺的解读写得非常好,这是一个身份认同焦虑者的自白。

这部小说同样出现了陀小说中非常经典的女性类型形象,即圣洁的妓女形象。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四):对自己的思考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感觉这是一本在骂人的书,骂的是虚伪的社会和虚伪且愚钝的人(前者应该是骂的最狠的)。

但是这本书读起来丝毫没有代入感,上一次给我这种感觉的书还是《人间失格》。共同点都是,主角聪明,看透了社会规则,又无力改变,最终或堕落或厌世。我和他们的区别是我就是他们眼中愚且钝,容易偏听偏信的人,思考不深刻,被社会推着走。但是截止目前,我还是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和目标在奋斗,在专注之时我可以无视外界的声音(至少现在还能做到),我可以真诚地和身边之人交往,并诚挚地关心他们。有时会有自私的想法,但是也并未到达罪恶的境地;偶尔虚伪,但是大部分时间是纯粹和单纯的。我觉得现在的状态还算可以,甚至觉得幸福。

这本书,并未宣传的那样有看心理医生的感觉,反而像是被骂了一通。我倒是很疑惑,我们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怎样的呢?

《地下室手记》读后感(五):一些阅后感

篇幅不甚长,却是一本让人清醒的书。 第一章节聚焦于整体的人类社会,从美好的道德与追求利益之间的关系,到科学理性祛魅会引至幻灭,再到我们需要痛苦,需要更多非理性的随心所欲的行为彰显自己的存在,这是应然的部分。 而后从第二章节作者开始对自己的往事展开回忆,即便其在上一章末尾引用了海涅的话,说“实事求是的自传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关于他自己肯定会说许多假话。”可我想也不能对作家的文笔要求更高了。书中的主人公确实是芸芸众生的写照,充满矛盾与难以调解的骄傲和自卑。当然这个结论可能下得有点武断,只是因为感觉其间很多描写十分贴合自己的心理,而我又相信世界上大部分人的心理应该多少是有相似之处的。(或者更武断一点,大差不差。) 作者对人的心里刻画如此形象而精准,不妨摘录一段:“据说普通人变成狗熊是可耻的,而英雄因为太高大了,不可能完全变成狗熊,因此有时候变成狗熊也无所谓。”活脱脱善用“精神胜利法”的俄国阿Q形象,真是叫人感慨——环望全球,吾道不孤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