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金龙鱼背后的粮油帝国读后感精选

金龙鱼背后的粮油帝国读后感精选

《金龙鱼背后的粮油帝国》是一本由余盛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9-7-1,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龙鱼背后的粮油帝国》精选点评:

●没有开放就没有竞争力

●大开眼界,作者应该是行业老炮,娓娓道来,让我这样的门外汉一窥中国粮油市场的游戏规则。

●从金龙鱼和母公司丰益集团的成立发展故事为切入点,向我们描绘了一张粮食帝国的世界版图。期间的转基因、广告语纠纷都是我们亲身经历过的,印象深刻。也为我们普及了粮油米糖的各自基础知识。希望中国向日本学习,粮食基地能早日遍布世界。

●难得一见的优秀财经书籍,极其专业而且有深度

●深入浅出,挺好的

●读完本书,兴奋又些许失落,兴犹未尽。 本书结构严谨,文笔通畅。与其说这是一本粮油行业的史诗般的奇书,不如说是一本娓娓道来的“故事会”,引人入胜。 格局很高,视角开阔。时而高屋建瓴,纵横捭阖。时而诙谐幽默,花开花落。 本书无须他人背书却自带光环。 本人强烈推荐此书。尤其依然战斗在粮油及相关行业的朋友!开卷有益,涨芝士啊!

●有趣。可惜了这书少个好editor

●作者在金龙鱼工作过,因此,可以近距离地了解这家公司的运作,并且作为长期在食用油行业从事经营活动,对于产业和公司,理解会更深一些,一本用心写的书

●没事还是多读读产业的书,至少还能教人怎么买食用油...

●绝对是行业资深人士写的,在行业沉浸多年,事无巨细,娓娓道来,真是波澜壮阔,读起来非常过瘾。好多内部资料,没在其他地方看到过,值得看。

《金龙鱼背后的粮油帝国》读后感(一):刚刚看完半本书,上来推荐一下,除了转基因的观点我不同意,很多内容值得看看

这本书肯定是对这个行业非常熟悉的人写的,很多知识点在其它的书中看不到。对于想了解金龙鱼来龙去脉的人来说,非常推荐看。首先声明,我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观点,与作者书中的观点相左。其中作者说“大豆油中转基因成份都留在豆粕中,豆油中一点没有”,我非常非常怀疑甚至是质疑这句话。难道所有的豆油生产厂家都做到了分子级别的分离,用转基因大豆,从基因片段来说就是带有转移基因链的,通过浸出法这种发明了快一百年的原始方法,竟然可以做到基因分离?完全不能理解,我本人对转基因食品目前是持完全负面的观点的,至少转基因巨头垄断种子这种做法就是为人不齿的。

但是这本书,还是要推荐以下的,涉及到的一些知识点非常好,也解释了一些事情。具体的大家自己看吧。

《金龙鱼背后的粮油帝国》读后感(二):不同于本书的另一个版本的大豆价格战

确定中国企业咬钩后,美国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美国农业部宣布北美产区因极端天气影响,降低美国大豆8.12%的库存。供求关系:供<求,产品价格上升。

第二件事,在大豆价格上涨的背景下,各路金融资本开始涌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疯狂囤积大豆,致使大豆价格再次飙升。2005年初,国际大豆价格上涨到4400元/吨的高位。

面对价格疯狂飙升的上游原材料,作为下游生产商的中国榨油企业慌神了,他们开始以4300元/吨的价格疯狂囤积了近900万吨大豆。

中国企业甫一接盘,美国的金融资本就开始狂抛大豆,芝加哥期货市场的大豆价格从4400元直线下跌到2000元。原材料的暴跌,带动下游产业链的粮油价格暴跌。可想而知,以高价购入大豆的中国榨油企业再低价粮油的攻势下,纷纷走向破产。而以孟山都、ADM、邦吉、嘉吉为首的美国企业却趁此机会介入榨油市场,以极为低廉的价格控股或收购中国85%的粮油集团。

在2006年的中国十大榨油企业中,有九家要么是外企、要么由外资控股,只有黑龙江九三工业一家全资中国公司独守江山。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各种期货市场狂跌不止。值此千载良机,以国务院鼓励央企扩大大豆加工产能,并对相关企业进行补贴为标志,中国正式吹响反攻号角。

以中国粮食贸易公司为例,当年8月,获政府补贴金额高达19.34亿元。随后,中粮在黑龙江、河南、山东、河北等地新建多个大型粮仓,以囤积大豆。即便产能严重过剩,也在所不惜。

为什么要囤积呢?

答案很简单,打价格战!用产能过剩的方式,拉低全国粮油价格,以此逼迫没有盈利空间的外企让出粮油主导权。2016年,经过长达八年的拉锯战,外资在中国榨油加工业的控制权从85%稀释到30%,一举夺回粮油加工产业的控制权。

《金龙鱼背后的粮油帝国》读后感(三):金龙鱼中心主义的自我辩护

为一家企业立传历来是有难度的。出于现实利益考量的企业必然是一颗墙头草,不可避免地随时局而变动。这直接导致企业不可能有一条“统一思想”或者“企业精神”贯穿其中,但这又恰恰是企业发起“立传”项目的主要诉求。细节操作上,常见的阻碍还有:没法直接采访已故的创始人、高层忙于业务没空搭理立传写作团队、基层员工流动性大、本身也没料分享。

也因此,如果幸运的话,为企业立传的作者还能从各个部门提供的资料库垃圾桶中拼凑出些内容。然后,作者添加适度的想象和关怀,把企业的发展置于时代背景下。这一时代背景只需在同一年份或差不多时间发生即可,其实不一定真得与企业相关。通过合理文字段落布局,用以展现企业与时代脉搏的互动。

一旦书写完成,或许会遇上企业内部七嘴八舌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的博弈与反馈,最终作者苦心搭建的想象中的企业发展体系土崩瓦解。

作者余盛曾供职于嘉里粮油的营销部门11年,参与操作胡姬花古法花生油上市事宜。本书成稿于其离职之后,简略回顾了嘉里集团创始人郭鹤年的发家史、嘉里粮油的中国发展过程、收购金龙鱼的丰益国际的历史,详细介绍金龙鱼品牌线上的子产品的配料、生产方式、工厂建设、营销广告策略等细节。一切时代描述要么是不相关的宏大背景,要么是为了铺垫金龙鱼的伟大、正确、先进。

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长篇大论铺垫的几个话题都是围绕金龙鱼油被消费者质疑的问题展开:转基因、浸出式压榨、虚假广告。作者巧妙运用海内外农业发展史、科学检测数据、产品案例,表达了这样的核心观点:

一、转基因不是事

背景信息:中国政府规定要标明油的转基因原料情况,而金龙鱼的油大多来自美国的转基因大豆。

作者表示:

以转基因大豆为原料的粮油中,含有转基因基因点的因子是几乎为零的,和非转基因的油没有区别。(《第六章:食用油标识转基因之后》)。

在粮油上标注转基因毫无意义,因为餐厅不可能标注、其它配料不标注。转基因早已无孔不入。

在海外,转基因油就不是一个事,你们不要害怕。

二、浸出油不是事

背景信息:金龙鱼的油采取化学试剂的浸出方法,而非物理压榨。政府规定要标明油的取出方法,而竞争对手鲁花恰恰是采用压榨法。

作者表示:用化学试剂做的浸出取油方法源自欧洲、取油效率高,没有比压榨差。

(第七章:加拿大菜籽油的三张面孔)

作者辩护立场过于明确,用力程度远超吴晓波团队为腾讯洗刷“抄袭”美名的《腾讯传》。

《金龙鱼背后的粮油帝国》读后感(四):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看完本书,进超市选购食用油绝对心中有数!

相信读者跟我有一样的困惑,面对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的食用油种类,不知道如何选,主食水稻大米与小麦面粉选来选去就那么几种,食用油多了去,芝麻油(调味油)、一级菜籽油一级大豆油棕榈油(功能主要是粮食充饥)、其他的如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橄榄油还有三四级菜籽油等等(调味与粮食充饥功能并重),转基因非转基因,物理压榨油与浸出油等等,看完金龙鱼背后的粮油帝国,以后怎么选,心中有谱儿了。

吃穿住行,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吃饭糊口永远排第一,人可以光着身子不穿衣服,但不能不吃饭呀,作者既描绘广茂国土上油菜花依次盛开的山水画般壮丽景色,还引经据典诗文并茂细述古代食用油的材料工艺。喜欢吃外卖或外出就餐的亲们,转基因食用油是如何进入餐饮产业链,文中一一给你揭秘。

国内前四大植物油种分别是菜籽油、豆油、调和油、玉米油,国外却是菜籽油、豆油、棕榈油、葵花籽油。益海嘉里系金龙鱼、胡姬花、内资系鲁花、福临门、西王、长寿花,台资系多力是国内的七大食用油品牌;就区域来说,光我们湖南,超市里就有长康、金健、义丰祥、道道全,金浩等地方品牌,有些牌子不常见,想不出名字。

由粮食延伸开来,提一个医学方面的食品问题,人为什么一天要吃三顿饭?而不是二顿或四顿,欢迎评论区留言围观。

最后摘录几段经典语句,以飨大家(作者如果我没猜错,应该是金龙鱼的利益代言人,很明显,很多地方在为金龙鱼站台说话):

仿佛金黄的候鸟,一年一度,油菜花自南向北,缓缓掠过中国的山地与原野。元旦一过,处于热带的海南岛和台东的油菜花就开了。紧接着,广西和云南的喀斯特锥形山化作金色海洋中的小岛,贵州的梯田被翠绿的线条和金黄的色块勾勒成一张斑斓的挂毯。三月份,婺源与歙县古老的黛瓦粉墙在金黄色的花海中显出柔和与醉美。江南水乡烟雨轻笼,油菜花如当地女子般风姿绰约,妩媚万千。人间四月芳菲尽,张家界险峻挺拔的峰林在油菜花地的点缀下愈发显得秀美绝伦。长恨春归无觅处,油菜花到甘肃陇南,让雄浑而粗犷的大地变得春风荡漾,生机勃勃。当华北平原上最后一亩冬油菜收割入库,春油菜才开始在西域北疆粉墨登场。有了绵延上百公里的油菜花海做衬托,青海湖青蓝的湖水不再终日冰寒,天山山脉圣洁的雪山不再长年冰霜,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辽阔与苍茫中,也有了些许的温情与暖意。

纤弱的油菜花,以其惊人的生命力,成为中国覆盖地域最广的一种农作物。早在唐代,杜甫在成都就为之留下千古名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不过,浣花溪畔的农夫辛苦种下油菜花,可不是为了满足大诗人的雅兴,而是为了收籽榨油,一饱口腹之欲,并意外成就川菜之美名。

各种食用油,它所拥有的粮食属性和调味属性权重是不同的,如上图所示。

以芝麻油为代表的调味油,调味属性极高,粮食属性可忽略不计。

豆油、一级菜油和棕榈油则主要用做粮食,调味属性较低。

居于这两者之前的花生油橄榄油和三四级菜籽油葵花籽油玉米油,调味和粮食属性并重。

一般来说,价格越高的食用油,调味属性也越高。反之,价格越低的食用油,粮食属性越高。粮食属性或调味属性为负值的食用油产品例外,如地沟油等

丸庄酱油成立于1909年,是中国台湾地区唯一一家完整传承黑豆、黄豆两种酱油纯手工酿造秘方及工艺的百年老字号,是中国台湾家喻户晓的老字号酱油企业。

食用油是个资源决定型的行业。 金龙鱼在小包装菜籽油市场上更是一家独大,优势明显。四川和陕西的强势菜油品牌鲤鱼也隶属于嘉里粮油旗下。此外,一些区域性品牌,如湖南道道全、重庆红蜻蜓和云南金菜花等,凭借对各地菜籽油资源的掌控,也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不少消费者的口味比较重的市场,金龙鱼1:11发展得都不太顺利。除了好吃花生油的中国香港,还有偏好笨榨豆油的黑龙江、喜欢浓香花生油的山东和北京、菜籽油不黑不爱的湖南和惯用胡麻油的宁夏等。

另外,中国营养学会编著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认为,“不同植物油中,脂肪酸的构成不同,各具营养特点。因此应该经常更换烹调油的种类,食用多种植物油。”

家乐福等大超市也喜欢拿食用油来打特价、出销量、拉人气。因此,超市不仅可以在食用油产品上不赚钱,甚至还愿意贴钱做负毛利售。

在中国,玉米油也已超越了花生油,成为小包装油市场上仅次于豆油、调和油和菜籽油的第四大油种,葵花籽油在世界范围内的消费量,排在棕榈油、豆油和菜油之后,在所有植物油中居第四位。

益海嘉里的金龙鱼和胡姬花品牌,鲁花、福临门、多力、西王和长寿花等多个品牌 ,中国食用油市场品牌基本形成2:5的对峙局面。

中粮大而不强。做食用油不如益海嘉里和鲁花。方便面不如康师傅和统一。果汁不如汇源。巧克力不如卡夫。肉食不如双汇和雨润。红酒不如张裕。蒙牛归到中粮旗下后,与伊利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有钱的时候能够不乱花,往往比能赚到钱还不容易。不管对人、还是对公司,都是一样。

——金龙鱼背后的粮油帝国

《金龙鱼背后的粮油帝国》读后感(五):有故事性却又不乏专业性,非常难得

之前读过作者的《鲁花:一粒花生撬动的粮油帝国》,感觉挺不错的,顺手就把这本也买了。作者是曾经在嘉里粮油工作长达11年,所以对粮油行业认知还是非常深刻的,而且非常立体,同时关注了作者的公众号「粮食帝国」。笔记仅是个人关注点和所想所思,并非为了从头到尾介绍本书。

整部书可以拆成很多小故事:郭鹤年的白糖生意到发展上游的甘蔗种植,到中国的酒店等多元化生意发展;深加工的发展;郭孔丰到印尼发展棕榈油;小包装油的市场发展;金龙鱼调和油的推出;金龙鱼1:1:1的广告风波事件;丰益和中粮的分分合合;丰益和嘉里的合并;投资鲁花等;转基因标识之争;压榨和浸出工艺之争;和阿丹米的合作;玉米油的崛起;菜籽油和山茶油;调和油标准之争;金龙鱼的危机公关;地沟油事件;政府对转基因的态度变迁,政府对对进口大豆的转变;四大粮商介绍;澳糖并购风云等等,整本书也是有很强的故事性的。

本书好的点在于,基本是顺着时间线来讲的,同时介绍了政策影响、商业竞争、转基因、产品特性等等多个方面,立体维度很高,同时叠加中国历史进程和发展来讲。而且作者为了解决很多疑难点,翻了大量资料,同时因为是从事粮油行业数十年,作为行业内人士专业程度很高。

郭鹤年的生意覆盖面非常广,从白糖发展到粮油到海运、酒店等等,每样做的都不错。相对而言郭孔丰更专注。两个人也有很多相同之处。

总的来说,粮油行业是一个薄利行业,利润低的可怕,但是正因为如此一旦建立规模优势带来的低成本优势、产业链优势,以及贸易优势,新进者基本很难进来,因为没有什么吸引力,投入高,利润还非常低,有一个环节做不好就赚不到钱,而且规模上不来也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所以说金龙鱼做调味品可以,但是像调味品行业做粮油或者米面生意却不行,因为大概率要赔钱,相对而言一个是比较难,一个是难于上青天的级别。

整本书有故事性却又不乏专业性,还能透过历史看到中国的变化和发展,非常难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