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尾气》读后感精选

《尾气》读后感精选

《尾气》是一本由慢三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3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尾气》读后感(一):感想

作者的前作暖气写的很普通,但是讲故事的语言风格还是让人能看下去的,看作者的新作主要是想看看他有没有进步。

跟上本比本书明显有了提升,虽然主角的上司跟上本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虽然警局里也有一个莫名其妙喜欢主角的工具女人塑造的不怎么样戏份还变多了,但故事跟上本比不管是合理性还是讲起来的起承转合都显得成熟多了。结尾的惊险场面上一本写的无聊又莫名其妙这一本写的还算有趣而且挺自然。

上本主角虽然算不上讨喜但还是有让人认同的地方,这一本的主角百京人上人,鉴于作者把北京户口描写的如此重要,而男主出生就有北京户口父母就在二环有房,主角在书中的痛苦迷茫悲伤孤独看起来都变成了无病呻吟。

关于配主角的工具女,也算是不少作者都有的问题了。看过的《侯大力刑侦笔记》里的田甜,弹珠神警里的女主,加上这本的王维,都塑造的让人很尬。

赋予本书魅力的最大功臣还是北京这座城市,北京的存在感实在太强了,光是这个地名就包含了丰富的情感,让故事带上了别样的色彩。

《尾气》读后感(二):你我都是社会这辆车的尾气

《尾气》完成,以下评论含剧透。

慢三是豆瓣评分很高的作家,而且这又是一本推理小说,所以还是挺好看的,或者说阅读感很舒适。就推理小说而言,写得很好,悬念一个接一个,很吊胃口,难度又不是太大,过半以后读者自己也能猜到部分真相,但是结尾有点太扯了,在城市中心的高架上开枪战,那真的像拍电影,然后看起来会让人“出戏”。

书名叫尾气,有两层意思吧,一是黄天自杀的工具消失的好像汽车尾气。二就是黄天妻子的话了,觉得北漂的打工人就是这个城市的尾气,虽然燃烧过,但最终就是个尾气的结局。书里虽然写了北漂一族的艰辛无奈,但总觉得不够深刻,还不够打动人。黄天是一个好丈夫好爸爸,可他在事业中的小手段无限贬低了他的努力,淡化了他的不容易。有点太可惜了。

还有就是发现几个逻辑漏洞,1、黄天保单的保险人是谁?都查到有保单了,没理由不知道保险人是谁,如果保险人是黄天自己,就不太可能是他妻子主谋,当中绕的圈子太大。2、一份2000万金额的理赔,保险公司从头到尾没出现过,就是很被动的理赔,不做调查,好像也太容易了。3、文中交待过燕郊高速下口有设卡检查,只有通勤车不查,那么劫匪怎么驾驶红色马6带枪进京的?

最后,小说不错,结尾有点扯。总体而言还是一部很不错的消遣类小说。

《尾气》读后感(三):《尾气》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

首先,关于这本书的源起,是来自九久读书人编辑王皎娇老师的一次约稿。在这里,要感谢她不辞辛劳从上海赶来苏州(没准是借着出差来苏州旅游公费也不一定),在我还只有一个故事概念的情况下,递给了我一份出版合同。要是没有这么一出,基于我对自己好吃懒做的清晰认知,这本书或许还没开始写呢!

当时我到底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概念呢?我记得自己是这样忽悠的:北京周末晚高峰,国贸桥上,一个中年男人被人勒死在驾驶座上,车门紧闭,是个密室,而凶手就像尾气一样消失在了空气中……然后警方就开始调查,一一走访死者身边的人,妻子,老板,情人,朋友,同事,从而逐渐勾勒出了一个普通人在北京十余年残酷而激荡的奋斗史。说着说着,我甚至站了起来,抬起手臂,视线望着远方(正好有一个美女经过),故作深情地表示:这是一首献给所有在大城市挣扎奋斗过的年轻人的欢歌,一部基于中国现实的悬疑版《红与黑》,一个跌宕起伏而又主题深刻的好故事!

说完这些,我尽量保持浩然正气的姿势不动,手臂也不放下来,表情依然停留在那深情的余味里,唯有眼神在偷偷瞟向王老师。过了大概五分钟,王老师才依依不舍地放下啃得只剩下一堆骨头的卤凤爪,打了个饱嗝,又拿起一个卤猪蹄,用蹄的中指指了指我:行啦,差不多得了,你再不动筷子老娘我可要全吃完了。

回到家,带着一种很受伤的心情,我埋头开始了《尾气》的创作。写到一半的时候,有一天,我突然写不动了。不是因为这个故事不好,而是疫情来了。死亡、病痛、失业、离散……说实话,我觉得人生真是太苦太难了。以前我老标榜自己是致郁系作家,动不动就故作深沉或深刻,尖酸刻薄地试图借着“看穿”之名给别人添堵。但到了此时此刻我清晰意识到,文艺的本质其实是真善美(不接受反驳),人家来读你的书,很多时候只是想获得短暂的精神慰藉,逃离一下生活的不幸与艰难。仅此而已。

所以回到创作中,我调整了思路,把故事从严肃的座位上拉下来,换了一种轻松幽默的口吻来讲述。或者说,这就是一个有趣、好玩的喜剧风格悬疑探案故事。另外,我试图去塑造两个真实而能给人带去生存力量的人物。一个在大城市奋斗、不折手段往上爬的男人到底是不是个好人?他的内心中有没有柔软而无法触碰的部分?曾经懦弱的他会不会为了自己要保护的人奋不顾身?

一个挚爱去世、感到人生虚无、靠说脱口秀逗别人乐来填补自己内心空洞的警探,会不会为了真相和正义突破自我追查到底?作为城市治安的守护者,在面临罪恶侵袭时,他会不会挺身而出,冲破尾气和雾霾,为世间带去一丝震撼人心的正义之光?

以上的答案都会在书里找到。

如果没找到,爱咋咋地。

《尾气》读后感(四):尾气与螺丝钉

这种当代作家写的故事我之前很少接触,这是个不错的故事,一个悬疑“谋杀”案,书的名称叫尾气,我想,作者应该意在说明一些社会问题吧。书中有一段话呼应了“尾气”这一主题:

这是黄天的妻子对警察说的一段话,我认为最能体现出小说的主旨。

故事发生在北京,国贸桥上的一桩看似猝死的“谋杀”案,死者黄天是一位“北漂”制片人,小说主人公是北京刑警马牛,一开始案子被定义为一般的过劳猝死,后来经过主人公锲而不舍突破重重阻碍的调查,终于揭开了这个案子的真相,虽说是自杀,不过不是普通的自杀,是用自杀的方式来与绑架他儿子的劫匪同归于尽。

黄天出生在一个小山村,凭借自己的努力走出山村,东莞、越南、北京,一路拼搏下来,借着那股子不顾一切往上爬的劲儿,终致所成,成了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在北京有房有车有老婆有孩子……,然而命运和他开了玩笑似的,之前在越南打工时霸凌过他的工友来北京缠上了他,还绑架了他的儿子,要挟和他们一起参与抢劫运钞车,黄天不想去参与,制定了AB两套计划,一套是在劫匪车里下毒,想借车上的空调杀死劫匪,另一套则是自杀,第一套方案失败后,用精心准备好的自杀方案了结了自己,当然,伪装成猝死的黄天生前就买了大额意外保险,死后自然也能让妻儿得到巨额财产,这也是黄天自杀的动力之一。

不得不说,这个故事情节逻辑有些站不住脚,也不甚严谨,巧合太多像是强凑,不过当做茶余饭后的故事来看,倒也合格。我更关注的还是小说的这个标题,尾气,很多人作为外来者,将自己奉献给了那一座座大都市,燃烧了自己,结果却变成了尾气,被排出车外,飘在空中,没有任何价值。这恐怕是很多北漂的现状吧,可是,黄天这样的无论如何也算不上尾气,作者用黄天这个故事来说尾气感觉不甚合适,北京有太多比他“惨”的多的尾气。

书中有很多当代的元素,这也是我感兴趣的地方,很多现代的生活细节都很有意思,小说,就是要体现出时代生活的气息,记录下时代的烙印,从这点上来说,这本小说无疑是合格的。也许是有意或无意,小说中有很多细节点让我印象深刻,一开始的燕子买房,房价,恐怕是这个时代很深的印象吧;北京的堵车、国际会议召开前的维稳、黄天微信记录的调用、枪战发生后网络上相关信息的销声匿迹……都是一些社会独有的印记。

书中有一个点我觉得可以用来评价这本小说,在黄天死后网络上的一些文章多是通过黄天的死来引出北京等大城市工作压力大的一些社会现象,而至于黄天是怎么死的,里面有什么玄机,则没人关注。作者在书中的这些描写似乎在和读者说:我写的这个故事其实无关紧要,重要是我想要说明“尾气”这一社会现象。嗯,作为一本悬疑小说,很一般;作为一本反映现实问题的小说,有点意思。

最后,我想说说我的感想,看完这本小说,我的脑海中浮现了两个词:尾气和螺丝钉。诚然,很多大城市拼搏的人都在追逐着自己的生活与梦想,这个行为其实并不是独有的,每个时代都有,在上一个时代,这种追逐有一个词:螺丝钉,代表着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可在这个时代,人们认为自己的这种努力拼搏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到头来甚至是一场空,这种追逐换来的是“尾气”的待遇。尾气和螺丝钉这两种看似不相关的定位,在我心中,它们只是从不同角度看待的同一东西,说到底,心态决定了你的定位是螺丝钉还是尾气。小说中的主人公,刑警马牛,心态极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活的波澜无惊恰恰可以理解为生活的真谛。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