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读后感精选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读后感精选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是一本由华杉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8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精选点评:

●儒家角度解读的资治通鉴

●很有启发的一本书。封面设计我懒得吐槽了。

●2019年10月4日读毕第一册,从三姓分晋到秦亡,展示了运用权力逐利的各种人物的各种下场。其一,只逐利,不讲道义的国家的下场都是比较惨的,秦虽然可以短期得利统一天下,但是难以持久。因为秦统一的国民都是逐利的,最后就是一团遭。其二,逐利表面看可以快速得到利益,但是实际进行的时间却比较长。比如秦统一天下费了不少时间,相比周灭商要时间长。其三,欺负人的人下场不好,秦王灭赵,亲自到赵杀掉了做人质期间有仇的人。其四,同样的情况多年后不同的地位,往往会引起嫉妒、仇恨。太子丹找荆轲刺秦,就是这样的例子。其五,傲慢和懒惰是人的大敌,人性的弱点决定人的生死,也可以驱使人来做好事或坏事。其五,强悍如赵武灵王也逃不脱权力之争像齐桓公一样被活活饿死,原因是因为喜欢听好听的话,任用小人。秦王任用赵高也一样。

●华老师的书,一直关注微博,早读要读。

●期待

●亲贤臣,远小人

●很多五星好评,看了(上)觉得蛮一般,收获很小。但作者旁白很多看法挺通透,应该活得很明白。比方说不是所有问题都能解决,要学会与问题共存,带着问题前进,把问题留给时间去消化。有些时候我就是太着急,总想尽量快尽量早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以后,我也要和时间老人做朋友,做最好的朋友

●翻译了资治通鉴从三家分晋到秦末汉初。就是作者的读书笔记,基本一个下午就能看完。

●没写完啊

●看的是从三家分晋到秦二世灭亡,本书结构新颖。采用了半译古文的方式,既能流畅阅读,又不失古风。作者重点还是借助历史讲管理学,领导力。全文重重的儒家风范。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读后感(一):与柏杨版相比滋味寡淡了些

读柏杨版资治通鉴,如与耄耋老人。促膝长谈,看老人,指点江山,气贯长虹,激扬文字。而读此版本并未有此感觉,寡淡无味。没有很多自己的解读,我看他这个版本中也有引用柏杨的一些论断。对于自己提出一些观点,并没有做到针砭时弊。

另外吐槽一下,豆瓣为什么非得140字呢?140字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在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绕来绕去简直就是让浪费时间,不如多想一些精进产品的办法,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分享自己的思想经验和方法,帮助其他人快速的提高,吸收来自书海中的高浓度的知识。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读后感(二):简单讲讲

1.花了十年,每天清晨5-7点写作加翻译完成这系列资治通鉴的写作。 2.通俗易懂。尝试读过几个月文言文版本资治通鉴,读到后唐后梁,实在读不下去了,太枯燥了。而且,我们反问一下 真的读懂了吗?真的获益了什么了吗?资治通鉴更多的是流水账,如果不读白话文,首先很多细节读不懂,没有context,时代久远,难以了解当初状况,也难以符合当下,那不就是读成书呆子了。所以这系列的书我认为最大贡献在这里。 3.含有其他人的点评(司马迁的原文,加自己译文,加胡三省,钱穆,王夫之等等的点评,读这本基本可以覆盖了,除非是学者需要着重研究,作为大众读物基本够用了) 4.很用心写书,但是华衫没有受过系统历史学的训练,因此只能把这些当成一个个案例一个个小故事。真正的历史该是吕思勉先生的求状况而非求事实。

更深入的说,没有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真正的史学著作可以读读霍布斯鲍姆的年代四部曲,或者吕思勉先生的著作。

5.本书更多的是当作一部成年人多年在社会为人处事之后,通过本书为媒介,去述说自己的思想,更多的是他人生的经验。

不可否认他很勤奋,很自律很严格要求自己,没有理论思想。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读后感(三):治乱分野,从平王东迁就已经开始了

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三家分晋,治乱之分野?从平王东迁就已经开始了!

说韩赵魏三家分晋,是治乱的分野,其实并不准确。从周平王东迁开始,天下就已经礼乐崩坏!小时候一直不理解,周幽王就烽火戏个诸侯,怎么就把自己玩死了?长大后才明白,只有被戏剧化和传奇化的历史,才会被流传!

幽王想要废掉王后和太子(平王),引来了王后母国申国的不满,于是申国联合犬戎攻破了镐京,西周灭亡。但在幽王死后的第24年(公元前771年~公元前747年),平王才东迁洛阳,这24年间发生了什么?

“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廿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

周幽王因继承人问题被杀后,王室宗亲诸侯大臣所拥立的合法继承人是幽王之弟——携惠王余臣,周平王并未能获得大部分诸侯的认可。此时周王朝出现了“二王并立”的混乱局面。周平王无论是法理还是实力,都不如周携王。为了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周平王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结交大国,以利益换承认。

周平王在公元前763年,将申侯之女嫁于郑武公,申郑联姻,意味着郑国承认了申国庇护下的平王王位合法性,而平王也默认了郑国对虢、胡等国的占有,并将虎牢以东土地赐给了郑武公。之后,周平王又分别将秦襄公、晋文侯从西戎手中夺回的原本应该归还周王室的岐西、河汾之地大方地赐给了秦、晋两国。给了秦梦寐以求的诸侯头衔。秦自此以诸侯自居,从给周王室养马的奴仆实现了阶层跃升。

与周平王的“大方”相比,继承幽王王位的携王,仍维护西周以来的宗法礼制,而秦、晋发兵驱戎所占据的王室领地,不仅无法得到承认,甚至可能被视作对王权的挑衅。于是,秦、晋彻底倒向了平王。周平王的饮鸩止渴之举,虽然成功获得了诸侯支持,杀掉了携惠王,巩固了王位,却也丧失了关中的立足之地,自己东迁洛阳,开了割地以伺诸侯的先例。带头破坏宗法制度的周天子,自然无力要求诸侯再继续遵守。

从此,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中国历史步入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读后感(四):几个比较突出的优点

个人感觉解通鉴的人很多,这算是最好的本了。作者是个企业家,不是古文或历史方面的专家,想想倒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1、紧扣文本,不枝蔓

读资治通鉴最难的是啥?就是太长了,坚持不了。这个不光今天,司马光那个年代就这样。所以如果一个人把解读资治通鉴的书又搞成了原书的几倍的阅读量,那就更不会有人读了,写得再好也没用。典型就是熊逸那套。熊逸其他书我也看过,功底深厚。但正因如此,作者总是觉得这个需要讲,那个我也知道,扣的特别细,说了很多资治通鉴之外的东西,搞得篇幅巨长无比。现在出版的第一辑九本只讲了资治通鉴的前2卷。同样的体量,华杉已经讲到通鉴第77卷了。

我估计得到方面肯定不会任由熊逸这么搞下去的,毕竟是商业产品,要考虑效益的,后面肯定会加快进度。但这样一来就会显得虎头蛇尾。反正我是不看好。

2、翻译文白相间

古文翻译一般是都翻译成白话文,但这样有个问题:不方便吹牛啊。你别说你看书就是为了陶冶情操。大家中学都学过古文,古文的很多表达即不难懂,又很优美,说出来还很唬人。至于情操有没有被陶冶,那是次要的。华杉的处理是大部分翻译,但保留了很多精彩段落的原文(当然后面也有翻译解释),简直是吹牛神器啊!!!有没有。

特别说一下,书里不是一段古文,一段翻译。就是只有翻译,翻译是文白结合。这样总的字数就少了,人家也不拿司马光的字来充数骗钱。

3、名家评论

资治通鉴成书后,历代都有评论。比如康熙、乾隆、主席、胡三省、张居正、王夫之。华杉的做法是除了自己的评论外,还把历代名家的评论也收了进来。我没看完,目前看到的有张居正、王夫之、钱穆、柏杨,还有别人,记不清了。这样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我们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角度。华杉的角度只是其中之一。他主要是从一个企业家的角度、商业的角度评论。我觉得挺有用的。当然如果你觉得他说的不好,跳过去就是了,其他人的角度仍然有参考价值。

目前通鉴普及本很多了,中华书局的对照本,张大可新出的白话本,柏杨,熊逸的,看一圈下来,这个最好。除了封面比较土,其他都挺好。能看得下去,不枯燥。

要说问题和建议,我觉得有2点

1、目前还没看到康熙和乾隆的御批,要是也能收进来就好了。

2、如果出齐了,可以再做一版《通鉴纪事本末》,柏杨那个就是通鉴和本末都有。

通鉴是300万字左右, 袁枢的本末只有200多万字。这一直是个让人诟病的地方。现代编辑完全可以把袁枢删去的字数补充到相应的主题下面,这样就更加完美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