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个女孩的记忆》经典读后感有感

《一个女孩的记忆》经典读后感有感

《一个女孩的记忆》是一本由[法]安妮·埃尔诺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13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女孩的记忆》读后感(一):告别的故事

不断将自己抽离当下、置身曾经,恳切地探讨如今这个老妪之身与正青春时那个懵懂、谨慎又大胆的女孩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初入成人世界,她“自愿”地将自己“委身”之后,她对爱情的憧憬在H冷爆的疏离中摧毁。一并摧毁她的,还有“他者”的凝视与社会(*男性社会,即被男性视野包裹、被男性话语霸权的社会,这个社会不止包括男性,还包括那些窃窃议论她的同性)的规训。很遗憾,这样的凝视与规训具有普遍性,它真切地发生在大多数女性身上,导致多数女性青春记忆中始终搁置不下敏感、谨慎与低自尊。(这便是一个女孩的记忆)

就这样小心地按部就班地活着的时候,她接触到波伏瓦的《第二性》。在已有的哲学学习基础上,第二性带给她的仍是冲击。但她是否直接因此转变,我在文中并没得到答案(或者说文中并未过多说明这两段相异的人生经历之间的关系)。但可以看到的是,她的确变了,从自卑到不卑,以及能够坦然的面对与放下自己的过去并与过去和解。

可见,这是一个告别的故事,她和沉重的小女孩告别的故事。

摘抄:“艺术被赋予我们,是为了防止我们因真理而死亡。”

《一个女孩的记忆》读后感(二):曾经的记忆,恍如云烟

《一个女孩的记忆》是2022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安妮·埃尔诺深度剖析自我记忆的一本书。

这段记忆对她来说是清晰地,但因时隔多年,记忆仿佛被笼罩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个记忆中的女孩,好像不是她,而是另外一个人。在现实与记忆中来回穿梭,讲述多年前的故事,对于作者来说,或许是为了忘却的纪念,也是与自我和解的另外一种方式。

1958年夏天,安妮离开父母参加夏令营。此时的她对一切充满了渴望与骄傲,并且期待一段爱情。然而她对于社交一无所知,却对性行为充满了幻想。因此在夏令营中,她与一位夏令营辅导员发生了关系。

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并没有按照她所想,她去H房间等来的却是H的离去,事实上H已经移情别恋了。即将18岁的她对H充满了渴望,期待从他身体上获得欢愉,至于自己想要得到什么,她完全没想。限于“爱”中的她,完全没有了自己的意志,像是没有了主人的被征服者。

事情演变到出乎她的意料,她成了辅导员们蔑视和嘲笑的对象,但那时候她并不为此感到羞耻。

H消失之后,她身边的人换了一个又一个,她不爱慕任何一个,甚至她对睡了好几夜的皮埃尔·D也不爱。他们的姓名,加上H和雅克·R一共八个,写在一个小的记事本上,只不过这个记事本后来被她母亲给烧掉了。

直到她来到寄宿学校,她感受到与富家女孩之间的差异,在接受了新的哲学知识后,她回顾之前的事情并为此感到羞耻。

在新学期开始,她有了一个真正的自我完善计划,外形改造与知识积累,这一切的目的是为了第二年夏令营再次见到他。只是减肥带来的结果是暴食症,后来她学习的抱负也渐渐消失。

多年之后,她在谷歌上输入H的姓名,看到H与E庆祝他们的金婚纪念日。这是事实,可是对她而言,现在显得不真实。为此她思考我们是如何影响他人的人生、记忆、生活、行为方式的呢?

她之所以想回到S市看看那个夏令营,是因为她希望能够汲取力量,写出她想写的小说。又或者说,她的创作是基于过于所经历的羞耻、暴力与与背叛的基础之上的。

这是真实的她,又像不真实的她,过去的一切早已成为记忆,而多年之后再次回忆当时的事情,一切仿佛云烟般不再真实。

有些记忆,或许是不愿意回忆起的,而当一个人真正去凝视过去的经历,那代表了她与曾经已经和解。

读《一个女孩的记忆》,令我感动的是安妮敢于凝视那个曾经的自己,不论对错,不论曾经是美好还是一厢情愿,那都是在她心底重要的东西。而或许正是那些看似不光彩的记忆,塑造了一个人走向成功之路。

大多数人的创作始于自我经历,安妮似乎也是。而她,无疑是成功的。

《一个女孩的记忆》读后感(三):新晋诺奖安妮•埃尔诺作品水准一般

-

《一个女孩的记忆》《一个男人的位置》《一个女人的故事》。@上海人民出版社

-

译后记评价:

①坚持写实主义风格:追求“再现真实”

②女性视角下的心理描写:解析“内心的流 亡”

③简洁与朴实无华的语言

-

这些作品都属于自传体小说,使用第①人称叙述,“我”既是叙述者又是女主人公,讲述“我”的故事,父亲的故事,母亲的故事。

-

这种写法是便捷自如的,它不需要太多技巧,提起笔来就可以开始了,情节也不怎么需要内在的推动力,一个人的一生,从出生、成长、受教育、工作、结婚到终点,一路讲下来。

-

“我的母亲死了,于4月7日星期一,在蓬图瓦兹医院的老年病房。”

-

这个开篇,有熟悉感。像加缪的《局外人》。

《局外人》是把儿子放在了一个悬置的漂浮的时空里,凸显人被枷锁在社会规则里的荒诞处境。《一个女人的故事》没有给我哲学的思考,它马上从母亲的葬礼转入生平的流水叙事,以类似于非虚构的冷静客观的方式,描述母亲的一生,尽管我可以体会母亲作为女性的情感经验以及作为个体呈现的社会印记,但总的来说,类似的作品很多,它不特别,简洁朴实的叙事文笔加上叙事者刻意的间隔态度,阻隔了情感共鸣的产生,我没有共情点,没被打动。

-

父亲篇从父亲的葬礼开始,归返人生的起点。落笔用情比母亲篇深厚,父亲作为工人的这一生,形似于法国版的《乡下人的悲歌》。

法国读者对这类工人家庭变迁的故事会有感触吧,挺真实。

-

女孩篇。晚年的安妮回忆起1958年夏天的遭遇。在夏令营里,少女失去了童贞,对这个男人产生依赖,她渴望接近他,然而一次后就被弃之敝履,女孩沦为笑柄,自暴自弃放纵自己。

这部作品的疼痛感是切入肌肤的,她在回望那个即将年满18岁的“我”,写作视角不断在旁观和在场之间切换,安妮试图分析在岁月里迷失的那个女孩的生存状况,叩问男性法则对于女性身心的侵害,以及女性如何处置自己的身体。

18岁的“我”在尘世的风沙中行走,逐渐成为一名成熟的女作家,书写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关于写作的元叙事被包括在作品的流程里。

-

总体来说,写得不错,但,这是诺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