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尘世的梦浮桥(精装典藏版)》读后感100字

《尘世的梦浮桥(精装典藏版)》读后感100字

《尘世的梦浮桥(精装典藏版)》是一本由苏枕书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尘世的梦浮桥(精装典藏版)》读后感(一):浮生若梦

拿到这本书时我就被书名所吸引,“尘世的梦浮桥”,似朦胧、似梦幻、似现实、似悲伤...

本书并非人物传记的叙述,每篇章内容虽不多,但作者总能将一人的平生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慢慢的品读、回味中,似乎自己与书中人重叠、交融,一同呼吸着属于那个年代的过往浮生。

书中描绘了近世现代的十余位一些日本非常有名的俳人(作俳句的人)、画家等,如:“梦魂萦回”的芭蕉、“露水的世”的一茶、《黑船屋》的竹久梦二等,也有,如路女、小梅等平凡的女性。作者没有用过多的华丽辞藻,而是平淡的,娓娓道来那没有被时间的洪流而掩盖的人、事、物。

世人常说诗人(可以也可写作俳人)是孤独的,但也不免是浪漫的、豪放的,在纷繁的乱世中叙述他们的一生,这留下的部分给世人看,也是世人之幸吧。

我最喜欢书中描写的两位“诗人”,一位是有“俳圣”之称的松尾芭蕉,另一位则是少有的女性作者樋口一叶,就单单只是名字而言,已然散发出诗意。

“岁月为百代之过客,逝去之年亦为旅人也。于舟楫上过生涯,或执马辔而终其一生之人,日日生活皆为行旅。”这是“俳圣”芭蕉在旅途中,历时五月余,作成《奥之细道》的开篇。本书作者虽对芭蕉在旅途中的详细事情并未做过多的介绍,对读者来说类似索引。但引用的俳句,淡淡的,刻画出的人物确是鲜明的。对芭蕉而言,或许他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是穷困潦倒的,但也因为他的一生,造就了他的“诗”,不可否认他的遭遇是不幸的,居所失火,双亲尽失,可以说是被迫踏上了“旅人芭蕉”的道路。之后便有了“野曝纪行”之说。即使境遇如此也并没有阻碍到他追崇俳句的心。可以说是这样的“旅行”造就了他之后的文艺创作。而在他去之后的后世,继承他衣钵的小林一茶也是如此。有家而不能归,在外漂泊数十载。一生疾病不断,妻儿也相继去世,独留一人在世,晚年更是凄凉。可能这就是他们的“人生旅行”吧。

相对于男性作者而言,能留下的女性作者可谓凤毛麟角,樋口一叶就是这样一个传奇一般的人。在世只有短短二十四载,文中描绘了她短暂如流星划过般的一生。她一生命运多舛,生存不易,但留下来的文学作品确震惊文坛。或许是生活太过凄惨,亦或是那种想要挣脱现实困苦的期许,让她创造出了属于她的作品。或许她的一生就是她作品的结晶,经历坎坷磨难,跌宕起伏,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总归都会过去。有无奈,有苦涩,但总要去面对。

他们的遭遇让人唏嘘,而我不禁感叹到,是否这些能流传千古的人,他们的人生必定都要如此凄苦吗,这是对人生的试炼、对人生疑惑的思考,我不得而知。或许这就是一种遗憾,但从他们流传下来的文字中能感觉到,或许这就是人生,即使惆怅难过、孤单无助,但生活还要继续,眨眼转瞬也会变成熟悉的过去,留下的才是永恒。所谓人生如梦也不过如此吧。

书名中的“梦浮桥”就是如芭蕉、一茶等“诗人”们所寄托的“乌托邦”吧。犹如现实生活中的镜中花,水中月一般向往着、憧憬着、渴望着又明白着。虚无缥缈的追求自己的所感、所闻、所受。只因现实的残酷并不能打压他们灵魂的追求。多么的困苦、艰难都会在自己的“精神”富裕之下变得一文不值,或许这就是诗人的浪漫吧...可以敏感、可以困惑,但不能打垮他们。

苦也好,乐也罢,虽说书中的人多半都是最后在去世之时,穷困潦倒、颓靡凄惨、妻离子散等等。但这都不能阻挡他们活下去的愿望吧。人生中本就有太多的问题找不到答案,以善心处于顺境,以静心安于逆境。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答案吧。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即便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名字的人也不能与之幸免。或许这就是生活吧。记得丰子恺老师说过:“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在本书开篇《序》中,发现书名取自樋口一叶的句子:“且过下去吧,这尘世间的梦之浮桥。

《尘世的梦浮桥(精装典藏版)》读后感(二):《尘世的梦浮桥》:透过蒙尘,尽略世间冷眼热肠

我不觉得人的心智成熟是越来越宽容涵盖,什么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觉得那应该是一个逐渐剔除的过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知道不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后,做一个简单的人。—— 《阿甘正传》

人生悲哀且寂寞,同时又令人眷恋且喜爱,人世浮沉,百般滋味各有千秋,生而为人,即使无法洒脱融入这凡尘俗世也恣意妄为做可爱自我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等豁达,非常人可轻而易举汲取,历经俗世洗礼后方坦然自处。梦之浮桥似真似假,人生也只不过是淌过了这浮桥段落而已,于中零零碎碎俗世,终会化成灰烬随风消散。梦浮桥由此岸到彼岸,俗世万般皆是命,完美呈现,这一趟旅程,有几多欢喜就有几多忧愁,待到回首往事,思想也不过如此罢了。

旅日作家苏枕书,以细腻且饱含深情的笔触书写了小林一茶、与谢芜村、樋口一叶、川合小梅等十余位人物的命运之旅,在人生之梦浮桥中,他们也曾迷惘也曾颓然,可终究还是选择自己深信不疑之路。兴许于凡人眼中有不值,有不当,可那又如何,人一生总得为自己的世界负责一次,又何须过于在意他人眼光。《尘世的梦浮桥》一书,值得反复阅览,在不同的人生关卡定有不同的感悟。曾经我以为的并非我现在以为的,也非我未来以为的!

一:遭遇浮世孤寂人心冷漠时,我亦愿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我不适合这份工作,我也没有得到部下的尊敬,虽然脱离非常不易,但并非不可能。这件事我考虑很多次了,即便如此我也没有那么做的理由。我什么都做不到,但是让我什么都不做,我做不到!樋口一叶在著作《文豪野犬》如是说,她用文字阐释他人世界,亦映射自己余生!

被后世文学评论者称为“一叶的奇迹十四月”的樋口一叶是个传奇女子,如若在年少无知时阅览她的《十三夜》《青梅竹马》等书籍,顶多慨叹其命运太过坎坷,英年早逝也真是何其悲催。可待到经历过俗世浮华再来阅览她的作品,才顿悟能在日本历史上樋口一叶的头像被印在5000元面额的日元纸币,成为日本纸币史上的第一位出现在正面的女性肖像人物,其震撼人心的魅力实在无穷之大。不经历风雨,怎会感知阳光的灿烂美好,不成长世俗,又怎会理解樋口一叶的世界!

《尘世的梦浮桥》中,苏枕书细致解读樋口一叶,她本意欲借助书籍展现自我,可书中主角更多是美好希冀,现实生活中自己实则有天壤之差。杨绛作品《洗澡》中姚宓也遭遇家变,可以断然舍弃前程与婚事,侍奉在母亲身前。她饱读诗书,才华横溢,性情里一点小刻薄也被后天教养的宽容忠恕之道消磨。姚宓如此通透聪明,杨绛给她安排了名门出身、家学渊源,让她有应对诸般人事的智慧与通达。

可苏枕书说樋口一叶没有这样的底气,面对归宿渺茫、浮沉不定的命运,面对家徒四壁的惨淡,注定无法洒脱。她一生未嫁,对待感情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日记中反反复复申明决绝超然的态度,那些冗长重复的句子正暴露了她孤独、敏感、隐忍、不甘、矛盾、矜傲的心迹。

如今太平盛世,于我类似之人,也非迫于生活而走进文学之路,大多是满足儿时的梦想,抚慰孤寂的心灵,真要养家糊口时,深知笔杆亦或是自身写文水平都难以担当此大任,所以写文可恣意可潇洒可无趣亦可龙飞凤舞,只因我们可随心而欲。樋口一叶,她的命运是悲催的,上帝没有给她安排好前景,迫于家庭落寞,她不得不用文字支撑起家的开支,辛劳中蛮含苦涩,24岁的她因困苦生活和感情挫折在短短14个月的时间里迫于生计写了无数作品。

诚然,我们当可谓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樋口一叶尚且可在如此短暂时间创作诸多佳作,而今写作者又有何理由不努力奋斗呢,可她的成功是用哀愁忧伤自我怀疑自我谴责换来的,可悲可叹,反言之,当我们都变成风烛残年时,她依旧青春年华,因为樋口一叶我们更要热爱生活,体恤生活,从而学习经验好好生活下去!

二:女性应有展现独特个性与鲜明形象的空间,岁月静好只愿一生安康

苏枕书口中的《小梅日记》那种留于字里行间的真实也是我欣喜之事,生活中没有太多大风大浪,更多只是茶余饭后的闲谈,家庭夫妻儿女之间的八卦小事。我也曾想将一生之中诸多细节留于字面,可有时实在心力憔悴坚持不下来,如果我也如小梅一样并不想用规则,华丽辞藻限制,只是简单陈诉,随心而欲,是否我如今也将在文字中缅怀过往呢!

苏枕书说《小梅日记》虽是琐碎平凡的日记,但在阅览过程中正像阅览人的一生,细到每一日的阴晴雨雪、吃穿用度,那些平凡家常的背后偶尔斜逸出的闲笔更是令人动容。没有太多大风大浪,只是平淡无奇,岁月静好只是心思坦然罢了。我喜欢小梅的生活状态,我亦喜欢苏枕书的生活状态,在恣意美好的文字中寻找一片天地即可,无需在乎过多。

《尘世的梦浮桥》用优美的文字向读者阐释了日本诸多名人的生活理念,实则也更多的投射出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曾经的我们以为荣华富贵即为成功,可待到山花烂漫时才意识到,适合自己的,自己选择的,才是最为美好。梦浮桥,在两边与桥上皆可领略不一样的风景,无需攀比,无需苦恼,只需随心所欲,让自我顺其自然些许。成功也可,平淡也罢,你若心满意足,这趟尘世之旅就不枉为一举,你若心气浮躁,再多浮华也不解胜意!

《尘世的梦浮桥(精装典藏版)》读后感(三):日本古文艺图卷的展示,几代文人艺术家的离恨人生

岁月为百代之过客,逝去之年亦为旅人也。于舟楫上过生涯,或执马辔而终其一生之人,日日生活皆为行旅。 ——芭蕉 对日本文化不是很了解,只知道的是樱花,富士雪山,地震和海啸。由于历史原因,也对日本文化未多涉猎,但是最近看过村上春树的书,听过很多关于他跑步的传奇,以及喜爱东野圭吾的悬疑故事,所以对日本抱着中性的好奇的心态。 初拿起《尘世的梦浮桥》,只觉得这本书的封面很美,是那种古韵的色彩丰沛的画面,带着一种神秘的年代感,好像一扇时空门,转眼就把你拉进了那个古老神秘的国度里。上面还有几枝花朵点缀,大概是樱花吧。 全书读得很艰难,因为从未接触过日本文化,所以对日本的人名、地名都无法连贯起来,包括日本的体制、民俗和历史,而此书的作者苏枕书也使用了很多类似于中国古文的形式去讲述,所以读得吃力。 读完全书,只觉伤感。古时的日本经济贫困,而且似乎只有武士出身的等级制的人才能做官,想从事写作和绘画等的艺术家大都贫困,加上耗费精力大量创作,大部分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去世了。 而书中所讲述的几位艺术家的生平也很坎坷,亲人相继离世,一生孤单、苦闷,不得志时时伴随,还屡次有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经历。 那时候的日本,肺痨和痘疮是要命的病症,而日本人不得活的也均是来自此两种病症。苏枕书书中所记录的众大家以及其妻子女也均是死于这类的病。 日本的俳句 正冈子规说:俳句是文学的一部分,文学是美术的一部分,因此美的标准也是文学的标准,文学的标准也是俳句的标准。也就是说,绘画、雕刻、音乐、演剧、诗歌、小说皆可以同一标准来评价。 日本人也喜欢我们国家的诗人,经常会模仿着做一些小诗。读惯了我们的唐诗宋词经典,再去看日本文人的诗作,觉得特别生活化。这就是在日本文学史上著名的“俳句”。 俳句大师首推芭蕉,其次是一茶和芜村。三位大师在日本的俳句文学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细细读来,虽然没有磅礴的气势,但是能够反映出日本的风土人情,诗人的离愁,淡淡的无法抹去的哀伤倾泻而出。 他们的生活都是坎坷的。芭蕉一生未婚,大半生都在旅途中度过。 “深川冬夜之感 橹摇波荡,断肠凄清独泫然。” 旅途的孤寂,可想而知,一个人的旅途,无人排遣寂寞,观世事,都带着哀伤的情绪,他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苏枕书说印象最深的当属一茶那句“露水的世。”初读来不觉得有什么意思,但是细细品读,却觉得十分贴切。 露水,短暂,划过即止,不留痕迹。我们的芸芸众生莫不是如此,在这世界上走一圈,短暂的人生,一眨眼已经垂暮,到离开这个世界,才觉得自己好像还没有活过一样,何其短暂,带着诸多遗恨、未尽之事。 一茶的妻子和三个子女都走在了他的前面,无不让人痛心。他的童年由于继母磨难所以远游,后半世终于有了家,亲人却又相继离世,老年饱受疾苦而终。但是这成为了他所有俳句来源的灵感。他作了很多俳句,调侃自己困苦的生活。 苏枕书言:……留住“一瞬”的光景,从不断毁灭消失的时间中打开一个缺口,留下一些东西,这就是诗歌最迷人的地方。 芜村也是困苦一生,但是和一茶的区别是,尽享俗世的欲望,一茶对于口腹之欲都有要求,他以活在当下而“离俗”,有点带发修行的意味,颇有趣味。 那个年代,饱食无忧的人不会作这种诗作,只有接受过世事的磨难,体会到世间疾苦的诗人们才会对自然有着深刻体悟,创造出大量的经典。 流落在民间的那些日本有名的小说家们 流行作家山东京传曾言:作小说是每个人自己的才能,说到底是教不来的,学也是学不大会的,所以无论如何要以别途为正业,小说只可作业余兴趣。 这是马琴24岁时想要拜其门下时,京传所言。 日本留存下来的小说能够反映出来当时日本社会的风情,“狐狸嫁女”,“武士盗女”的传说让人回味,这些都是古日本文化的留存。 小说家马琴缠绵病榻,尤让媳妇路女代笔写作,口述以流传佳作,对其艺术终其所能,倾尽所有。直到亡故后,路女将其文整理出版,让世人尽知。 而大字不识的路女通过公公的传授竟然可以入了文学之门,虽然只是写了每日的日记,但是足以窥见古日本家庭女性的日常,不失为珍贵的作品,可以仿古查今,如同化石一样让人心动,感叹时光就此停驻、留存。 小说家一叶酷爱文学,但是却苦于生计,辗转在生活的磨难中不可自拔。但是作为商人,她不够格,因为她学不会同人锱铢必较,有着自己文人的自尊。她一生写了无数作品,重病中仍然坚持,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她自言:别人喜欢她的作品,大抵因为好奇一个女人如何写好一部小说。 女人自古地位低,在日本也不例外。她有了无数的作品,被许多人传诵,但是她一辈子都没有挣脱生活中的困苦;她不想为一斗米而弓腰,但是却为了没有及时获取稿费而郁郁不安。 似乎,贫穷是文人最亲密的伴侣,那个年代,写作作为一种谋生工具实在是艰难。所以京传才会如此劝告马琴吧。 “且过下去吧,这尘世间的梦之浮桥” 穿过俗世的门,往生极乐。 小说家濑户晴美69岁在日记中写:现在最希望得到的东西:1健康的肉体,明快的思考力,丰富的精神生活环境。2宁静的时间。3独立地书斋,想看的书籍、词典等。4专用的厕所。她说还有很多很多书想读,很多未知的东西想探索,想拓展自己的知识……想清静地死去。 这大概就是很多文人想要达到的状态。生命短暂,匆匆别离,很多未尽之事,却也奈何不了生命的无常。因此,唯有最后的请求:可以清静地死。但是这样的死去仍是奢侈的。 人生就仿佛“梦浮桥”,痛苦、悲伤、欢笑都是如同梦一般的虚幻,走过桥去,便是虚无,仿佛自己从来没有来过,又仿佛有什么东西留下。最后,挥一挥袖,就这么离去,光身来,孑然走,什么都不带走。 而流传给我们后人的,只有他们的作品,他们的回忆,他们的悲欢离合全部凝聚在这一部部作品中,我们在品读他们的作品时,重温他们的旅途和人生,嗟叹一番。大概这就是文学艺术的真正魅力,穿越时空,横跨地域,没有国界,只有无限的温情和淡淡的情愁。 我们每个人莫不都是在这样的“梦浮桥”上,碌碌营营,却也终归不过是“露水的一世”,到了“桥”的那一边,我们会如何看待我们的一生,是圆满幸福的,还是无限的遗恨别离。 文化就是有如此魅力,它是每个民族共通的情感流动,无关乎政治,无关乎国界。当我们以开放的宏观视角看待这一切时,则对全人类的命运有了更多的悲悯之心。而我们每个人的“露水一世”,汇集到一起就是推动人类历史的汪洋潮流。

《尘世的梦浮桥(精装典藏版)》读后感(四):浮舟虽遥去,未辨俗岸径

世人皆知《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的巅峰,直接奠定了日本文学“物哀”的基调,影响至今,后世再无一本小说能达到这个境界。

《源氏物语》在中文世界有两个著名的译本,一个是丰子恺,一个是林文月。在林文月的翻译上有件趣事,林文月最早翻译《源氏物语》是在参加一次学术研讨会时,她在自己的论文后面附录了《源氏物语》的第一帖<桐壶>,没想到这篇附带的翻译竟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当时台湾还没有《源氏物语》的全译本,读者们就纷纷来函请求这本书的后续篇章,于是五年半后,林文月版《源氏物语》出炉,让读者大饱眼福。

从一帖到五十四帖,林文月见到了高峰,我们看到了紫式部。

苏枕书说,从一个很小的入口进去,能看到一个很大的世界。林文月翻译古典文学,就是一个入口,从这个入口进去,平安时代扑面而来,日本文学的脉络清晰可见。

犹如一场千年之梦,你我尽在其中,沉醉不知归路。

<梦浮桥>原为《源氏物语》五十四帖最后一帖的帖名。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生老病死,尘世之间,无一例外。

如此短暂而虚幻,也不枉古人所感慨了。

既是《尘世的梦浮桥》,那么在浮舟之上的我们又会瞧见世间的哪些风情呢?

苏枕书从最开始的读书笔记,扩展到所选作家的方方面面,把名家们的人生与他们的文学作品联系到一起,给我们打开了一条通向日本文学的门径。

闲暇时静静翻阅一篇,体会名家的人生轨迹,连结此岸与彼岸。

可将其当作文学的浮世绘,也可将其当成引玉之砖,窥一斑而知全豹。

无论如何,且看下去罢。

可爱如小林一茶,一边说着“这世界如露水般短暂”,一边热忱于咏物,对世间之物充满爱恋,即便一贫如洗也过得随性洒脱。

旅人松尾芭蕉真是日日生活皆为行旅,在临终前还想着“回于枯野”,俳句中多受杜甫影响,被秋风吹破了屋子,还在听漏雨的声音,平淡至极,令人钦佩。

实在没想到岛崎藤村的诗歌如此清新流丽,第一部诗集《若菜集》中的<初恋>道尽诗人的爱恋之心,浪漫之至,人间之风情画卷莫过如此。

不过可惜的是,世间难有万全之法,岛崎藤村的这场爱情并没有后话,他本人也愈加倦怠。而遍观全书,大多作家的一生都不怎么顺利,生老病死之事时有发生,真真应了佛家的“诸行无常”,唯一算过得不错的是泉镜花,且与自己喜欢的女子度过了一生,我挺喜欢泉镜花的小说,行文绚丽多彩,更有一种稳定人心的力量,读起来爱不释手。

最惋惜的还是樋口一叶,逝世时仅24岁,周作人将樋口一叶比作明治文学史上的一颗大彗星,忽然就去了。樋口一叶一生为钱而奔波,抽空写下的作品成了名作,闪耀在文学史上,而她当初为借钱所写的信件如今却被人高价竞拍,自己也被印在了五千元日钞上,令人唏嘘。

细读樋口一叶的小说,会发现她的笔下有一种温情,从<大年夜>末尾少主石之助为女仆阿峰顶罪一例中就可以看出一叶是深深懂得普通人家的困难之处的。几乎没有好好恋爱过的一叶把自己对初恋的向往写进了<青梅竹马>中,无论过多久,读者们也会记得那朵插在小花瓶中的纸水仙花。

说回《源氏物语》的最后一帖<梦浮桥>,历来学者们对此帖争论不休,认为这并非结尾,故事仍在发展着,还远远不到结局的时候,就如同《红楼梦》未完一般。但无论是手稿遗失还是其他原因,紫式部都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梦幻长卷,让人意犹未尽。

《尘世的梦浮桥》也是这样,苏枕书用自己的才思智趣为引、典雅文笔为媒推开了文化之门,把自己感悟到的日本文学之美全都写下,往后的路就交给我们自己了,道阻且长,即使在梦之浮桥上也不要忘记高峰所在的地方。

《尘世的梦浮桥(精装典藏版)》读后感(五):研究日本三位绯句大师的修行思想,解人生真意,品日本文化之美

提及日本,我们会想到日本独具一格的审美观。与中国美的大气磅礴相比,日本对美的理解是恬淡的,阴翳暧昧的。这种美简单朴素,但美中又带着悲意,悲和美融为一体,就像那满树轻云般的樱花,美到极致,但凋落的瞬间也带给我们“可怜一夜花落去”的伤感和寂寞,而这种美也流淌在旅日作家苏枕书的笔下。 苏枕书是一个喜欢旅游的作家,她的文字读来让人不仅置身于美好的风景中,还能体会到文字传达的“文化”之美,这种美在他的作品《尘世的梦浮桥》中尤为凸显。

《尘世的梦浮桥》是苏枕书旅日十年的随笔,伴随她的脚步,我们行走于日本那些隐藏在山水间和城市间,具有文化内涵的“古迹”中;而随着她的娓娓道来,我们还可以瞥见十几位不同时代的日本人物,尤其是传承日本文化的那些文人的命运沉浮。其中有三位“俳句大师”,他们的命运、诗歌,对美的体悟,对人生的选择让我们生出或敬佩,或叹息,或亲切的感情。 一、松尾芭蕉:在路上,是修行,也是归宿 “岁月为百代之过客,逝去之年亦为旅人也。于舟楫上过生涯,或执马辔而终其一生之人,日日生活皆为行旅。” --松尾芭蕉 “俳句”是世界上最短的诗-文字简炼,但情感丰富。泰戈尔的《飞鸟集》就深受“俳句”的启发,冰心、周作人、郭沫若也受到“俳句”的影响。 松尾芭蕉是日本的俳句大师,他的出现将俳句艺术推至一个新的高峰。而他也被尊称为“俳圣”,这个称号大抵等同于李白被称为“诗仙”,孔子被称为“圣人”。 周作人说:“芭蕉所提倡的句可以说是含有禅味的诗,充满着幽玄闲寂的趣味。” 娴静古池塘 青蛙跳入水中央 水声响 --松尾芭蕉 我们仿佛看见一人独自站在古池边,寂静无声,一只青蛙跳入池塘打破平静,充满了生机,慢慢的涟漪被抚平,池塘又归于平静。一静一动之间,那一声“扑通”,不仅打破了池塘的宁静,也搅动那看客的心,而看客的孤独也在这一寂一响间缓缓渗出。看到的是古池和青蛙,透出的却是人心。而这种禅意不仅在他的俳句中,也影响着他的人生选择。 《尘世的梦浮桥》中,作者提及松尾芭蕉在人生最完满时-那时候他已经自立门户,门人遍布,门人还为他修了一座“芭蕉俺”作为供奉。而他却选择搬至人迹罕至的地方居住,过着苦行僧的生活。 当一场大火将芭蕉的居所烧尽后,芭蕉顿悟“人生无常,犹如火宅之变”。松尾芭蕉走上了将近十年的竹杖芒鞋,风餐露宿的旅人修行之路。 芭蕉曾写下这样的记录他的旅程:蚤虱横行,枕畔传来马尿声。可见旅途中随时随地都是他的栖身之所。 但在路上,也为他带来别样的收获。他观一草一木,看蝴蝶虫鸟,体悟人情世态。在路上虽苦,但也为他带来了俳句的创造高峰。他写出了《野曝纪行》、《笈中小札》、《奥之细道》等传颂至今的俳句集。旅人之路也让芭蕉的俳句平和冲淡-文字虽简单,但感情丰富,韵味十足。 而松尾芭蕉最终也死在他的旅途中。临终时他写下:病在旅中,魂梦萦回于枯野。 如果说将军选择马革裹尸作为军人的荣耀和归宿,那么松尾芭蕉则选择“在路上”作为“俳人”的修行和归宿。这种选择让他能在原野中欣赏自然之美,在风霜雪剑中,在艰难困苦中观自己、看他人,他对人生也有了更多的体悟。而这些艰难中体悟到的简单与喜悦,美与悲,最终变为“俳句”被流传,被唱诵。 二、小林一茶:生活以痛吻他,他却报之以歌 露水的世,虽然是露水的世,虽然是如此。 --小林一茶 这是一茶为逝去的长女所写的“俳句”。一茶长女仅存世四百余天就离开了人世,一茶悲痛不已,至深的悲哀也从这咏叹中倾泻而出。作者对一茶的人生是同情和悲悯的,因为一茶的人生就是一首写满别离曲调的歌,幼年失去母亲,少年失去最疼爱他的奶奶,被继母苛责不得已离开家乡独自谋生,半百之年好不容易有妻有子,可是妻子却早逝,四个孩子活的最长的也不到两岁。 这样的人生,哪有“美”可言,又有什么可赞叹的。但一茶的可贵之处就在于,生活的痛苦如暴风骤雨袭来,而他仍然能发现生活的美好和可歌可叹之处。在一茶眼中一只苍蝇也是有趣有味的。 不要打啊, 苍蝇搓他的手, 搓他的脚呢! 透过破烂的窗也能看见浩瀚星空。 真美啊, 透过纸窗破洞, 看银河。 梵高在寄给妹妹的信中写道:“我变得越丑、越老、越病态、越穷,就越想用安排巧妙、生动明艳的色彩来报复这一切。” 而一茶对苦难的报复是对世间万物报之爱、同情和童心。所以当蜗牛拜访他的家,他破坏墙壁让它游玩,;虱子太多,他不觉得烦恼,反而认为它们在与他嬉闹。 甚至在一茶年老时遭遇火灾,房子付之一炬,财产被夺走,自己也气息奄奄时,他仍然能看到了那些微不足道的生机和活力。 周作人说:“他的俳谐是人情的,他的冷笑里含着热泪,他的对于强大的反抗与对于弱小的同情,都是出于一本。” 纵观一茶的一生,童年、青年并没有得到多少温情,而有妻有子的幸福也如朝露,瞬间即逝。或许这种别人眼中的“爱的贫乏”令一茶有着一份柔软心肠,疼惜万物的可怜可爱。所以他的“俳句”中,令人讨厌的苍蝇、虱子、蚊子,毫不起眼的柿子花、萤火虫、麻雀,平凡的农人、小贩都成了他“爱”的对象。其实,这种爱又何尝不是对他悲剧命运的一种反抗呢?读一茶和一茶的“俳句”,让我们即叹息他的命运,又感动于他对万事万物的温情。 人生就是露水的世,虽然是露水的一世,我们也要拼尽全力过好这一生。即使生活以痛吻我们,我们也要发现生活的美意和生趣,并对生活报之以歌。 三、与谢芜村:生活不仅有诗和远方,还有人间烟火 松尾芭蕉去世后,他所建的“焦门”开始没落,30多年后,“焦门”中兴。与谢芜村是松尾芭蕉的崇拜者,也是“焦门”中兴的重要力量之一。 为了更切近芭蕉,芜村重走了芭蕉的“旅程”,体验芭蕉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和曾经的心路。但“旅程”对于芭蕉是宿命,从未想过归途,而芜村的“旅程”更多的是一种对偶像的追随,在旅程中他时刻想着家乡。 相比于芭蕉的“孤独”式的修行,芜村则更有烟火气息。芭蕉的“俳句”多描写秋冬景物,有孤独寂寥之感,而芜村则多描写春和夏,积极而有生机,因此他的“俳句”也被明治时期的文人推崇。正冈子规、夏目簌石、芥川龙之介等人都给予他高度的评价。 正冈子规评价芜村的俳句具有积极之美、客观之美、人事之美、理想之美、复杂之美、精细之美。 应该说,芜村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他继承了芭蕉,但又跳出芭蕉俳句的局限。 芭蕉是“圣人”,而芜村则烟火气十足。他的“俳句”是多样化的,有的雅致且韵味十足,有的充满童趣,有的则调侃搞怪。而他的善画,令他的“俳句”画面感十足,并且他也根据自己的优势,创造了一种新的画种-俳画。

所谓学问啊,就像从屁股里飞出来的萤火虫吧! --与谢芜村

而生活中的芜村是一个十足的“俗人”,《尘世的梦浮桥》中作者记录了芜村真实的一面。为了生活他卖文卖画;他喜欢美食,常常向门人写信借美食美酒,当然是有借无还的;他喜欢美人,女儿婚礼上请来的艺妓,他时不时回忆她们的姿容;他享受生活,写信向门人索要鞣质足袋-妻子、女儿、自己各一双,甚至花费巨资买下几两千元一斤的茶叶,细细闻香烹茶,更有意思的是,他还用俳句记录了自己买茶叶时的心情:这个要,啊,还有那个,也要! 但芜村俗人的一面却让我们倍觉亲切,他就像我们身边认识的某个人-我们的邻居,同学、亲戚,才华横溢却不会感觉有距离。 芜村的生活是烟火和俗气的,但也是令人羡慕和向往的。相比芭蕉的走向神坛,一茶的落魄潦倒,他的生活与我们如此贴近-努力追求梦想,但不忘享受生活。 三位俳句大师,三种不同的命运选择。松尾芭蕉选择“难走的路”,用苦修完成自己梦想-做出最好的俳句;小林一茶是命运之神的弃儿,每一次重重摔下都痛彻心扉,但仍然不忘发现点点动人之光;与谢芜村心中有诗和远方,但仍然不忘人间烟火。读他们的人生,我们不仅读懂了他们,也看见了自己。 《尘世的梦浮桥》中的十几位人物,有些在日本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有些只是默默无闻的主妇,但从他们身上,我们却能感受到无常命运中,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