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崩溃读后感摘抄

崩溃读后感摘抄

《崩溃》是一本由[美]贾雷德·戴蒙德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8,页数:70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崩溃》读后感(一):文明为什么会在短时间内崩溃

人类社会的发展一般会经历从游牧到农业再到工业这个过程。整个过程很漫长。很多地方的文明都不能做到这一点。但是有一些文明,它们已经建立了复杂的协作体系,但是又重新走向崩溃,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总结的原因,在我看来可以归纳为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关于邻居,其二是关于气候。其三是自己的反应。

比如我仔细看了一下最新这版里面对吴哥文明的讨论。吴哥的特点是建立了一种低密度的城市。也就是说其复杂度是有限的。除了城市就是农田,没有过度地带。另外吴哥的特点是两头都是山,然后中间有个淡水湖。这使得水利设施的修建比较困难。既要考虑到北侧库伦山脉流下来的水,也要考虑淡水湖的水,还要考虑排向出海口的水(中间有一个比较大的山脉挡着,去出海口还挺费劲的)。

吴哥文明衰落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1300-1600年之间,大概是中国的明朝时期,这一地域交替出现了多次洪水和旱灾,这使得当地的水利设施不堪重负。另外,外部原因是泰国和越南的崛起。

自己的反应这个要素,主要是在第十四章中谈到的,在我看来,主要是强调了决策过程需要科学。当权者不能太依据自己预设的立场和判断来影响最后的决策。相反,应该要刻意规避自己的权威对这个决策过程的干扰。

《崩溃》读后感(二):当环保这个”陈旧“的话题,落在文明的底座上

四星。戴蒙德的书自成体系,具有生物地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跨学科视角,且用文明、大洲和生物等尺子来考察问题,其维度不可谓不宏大。在前两本书里,他阐述了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原因,以及地球上不同大陆、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区别的理由。到这本书,他探讨了那些衰退社会崩溃的原因,并将其纳入一个框架进行分析。这个框架可分为以下五点:生态破坏、气候变化、强邻威胁、友邻支持、环境应变力。

全书可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崩溃案例分析,另一块是相关专题分析。

在案例选取上,主要有三个成功之处:

1. 多因素考量。作者兼顾了时间(古今皆有)、空间(横跨多个大洲)、地理环境(既有大陆,也有岛屿)、崩溃因素(每个社会或文明奔溃的背后,是不尽相同的组合因素,即上述分析框架的某一点或几点)。

2. 案例的代表性。这种代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名度”,比如这里选取玛雅文明、复活节岛、卢旺达种族屠杀、中国、澳大利亚等案例,在人类发展史上,每个案例都或有其典型性,或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二是正反案例,作为一本讲崩溃的作品,反面案例居多是必然的,但要是没有正面案例,容易陷入“片面”之中。

3. 兼顾横向对比。如果都是孤立的案例,恐怕难免单薄,所以作者也对有着某种相似性的社会之间进行横向对比,比如在比较新几内亚高地、蒂科皮亚岛和日本等社会的案例时,它们都在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上比较成功,但策略各有不同,有“自下而上”及“自上而下”之别。

专题分析方面,作者依次论述了群体决策、企业环保、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态和社会的联动性等专题,并将前面的案例纳入分析范畴,得出综述性结论,使得整体结构比较严谨。正如作者所警示的,现代世界中,环境严重地区和政治动荡地区的分布基本一致,恰恰说明了,”它们就是古玛雅、阿纳萨齐印第安部落、复活节岛的历史在现代世界的重演“,而”复活节岛是太平洋上的孤岛,而今天的地球何尝不是宇宙中的孤岛?“这句话,更是发人深省。

总的来说,也许环保这个议题,在无数的地方被强调了无数遍,但当其和社会或文明结合,它开始变得格外有分量,而这种责任的分量应当传导给地球上的每一个公民,虽任重而道远,但举手环保,从我做起,确存在于每一个地球公民的当下。

拿国内的垃圾分类来说,1996 年国内就开始了试点,到 2020 年试点扩大到全国 46 个重点城市。到如今,试点成效如何?还在切实执行分类的城市又有多少?别的地方我不清楚,反正杭州又退回到从前了,你所在的城市呢?

抛开假大空,或许我们更该自问,”在哪些当下,我可以为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做些什么?“

《崩溃》读后感(三):鉴往知来,崩溃的真相让我们趋吉避凶

12年前,为了配合我的“社会环境论”选修课,是为第一次阅读《崩溃》。

12年后,当我先后阅读了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伊丽莎·格里斯沃尔德《压裂的底层》,再次来到全新重版的《崩溃》,我发现这本初版于2005年的作品,依然读来如新。

那些《寂静的春天》中所提到的,人类给自己在水中、土壤中、食物中……挖下的坑,就在贾雷德的《崩溃》中呈现为——对食物链与生态系统不断造成着无法逆转的创伤,并预备在人类无所作为的时候,随时哀恸地开始演唱属于所有生物的挽歌。

而那些《压裂的底层》中不负责的煤炭行业、油气行业,他们以资本和权力的形式,在贾雷德的《崩溃》中呈现为——对从水到空气,从成人到婴孩,从动物到森林……的压制和绞杀。

具体说来,贾雷德·戴蒙德提出了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对环境破坏的8+4方式——而它们都是我们站在今天,已经并不陌生的种种“恶行”——

八个主要方式:

而随着时代发展,新增的四个方式又包括:

为了验证以上8+4方式,贾雷德对濒临崩溃的现代社会(蒙大拿)、已经崩溃的过去社会(复活节岛、玛雅文明、维京)进行了详尽的历史阐述,对另辟蹊径而成功的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对挣扎地挺过来但依然需要努力的非洲、中国、澳大利亚进行了脉络梳理与谏言,最后又对群体决策的难点和大企业的担当与努力进行了说明与观察。

一个社会如果过度利用自己的资源,会带来什么后果?

——复活节岛和玛雅文明告诉我们:竭泽而渔=走上绝路。

在艰难的环境中,人类社会的崩溃是否无可避免?

——维京人失败了,但是因纽特人的成功告诉我们:技术优势=获得未来

当群体无法预见问题、问题发生后又不能察觉时,该怎么办?

——贾雷德的这本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处处设置提醒,让我们避免努力解决问题时的失败。

同时贾雷德告诉我们,通过考古和研究过去人类社会的命运,我们可以更确切地了解今天在同一地区生存的人类社会将会面临什么问题——因为今天的社会很可能会重蹈覆辙,破坏生态环境,最后自取灭亡。

只有当我们好好了解了过去,才能鉴往知来,避免同样的错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