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困难案例的短程心理治疗》读后感1000字

《困难案例的短程心理治疗》读后感1000字

《困难案例的短程心理治疗》是一本由[美]理查德·菲什 / [美]卡琳·施兰格著作,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困难案例的短程心理治疗》读后感(一):反常识:有效的心理咨询可以很简单

在大学学到的心理咨询知识,总让我对心理咨询有一种高深莫测的印象,并且认为改变一个人是一件长期、困难的事情。但是,在接触了一个关注Breif Therapy的老师,亲眼目睹他做了一些single-session(一次就解决来访者的问题、结束咨询)的案例之后,开始注意到这个理论框架。原来心理咨询可以在有限的节数内,就解决来访者的问题,而不需要经年累月。这本书其实就是讲了这样一件事。

Breif Therapy 的治疗框架跟传统不同,它判断一个来访者是否需要帮助,是基于他/她的诉求:是否有他/她本身强烈的不想要的行为,因此来访者不会被贴上「不正常」的标签,所有诉求都是正常的、合理的。而传统框架是,通过一个病理性的诊断,跟一些诊断标准对比,看来访者是否处于「不正常」的区间。

看完书后,简单总结了一张图,不一定完全正确,仅供参考

《困难案例的短程心理治疗》读后感(二):一个新的思路,反其道而行之

1.没有诉求就没有问题。有诉求的一般是亲属,所以先问来访者是什么难题将你带到这里的,先确定是其主动来的,还是被动的。 2.尝试未果的方法是问题的一部分。 3.对于妄想要学会接纳。 4.神经性厌食。试图帮她多吃会适得其反。 5.慢慢来。 6.酗酒是一种疾病,疾病的标签暗示着受折磨的是受害者。不管是劝不要喝酒还是忽视,都包含着“不要做”的命令。一个人无法服从一个“不要做”的命令,除非有一个“去做”的命令替代。一个人要停止某种行为,就不得不用其他行为来代替。 7.强迫行为。想要做的事情和他需要做的事情之间的冲突。作家的障碍,走到打字机前坐下时失败了。踏出第一步。 8.多重问题。不去为来访者决定应当先解决哪个问题,来访者的价值观和优先次序在我们看来是最重要的。我们将启动,迈出第一步视为战略障碍,我们引导来访者迈出第一步,但是限制任何更进一步的努力。进步太慢比进步太快要好。 9.用惊讶来表达赞同。 10.在任何情况下,改善都不会一帆风顺,持续上升。进步太慢比进步太快要好,请求来访者不要进步太快,不要做任何进一步改善的事情,这对来访者来说是一种不会输的安排。避免来访者下次会谈时觉得自己失败了,或者想用持续不断的好消息取悦治疗师。对来访者行动太快表示担忧,敦促他推迟任何进一步的改善。 11.我想知道你是否做到了,这也是一个不输的构建。 12.慢慢地做进一步改善的策略没有伤害。改变太快就有危险。

《困难案例的短程心理治疗》读后感(三):读后感

书中介绍的几个概念对自己很有启发:

一个是:问题的归属者是谁,判断标准是谁有诉求,这个问题就是谁的。如果某个问题,当事人觉得对自己的生活和健康并没有构成影响和损害,那么这个问题对于他来说,就不是问题,也就不需要进行“治疗”或处理。

另一个是:尝试未果的方法才是要解决的问题,即我们尝试过,但是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们导致了问题一直没有消失。这个概念决定了短程治疗所采取的策略和对策。

短程治疗相比于传统治疗,并不去考古来访者的过去,就是简单地针对来访者遇到的问题或麻烦,展开讨论,并制定策略。

短程治疗让来访者觉得自己是可以控制自己的,控制自己的改善,如果来访者确实取得了改善,治疗师也会采用话术让来访者觉得,改善是来访者自己取得的。

治疗过程中的话术,具体来说,遣词造句,非常重要,譬如下面的对话: “事实上我很高兴你能够在星期二有一点抠脸的行为,你还没有在星期一之外完全停止抠脸。” 评:不一定去讲道理,简单地陈述一下事实或行为,而让听者自己去体会隐含在陈述中的道理。

譬如下面的对话:

请注意,治疗师没有询问“你是如何做到的”。以这种形式提出问题会有来访者以否定主动做了任何事情来回应的风险,他可能回应说也许只是被动地接受了某些外部影响:“哦,我什么也没做。它就发生了。” 但是以“你意识到⋯⋯吗”的形式,则把否定的回答变成了一种肯定的回答,这种肯定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的:“我是做了什么,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发生的。”(我们感谢MiltonErickson的这种非常有用的形式让语言变得有影响力)

譬如下面的对话:

治疗师的措辞(构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她没有问是否有进一步的改善。相反,她提醒June,她曾要求她“延缓”做出任何进一步的改善,并怀疑她是否“能够做到”这一点。这两句话都暗示来访者可以控制自己的问题。这也是一个不输的构建,因为如果来访者报告说她没有任何进一步的进展,她就成功满足了治疗师的要求。但是,如果她报告说她取得了进一步的进展,她对情况的满意可能会抵消她作业“失败”的念头。

下面是书中我觉得很有启发的一些内容,摘录如下:

除了要避免框定替代品,这种替代选择聚焦于为一个人的身体做点什么,而不是仅仅逃避一种冲动。

我们将启动迈出第1步视为战略障碍,并且人们一旦开始行动,我们预期持续的努力将会自动发生。因此不管以哪种方式,我们引导来访者迈出第1步,同时是第1步,尽可能可行。正如我们在前面的对话中看到的,那样采取的形式通常是引导来访者迈出第1步,但是限制任何更进一步的努力。做下来写这封信,但不要寄出去。

我们更倾向用惊讶来表达赞同,而不是用更传统的方式表达明确的赞美。使用后一种形式,可能会让来访者感受到或听起来像是一种恩赐,仿佛有一个人居于高位在轻拍来访者的头。我们偏好的形式会将来访者界定为领先于治疗师,从而让来访者感觉自己占了上风,同时这也暗示着来访者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这种汇报方式可以诱使治疗师鼓励来访者再走一步,或者至少激励来访者说,看,你能行,但这将是一种策略上的倒退。奏效的策略应该是将任务分解成小的可控的步骤,然后在前进中施加一些限制。同样我们希望传达出这样的信息,这个成就是属于他的,而不是我们的。因此治疗师在这里并不是在忽视我们认为来访者所取得的一个重要进步,而是在以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方式给予认可。

因此治疗师坚持聚焦于来访者,能够做什么事通常以提问的形式。在这个提问中隐藏的假设是,来访者主动的有目的的做了某件事,某种迄今为止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治疗时含蓄的,而不是明确的确认了病人的能力。

发现其中蕴含着很多有益的暗示。首先,我们传达的信息是,改善确实已经发生。其次,我们正在建立这样一种认识,即改善是来访者自己做的,而不是我们做到的。第三,我们要传达的信息是,来访者正处于一个不可避免的上升过程中,需要努力放慢速度;与此相关的是,来访者可以控制情况的改善(否则,为什么要请求她不做任何进一步改善的事情呢)。最后,这对来访者来说是一种不会输的安排。

事实上我很高兴你能够在星期二有一点抠脸的行为,你还没有在星期一之外完全停止抠脸。 评:不一定去讲道理,简单地陈述一下事实或行为,而让听者自己去体会隐含在陈述中的道理。

学员面临的是他或她认为迫在眉睫的死亡,但需要学会无视本能,做一些看似不合逻辑的事情才可能获救。 评:譬如在落水后,不挣扎,反而不容易淹死一样。

《困难案例的短程心理治疗》读后感(四):打破传统!《困难案例的短程心理治疗》读书笔记

在读完本书后,专门看了作者卡琳·施兰格在咨询师之家上的专访,也查阅了相关资料,力图对短程心理治疗有一个比较基础性的介绍。

《困难案例的短程心理治疗》思维导图

1958年,时任帕拉阿托医学基金会(现在的萨特健康基金会(Sutter health))精神病学负责人的Don Jackson创立了心智研究所(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MRI),随后,Paul Watzlawick、John Weakland、Richard Fisch、Virginia Satir等大师加入MRI,跨界、跨理论的思想碰撞、一时成为家庭治疗的大本营和学术重点,后来从那里生发出了短程家庭治疗、Haley策略治疗和米兰系统模式等。在1967年,短程治疗中心(Brief Therapy Center, BTC)成立。

有这么一个比喻:“ 哲学是心理学的母亲,生理学是父亲,生物学是媒人。”往往一个新的思潮、理论的出现,会孕育出新的疗法和技术。MRI一度汇集了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精神病学专家、控制论专家等等,因此,短程家庭治疗和短程治疗的理论基础自然就包括包括了:系统论、控制论、沟通理论、催眠疗法、激进建构主义等。关于理论的详细内容我不想做过多的班门弄斧的解释,上述概念已经贴上了搜狗百科的链接,有兴趣可以点击查看。

1.没有诉求就没有问题

结合后文来看,我们会发现这个假设是极有创新的。在后文中重度抑郁、神经性厌食的个案中,真正接受咨询的往往并不是患者本人,而更多是忍受不了的家属。如果根据传统的治疗,我们会认为患者是“不正常的”,家属是“正常的”,要接受治疗的应该是患者本人。当然,我们不是说,患者不应该纳入治疗中,相反,当患者无法忍受自身的问题而寻求帮助时,自然,患者就成了主要的工作对象,这里是想强调短程治疗是基于诉求的,而脱离了“正常”与“不正常”的概念。

这对于临床工作者而言其实是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比如在青少年个案中,可能家长求助意愿会更强,有时候孩子是被拖着来到咨询室的,往往求助动机不强,那或许,可以跟家长工作,而不用勉强的跟孩子工作。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们不对诉求的合理性做出评价。

2.尝试未果的方法是问题的一部分

这个假设让我想起一句话,叫做“你无法赚到你认知之外的钱”。

道理是一致的,我们对于事物、事件发展的认知往往有自己的逻辑体系,当问题出现了,我们往往会根据我们逻辑体系中的方法去应付,然而,当我们尝试无效之后,因为没有其他的方法,就只能重复着无效的办法,直到结果越来越糟糕。因此,看书也好,咨询师也罢,其实更多的就是为我们创造出新的视角,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类似的观点在认知行为疗法中称之为无效的应对方式,比如反刍思维、强迫与反强迫等。要停止这些尝试未果的方法,不能仅仅跟患者说停下来,别做了,也需要为来访者提供替代性的行为方案。

3.互动是核心

这个假设与其理论基础是一致的,在后文我们也会看到,咨询师不仅关心某一事件“大概”的样子,他更关心事件中的细节,包括人与人是如何互动的。

4.改变推动进一步改变

对于有着严重问题的个案而言,微小的改变都应该被鼓励,然后像他米诺骨牌一样,用细小的改变撬动大大的改变。

5.描述而非诊断

在医学中,诊断意味着分类,它提示着后续的治疗方向;在精神病学中,它是基于现象学分类而非病因学,因此诊断有时并不足够的,同样的症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的。在短程治疗中,也很少会简单地只进行诊断,相反,会对问题行为进行仔细评估,然后治疗这个行为。例如,一位传统的治疗师会问:“该如何治疗强迫症?”而我们会问:“对一个人在离家之前要检查烤箱十次或十多次这个行为,我们该如何进行治疗?”

与理论假设一脉相承,就形成了短程治疗的操作步骤,一般说来包括:

1.以来访者视角界定问题

2.审视无效的解决方案

3.定义想要达成的改变

4.形成一个计划并且执行

在书中,列举了重度抑郁、妄想和偏执、神经性厌食、酗酒、强迫行为、自伤、多重问题等困难案例,这对我个人而言,最重要的启发,大概也就是张海音老师在推荐语中所提到的面对困难的勇气。如果抱着犹豫和不自信的心态,很容易导致治疗过程中的“漂移”——发现这个疗法似乎不起作用时就转而使用另一种疗法或者是直接推给精神科医生,这里并不是否定其他疗法、整合主义或者是精神科医生的作用,而是需要我们去确认,究竟是这种疗法/技术不适用,还是自身技术不够,又还是自己没有足够足够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增进来访者的福祉。

以上,就是我本人关于《困难案例的短程心理治疗》一书的读后笔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